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46|回复: 0

[[资源推荐]] 翻译文字难得佳妙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4 01: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近日,fenglong 兄发帖说,这次暑假过后,要使用人教社的语文新教材。教材中选了徐迟译《瓦尔登湖》的片断。他搜罗了下面几种译文,让大家看看哪个更好一些,并给出简短的评论:

1、湖是自然风光中最美妙最富诗意的特征。它是大地的眸子,凝望着它的人可反省自我天性的深度。湖畔的树木犹如眼睛上的睫毛,而四周树木掩隐的峰峦叠嶂是它突出的眉毛。-杨家盛译

2、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徐迟译

3、至于风景,最美丽、最富有情感的自然要算—个湖了。它是大地之眼;人们注视着湖泊,就可以测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在湖边,树木就像细细的睫毛,为湖滨增添了美丽的花边儿,翠绿茂盛的群山和悬崖,就像湖滨低垂的眉毛。-张知遥译

4、说到风景,最美丽最富表情的莫过于一个湖了。它是大地的眼睛;人们凝视湖泊,可以量出自身特性的深浅。湖边,河生树木犹如纤细的睫毛,给湖滨增添了美丽的流苏,蓊蓊郁郁的群山和悬崖则成了湖滨垂悬的眉毛。-王光林译

5、一个湖是自然风光中最美妙、生动的所在。它是大地的眸子,凝望着它的人可以反省自我天性的深度。湖畔所生树木是睫毛一般的镶边,而四周苍翠的群山和峰峦叠嶂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戴欢译

这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A lake is the landscape's most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feature. It is earth's eye; looking into which the beholder measures the depth of his own nature. The fluviatile trees next the shore are the slender eyelashes which fringe it, and the wooded hills and cliffs around are its overhanging brows.

从翻译的角度看,上面几种译文似乎都不尽如人意。因为新教材中选的是徐迟的译文,我对照原文着重看了看上列的2、,写了一点学习笔记:

1. A lake is the landscape's most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feature.
英文的a lake,相当于古汉语的“湖之为物也”,不定冠词a 是指类,“一个”的语意极为微弱。a lake翻译成“一个湖”,似乎没有必要,也不大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再从看译文的文字:“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表面上,这是一个判断句,核心内容可以简化为:湖 ―― 是 ―― 姿容。“湖”怎么会是“姿容”呢?费解。

feature 的意思,是:Any of the distinct parts of the face, as the eyes, nose, or mouth. 面貌特征;脸上的各个部分,如眼睛、鼻子或嘴。联系整个段落,我们知道,作者是要把“湖”看成“大地的眼睛”, “眼睛”,自然是“脸上的一个部分”。所以,原文的feature指的并不是“姿容”。
A lake is the landscape's most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feature.的意思是:如果把当地风光看作一个美丽的脸庞,那么,湖,乃是其中最美丽也最富表情的部分。

2.fluviatile trees next the shore 应该是“生长在临岸湖水中的树木”。其中 fluviatile 意思是“生长在河中的”。原文的意思是,生长在傍着湖岸的湖水中那些树。只有这样,才会让人联想到睫毛。

关于这个fluviatile,网上一篇英文原文有注释,说是这个词源自拉丁,原指“流动的水”,认为作者可能是误用了(\"fluviatile\", from the Latin name for river, refers to moving water, and appears to be misused here)。参见:http://thoreau.eserver.org/walden9b.html

我的看法,比较大的湖,湖水看起来也会像“流动”着的。本文中,作者会不会是想要表现“眼波”的流动,而故意选用这个词?当然,这仅仅是猜测。但是,The fluviatile trees next the shore 中的 next the shore (紧傍着湖岸),说明作者的原意,是指湖水中的树,应该没有疑
问,即便误用了一个词 fluviatile ,也不会因此而影响树的位置。如果是湖畔的树,用来比拟睫毛,那么就成“倒睫毛”了。

徐迟的译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我觉得翻译上有点问题。我们看原作者的比喻:
1。湖是大地的眼睛
2。临岸湖水中的树木是这“眼睛”的睫毛;
3。 四周蓊郁的群山和悬崖则是这“眼睛”高悬的眉毛。

