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5|回复: 0

中国消费:杀贫济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0 07: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旭敏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发表日期: 2007-3-19

如果它不是错误,那它肯定是一个谎言,一个中国宏观调控部门、经济学家、媒体都相信的谎言:
“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贷款冲动,投资膨胀居高不下,中国这种内外经济失衡,主要根源于中国储蓄率太高、因此,构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扩大消费、缩窄储蓄、投资缺口,从而使中国经济达到外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升值压力趋缓。”
这好象已经被公认为目前扭转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良药“,而且在事实上主导着中国经济政策的制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中国社会保障线完全构筑、中国居民的收入再扩大一倍、中国居民消费再翻几番,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也不会因此而平衡。
事实证明,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在消费面前缩手缩脚,相反,他们的消费增长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前2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7%;涨幅比去年同期的12.5%,提高2.2个百分点。而相形之下,去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仅增长10.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7.4%。
遗憾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却不因此而买帐,据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2月份进出口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大幅增长51.7%,月度贸易顺差237亿美元,攀至历史次高,离历史纪录仅寸步之遥。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这个治理内外经济失衡的药方在中国屡屡碰壁,这里面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从根本看,主要是因为“储蓄-投资=经常项目”这个国民经济恒等式在中国遭到误读,尤其是他们的储蓄概念被有意无意地混淆。
此“储蓄”非彼“储蓄”。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定义,这个正被中国奉为圭阜的恒等式中的储蓄并非居民储蓄,而是国民总储蓄,即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的储蓄,其中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部门。
很显然,中国在制订政策扭转内外失衡时,居民似乎被当作了储蓄的唯一主体,而政府和企业这两个储蓄主体却被有意和无意中地忽略,而这正是中国宏观调控屡屡不能奏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也在意料之中。一方面中国用宏观调控缚住政府和企业的手脚,不准他们的储蓄“春光外泄”;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却目光炯炯地盯着老百姓的16万亿储蓄。很难想象,没有企业、政府的合力,仅靠居民一个部门就能独臂扭转内外经济失衡的乾坤?
事实上,中国居民的储蓄仅占国民总储蓄的很少一部分。根据一项统计数据,中国居民个人决储蓄仅占国民总储蓄的30-40%,而近年来还在下滑,而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才是总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几乎达到了70%。
令人不安的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和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很有可能是杀“贫”济“富”。在目前中国工业体系齐全、产能巨大的经济格局下,老百姓的消费增加,根本不需要国外进口产品来满足,更多的是,他们的钱流入了企业的私囊,最后的结果是:中国的国民总储蓄并没有改变、只是在银行搬了一个家,从居民移到了企业,因此,内外经济失衡的扭转也无从谈起。
巧合的是,在2004年2月份之前,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比较平稳,并曾一度出现逆差,但是随着2004年春季以来的宏观调控,中国的贸易顺差开始伴着人民币升值迭创新高。
也许我们不能想象,中国一旦放开宏观调控,让企业、政府和居民一起消费,中国和全球经济将会怎样;但是我们绝对可以想象,只要中国一天不放开宏观调控,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贷款冲动,投资膨胀的恶性循环将一直缠绕着中国,除非世界经济崩溃。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5:45 , Processed in 0.1564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