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7|回复: 0

多次现代化是一个伪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5 19: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近公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计,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还需要8年,即在2015年前后完成。报告还认为,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9分,已经属于初等发达国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不仅没有受到任何鼓舞,反而为我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感到深深的忧虑。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60年了,经过两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竟然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究其根源,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竟然把增长当发展,都陷入了这种多次现代化的迷雾,醉心于达标运动。究竟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对象是什么?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实现现代化?人们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现象形态上。

  一、现代化就是市场化或资本主义化

  所谓现代化是落后于时代的国家追赶时代的过程。所谓一次现代化、二次现代化的议论都是形而上学的无稽之谈。已经进入现代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任务,它们任何经济与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在现代化,而是在本时代内的正常发展,不能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都看做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不是时代的主题,时代的主题是未来化,也不是什么后现代化。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决策者之所以误入了达标运动的“八卦阵”,主要是因为一些研究现代化的学者率先陷入了现代化的陷阱。他们对现代化的理解被一个“现”字所迷,对“代”字和“化”字不甚了了,没有准确把握或者有意回避现代化的本质,把现代化和经济社会技术阶段性进步混为一谈,把现代化和未来化混为一谈。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我们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没有必要掩盖或回避剩余价值、资本主义这些概念。资本主义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存在雇佣劳动,只要剩余价值归个人占有,就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决定时代性质的生产方式在一个国家成为主体生产方式,这个国家就拿到了现代社会的入门券。在这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其经济社会的进步都是在同一个时代里的继续发展,只要发展的内容和水平还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本质规定性,都是向这个时代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不是什么N次现代化。只要雇佣劳动还是社会劳动的主体形式,资本主义时代就还在继续,没有成为历史。什么知识化、信息化都改变不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性质,因此也不能使社会进入另一个时代。既然没有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所谓二次现代化的提法就毫无意义。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归私人占有的剩余价值通过税收转化为社会保障,越来越多地转归社会占有,一旦归社会占有的剩余价值比重超过50%,社会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完善的按需分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了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社会属性,社会发展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贯穿整个时代的始终;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看,这个时代分为两个阶段:初期的私人资本主义阶段;成熟期的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一个国家进入私人资本主义阶段,就实现了基本现代化;一个国家进入了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就进入了现代化国家的先进行列,实现了完全的现代化。最完全最成熟的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化。

  我国目前处在历史和现代的十字路口上,一只脚已经迈进现代,一只脚还拖在历史,处于工农两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大体上都是三七开的过渡阶段上。我国还有8亿多人口在封建主义的小生产方式笼罩之下,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苦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状态,封建主义的权力分配和意识形态占有相当的优势,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何谈什么初等发达国家?!

  二、剩余价值率是现代化惟一的考核指标

  目前,我们见到的所谓现代化指标体系,从它所反映的信息含义来看,是领导时代潮流的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果的罗列,根本不是现代化指标体系,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反映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基本上都是反映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富裕程度的量变指标,没有明确划时代标志和不同阶段界限的质变指标。

  几乎各种方案的现代化指标体系都把GNP指标放在首位。而人均GNP只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资源丰度、人口和资源比例,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现代化的问题不在于创造了多少GNP,而在于用什么方式创造和分配GNP。把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看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这类指标所反映的是现代化过程中大多数大国的伴生现象,并不能反映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不等于不是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一个第三产业比重大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一定是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程度既不在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多少,也不在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低,而在于农业和第三产业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化的程度。

  我们不能把现代化国家和发达国家混为一谈。发达国家都是现代化国家,但现代化国家不都是发达国家。只要剩余价值率提高到使剩余价值生产成为生产目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市场化的国家就都是现代化国家。同样是现代化国家,彼此之间的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这同人的成长一样,15岁的少年再富他还不是成年人,30岁的人再穷他也是成年人。多瘦的天鹅,它还是天鹅,多肥的鸡,它还是鸡。富不等于现代化,穷不等于没有现代化,不能把现代化等同于发财。不能把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全部内容都加到现代化上,现代化有它特定的含义。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选定的指标必须反映现代化的本质内容,不反映发展程度的绝对量指标,都不能作为现代化的考核指标。现代化的本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最准确反映这个变革的经济指标是由现代化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剩余价值生产是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生产目的,它决定这种生产方式的性质。因而,反映剩余价值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经济指标,即剩余价值率,是判断生产方式变化反映现代化进程的惟一可选择的指标。

