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8|回复: 0

工资:平均的,绝对的,相对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7 1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资:平均的,绝对的,相对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祝俊初(作者其他文章) 日期:2007年03月27日    



文章内容:
  “根据年度统计结果,2006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001元,日平均工资为83.66元。”短短40余字,是国家统计局标注日期为3月22日的(2007)2号公告全文。
  非常惜字如金,绝无附加信息。每年春,这数字正式告知天下时,国家统计局都如此从简至极,总是让它独占一个文号,没有分门别类的人际、区际差异等结构情况,甚至没有统计口径、方法等的说明。这样的行事风格,或许没什么刻意,只不过是遵循既定的工作规范罢了。
  但是,国家统计局一准清楚,出自其手的权威数字一旦进入公众眼中,就绝不会孤零零、干巴巴、冷冰冰。这个数字,将激起生动、鲜活、炙热的浮想联翩,因为在人们看来,它就像一把尺子,把自己的、他人的工资放到它面前,就丈量出欣慰、高兴、不满、生气等情绪来。
  工资,是劳动力价格,俗称劳动报酬。工薪劳动者,对工资的绝对数字无疑相当在乎,这个数字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代表自己的劳动得到认可的程度,另一方面构成自己的衣食住行的硬约束。不过,拿平均尺子量出的工资多寡并不导致对应喜忧,面对社会中位线,达不到者不一定会或可理直气壮地牢骚满腹,而超过了的也不一定会或心舒气爽地知足常乐。
  晒工资——此语的流行,已揭示了影响人们心态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从工资的相对数字中能否感受到公平:将自己的劳动和别人的劳动放在一起,再把自己的工资与别人的工资放在一起,看劳动工资率差异,越接近一致越能获得公平感,越远离一致越会产生不公平感。经如此比较,公平感越强,越觉得受尊重、损益得当、环境正常、制度合理,从而越有健康心态……反之,心理上会越失落、激愤,甚至滋生偏执、敌视情绪,并可能通过行动予以发泄。
  凑巧,就在3月22日,一份高薪的面世却波澜不惊,佐证了工资的相对数字比绝对数字重要。那天,深圳发展银行公布2006年年报,其中显示,董事长法兰克·纽曼税后年薪为995万。这就是说,去年纽曼的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0多倍,如果动态比较,涨幅更令人咋舌——2005年,他才拿602万元,只是全国平均的18405元的330多倍。观之,不乏流露出羡慕、甚至嫉妒表情的,却未闻挑刺找茬的说三道四,反倒是针对深发展年报业绩有质疑声响起。这个美国前商界、政坛两栖明星,来中国做银行家的劳动,的确不是常人可比拟的。
  然而,不同于纽曼的超级高薪只令人咋舌,垄断行业员工整体的一般高薪却触犯众怒,无论是劳动部副部长步正发曾说的相当于全国人均2至3倍的模糊概念,还是建行董事长曾说的该行、交行、中行2005年人均收入高至8.8、9.8、10.3万元的具体数字,都落得“人人喊打”。惹人诟病的最新一例是:3月16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背靠垄断性占有国内发电资源这棵大树、属典型红筹股的中国电力公布去年年报,显示人均员工成本5万元左右,约等于全国人均工资2.5倍。不因别的,只因垄断,干同样的活就能拿翻倍的钱,当然离谱。
  还有,农民工工资,强过守着土地的收成,总体上却不改太低水平;公务员工资,晒出来不显山露水,但有失控的职务消费之类撑着,总体上却含金量非常高……一比较,就很不和谐。
  事实表明,工资的相对数字——劳动工资率,比绝对数字更重要。用和谐的公平观,我们看得惯纽曼的数百倍高薪,因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工资有如此差距很正常,但我们看不惯垄断行业的几倍高薪,因为一个行业员工的平均工资达到社会中位线的这种程度绝对很反常。
  所以,只将孤零零的全国人均工资摆上台面,基本上什么也说明不了。为助益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统计局应提供细化的全国工资基础数据,比如真实反映群体、区域、行业等差距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3:45 , Processed in 0.2158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