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5|回复: 0

2007年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2 06: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肖元真;上海华燕置业策划公司 胡书芳;上海南房集团公司 徐培泽

  纵观过去的2006年,面对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普遍通过不断提高利率为经济降温。宏观调控措施已在世界各国产生积极的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理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也都在各国得到抑制和改善。由此可见,我国2007年经济发展仍将具有一个相对宽松和不断向好的国际环境,高油价和高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明显增加。面对新形势,我国确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从经济发展的“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实现2007年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构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市场机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体制安排。



  1.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落到实处



  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是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政府和百姓充分认识到倡导科学发展观既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经验总结,又是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好“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开创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



  经过几年来的宣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不讲科学、不求和谐的发展理念已为人们所不齿,目前问题的重点在于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又要找出切实的办法。众所周知,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所谓切实办法,就是应克服宣传盛于落实、理论多于办法,避免就理论而理论、为立传而立传,防止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



  要针对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以及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性矛盾,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据科技部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同时我国对外科技依赖度超过50%,而美国和日本则不到5%。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极大障碍。2007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这一技术创新主体的技术支持力度,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



  2.在宏观调控运行中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努力把握和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相互关系。市场机制是以微观主体的自主能动为基础,通过市场上各种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等来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区别是否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事无巨细都由政府包揽,其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和经济效益低下。因此,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通过相关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将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两者的作用,不能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



  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是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然而,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有效实施宏观调控,这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是较难办到的事。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虽然不断得到加强,但对某些领域和环节,特别是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调节依然有限。另一方面,调控的方式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所谓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市场整体或某个方面某种程度的制约。因此,是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否健康运行,从本质上讲都同政府宏观调控有直接关系。



  2007年宏观调控的深化主要是在目标、重点、方式、时机和力度五个方面做好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目标,即又好又快、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扩大内需和外贸平衡,切实解决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正确选定和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结合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观调控的相关重点工作;合理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确保宏观调控科学有效的实施;有效抓住宏观调控中各项政策出台的最佳时机,通过增强宏观调控时机把握的准确性来增强宏调控中的主动性;科学掌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并根据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进行政策调整和机制创新。



  3.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把我国目前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不协调、低效率、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增长转变到以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集约式增长的道路上来。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增长粗放型的问题仍比较严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全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我国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同时,面临着以内外失衡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即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结构改革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方式加以解决。要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理顺各类要素价格。强调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的平衡,重点关注国际收支平衡。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进口,有序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合理和有序地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体制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所在,创新意味着不同于以往和不同于别人,意味着不能因循守旧和必须标新立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形成一系列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体制机制。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进步的历史,而技术进步的历史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人们的劳动对象,因为传统技术不能利用的资源在新技术下可以利用了;技术进步也改进了劳动手段,因为传统技术条件下无法克服的困难在新技术条件下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技术进步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直接的密切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技术的革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1.做好“三个协调”



  2007年我国全年经济工作将突出三个协调,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好形势下,居安思危,抓紧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和走上和谐发展之路,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是新一年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协调因素和比例关系并没有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得以解决,有些反而在特殊环境促使下有加剧之势。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2007年逐步加以解决。



  2.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我国经济在1990年至2006年期间年平均增速约9.8%,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十一位上升为2006年的全球第四位。老百姓也从“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实惠,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900元。我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水皆污”、“逢雨必酸”、“企业排废”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不少地区已集中出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为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快速增长已不是难点,如何让经济发展得更“好”才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央的各项政策出台之后,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各部委办局和地方政府。而各部委办局和地方政府落实的关键则在于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建立来加快观念转变,明确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和谐、节能、效率和防污;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又好又快”发展的考核体系和具体指标,“快”的指标相对容易建立,但“好”的指标更应科学考量;然后要建立和完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关监督体制,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软环境变成硬约束。



  在我国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导向上,2007年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意味着“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强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2007年经济工作的又一重要任务。同时,加快推动外贸和外资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逐步趋于平衡,也成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紧要任务。“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化,也是反思我国多年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它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这一代建设者的历史责任和应尽义务。

《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3期

2007年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肖元真;上海华燕置业策划公司 胡书芳;上海南房集团公司 徐培泽

