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64|回复: 4

[【诗歌】] 《追忆似水年华》的支解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3 11: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是否应该首先浏览正文之前,他人的“序”或者个人的“自序”对我来说是一个一直不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以我个人的经验挑选书籍的时候,前言也罢,序也罢不过是个引子,大可匆匆一阅即可。最重要的倒是应该直接截取文章的任意一个段落,品评一番,便即可知道这样的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一买。
  而真正购得家中得时候,这序言的地位也就不同了。当然仅就序言来说,也是有好坏之分的。陋粗俗者大可弃而不闻,但是如果一味将其跳过,你可能就在这无意之间失去了一次大好的机会,一份难得的享受。
  在我的印象里有一套外国名著的序言是个个精彩的,也许将来有机会可以慢慢介绍出来。而此一刻我是为了《追忆似水年华》而来,自然只限于它的序言而论,足已。
  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或者《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初印象是不能免俗的马德莱娜甜饼和椴花茶的妙处,而真正窥一斑而搅乱心湖,不能自已的倒是该书前安德烈·莫罗亚的序言。
  裸体的视觉刺激也许远高于半隐半现,但是在意念上的蛊惑就已后者为甚了。不能自已的倒是该书前安德烈·莫罗亚的序言是有这样的功效的。否则,我怎会在匆匆看过他的序言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希望一睹《追忆似水年华》的绝美芳容呢?
  然而,这一次我更愿意抛开安德烈·莫罗亚的功劳,专注于序言本身为我们掀开的作品华美裙裾的一角,窥探一些本质的美丽。

                   零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生活是普通而局限的,所反应的内容似乎想当然的无法深刻而宏大。
  然而,序言的描述告诉我们一个很少考虑到的一点:“普鲁斯特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他对材料的选择并不在意。他更感兴趣的不是观察行动本身,而是某种观察任何行动的方式。从而他象同时代的几位哲学家一样,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成描写为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 普鲁斯特本人在写到贝戈特的时候曾经指出,作品的取材与天才的形成无关。天才能使任何材料增辉生色。贝戈特成长的家庭环境从表面上看是索然寡味的,但是贝戈特却用这个素材写出一部杰作。这是因为,借助他的大脑这部小机器,他能高翥远翔,从而象飞越沙漠的飞行员隐约看到在地面上看不出来的、埋在沙子底下的城廓一样,看到事物蕴藏的秘密。因此在谈论《追忆似水年华》之前,先要说明普鲁斯特为什么比任何人更善于“飞离”这个他似乎十分眷恋的世界。”
  这样的一段文字使得我长久的困惑得到一个回答。“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也许并不是唯一的定律。我想起曾经自己的一段独白“对于老人我是尊敬的。然而,我所尊敬的并非时间,经历或者年龄,我所尊敬的是在时间和经历或者年龄背后走过的人生的真实与意义”。在我写下这几句文字的时候,在我的潜意识里也许就已经承认了唯精神的可能。混沌一生哪怕经历无数坎坷,无数阅历,留下的不过是惨淡的回忆;而之于一个敏感而通灵的灵魂,安逸也罢,坎坷也罢,快乐也罢,痛苦也罢都会酝酿成醇香的珍品――至少马塞尔·普鲁斯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如此之丰富而深邃而观之不尽。

序言中这样几段文字,不免让我感伤目下之事,唏嘘不已。安德烈·莫罗亚告诉我们“好几项特征注定他(马塞尔·普鲁斯特)日后要从事写作。他的气质是神经质的,敏感到病态的程度。他有一个令人钦佩的母亲,对他无比宠爱,因此他遇到最细微的不和谐也如同受到伤害,最淡薄的敌意或者最不经意的可笑行径都会在他心头留下痛苦的纪录。换了一个躯壳较厚的人,有些场景不会产生持久的印象,碰上他却会终生难忘,在他的思想里象地狱里受尽煎熬而找不到出路的灵魂一般骚动。”“ 由于他患有慢性哮喘,虽说不是废人,却年纪轻轻就成为病人,每年有一定时间必须闭门谢客。这种隐居有助于把生活转化为艺术。“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普鲁斯特以一千种方式重复这一想法。“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人们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他被逐出童年时代的伊甸园,失去了幸福,于是就企图重新创造幸福。”
  对于疾病以及失败带给我们的感悟,我仅摘录自己曾经的几段感悟作为注脚,足已。
(**以下文字摘录自我的日记)
2002年2月22日 8:52:18   
今日,拜读一位倍受疾病煎熬而后皈依宗教,获得安宁的朋友的文章(*如下):
“我向神求力量,以便我能有所成就,
神却使我软弱,以便我能谦卑顺服。

