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79|回复: 7

(全部可以下载)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100本书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6 18: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链接:http://bbs.mumayi.net/viewthread.php?tid=894270
有超星、也有亦凡书库的  

1.爱因斯坦谈人生
2.百年孤独
3.北岛诗选
4.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5.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
6.城堡
7.丑陋的中国人
8.存在与时间
9.存在与虚无
10.大饭店
11.第三波
12.第三次浪潮
13.短缺经济学(上下卷)
14.发现的种子——《科学研究的艺术》续篇
15.傅雷家书
16.哥德巴赫猜想
17.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
18.顾准文集
19.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20.过渡时期经济学
21.红楼启示录
22.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
23.__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
24.__皇帝新脑——有关电脑、人脑及物理定律
24.激荡的百年史——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的转变
26.经济学_萨缪尔森
27.经济学_斯蒂格利茨
28.精神分析引论
29.科学研究的艺术
30.恋人絮语
31.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
32.论美国的民主
33.美的历程
34.魔鬼辞典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36.人论  
37.日本为什么“成功”——西方的技术和日本民族精神
38.山坳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
39.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0.士与中国文化
41.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
42.双桅船
43.我的精神家园
44.新科学  
45.厌恶及其他
46.展望21世纪——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对话录
47.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48.资本主义论丛
49.邓小平文选1-3
50.长恨歌
51.传统下的独白
52.第二十二条军规
53.第二性
54.第五项修炼
55.废都
56.富爸爸 穷爸爸
57.古文观止
58.韩少功文集(马桥词典)
59.杰克.韦尔奇与通用之路
60.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71.棋王
72.千江有水千江月
73. 全国首届MBA学生论文大赛论文集目录
74.全球通史
75.人间词话
76.人有人的用处
77.撒哈拉的故事
78.上下五千年
79.社会契约论
80.生存智慧-奥修著
8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82.圣经故事
83.倾城之恋
84.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85.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86.数字化生存
87.谁动了我的奶酪?
88.万历十五年
89.西方哲学史
90.心灵史
9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92.喧哗与骚动
93.学习的革命
94.尤利西斯
95.约翰·克利斯朵夫
96.曾国藩
97.增长的极限 THE LIMITS TO GROWTH ——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
98.张爱玲文集
99.智慧书-巴尔塔沙·葛拉西安
100.追忆似水年华
101.自由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8: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1.爱因斯坦谈人生
一提起创立了相对论的侍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深奥莫测的理论和难以理解的公式,好象科学家的形象都是肋十秘的符号和枯燥的数字堆砌起来的。但是,请读一读放在你面前的这一本小册子吧!这里汇集了从爱因斯坦沽繁的书信中摘天下来的部分片断。这些象闪光的珍珠一样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目像。他象一位慈爱的兄长,象一位亲切的老师,又象一位忠诚的朋友,在和我们谈论着人生,谈论着粤业,谈论着友情。该过本书的人,一定会从中得到启达,得副鼓舞,得到教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8: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5.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先后在英国的剑桥、瑞士的日内瓦受教育,大战结束后,在欧洲各国游历,并在西班牙居住了一个时期。1920年起开始写诗,与当时欧洲的先锋派文学发生了共鸣。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该市的几个公共图书馆任职,同时从事写作、讲学、编辑期刊等活动。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接着又出版了两本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和《圣马丁的手册》(ig29)。其后转向短篇小说创作,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世界性的丑事》在1935年出版。