  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个过程,不是整个国家一天内就同时改变了生产方式,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整体逐步达到现代水平的过程。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变与未变的不同质的生产方式是不能加权反映社会经济变化水平的,只有剩余价值率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变化的平均程度,能够集中反映现代化的整体水平。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过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价值W补偿成本C+V之后,开始有了剩余价值M,生产目的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旦剩余价值M超过了活劳动成本V,生产目的乃至生产方式就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标准小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率为零,即以自给自足、简单再生产为特征;所谓小康是有了剩余价值,但数量不多,例如,剩余价值率达到10%、20%,超过50%为富裕型小康,只有超过100%,才达到现代化的入门水平。所以,现代化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率逐步提高,向100%迈进的过程。

  三、农业剩余率是我国现代化的惟一考核指标

  由于几十年城乡割裂的社会和经济政策,使农产品的商品率低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的水平,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处于停滞状态,我国的现代化不是一个正常的自然历史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的分工基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积聚度严重落后于工业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比较尖锐的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矛盾。以农户为主体的小农生产方式和工商业的生产方式具有很大异质性,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生产方式,再生产过程难以对接。目前我国2.6亿个小农户的农业平均纯收入连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积累了。但与此同时,如果根据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计算农业剩余价值率,早已超过100%。以此推论,农业已经不是小生产方式,不存在现代化的问题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悖论,不是剩余价值率对判断农业生产方式不适用,而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农户不是农业专业户。这种现象充分说明,我国农业的生产要素水平已经可以使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化,而小块平分垄断经营的土地制度下的农户经济是现代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障碍。更准确地说,我国现代化的实际对象不是农业而是农户。所以,根据农产品价值结构单独计算剩余价值率,对考核多种经营小而全的农户生产方式变化,目前还没有实际意义。根据我国农户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把农户的农业纯收入分解为补偿农户劳动力再生产费用V和剩余收入M两部分,把这个意义上的M/V称作农业剩余率,用它来考核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城市工商业的有机构成和产品价值构成提高得非常迅速,其平均水平早已超过剩余价值率100%的划时代界标,城市工商业的主体生产方式已经现代化了,而农业因生产规模的限制作为现代化生产方式特征的剩余价值却还是负数。在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我们考核城乡现代化的平均水平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用全社会平均的剩余价值率指标,必然扭曲或掩盖农业生产方式改造的实际情况。在城市工商业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现代化的条件下,我国现代化的对象实际上是占人口70%左右的小农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户,逐步提高农业剩余率的过程。既然我国现代化的主要对象是小农户的生产方式,全国农户的平均农业剩余率也就是全国现代化的考核指标,农业剩余率超过100%之日就是全国现代化实现之时。这也可以称为“短板现代化”理论。

  我国农户的农业剩余价值率到2005年已经降低为负68%。如果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使农户农业剩余价值率从负68%上升到10%以上,农业剩余价值率总共要提高78个百分点。那么从现在算起平均每年不能低于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农业剩余价值率。如果我们希望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余下的90个百分点由30年来完成,平均每年至少以3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农业剩余价值率。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战略任务,不下决心减少农户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目的的。

  如果中央政府把农业剩余价值率作为我国现代化的惟一考核指标,将使农户减少的数量成为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尺度,各级政府目前的达标运动就会发生方向性改变,将粉碎各种所谓现代农业的花架子。上级政府只考核这一个指标,其他可以一律不问。其他指标再高,只要农业剩余价值率没有提高,现代化的进程就处于停滞状态。而要想提高农业剩余价值率指标,就必须解决减少农户的机制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就必须以就业为中心来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作为执掌一方的领导者,不管你在“三农问题”上花费了多少财政资金,创造了多少闪光的其他政绩,只要农户没有减少,农户的农业剩余价值率没有提高,你就没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任何有价值的贡献。给猴子穿上宇宙服,它还是猴子,不可能就变成宇航员。不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多么高精尖的技术设备都会得不偿失。


作者:刘福垣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04月2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9 01:57 , Processed in 0.15494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