我向神求健康,以便我为他做大事,
神却使我软弱,以便我靠他得刚强。

我向神求财富,以便我心欢喜满足;
神却使我贫穷,以便我以智慧行事。

我向神求权位,以便我能得人称赞;
神却使我卑微,以便我知主的可靠。

我想神求美物,以便我能享受生命;
神却赐我生命;以便我能享受万物。

我未得着我所求的任何一件事,
却得着我曾盼望的每一件事,
何其渺小的我,默然的祷告竞全蒙应允,

所以说,在万人中我是最蒙福的那位!
突然我甚兴奋,我已发现神的“以便如此”计划。

  这是一本名叫《损中得益》的书开头的一首诗,是一位美国的牧师的妻子写的,她本人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丧子、疾病等等)。非常感人,也是我的姊妹们对我的一份爱心,当我看到书名,就已经安慰了许多。
  新约中有个人叫保罗,他原来是逼迫主的,蒙恩得救,成为大使徒,保罗身上有根刺,三次求主拿掉,主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以便如此”英文为“so that”,那么我们经历痛苦,以便我们―――,让我们寻求吧。
  疾病是恩典,是我们得以与神亲近的机会,他使我们停下脚步,思考生命意义。神是全能的医治者“我耶和华是医治你们的”(出15:26) “我们现在所受的痛苦远远比不上我们身体得赎与复活后,从身体所得的荣耀”他所受的苦和死为我们的医治做准备。“因他受了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4-5) 我们寻求主,从他那里寻找生活力量的源泉并救我们脱离我们的仇敌。基督的国是一个永恒的国。我们借着重生进入这个国,这是我们生命的属灵更新,外体虽然日渐毁坏,但借着神的大爱,我们的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耶稣说,我来不是定你们的罪,而是要你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朋友的文章摘录结束*)
  我是不关心神或者无神的,也无心去探讨这些东西。但是我更愿意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来解释上面的文字:当我们健康而成功的时候,我们很少能够摒弃浮华的外表,透彻生活的真谛。只有当我们因为疾病或者失败以及痛苦而变得脆弱的时候,我们才更可能认真的审视我们曾经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生命之丰富,之奥妙。
  我改写了那段诗句:
我希望得到力量,以便我能有所成就,
生活却使我软弱,以便我能看到生活的强大。

我希望得到健康,以便我能够做大事,
生活却使我软弱,以便我能看到生命的脆弱。

我希望得到财富,以便我心欢喜满足;
生活却使我贫穷,以便我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我希望得到权位,以便我能得人称赞;
生活却使我卑微,以便我能看到绚丽的浮华。

我希望得到美物,以便我能享受生命;
生活却赐我生命;以便我能享受万物。

我未得着我所希望的任何一件事,
却得着我曾盼望的每一件事,
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我,都得到生活平等的所赐。

  脆弱让我们更加接近生活的内核,更加能够感受到生命中每一次脉搏跳动的意义。如果没有脆弱,也许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繁华绚烂的一面,而因为有了脆弱,我们无意间触摸到了生命最沉静而深邃的一面。
  我很庆幸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我可以用文字比较清晰的表述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因此我有了一种排遣当前痛苦的方法。试想诸多“失语”的人群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和心酸,怎样一种无所附着的痛苦阿。
  人是需要浮华也需要奢侈的,就像昨天今天或者未来我都永远无法摒弃的虚荣。浮华与虚荣也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它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诱人,以至于当我们疯狂追逐它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而获得它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满足。我知道能够买自己喜欢的食品是一种快乐,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是一种快乐,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快乐。人的欲望无边,满足之后的快乐也是无边。政治,宗教,人性对欲望的贬损让一部分人禁欲到苦行,让一部分人纵欲到无度,而更多的人盘亘于二者其中获得普通而温馨的快乐。生活是如此的丰富而豁达,给予一切的一切。
  此一刻,我可以感受到生活所赐予我的这一切,并且有充分的自由考虑是否接受这一切,快乐是无以复加的。
  突然发现,正是因为疾病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旁人无法接触到的细节,正是因为疾病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抛开一些旁人无法抛开的问题,正是因为疾病的出现让我开始更加坦白的面对自己而无所顾忌。我写不为了生存,我写不为了虚名,我写不为了名利,我写不为了虚荣,我为自己而写,为生命而写,无所迎合,无所取悦,也就无所顾忌了――写作只是为了一种自由。
(日记摘录结束**)