194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使他不仅在阿根廷和拉丁美洲,而且在西方获得了声誉。1944年,这本短篇集又与另一本短篇集《手工艺品》合并出版,书名《小说》,成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其后,又连续发表了三个短篇小说集:《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勃罗迪的报告》(1970)。此外,他还写有大量的散文、小品文和文学评论。 博尔赫斯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46至 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当了市场家禽检查员。庇隆过世后,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直到现在;同时,还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学校讲学。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对拉丁美洲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高潮。主要就是这种影响造成的。 博尔赫斯的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流派。这种流派,评论家或称为“极端主义”,或称为“宇宙主义”,或称为“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不管叫什么名称,概括起来,它有四大特点,即:题材的幻想性,主题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诞性,语言的反复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8: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8.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
我们经常用到“是”或“存在”这样的词,我们对于这些词的意思早已熟悉,然而我们真的懂得这些词的意思吗?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史上的巨著,海德格尔的这部《存在与时间》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辩传统,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的意指提出诘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作者力图唤醒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的重新领悟。具体而微的把“存在”问题梳理清楚,而初步目标就是对“时间”进项阐释,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战后德国哲学的特征也是四分五裂和持续不断的疑惑不定。在这方面它毫不亚于美文学。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著作。他一度态度明朗地接近国家社会主义的元首国家,从而成为战后时期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然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萌芽在战后对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中的广泛运动仍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像法国的卡尔·亚斯珀尔、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卡尔·勒维特或让·保罗·萨尔特尔等哲学家都在继承存在主义哲学中发展自己的理论。
9.存在与虚无
这时波伏瓦不再教书了。起因是纳塔丽。纳塔丽现在又找了一个名叫博拉的年轻人。博拉是西班牙犹太人,一头亮发,两只眼睛很有精神,为人慷慨大方,天真单纯。他很快就让纳塔丽着了迷。于是两人同居了,十分相好。 纳塔丽的母亲希望女儿回到原来的情人莫罗那里去。她要波伏瓦对纳塔丽做工作,波伏瓦拒绝了。于是这位太太告到学校,说波伏瓦诱使未成年女性堕落。到学年结束,校长通知波伏瓦,说她已经被开除了。 这事对波伏瓦影响并不太大,她早就不想教书了。给那些年龄较大的培训学校的妇女讲授哲学,她感到十分乏味。但总得有个饭碗呀,于是她在广播电台谋得一份制作节目的职务,节目是中性而无政治色彩的。 工作之余,波伏瓦开始了第二部小说的创作。她想探讨的仍然是一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只是这种思考比以前更成熟,更能理解它的复杂性。这次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男性,让·布洛马特。她把自己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放到小说中,集中营、地下组织、抵抗、…… 在这部小说里,波伏瓦的写作技巧比《女客》更娴熟,能比较自如地采用各种表达方式。虽然这书在德国人占领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出版的,但她相信德国人的统治不会久长。她既是为现在也是为未来而写作。这部小说定名为《他人的血》。 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同他战前出版的小说相比,这书销量很小,也没有什么影响。直到战后萨特出了名,这部巨著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长期受到研究和评论不衰。但也有少数独具眼光的评论者,在这书出版之时就认识到它的独创性和重要价值。 这部著作的确具有独特价值,它是自黑格尔以来新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根本难题的哲学,那不是任何一种现成的哲学思想,而是他自己经过十年探索得出来的。 他的哲学主要思想来源,从传统来讲,一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是笛卡尔的理性哲学。