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宪容 说真话,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董文胜(作者其他文章) 日期:2007年03月27日
文章内容:
尽管“地产名嘴”易宪容没有说话,但他辞去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研究室主任一职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他的顶头上司给予了证实,并对请辞原因作出了解释:考核不合格。
房地产商们难免拍手称快,少了一个天天鼓吹“房价大跌”的“钉子户”;而那些听信他的话而迟迟不买房的人似乎又免不了恨他,眼巴巴地看着房价“芝麻开花节节高”,能不迁怒吗?
“不作调查”、“不务正业”、“有时候,房地产研究也需要常识”......易宪容同样也招致了他的同行还有上司的质疑与批评,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似乎在“误导人们”的判断,甚至影响了政府决策。
当然,喜欢他的人仍然大有人在。老百姓需要这样一个“敢说真话”的“代言人”,这张嘴不能因此而被贴上“封条”。
在香港大学讲学的易宪容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躲避着媒体的追寻,习惯了“表达”,适应了“争议”的他还会一如既往地说下去吗?
“说真话,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国家利益、民众利益都不再受侵犯了。”电话里的易宪容依然慷慨激昂。
也许,他的“老毛病”很难改掉。
学术“考核”向“名嘴”说不
一向在地产圈里“敢说敢评”的易宪容为何在“学术考核”上摔跤呢?是没有像样的文章吗?这背后还有其他隐情吗?易宪容本人对中国房地产“大跌”的“预言”是不是影响了他的“考核评语”呢?
“易宪容作为一个社科院金融研究员,他发表的言论十分不科学不严谨,没有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这是他辞任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一职的原因之一。”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在最近的一次金融论坛上揭开了易宪容辞职的谜底,“一般的研究员,一年只发表二三十篇论文,而易宪容写600多篇论文,大部分都是涉及房地产的。房地产专业的研究非常复杂,不能随便发表看法去误导大众。”
尽管李扬没有过多解释“误导”的含义。但有一点可以佐证的是,多年来,易宪容对中国房价“大跌”的预言没有得到验证。就像谢国忠预言上海房价大跌一样,听信他的人,后来都损失惨重。房价成倍地往上涨,眼巴巴地看着买一栋房子要多付几十万元的人,难免心中有恨。
尽管许多买不起房的中国老百姓喜欢听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但没有得到证实的预言与“胡言”实在难以区分。
“不作调查研究”、“不务正业”成了易宪容过不了“考核”的评语。
这样的盖棺之论,易宪容本人并不认可。在与记者一个朋友谈及此事时,易宪容显得愤愤不平:“谁说我没有调查?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点点,为什么不看我更多的书呢?我有本《房地产与金融研究》,35万字,那里都是数据。我在国内最好的金融杂志发表过好几篇关于房地产的文章,都是实地研究,为什么他们不读?他只看到我的评论文章,而且评论文章对我是微乎其微的,我真正有研究的东西在那里。”
谁说我不懂房地产
“谁说我不懂房地产?”对这种指责,易宪容表示,他本人“非常不满”。
“房地产是什么,就是金融,离开了金融,房地产没有生存的可能性。但金融不是房地产,房地产仅仅是金融的一点点。如果研究金融的人不懂房地产,你研究什么金融?金融是房地产的核心。”
早在2005年9月,易宪容就曾经在本报发表文章作过类似的解释。
翻看易宪容的简历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房地产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
1958年,易宪容出生于江西上高。1982年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来供职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职称是“不高不低”的讲师,每个月拿几百块钱的工资,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在1989年到1993年这段时间,30多岁的易宪容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在写出《谨防房地产要挟整个国内经济》这样富有争议的文章之后,他成了“民众”在房价问题上的代言人。
1997年,易宪容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后来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做合作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金融。他的主要著作有《现代合约经济学导论》、《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科斯经济思想研究》、《金融市场与制度选择》等20余部书。
易宪容告诉记者,1998年,他在香港的时候,就对房地产十分关注,当年就写了《关于房地产经营》的论文。回来以后,2002年最早写出了《关注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从那以后,又写了一系列的关于房地产相关的书,比如利息的问题,还有宏观经济的问题;也写了跟房地产相关的一些文章,“一百篇肯定不止。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文章,也就是我过去长期积累的一个结果。”
易宪容关于北京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文章也演绎出学术圈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2002年的一个晚上,易宪容驾车沿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转悠,发现到处是工地,到处灯火通明,整个城市像一个大工地,他就此认为房地产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哪有像这样搞建设的?西方城市化过程中也没有出现过。人家几百年才发展成今天这样子,我们几年的时间就冒出来这么多房子。”
易宪容的声音没有阻挡住他的同仁们对他治学风格的批评: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不是驾车在北京二环三环转两圈就能弄明白的。
然而易宪容本人似乎更喜欢这样的表达。在他看来,富有揭示意义的现象比一些数据更具说服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常识去思考问题。”
即便是现在避居香港想谋个清静的易宪容,仍然义愤填膺:“说我胡说的人,请拿出你的正确观点和令人信服的证据。”
地产学“钉子户”还会说下去
对于中国房地产跟踪了10多年的易宪容真的就此“封口”了吗?