   二

  人,是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而于我则很容易就堕入“回忆”的深渊。面对人“忘却”的本性,我好像是一个任性而执拗的孩子,拼命和时间流逝做着相反的运动。“回忆”是一种自残――当其中充盈过多的眼泪,然而“自残”有一种快感――当那一年的泪水在回忆的一刻落下。然而,“回忆”并非可靠也并非诚实,当所有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忆”中不断剥离,深刻的再一次深刻,忽略的再一次忽略,骤然发现“回忆”中的图象已经抽象为黑白色的版画,变得不那么真实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第一主题就是“时间”: “就象空间有几何学一样,时间有心理学。”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 这是多么一种尴尬的局面,遗忘如此令人憎恶却勇往直前,我们毕生的抗争,却眼睁睁看时光飞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

   “古典哲学假定“有一种不变的信仰犹如精神的雕像形成我们的人格”,这座雕像在外部世界的冲击下坚定不动如磐石。但是普鲁斯特知道自我在时间的流程中逐渐解体。为期不远,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是消极者眼中的消极,是遁世者眼中的遁世,在我眼中则是自我,社会,世界,所有一切在时间的流程中逐渐崩解,消逝的唏嘘。或许草没的荒冢亦将崩解,只是那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最是恰到好处吧。

   “我们将在小说里看到斯万、奥黛特、希尔贝物、布洛克、拉谢尔、圣卢怎样逐一在感情和年龄的聚光灯下通过,呈现不同的颜色,就象舞女的白色衣裙在灯光下依次变成黄色、绿色或蓝色一样。沉溺在爱河中的自我不能想象,几年以后,同一个自我一旦从爱情中解脱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而且可叹的是“房屋、街道,道路和岁月一样转瞬即逝”。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在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 一种无奈让我颓然,仿佛曾经希冀的东西原本就是个虚幻,我是那么希望能够挽留住逝去的岁月,那每一分那每一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滔滔而去的可是我愿意背负一生的过往,可是我曾经眷恋的所有?无论我如何攥紧双手,所有我爱过的,恨过的,恋过的,怨过的都如无尽的细沙簌簌的从指间落下,落下,凝集成漫漫黄沙。

   “然而我们的历任自我并不完全消失,因为它们能在我们的睡梦中,甚而在清醒状态下重现。普鲁斯特在他的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即陈述睡醒的主题,这并非事出偶然,而是有意为之。每天早晨,在片刻迷糊之后,我们重新拥有我们自身;这说明我们从未完全失去它。” 音乐与文字的有一种灵魂上的互通,发现这样的感觉源自余光中的经典名篇《听听那冷雨》,那样的一种语言的节奏与韵律,竟然让你不诵之不以为尽兴,不歌之不以为畅快,恍惚间那一个个文字仿佛是异变的音符,谱写的动人一曲,那时才慨叹“原来散文是可以这样写的”。艺术的相通让一个真正的读者可以徜徉于视觉,听觉之间无所阻挡。文字是有韵律的,我常常对妈妈这样说:大到一篇巨著,小到一句话。比如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我见到节奏与韵律极好的例子,当有朋友朋友抱怨鲁迅的句子“颠三倒四,不知所云”或者“不和语法”时,都免不了要争执。抛开所有深层次的问题,鲁迅先生的文字本身就具有着特别的魅力,此一句必如他那样说才来的有力,错一点就柔了,就俗了,味道就不够了。我常想这也许跟这些作家的古文功底有关。时至今日,流行文学中“推敲”二字已荡然无存,使我曾有回头读诵古文的冲动。网络文学,流行文学最大的弊病就在这一点,或许这是为了能够凸现其高效,直观优势时不得不割舍的吧。

   “马塞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能在自己身上某处听到“小铃铛清脆的铁质铃声不时响起、无休无止、吵吵嚷嚷”,在他童年时代每次铃响总是宣告斯万来访。那必定是这个铃铛从未停止在他身上丁冬作响。因此时间看起来好象完全消逝,其实不然,它正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由此产生了作为普鲁斯特作品的根源的想法,即追寻似乎已经失去,其实仍在那里,随时准备再生的时间。” 这样的小铃铛清脆的铁质铃声让我一下子就听到《百年孤独》里,被封存在墙壁里咯咯作响的骨头,想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时常重复着一个相似的梦境,看到了孙悟空心里留下的那一滴眼泪。总有些什么在那最不精意间留下了,留在了我们身上的某一个莫名的角落。无数个日子匆匆过去某一刻我们听到,看到,感觉到了,才发现曾经以为过去的,还在那里,等待。