  3.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了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国内外需求增加仍有较大空间,有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但也有不少导致经济过快增长的因素。国际市场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仍处于高位,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必将会对我国2007年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也是资源消费强度较高的时期,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的状态必须得到根本改变,需要更加坚决地推行和实施新时期科学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一年里,我国应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约能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基本手段,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新一年,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增长适当减缓就全局而言是一件好事,可以在科学和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释放经济增长中的某些压力和不和谐因素。在可预期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旺盛和日益增加的国内需求带动下仍将促进生产力的持续扩张,通货膨胀将在各项政策调控下控制在较低水平,经常项目发展继续保持盈余,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在“又好又快”的过程中实现“软着陆”。



  要充分认识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我国政府既然已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自然也应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并不是人为地拔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而是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



  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制度建设的推进和创新,是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环。要在努力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跃升到一个新水平的同时,努力使政府和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制度的规范化、自主化和法治化,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1.构建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离不开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密不可分的制度建设。制度是合理协调利益、处理社会矛盾、建立公平正义、建立社会诚信、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良好社会程序的规则体系。建立了科学和规范的制度,许多事务的处理就有章可循,也能使相关责任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财物的流动性很强,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没有正确的制度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各种权利不可能得到有效承认和保护,各种利益冲突也没有稳妥的化解途径。很难想象,在工业化条件下,一个制度缺失的社会其运作是和谐的、社会结构是和谐的。



  在“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需要良好的制度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深层矛盾的逐步显现,都需要有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作保障。2007年在深化改革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解决我国体制上亟待攻克的难题,全力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健康持续的发展,更需要制度建设作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的平衡,也就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市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发展。现代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人的发展、制度的建设、科学的进步这三大力量推动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人的发展,使人获得日益自主和独立的空间;制度的建设,使财富的增加与公共秩序完善形成内在的统一;科学的进步,使有限的资源在无尽的智慧中获得无限的能量。当然,建立的制度必须行之有效,能够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各类问题。



  2.完善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



  体制问题和制度问题是确保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领导制度、组织制度、考核制度等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这就需要努力解决个别部门和少数人权利垄断、决策失衡的问题,权力与责任、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问题,以及权利结构不合理、制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切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举权,通过不断地切实地扩大全社会的制度与法制建设,来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具活力、更加公平、更有正义的体制与制度保障。



  制度的完善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当前,社会面临的各类问题很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诸多矛盾的解决不可能只靠某一方面制度创新的“单打独斗”,而应当发挥“制度群”的作用,发挥制度的综合效应,解决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问题时更是如此。而且,制度相互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和不相冲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实现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有接受该项制度的社会基础。为此,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跟踪社会的变化,精心地和持之以恒地进行制度建设,以使制度日趋完善和愈加实用。



  制度的设计必须在注重科学规范的同时顾及社会的承受能力,并且要顾及实施制度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和相关环境。所需要支付的成本过高,社会和企业未必能够承受,制度的推广和作用就会变得很有限,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稳定也会由此而引发出诸多不可想象的问题。这里有制度实施的物质条件问题,也有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还有制度出台的配套措施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应当是具有实施条件和可操作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的程度将制约制度完善的过程,持续的发展将提高制度所需成本的支付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通过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来推进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



  3.新一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取向



  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将更好地发挥财税等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工作,抓紧研究和出台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措施,做好税费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调整政府直接投资的取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保障、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流动性管理。根据经济运行和投资状况的变化,相机采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定向发行票据、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等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保持总量平衡。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力度。



  紧缩的投资政策和从紧的房地产政策。在投资政策方面,将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重点,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投资增长体现国家行业规划、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继续严把市场准入关和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在严格审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在房地产方面,要在积极落实此次宏观调控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制定和推出房地产业发展和稳定房价相配套的各项配套措施。密切跟踪已经出台的各项房地产涉税和融资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部委有关政策精神,把好土地闸门,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落到实处,在土地供应、土地财政、土地监管等关口进行全面紧缩,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



  灵活的外汇政策和求实的外资外贸政策。在外汇政策方面,将积极分流外汇储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和运用多样化。根据国际市场原油和重要金属等战略物资价格的变化,适时增加战略物资储备,扩大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拓宽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在提倡藏汇于民的同时推动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在外资外贸政策方面,将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建立和健全重要商品的出口风险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完善鼓励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项目核准制度和国内协调机制,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现代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和对外拓展。

《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1:28 , Processed in 0.2463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