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6|回复: 0

欧盟50年:成长之路这样走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1 20: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3-30
  今年3月25日,《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

  1957年3月25日,欧洲6国领导人(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这一条约促使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诞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欧洲联盟(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欧洲逐步走向联合,欧盟也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区域性组织。目前,欧盟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断扩大:从6国增至27国

  对于欧洲人来说,一个“联合的欧洲”是延续了千年的理想,这一设想到二战结束方有实现的可能。《罗马条约》是一个无期限的条约,没有退出条约的程序,却有欢迎新成员加入共同体的条款。这表明欧洲经济共同体从起步开始就为今后的扩大做了准备。

  1961年7月,爱尔兰申请加入欧共体,8月,英国和丹麦申请加入,1962年4月,挪威申请加入。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决定对4个申请国采取同时谈判,一起接纳的方式。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三次提出申请,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两次否决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6月蓬皮杜接任法国总统,他表示原则上不反对英国成为欧共体成员。同年12月,欧共体决定与英国等申请国重开谈判。1972年1月22日,欧共体6国与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签署了加入共同体的条约。挪威在当年9月的全民公投中否决了加入共同体的提案。1973年1月1日,欧共体从6国扩大至9国。

  1975年6月,希腊申请加入欧共体,1977年3月葡萄牙提出申请,7月西班牙提出申请。与第一次扩大不同,这次欧共体扩大采取的是分别谈判,成熟一个,接纳一个的方式。希腊最先完成与欧共体的谈判,于1981年1月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与欧共体在农产品和劳动力等问题上的谈判一波三折,1986年初才最终加入欧共体。3国经济相对落后,加入欧共体后可获得不菲的农业基金和地区发展基金,以调整经济结构。

  奥地利在1989年7月申请加入欧共体,瑞典于1991年7月、芬兰和挪威于1992年3月也分别提出申请。这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欧共体联系密切,谈判进展顺利。但是,挪威公投再次对加入欧盟说“不”。1995年初,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冷战结束后,欧盟开始酝酿东扩。1993年6月22日,欧盟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通过中东欧国家入盟标准,从而向中东欧国家正式发出了入盟邀请。该标准包括以下3条:具有能够保证民主、法律至上、人权以及保护少数民族稳定的制度;具有可行的市场经济,能够面对竞争压力与欧盟内部的市场力量;能够承担入盟引起的各种义务,特别是同意经济联盟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标准。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国加入欧盟。欧盟完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行动,成员从15国增至25国。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扩大无疑使欧盟的实力大为增强,并提升了欧盟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在政治上,欧洲各国联合自强,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在经济上,新成员国的加入使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扩大了欧盟内部的发展空间。

  不过,“大有大的难处”。首先,欧盟这条航船已严重超载,“乘客”从当初的6个增加到27个,机构运作失灵。理事会在主要问题上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只要有一国反对就遭到否决。决策难度增大,实际行动能力相对减弱。第二,利益分配问题更加突出。在欧盟成员国中,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凸显。“老欧洲”不愿多掏钱,“新欧洲”对入盟的期望值甚高,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小国、小国与小国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第三,各成员国的政治利益不尽相同,联合意愿有强有弱,各国在联合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加上美国在欧盟一些成员国中的影响,众口愈加难调。

  统一货币:一体化催生欧元

  实行统一货币是欧盟的一大梦想,也是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几代欧洲政治家的努力,终于水到渠成,欧元呱呱落地。

  1969年12月,欧共体6国在海牙举行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构想,从20世纪70年代起分3个阶段完成欧洲经货联盟的目标。1970年10月,以卢森堡首相彼埃尔·维尔纳为主席的专案研究小组向欧共体理事会提交了报告,主张在10年内完成经货联盟的建设。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美元危机使欧共体各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迫使欧共体采取浮动汇率制。1972年3月,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决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兑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为2.25%,而欧共体各国货币间的波幅为1.125%,即“蛇行浮动机制”。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当年3月,美元再度贬值,加上欧共体各国遭遇了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意大利、英国、爱尔兰和法国纷纷退出“蛇行浮动机制”,经货联盟的尝试宣告失败。