而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关于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也关涉到他同女人的关系、爱情、性欲、肉体、……他把这一切都揉和在一起,以一种哲学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根本的是意识同存在的关系。意识是虚无或虚无化,但正因为它具有这种特点,它才存在。由此生发开去,自在与自为的内在联系,世界存在的形成,意识与意识之外的世界既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都得到了解释。 人的偶然性和自由也由此而来。由于这种虚无性,人的存在总是成为问题的存在,总是在不断解决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存在,它既是偶然的,又是对偶然性的超越。 关于哲学本体论、关于意识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学说、关于人的心理分析、……这些都密不可分地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由某一点辐射而又包罗万象的宏大体系,这是真正的哲学大手笔。萨特在写完这书后,感到有说不出的轻松,这是因为,他把自己一、二十年的思想积累全都倒在这里面了。 在《苍蝇》彩排的同时,通过萨特的介绍,一位出版者约请波伏瓦写一篇哲学方面的文章。刚开始她没有同意。尽管《存在与虚无》这时还没有出版,波伏瓦对原稿已经不知看过多少遍,她觉得在哲学方面,自己再也谈不出什么更新的东西了。但出版者坚持要她写,萨特也鼓励她,于是她答应下来。 原先她只是打算写一篇论文,3个月的时间,竟写成了一本小书。她沿着写作《他人的血》和计划中的一个剧本的思路,用理性思考的形态探讨了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伦理道德层面上。 在境况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波伏瓦同萨特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也不是完全对立。她在写作中力图把两者的观点统一起来。以前,他们曾就这些问题进行过无数次的讨论甚至争辩。就在《存在与虚无》出版的同时,波伏瓦的这部名为《庇吕斯与西奈阿斯》的哲学著作也被伽利玛出版社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8: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24.皇帝新脑——有关电脑、人脑及物理定律
本书贯穿了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的方方面面。迄今为止的科学基本上都可纳入形而下学的范畴,而本书可认为是首次对形而上学进行的严肃尝试,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
彭若斯是当今数学物理学家中我最敬仰的人物。原因不仅在于他数学物理的功底,而更在于他思想之深刻以至于苛刻。他追寻的不是什么流行与时尚,而是在直接追问上帝的秘密。如果迪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真理的话,那彭若斯显然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值得欣喜的是,彭若斯还以文字的方式向凡夫俗子们描述了他的思想轨迹。《皇帝新脑》应该是彭若斯在这方面的处女作。此书富有争议而又畅销。于我来说,实在是印象深刻。在此,仅举几例以示一斑。其一为宇宙中为什么初始如此低熵?其二为生命之维持不是摄取能量而是摄取低熵。其三为引力之坍缩导致熵之增加。其四为魏尔曲率之假设。以上或是问题,或是假设,或是论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6.人论
  人,符号的动物---评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
借助于语言,人类构建了一个超出于其生存环境的符号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而不再受制于环境的束缚。我们的种种文化形态,如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就是符号功能的集中表现。
曾有一位学人如此说道:好书和好女子一样,你不能一五一十地说它的短长,而只有一种想与之亲近的冲动。我还得再补充说道,对于一本好书来说,这种冲动决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一种长久的萦怀。
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就是这样一本令人常读常新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卡西尔独树一帜地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符号的基础是语言。语言如何起源?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认为语言显然是起源于动物的吼叫。动物能用不同的呼叫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能力在人类中就进一步发展出了语言。相对于将语言归为神授之类的说法,达尔文的这一自然主义解释不啻为语言研究投下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但问题依然存在,因为语言可分为两大类:情感性语言和命题性语言。确实,人类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情感语言所组成的,它也许是起源于动物的吼叫。但命题性语言,亦即对于一个客体的命名,却是人类所独有的,动物语言从来都没能跨入到这一步,也就是说,动物只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它却无法从自身的主观感受中分离出一个客观实在,并赋予其中的对象以特定的名称。在卡西尔看来,这就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命题性语言与情感性语言的区别,就构成了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
正是命题性语言的出现,为符号化思维提供了前提。卡西尔在本书中,以又盲又聋的女孩海伦学会语言为例,生动地阐明了这一原理。
当海伦首次知道“water”这一单词对应于流过手中的一股清凉的液体之后,仿佛是一位沉睡多年的睡美人,在王子的亲吻(语言的召唤)下惊醒过来,她突然间面对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事物原来可以对应于一个名词。于是,她兴奋地想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命名。这是一个远比学会语言更为意义深远的发现:凡物都有一个名称。