   “叙述者一旦辨认出这种形似海贝的饼干的味道,整个贡布雷便带着当年他曾在那里感受的全部情绪,从一杯椴花茶中浮现出来;亲身的经历使这座小城在他眼里倍觉动人。” 我喜欢这样一段评论,觉得精彩异常,无法想象序者是怎样在短短的一句中,为我们创造了视觉(形似海贝),味觉(味道),嗅觉(椴花茶的暖暖的香气),触觉(椴花茶杯光滑的质感),乃至感觉(他曾在那里感受的全部情绪)――总之就在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所有这些曼妙的东西,你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呢?

   “当前的感觉与重新涌现的记忆组成一对。这个组合与时间的关系,犹如立体镜与空间的关系。它使人们产生时间也有立体感的错觉。在这一瞬间,时间被找回来了,同时它也被战胜了,因为属于过去的整整一块时间已变成属于现在的了。因此艺术家在这种时刻感到自己征服了永恒。任何东西只有在其永恒面貌,即艺术面貌下才能被真正领略、保存: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的根本、深刻和创新的主题所在。别的作家(夏多布里盎、钱拉·德·奈伐尔)曾经窥见这个主题,但是他们没有在自己的直觉的指引下走到底,没有敞开通向神奇境界的大门。唯有普鲁斯特发现,在第一个回忆的诱发下,人们以为已经永远遗忘的世界好象附丽在这个最初的回忆上面,会从一杯茶中整个涌现出来。” 电影中的手法在普鲁斯特的文字间得到了体现,显得令人惊喜,想起看陈染的某些作品,一直困惑于她在梦境,现实,想象之间毫无提示的穿梭,游荡是以怎样的方式得以实现,后来猛然间想到电影中的“蒙太奇”,恍然大悟。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好的作为“艺术是互通的”注解呢?