  1979年3月,欧共体巴黎首脑会议宣布成立欧洲货币体系:创立“欧洲货币单位”(即“篮子货币”埃居),不发行货币,仅用于欧共体内部会计、信贷记账与结算;规定各国货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埃居与英镑、里拉上下波幅可为6%,与其他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波幅上下限为2.25%;成立欧洲货币基金,以加强干预货币市场的能力和提供信贷的能力,每个成员国将其黄金与外汇储备的20%纳入欧洲货币基金,总额为250亿埃居,其中140亿埃居用于短期贷款,110亿埃居作为中期信贷。

  1988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提出了建设经济与货币联盟,确定发行统一货币的目标。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领导人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规定了欧盟的经济趋同标准,1999年1月1日起实施单一货币———欧元。“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

  次年1月1日,欧洲货币局正式成立。1995年12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单一货币,并将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1996年12月,都柏林首脑会议就《欧元的法律地位》、《稳定与增长公约》和《第二货币汇兑机制》达成一致,为欧元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确定欧元将于2002年1月1日起进入流通领域,成员国货币将于2002年7月1日退出流通。1997年6月,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上述3个文件。

  1998年5月2日,布鲁塞尔首脑会议宣布,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爱尔兰、芬兰11国将为首批欧元国;任命杜伊森贝赫为欧洲中央银行首任行长。同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下设欧洲央行委员会、董事会和扩大委员会。2004年9月10日,欧元区财长会议任命卢森堡首相容克担任“欧元集团”首任主席(又称“欧元先生”),奥地利财长卡尔·海因茨·格拉塞尔被任命为副主席,并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就职。

  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1月4日,欧元进入外汇市场交易。200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元区第12个成员国。经过3年的过渡期后,2002年1月1日欧元从幕后走到台前,面值为140亿欧元的纸币和500亿欧元的硬币投放市场,经过半年的过渡期,欧元最终取代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荷兰盾、比利时和卢森堡法郎、西班牙比塞塔、爱尔兰镑、奥地利先令、葡萄牙埃斯库多、芬兰马克和希腊德拉克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货币”。今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亚成为第13个欧元区国家,欧元区的人口达到3.15亿。

  欧元横空出世,是欧洲迈向一体化的进军号,不仅是一种货币工具,而且为各成员国提供了稳定的金融条件,降低了汇率风险,减少了来自外部的干扰,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拥有了“一币之下、百币之上”地位的欧元使各国在外汇储备、贸易结算和债券发行等方面多了一种选择,从而将削弱美元的国际支配地位,推动世界经济、金融多极化的趋势。

  欧元问世后,很快得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认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显露锋芒,地位不断上升。欧元的影响力不仅在欧元区,也向世界各地迅速扩散。欧元在欧盟其他成员国中相当于第二种货币被接受;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将欧元作为流通货币,安道尔、黑山和科索沃等国家和地区则将欧元作为事实货币,尚未入盟的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用欧元取代了美元作为与欧盟贸易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些拉美国家、地中海沿岸国家,甚至个别太平洋岛国把本国货币与欧元挂钩,不少国家在外汇储备中相应增加了欧元的比重。

  短短几年,欧元已成为坚挺的国际货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9年欧元启动时,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仅占12.5%,现在已占到25.4%,这一比重还会上升;欧元国际债券份额从5年前的19%大幅上升至32%。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欧元纸币在世界的流通量已从2210亿欧元升至6000多亿欧元,按现行的汇率计算,全球流通的欧元相当于8000多亿美元。

  法国有句谚语,“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尽管统一货币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欧元区仍不断出现对欧元的抱怨,民众仍然怀念本国原来的货币,欧洲金融市场仍呈现分割局面,英国仍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限制了欧元能量的释放。

  联合之路:漫长而曲折

  然而,欧洲的联合和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种种争吵和危机接连不断。

  首次危机可追溯到1954年。1952年5月27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5国展开建立欧洲防卫共同体的谈判,以加强各国之间的军事联系,英国和荷兰不愿意加入,只愿担任观察员的角色。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5国于1952年5月27日在巴黎签订了条约,只待各国议会批准。1954年8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投票表决,结果以264票赞成、319票反对否决了《欧洲防卫共同体条约》,使该条约胎死腹中,欧洲军事联合宣告流产。法国的这一否决使欧洲在40年后才重新找到自己的安全政策。