借助于命题性语言,人类开始与一个全新的对象打交道,这是一个独立于人类自身的世界,赋予它名称,并对其进行分类,就构成了人类全部心智活动的起点。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对客体的命名往往集中体现了人的主观兴趣所在。以对月亮的命名为例,在希腊语中,它被称为men,与月亮的衡量时间的功能有关,故而由它衍生出来的单词,如measure等均与度量有关;而拉丁语的“月亮”(luna),则是指月亮的清澄或明亮状态,现今英语中lucen?cy,就是指发亮、透明,lucid是清楚的、易懂的。由此可见,在原始语言中,对于一个客体的命名,并不意味着就是反映了该事物的本质,严格地说,这种命名只限于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定方面,它与人的主观兴趣密切相关,但这正是人类创造力的生动表现。我想,从卡西尔的这一分析中,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结论应该是,没有一个纯粹的客观世界,所谓的客观世界,只能是人类智力活动参与后的一种建设性结果。
语言还经历了一个长长的进化过程。原始语言中最初的名称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人类在具体经验中所感受到的一切细微差别,都被反映在了语言中。如爱斯基摩人关于“雪”的名称不下几十个;在美洲土著语中,对于一个特殊的动作,如敲打,有着多得令人惊讶的动词,如用拳头打、手掌打、武器打、鞭子打、棍子打,用的都是不同的词。这样的例子在原始文化中数不胜数,而语言的进化似乎就体现在从特殊走向普遍的过程。这种抽象能力的出现,显然是人类思维的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似乎也是现代人的值得骄傲之处。
但若将语言的演化比作生物的进化,我们却可作如此质疑,一种普遍的、抽象语言的出现是否就意味着语言的进步?正如生物学中的进化不等于进步一样,不同语言中的这一特质其实也只不过是反映了该语言的载体———特定的人群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无所谓高级与低级之分。在所谓的原始文明中,由于人们与自然界有着更为亲密、直接的接触,对他们来说,根据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征来辨别物体,这就足够,也更重要,而对纯粹“共相”的兴趣,就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这种具体而又感性的语言相比于现代人的普遍而又抽象的语言来说,就更具优势。
当我们以这种平常之心来看待语言的演变时,这对于现代人高傲的心态来说或许是一剂必要的泻药。今天,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蚕食着人类原本具有的许多潜在秉赋,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进化同时也是一个特化的过程,而过度的特化常常离绝灭也就不远了。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及的卡西尔的命题上来,人是一个符号的动物。借助于语言,人类构建了一个超出于其生存环境的符号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而不再受制于环境的束缚。我们的种种文化形态,如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就是符号功能的集中表现。这就是说,符号创造了一个脱离于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
以科学为例,物理学中的不少原理,如惯性定律,就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些都已是耳熟能详的例子。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理论的出现还常常走在事实的前面,如数学中的虚数、非欧几何理论的诞生等。其实就在生物学这一貌似以经验为主的学科中,同样存在这种理论超前的情况。就以基因理论的诞生来说,遗传学的教科书上都这样写道,那是孟德尔在修道院的花园里做豌豆杂交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统计分析后得到的结果。但有关的科学史研究已经表明,早在杂交实验之前,孟德尔就已有了呈颗粒状存在的遗传因子的设想,那是来自于化学的启发,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就是这样一种能独立存在的稳定单位。实验只是验证了这一设想而已。但这与其说这是一种验证,还不如说是孟德尔使得实验结果符合了他的设想,因为他突出了想要的结果而将不利的结果隐瞒了。但我们仍然要赞美孟德尔,因为遗传学的种子就萌发于他做杂交实验的那片思想园地之中。
一个可能的想象世界同样存在于宗教之中。达尔文曾将宗教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崇拜心理,他说,当一条狗仰面看着他的主人时,在这条狗的心目中,这位主人岂不就是他的上帝。然而,动物的这种依恋、崇拜感仅是被动的。惟有人,不仅有对神的恐惧、敬畏,更有对神的想象乃至“希望”,卡西尔认为,这一深刻的转变就体现在从原始禁忌向宗教的过渡,前者仅是一种消极的禁令,后者才是一种主动的体验。
符号的出现使得人类从现实世界走向可能(或虚拟的)世界。今天人类所面对的一个最具魔力的虚拟世界恐怕就是网络世界了。如果我们曾为科学、艺术、神话之类的虚拟世界大唱赞歌的话,那么,由网络的虚拟所引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正在使现代人面临着一个困惑尴尬的处境。这再次证明,对于所有的生物体来说,一种过度发达的能力就不再是进化而是特化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更大的适应范围,而后者也许会走入死胡同。
总之,动物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它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人则生活在一个可能的世界中,所以,他才会有科学、艺术、乌托邦。
一言以蔽之,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8: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47.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述评