   三
  谈到爱情,我陷入“失语”。可说的是如此的多,以至于我不知如何谈起,可说的又是如此的少,以至于我想以“默默无语”四字做个了解。诚然,如曾经或者正在爱着我的人所说,也许过去的所有经历可以 成为一本有意思的故事,聊为他人饭后的谈资,而我的心态却也依然如他笑谈此事时尴尬的无奈,无所言语。
时至今日,往事重提撩拨起 的不再是曾经漫无边际的心痛------也许,正如他所许诺的那样:用以后的一生来弥补曾经的错误------我已经在曾经伤我如此之深的怀抱中重新获得了康复。
  过去的一切确是真实,爱情是否也同样真实?种种波澜之后的我没有获得处世不惊的坦然,相反变得更加的惶恐不堪。
  “在爱情领域,也有一个词语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惑于古典或浪漫作品中对这一感情的描绘,追求不可能实现的心心相通。但是“爱情本身与我们对爱情的看法之间的差别判若天壤。”普鲁斯特试图以比传统小说家更多的真实性去描绘相遇相悦,离怀别苦、以及最终的冷淡。夏娃本是从亚当体内抽出来的:这个象征十分正确。我们入睡后一条腿的位置没有放对,便有心爱的女人翩然入梦。我们在邂逅相逢时用我们自身的想象做材料塑造的那个恋人,与日后作为我们的终生伴侣的那个真实的人毫无关系。”我是不忍相信这样的一段文字的,虽然它也许是真实而残酷的,就如我能够以怎样的一种灰色来阅读生活中其他的部分,从而透视生命的无望。然而,我不能,不能这样去品味爱情,大约在这个年龄,爱情依旧是梦幻的,大约之于我,爱情依旧是真实的。常常在想,对于爱情的奢望与幻想大概是导致我所有痛苦的根源,然而,就如同我曾经无数次对自己的追问: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的虚幻,那么还有什么是值得我为之投入而认真的呢?如果生命中还残留了那么一点点无法割舍的东西,我愿意那是你我之间的爱情。绛珠仙草与神英侍者的一梦是绝美的感动,正如湘草眷恋的灵蛛,或者灵蛛所眷恋的甘露,我无法不为之动容。
  “爱情的对象被占有之后,只要怀疑依然存在,爱情可以保持不衰。我们发现自己曾经如此重视的东西原来纯属虚妄之后,如果嫉妒占据了我们心灵的荒漠,这一发现还不足以使我们痊愈。幸亏“回忆有时混乱,接着感情出现间歇”。最后,经过长期睽别,遗忘来临,驱除了爱情的种种幻觉。至于在《索多姆和戈莫尔》中致力描写的变态爱情,它与正常的爱情遵循同一条变化曲线。爱情的实际对象是马车夫,缝制背心的裁缝,还是妓女或公爵夫人,这都无关紧要,因为按照普鲁斯特的说法,爱情的本质在于爱的对象本非实物,它仅存在于情人的想象之中。”他走,走的义无返顾,洒洒脱脱;他来,来的自信执意,无可反驳;而我,只是让他走的洒脱,来无反驳。因为我爱他,抑或仅仅是因为我爱曾经与他共度每一分每一秒,爱唇边尚存的余温,爱手指上还有的味道,以及自己曾经爱过的那个人。我是相信爱情的,至少今天,至少现在,至少此刻,至少我相信的未来。
  当他再一次回到我的身边时,我曾经一度仍然是脆弱的。我经常哭泣抱着他,觉得某一天他又会离我而去,并且不在回来。他被我这种惶恐搞的很忧郁,他发誓绝不离开,他问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相信,让我放心,我不停的摇头,不给他答案。时间慢慢过去,他用全部的温柔让我感到安全,慢慢开始复员,虽然我还是有些神经质,有些忧郁,有些不安。但他表现出我从未见过的宽容温柔,令我吃惊万分。
  可是,再一次的急性发作,让我确认了我自己的病情,并且对未来的一切变成茫然。现在,我无法对未来作出承诺,并且不可确信未来的某一天,不是他离开我,而是我离开他――并且与爱情无关,而是因为我的病情已经发展到无法享受常人的爱恋。此一刻,我所你能做的只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爱他,并且接受他的爱。其实,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已经深深的了解到,在我与生命斗争的过程中,父母之爱与他的爱已成为鼎足相立的部分,我是在他的支持下坚持的,然而,正如我不会因为自己的病情拖累父母一样,我同样不会因为自己的病情而使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或者有一天我已经没有足够的给他一个女人应该给予他的快乐,正如一个女儿无法给予父母的快乐,我会欣然的离开――无论生活有多么的七彩。因为我为爱而来,丧失了这样的能力,生活的意义已经失去大半。人应该争取活下去,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活下去。我如果死也并不是因为要逃避什么,而是因为生者无趣,甘愿赴死罢了。我会有一个体面的死法,让生者快乐的死法。死亡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可怕,只不过是人生选择的另一个方向罢了。
  人生有诸多留恋却并不意味着我必须留恋。人生有诸多坚持却并不意味着我必须坚持。还记得老人与海的故事吗?还记得杰克-伦敦,柯本或者三毛吗?我虽然对后世对其的死如此的炒做嗤之以鼻,但是并不否认他们选择的合理性。如果说面对困难我们选择坚持是一种勇敢,将获得生而为人的荣光,那么面对死亡的黑暗我们选择前进是另一种勇敢,同样应该获得庄严死去的骄傲。
  不要过于强调为生存而挣扎的高尚,毕竟选择死亡也是我们的自由,问题的关键是:请扪心自问――你是否已经决定好了,朋友?那么启程吧,无论方向是否相反。

一些说明:
这是自己很久很久以前写的东西了,其实,到好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真正读完。
发现,工作以后的心态已经完全无法静下来,去读那样大部头的书。
原本是分了4个部分陆续写的,一起贴过来,是妄想一直写下去——也是对自己读书的一种督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4 11: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给出首发连接,并在上面注明"转发读书园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10: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发地址:
http://club.163.com/viewElite.m? ... 146_100e0e5db78000b

因为网易社区曾经整体更新过一次,全部的老社区资料都被打包移动。所以,原贴已经打不开了。只能看到上面那个加精存档。也没有办法修改原贴了。
只好在自己的个人介绍里加上转帖的说明。请看这里:http://club.163.com/ShowUserProfile.m?username=milk.coco  (个人说明档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7 22: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书我也很感兴趣,很有意味的书,希望能继续研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09: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hufucopy于2007-03-27 22:39发表的 :
这书我也很感兴趣,很有意味的书,希望能继续研读.
我曾经以为自己能够完成。现在,发现读书的确是要“缘分”二字。
这部书,总需要有很细微敏感的心,才可以慢慢读下去。
我也是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读下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4:08 , Processed in 0.14462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