原作者比喻的层次分明,翻译怎么可以弄出来一个“是睫毛一样的镶边”(中心词成了“镶边”)?而且,看看原文are the slender eyelashes which fringe it,就知道译文本末倒置了。

再从译文的文字看,“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 不但读来拗口,需要读者像读哲学著作那样费力地追寻文句地意思,而且读来毫无美感。

3.and the wooded hills and cliffs around are its overhanging brows.
译文3、译作“翠绿茂盛的群山和悬崖,就像湖滨低垂的眉毛。”读来令人费解:
我们可以说:“苍翠连绵的远山,就像美人的眉黛”,乃是因为美人本来就有眉黛。
但是湖滨,本来是不该有什么“眉毛”的。怎么能说:“就像湖滨低垂的眉毛”呢?

4.It is earth's eye; looking into which the beholder measures the depth of his own nature.

look into 的基本意思,是向(一个立体)...的里面看,可以引申为“窥视,浏览,观察”。
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是大地的眼睛,你朝它里面看进去(窥视),可以探测到自己天性的深度。
“望着”、“凝视”、“凝望”、“注视”似乎都没有表达出“向大地的眼睛深处看”的意思。

5.。。。and the wooded hills and cliffs around are its overhanging brows.
overhang = over-上 + hang悬挂 its overhanging brows. 的意思,是“高悬在上面的眉毛”。似乎没有必要强调“突出的”。

二.

《瓦尔登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原文以自然之眼观物,还我真如,想象和比喻丰富优美而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学习所引的这一段,我体会作者的意思是:

A lake is the landscape's most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feature. It is earth's eye; looking into which the beholder measures the depth of his own nature. The fluviatile trees next the shore are the slender eyelashes which fringe it, and the wooded hills and cliffs around are its overhanging brows.

如果把当地风光看作一个美丽的脸庞,那么,湖,乃是其中最美丽也最富表情的部分。
湖是大地的眼睛;
临岸湖水中的树木是这“眼睛”的睫毛;
四周的群山和悬崖,草木蓊郁,则是这“眼睛”高悬的眉毛。
湖,是大地的眼睛,你朝它里面看进去(窥视),可以探测到自己天性的深度。

按这样的理解,试着翻译如下:

湖,乃是当地风光中最美丽也最富表情的部分。它是大地的眼睛,你朝它的深处看去,可以探测到自己天性的深度。沿岸湖水中的树木,是它的纤纤睫毛,而四周的群山和悬崖,草木蓊郁,则是高悬着的眼眉。

乱弹了半天,还有一些感想:

1. 关于 fluviatile trees next the shore 应该是“湖中临岸的树木”,有必要说明一下。难道那么些人翻译本篇,都不晓得 fluviatile 意思是“生长在河中的”?查查字典也查得出来了,何待你来乱弹?!我想,这里有个缘故。

人家翻译,是一整篇。或许粗略一想,认为不必强调“生长在河中”,没有多考虑原文比喻的意象的合理性和形象性。如果人家翻译一整篇,都似我们现在针对短短一个片段这样推敲,你叫他喝西北风?易地皆然,应该有“同情的理解”。

2. 以前读到过徐迟先生写陈景润的一篇文章,记忆中是文情并茂,写得很不错,感动了许多人。但是,眼前的这段译文,和他的散文相比,就似乎有相当大的落差。看来,台湾的国文课本一律摒弃翻译文字,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翻译的时候,有原文掣肘,于译者发挥自己的文字水平会有不小的限制。从翻译作品中“节选”出一篇课文,很难有佳妙文字。

3. 有鉴于此,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可以重新考虑分成“汉语”和“文学”两个科目呢?其中的“文学”课,可以是泛读教材,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翻译作品,如《瓦尔登湖》、《凡卡》、《最后一课》等等“课文”,放在这里正合适。
在“中考”和“高考”中,除作文外,“汉语”和“文学”的分数比例,为3:1。


本文吸纳了 fenglong 兄和关兄精当的意见,谨此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30 14:51 , Processed in 0.18115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