□孙荣飞
在知识和学科训练日益专业化和专门化的背景下,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Joseph Alois Scchupeter,1883-1950)综合地表述了自己关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思想,被称为是一个“不成学派的大师”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是熊彼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作者对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几乎四十年思考与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说,该书的成名在于他从精英角度切入,为解释经济变化和解决政治困境提出了新思路,即在经济领域以创新企业家(经济精英)的兴衰来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成败及社会主义的产生;在政治领域以精英的上下流动解决民主的困境。
以创新企业家的兴衰来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成败
熊彼特在书中对经济变化采用了一种比以前更为广阔的观察方法。他以“创新理论”为根据,提出了“资本主义将活不下去”,并且将自动进入“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
熊彼特在早先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便提出了所谓“创新理论”。根据这学说,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社会上只有在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企业组织的情况下,即只有在实现“创新”或“革新”的发展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和利润,才存在资本和利息;否则,在所谓“循环流转”的情况下,这一切都不存在。
熊彼特认为, “资本主义”不过是生产力变革或技术变革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其“本质因素”是“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过程或“产业突变”。资本主义之所以“活不下去”,是由于企业家的“创新职能”日弱,“投资机会”日渐消失所致。他说,“企业家”的“这种社会职能的重要性早已在丧失之中,而将来它势必还要加速度地丧失下去……革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务了。” “经济进步日趋于非人身化和自动化,机关和委员会的工作日渐代替个人的活动”。 “于是跟着就会发生一种多多少少静止的状态。本质上是进化过程的资本主义就要萎缩下去。企业家将无事可做。……利润,还有亦步亦趋的利率,将收敛到趋于零。靠利润和利息生活的资产者阶层将趋于消失。……一种非常清醒而稳重的社会主义将几乎自动地出现”。 “如果资本主义的进化——‘进步’——终止了,或者变得完全自动化了,那么产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终将被贬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工资。既然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它自身的成就趋向于使进步自动化,我们可以由此做出结论:它趋向于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东西——它会被自己的成就压得粉碎。……而且最后也会撵走企业家,并剥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真正开路人不是宣扬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或煽动家,而是范德比尔特门,卡内奇们和洛克菲勒们”。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化,2.不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化,3.变法前的社会主义政策。在这三种形式中,熊彼特赞扬并主张所谓“成熟状态下”的和平过渡,也赞同在变法前实行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有化的所谓“社会主义政策”,而反对所谓“不成熟状态下”的革命转变,把它描述为“极端恐怖的”。他说:成熟状态下和平过渡的社会主义,将“及时实现它的蓝图中所固有的一切可能的卓越成就”,而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政策”,亦可免于各种束缚以及财政上或其他方面的负担。总之,熊彼特认为,“在资本主义体制范围内的逐步社会主义化,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最明显的可以指望的事情”。
以精英的上下流动解决民主的困境
古典意义的民主理论是共和式的,强调“人民的意志”(来源)和“共同的善”(目的)。希腊城邦与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中,公民资格仅限于有产有闲阶级,而农民、商人、工人和奴隶因忙于生产,无暇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活动,从而不够公民资格。随着疆土扩大、人口的扩展和政治权利的普及,公民量多而又质庸。在这种新社会结构下,沿用古典民主政治模式导致了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状况(暴民政治)。鉴于现实存在的民主与古典民主理论之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熊彼特开始对民主概念和理论进行整体性重写。“由约瑟夫·熊彼特,罗伯特·达尔和西摩马丁·李普赛特这些学者所促进的对民主理论的理论性修改体现了一种传统自由主义怀疑式的精致社会学版本。古典自由主义作家德·托克维尔和J.S.密尔从没走这么远,去试图重新定义民主的恰当观念以与他们自己的渴望相符。这个大胆的事业留给了20世纪的社会学理论家”。