  第二次危机是在1965年。当时,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国人哈尔斯坦试图将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的表决机制从一致通过制改为多数通过制,从而扩大欧共体委员会的权力。同年7月5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反对改变决策机制,采取了半年的“空椅政策”,对共同体的活动实行缺席抵制。1966年1月,在法国的压力下,欧共体在卢森堡召开会议,各成员国达成了政治协议,即“卢森堡妥协”:搁置了多数通过表决程序,允许一个成员国援引重大利益为理由,达到有关决议一致通过的目的。

  第三次危机是1992年,丹麦选民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在法国全民公决和英国议会表决中涉险过关,但在丹麦的全民公决中却遭到否决。此后,欧共体单独与丹麦政府进行谈判,在防务政策、欧元、难民和移民政策、欧盟公民身份等问题上做出调整和让步,给予丹麦以例外权,才逐步打消了丹麦人的疑虑。1993年,丹麦举行第二次全民公决,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第四次危机是在1996年3月,英国爆发疯牛病。疯牛病在英国引起恐慌,也惹得四邻惶惶不安,欧洲的牛肉业面临灾难,滞销严重,出口受阻。欧盟随即对英国实施牛肉禁运,英国起初曾承诺屠宰400万头牛,然而,面对国内的强大压力,英国政府突然变卦。时任英国首相的梅杰在下议院表示,欧盟的“禁运更多的是考虑保护其他成员国的牛肉市场,而不是出于对公众健康的关心”。作为报复,梅杰宣布,英国将采取“不合作政策”。一票否决制使欧盟的决策机制陷入瘫痪。直到当年的6月下旬,欧盟首脑会议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才与英国达成“停战”协议,英国结束对欧盟决策的抵制政策,欧盟则分阶段逐步取消对英国牛肉制品的出口限制。1999年,欧盟最终决定取消禁令,而法国食品安全局2002年9月才宣布,“英国牛肉将能重返法国人的餐桌”。

  第五次危机是在2001年,因爱尔兰选民否决《尼斯条约》而引发。爱尔兰宪法规定,所有有关修宪的行为都要通过全民公决,因此,爱尔兰成为欧盟成员国中惟一一个通过全民公决对《尼斯条约》进行表决的国家。由于爱尔兰担心欧盟扩大会给本国带来强烈冲击,并担心条约赋予欧洲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掌控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权利,将会影响爱尔兰在军事上的中立立场,爱尔兰在2001年的第一次公投中否决了《尼斯条约》。此后,欧盟各国对爱尔兰展开了紧锣密鼓的游说和宣传工作。在各国的外交努力下,爱尔兰在次年的第二次公投中批准了《尼斯条约》,为欧盟东扩扫清了最后障碍。

  2005年春,欧盟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当年5月29日和6月1日,法国、荷兰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在欧盟内部引发了强烈的震荡,欧洲一体化进程遭受重创。两个欧盟创始国相继说“不”犹如一次政治大地震,凸显欧盟内部发展的严重失衡,反映了民众对欧盟的热情减弱,以及对扩大的疑虑和对本国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6月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不得不决定进入“反思”期,推迟批准该条约的最后期限,暂缓对条约的最终命运进行“判决”。

  2006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对在2008年底前就有关《欧盟宪法条约》的前景问题达成一致。德国总理默克尔承诺,今年上半年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将力争“有所作为”,为拯救《欧盟宪法条约》制定“路线图”,力争使批准该条约进程在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前取得突破。为了适应27国的运行需要,欧盟将从今年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微调”,其中包括改革欧盟委员会、扩大欧洲法院的管辖权、设立允许成员国退出欧盟的机制、设立欧盟外交部长、加强欧盟决策的透明度等。

  欧洲的联合充满了坎坷与曲折,然而,一体化进程为各成员国带来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没有一体化就没有欧洲的今天,走联合之路,欧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加入欧盟后,借助欧盟的力量,大国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小国家从中赢得了安全与稳定的保障;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借助欧盟获得更多的实惠,更快地发展经济,改变后进的面貌,经济发达的国家则可以利用统一大市场获得更多的商机。

  目前,欧盟正处在十字路口,《欧盟宪法条约》的命运尚不明朗。今后,在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会是相当困难的,肯定还会有酸甜苦辣,还会出现“成长中的烦恼”。但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欧盟将一步步走向更加坚实的联合。


作者:陈志萱 来源:《经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1:51 , Processed in 0.1374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