“我还会说真话,坚持一直说下去。”对媒体采访保持高度警戒的易宪容还是流露出一些内心的真实情感。他现在香港大学作学术研究。对已辞去金融研究室主任一职,易宪容强调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是研究员,还在作研究。主任这些行政职务不做了,我还可以专心去做我要做的事。”
易宪容的固执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来。
最近重庆出了一个中国拆迁历史最牛的“钉子户”。事实上,这个四周被挖空的二层小楼已经成为一个孤岛。在地理上它更像一个“碉堡”。如果没有舆论的支持,它随时可以被依“法”强制拆迁。不过,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座“碉堡”更像一个观察哨,通过它,可以俯瞰中国《物权法》存在的意义与对民生的影响力是如何大。它甚至可以让中国的高层坐下来认真进行一次《物权法》的学习。
对房产商不依不饶,一口咬定 “北京房价要跌三成,上海要跌一半”的易宪容却给人另类“钉子户”的错觉。“房地产商都怕我。”“我不唯权,不唯利,也不唯众,我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说话。”
这三句话,是当年易宪容在地产界声名鹊起的“三板斧”。这位与地产商“论战”了多年的金融学者并没有“逃避”的意图,他用一种低调的方式表明自己不会就此失声!
在易宪容的博客上,记者看到他最近的一篇文章是2007年3月12日。易宪容谈到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信贷制度的风险。这种风险会不会传到中国来呢?易宪容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从2005年10月8日,他开博客以来,已经马不停蹄地写了150多篇文章,这其中65%的文章与房地产相关。
“一直和开发商们对着干的易宪容,只是一个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空空’先生。”得知易宪容辞职后,一位开发商在接受北京某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开发商对易宪容的评价最直接的依据是中国近几年房价实实在在地涨起来了。
“我并不是预测,我是有根据地作出判断,房价一直在疯涨,应该下跌,房地产市场才能正常发展,我是个平民老百姓,我有这么厉害?为什么怕我说?只能说明这个市场太脆弱了。”
易宪容这样回答。
中国主流房地产的观念其实已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买两套房到后来买一套房,现在开始建议买不起房的人租房了。房价上涨,最后的接盘者似乎又回到了政府的手里:要向低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刚性需求与实际购买力在这里被切割了。而这个观点正是易宪容的论断。只不过,易宪容推导出一个房价大跌的结论,有些人不愿意听了。主流学派得出了一个温和的观点,“人人有房住,不代表人人有房产。”
一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实证明,易宪容所抨击的利益锁链是完全存在的,他们的能量很大,但他们不可能永远操控权力和话语权,强调把住房需求与民众购买力挂钩是易宪容对民众的最大贡献。”
争议中的“黑白脸”
一个开发商最恐惧的人、老百姓房价心声的代言者;一个缺乏严谨学术精神、忙于草率下结论的名利的觊觎者——易宪容似乎注定了要在这两种角色中不停地“客串”。而舆论对他的评价也在“黑白”之间不停地变换。
记者上一次看到易宪容,是在两个月前的央视《对话》现场。易宪容与潘石屹坐到了同一排,中间隔着于凌罡。易宪容反对个人合作建房的声音得到了潘石屹的呼应。含糊不清的方言与易宪容本人对个人合作建房的过多“直觉”判断,现场的200多观众同样给易宪容来了一次响亮的倒彩。这样的掌声之前也曾在对话现场出现过,那是易宪容对任志强对决中国房价的时候。
这样的“黑白”反转似乎在与易宪容相关的事件随处可见。
易宪容辞职的消息得到证实的当天,3月22日,11位经济学学者在平民经济社博客上联名发出公开呼吁,他们称“迫使易宪容辞职,妨碍了学术自由。”而更多的人似乎希望他在房地产圈不停地鼓吹“大跌”的论调,买不起房的人,总不希望自己与希望越离越远。
北京海淀网友在一个贴子写道:易先生,你不是独行侠,老百姓支持你。你是真正的学者,不唯权,不唯势,不唯钱,你是社会经济学的良心所在.时间会证明你的公正!
而杭州一位网友则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易宪容也是为了自己说话撰文赚钱罢了,其实他也蛮辛苦的!什么辞职?其实是免职!呵呵......该免!什么专家,害我等买房多花了29万血汗钱啊!!!
也有网友说易宪容讲对了一个事实,房价应该降,但这不能与房价什么时候降等同起来。
一切都是由房价而起。中国房价的走向,时间会作一个证明。易宪容是一个学者?一个预言家?空空先生?还是老百姓的代言人?是对还是错?这一切也需要时间来作一个了断。难得清静的易宪容似乎也需要这样的时间再作一些深思熟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