作为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传人,熊彼特“强调以一种程序方法”来认识民主。他认为,民主是政治精英竞取权力和人民选择政治领袖的过程,民主的标志是选举。政治精英掌握政治权力,但其合法性源于人民的选择。他给民主下的定义是:“民主的方法是为了做出政治决定而做的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制度下,想获得决策权的人要在人民的选举中通过竞争而产生”。通过这种重构,熊彼特把民主程序与强有力的权威性统治的实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不仅符合现代国家中以复数政党之间的政策比赛和选举斗争为基础的议会政治的现实,还可以满足社会合理选择英明领袖的需要。
战后,西方学术界围绕熊彼特的概念展开了热烈的争论,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理论家采取了程序民主概念。到70年代,争论过去了,熊彼特的定义被普遍采纳。理论家们越来越注意区分唯理论的、乌托邦主义的、理想主义的民主定义与经验主义的、描述性的、制度的、程序的定义。这个定义甚至在非西方国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对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存在一些有分量的批评,首先是议会政治的批判者们对熊彼特所表述的民主竞争机制的正当性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与职业政治家之间的关系都一致感到不满。例如麦克弗森对熊彼特模式的指责就很有典型性。他认为,熊彼特模式导致一个政治商品的卖方市场(供不应求)——这样人数有限的议员们不仅可以决定交易价格和供求关系,甚至还有本事创造出顾客(选民)需要来,因此,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机制。换言之,一种卡特尔结构(议员之间相互串谋操纵政治市场)罩住了选举和院外活动,使新人竞选的政治资金价码不断攀升。
其次是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批评。由于熊彼特的民主理论强调一种可以验证的程序方法,深深地留下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烙印。在这里,民主的本质只剩选举,普通公民的个人行为变得无足轻重,原先古典共和式民主所要求的公民才能和美德被抛在了一边、抛进了私人领域,不再成为公共性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8: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86.数字化生存 
作者: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
前 言
一本书的悖论
由于诵读困难症的困扰,我从来不喜欢阅读。孩提时代,我常常把时间花在阅读火车时刻表,而不是古典名著上。我也很喜欢把欧洲的一个个偏远小镇,在脑海中完美地联成一张网。因为这种癖好,我对欧洲地理了如指掌。
30年后,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我发现自己身处全美一场激烈争论的中心,这一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把大学研究出来的技术,转让给外国公司。我很快就应邀参加了两次产业和政府间会议,一次在佛罗里达(Florida),另一次则是在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
两次会议中,会场的饮料都是一公升玻璃瓶装的爱维养(Avian)矿泉水。和其他与会者不同的是,由于自幼勤读火车时刻表,我非常清楚爱维养的地理位置于法国的爱维养距离大西洋超过500英里。因此这些厚重的玻璃瓶必须穿越1/3的欧洲大陆,再横渡大西洋,才能到达我们手中。而假如开会地点在加州,玻璃瓶还得再跋涉3000英里的路程。
于是,我们一方面热烈讨论如何保护美国电脑工业和电子科技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却连这种在美国本土举行的会议中,都没有办法供应美国出产的饮用水。
今天,在我眼里,这个爱维养矿泉水的故事并不代表法、美之间的矿泉水之争,而是说明了原子(atom)与比特(bit)之间的根本差异。
传统的世界贸易由原子之间的交换组成。以爱维养矿泉水为例,我们用缓慢、辛苦而昂贵的方式,耗费很长时间,把大量笨重而缺乏生气的“质量”(mass)—也就是“原子”—运送到千里之外。经过海关的时候,你需要申报的是原子而不是比特。即使是采用数字录音方式制作的音乐,都以塑料光盘(CD,Compactdisc)的形式发行,无论在包装、运送还是库存上的成本,都相当可观。
这一切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过去,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缓慢处理,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而这,很快将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所取代。
这种传输将以光速来进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曾推动了图书馆概念的发展,主张人民有权免费查阅图书资料。但是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绝对料想不到,200年后,2000万人居然可以凭借电子手段进入数字图书馆,免费从那里撷取资料。
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是势不可当、无法逆转。
奔向临界点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在今天?因为变革是呈指数发展的棗昨天的小小差异,可能会
导致明日突发的剧变。
孩提时,你有没有解过这样一道算术题—假设你工作一个月,第一天挣一分钱,此后每天挣的钱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最后能挣多少钱?假如你从新年的第一大起开始实施这个美妙的挣钱方案,到了1月份的最后一天,你在这一大挣的钱会超过1000万元。算术题的这一部分大多数人都还记得,但大家没有认识到的是,采取这种工资结构以后,假如1月短少了3天(就好像2月的情况),那么到了月底的那一天,你只能挣到130万元。
换句话说,你在整个2月的累积收入大约是260万元,远远不如有31天的1月所赚到的2100万元。也就是说,当事物呈指数增长的时候,最后3天的意义非比寻常。
而在电脑和数字通信的发展上,我们正在逐步接近这最后的3天!电脑正以同样的指数增长形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35%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脑,而且,一半的青少年,家里有个人电脑。据估计,3000万人加入了互联网络(1nternet);1994年全球卖出的新电脑中,65%进入了家庭;今年将要卖出的新电脑中,90%将带有调制解调器或光盘驱动器(CD一ROMdrive)。这些数字还不包括1995年每辆汽车上平均安装的50个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是那些在你的烤箱、恒温器、电话应答系统。激光唱机和问候卡中的微处理器。假如你觉得我说的数字有误,敬请稍安勿躁。
生存的新定义 这些数字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一种用来浏览互联网络的电脑程序Mosaic在1993年2月到12月之间,每周的使用增长率都超过11%。使用互联网络的人每月增加10%。如果照这个速度持续发展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到2003年整个互联网络的用户数将超出地球总人口数。
有些人担心,社会将因此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匿乏者、富人和穷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但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实会出现在世代之间。当一个成年人说,他最近发现了光盘的新天地时,我可以猜得出他有一个5到10岁的孩子;当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知道了美国联机公司(AmericaOnline)时,也许她家中的孩子正值花季。
前者(光盘)是一本电子书,而后者(网络)则是一种社交手段。在今天的孩童眼中, 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庞大的中央计算机—所谓“主机” (mainframe)—几乎在全球各地,都向个人电脑俯首称臣。我们看到计算机离开了装有空调的大房子,挪进了书房,放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了我们的膝盖上和衣兜里。不过,还没完。
下一个1000年的初期,你的左右袖扣或耳环将能通过低轨卫星(1ow一orbitingsat ellite)互相通信,并比你现在的个人电脑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你的电话将不会再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响铃,它会像一位训练有素的英国管家,接收、分拣,甚至回答打来的电话。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学校将会改头换面,变得更像博物馆和游乐场,孩子们在其中集思广益并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相互交流。地球这个数字化的行星在人们的感觉中,会变得仿佛只有针尖般大小。
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我们将拥有数字化的邻居,在这一交往环境中,物理空间变得无关紧要,而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20年后,当你从视窗中向外眺望时,你也许可以看到距离5000英里和6个时区以外的景象。你观看的电视节目长达1小时,但把它传送到你家中所需的时间也许不到1秒钟。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Patogoda)的材料时,你会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一边欣赏威廉.巴克利(WilliamBuck1ey)的作品,一边可能和作者直接对话。
出书的悖论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用古板的老办法出书,而且是一本没有一张插图的书呢?为什么克诺夫出版社(AlfredA,Knopf)还要把《数字化生存》作为原子而不是比特来发行呢?和爱维养矿泉水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可以轻易地转化为数字形式,而它原本也是从数字化世界中来的。
我这么做有三个原因。第一,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政治家、家长,或所有需要了解这种数字新文化的人,手中都没有足够的数字媒介。尽管在有些地方,电脑已经无所不在,目前的界面(interface)却仍然原始而笨拙,还没能发展到像你所希望的、即便蟋缩在床上也能使用的地步。
第二个原因是,我在《连线》月刊上开辟了一个个人专栏,这家杂志迅速而惊人的成功表明,有一大批读者迫切希望了解有关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数字化一族的信息,而不仅仅是有关数字化理论和设备的知识。几年来,我的专栏得到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反馈,我决定重新思考过去发表过的文章的主题,因为即便这些文章间世时间尚短,有许多变化已使它们显得过时。这些变化包括电脑制图(computergraphics)、人类通信(huma ncommunications)和互动式多媒体(interactivemultimedia)等全新系统的产生。
第三个原因比较个人化,略带点苦修意味。互动式多媒体留下的想象空间极为有限。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一样,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太过具体,因此越来越难找到想象力挥洒的空间。相反地,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意义。阅读小说的时候,是你赋予它声音、颜色和动感。我相信要真正感受和领会“数字化”对你生活的意义,也同样需要个,人经验的延伸。我期待各位真正把这本书“读进去”。尽管我本人并不是那么喜欢读书的人。


挑俺喜欢的介绍这么几本,剩下的大家自己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9 09:44 , Processed in 0.21782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