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0|回复: 0

粮食消费将持续增长保障国内粮食供需平衡任务艰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12: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新增人口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消费增长对国际粮食供求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对国家制定粮食发展中长期规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以“九五”初期(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需求变化情况为背景,重点对国内粮食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与测算,为国家制定粮食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一、粮食消费需求测算的基本方法



  目前,中国还没有全面建立粮食消费调查制度,粮食消费数据只能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测算。粮食消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居民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



  (一)居民口粮测算



  口粮消费由城镇和农村居民口粮两部分组成。城乡居民口粮包括在家消费和在外餐饮消费两部分。在测算中国城乡居民年度口粮消费总量时,不能简单地用城乡人口乘以城乡居民粮食的人均消费量来推算,还应考虑进城打工并长期在城镇居住的农民工消费。近年来,农村进城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达1亿多人,由于这些人大多以体力劳动为主,以青壮年为主,人均消费口粮远高于现行统计制度调查出来的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如果这部分人口粮消费按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测算显然偏低。因此,我们需要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劳动力流转调查资料将粮食消费群体划分为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进城农民工消费三部分进行测算,然后推算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量。



  (二)饲料用粮测算



  依据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计算出生猪、牛、羊、禽、蛋等畜产品和水产品单位产品耗粮数量,再与当年各种畜产品产量相结合推算出养殖业的饲料粮数量。这里还结合了国家粮食局相关调查结果。在测算养殖产品耗粮方面,由于居民口粮消费中的原粮经加工所产生的米糠和麦麸,工业用粮加工后的部分副产品也会被用作饲料,通过折粮后要从测算总量中扣除得到实际消费的饲料粮。



  (三)工业用粮测算



  工业用粮涉及范围为油脂压榨、酿酒、调味品、淀粉和粮食加工等生产领域。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工业企业用粮进行统计,一些行业协会也只是对部分大的会员企业粮食使用量进行过估算。这里利用一些工业产品产量,结合经济普查数据,通过耗粮系数进行推算,同时参考国家粮食局调查结果。



  (四)种子用粮测算



  种子用粮测算方法是利用当年粮食播种面积与有关技术部门提供的每亩用种量来计算。



  二、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需形势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供应出现过3次产大于需,1984年,1990年和“九五”时期前4年。2000年到2003年,受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有较大幅度减少。粮食产需形势出现了较大波动,国内粮食产需形势由产大于需迅速转为产不足需。



  (一)粮食生产状况回顾



  回顾我国粮食生产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粮食生产总是在“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运行,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粮食生产经历五次波动,其中有三次超常波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粮食生产迅速发展,但仍没有走出“增长—波动—增长”的发展模式,从1978年到“九五”初期又出现了三次波动。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091亿斤,1998年达到10246亿斤,1999年10168亿斤。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2000年以后粮食产量迅速由1万亿斤下降到2003年的8600亿斤水平,波动幅度达15%。2004年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加大,市场价格回升,使得粮食产量迅速回升。当年增产700多亿斤,2005年增产300亿斤,两年增加产量1000亿斤,增长幅度达10%以上。



  图表1:



  (二)粮食消费状况和特征



  受人口增长、养殖业发展和工业加工需求拉动,近10年中国粮食消费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据测算,2005年国内粮食消费达到9900亿斤以上,年均增长0.9%。



  1、口粮消费总量先稳后降。中国口粮食消费总量先稳后降,“九五”时期,(1995-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年均下降2.4%;农村人均粮食消费年均下降0.5%,全国人均消费粮食年均下降0.4%。期间全国人口年均增长0.91%。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人均口粮消费下降速度,口粮消费总量以稳定略有攀升为主。十五期间(2000-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年均下降1.3%,农村人均口粮消费年均下降3.1%,全国人均口粮消费年均下降2.1%。期间全国人口年均增长0.63%。由于城乡居民口粮下降速度较快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据测算,2005年全国口粮消费达5383亿斤。



  2、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受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拉动,中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每年以超过3%速度增长。据测算,2005年国内饲料用粮达3196亿斤,工业用粮1093亿斤。



  3、种子用粮稳中有降。随着科技进步和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种子用粮总体呈减少趋势。据测算,2005年我国种子用粮只有238亿斤。



  4、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产需波动较大。“九五”时期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年均增长1%,“十五”时期年均增长0.8%,十年间国内粮食产需格局呈现两种不同状况。“九五”时期粮食产大于需,期间累计生产粮食24.8亿吨,实际消费23.4亿吨,生产大于消费约1.4亿吨。“十五”时期粮食产不足需,期间累计生产粮食22.9亿吨,实际消费24.4亿吨,产需缺口约1.5亿吨。



  图表2:





  (注:图中当年粮食消费量对应是上年粮食产量)



  三、2010年及2020年粮食消费预测



  粮食需求总量继续稳步增长,粮食供求偏紧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总体格局。这主要取决于:一是全国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和城乡格局变化的趋势。二是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对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将促使畜牧等养殖业对粮食需求增长。三是食品工业进一步发展对工业用粮需求的快速增长。预测到2010年国内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0297亿斤。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1160亿斤。



  (一)主要消费用途预测



  1、口粮消费总量将继续下降。“十一五”时期,预测城镇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年均下降1.17%,农村人均口粮消费年均下降3.43%,全国人均消费口粮年均下降2.51%。预计到201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3.57亿人,期间全国人口年均增长0.75%。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标准,预测到2010年中国口粮年度消费总量将达到4920亿斤,年均减少1.8%。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29亿人。全国口粮消费总量将达到4379亿斤。



  2、饲料用粮将继续增长。十年来,中国饲料用粮每年以超过3%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日蛋白质摄入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20%-30%差距,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国家经济水平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今后相当长时期,城乡居民对动物蛋白需求将持续增长,决定了畜牧等养殖业稳定快速增长。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居民肉类人均消费年均增长3%以上;预计在2010年前中国肉类产量年均发展速度将保持3%以上。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会逐步提高,单位畜产品耗粮将呈下降趋势。预计今后饲料粮需求的增速将低于肉产量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饲料用粮预计达到3851亿斤;2020年饲料用粮预计达到4797亿斤,年均增加107亿斤。饲料用粮的刚性增长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3、工业用粮快速增长。随着食品多样化发展趋势,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九五”时期中国工业用粮每年以3.5%速度增长,“十五”时期每年以4.0%左右速度增长,将来随着以粮食为原料的能源工业发展,工业用粮增长速度还会加快。预计工业用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到2010年预计达到1310亿斤,到2020年粮预计达到1760亿斤。



  4、种子用粮稳中略降。近十年来,由于种植技术提高,种子用粮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预计2010年至2020年基本稳定在220亿斤左右。



  5、粮食总需求继续稳定增长。未来15年虽然口粮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减少67亿斤,但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预测两项年均增加151亿斤,远高于口粮年均减少量,全国粮食消费总量将保持年均增加80亿斤,增长0.76%。



  图表4:





  (二)主要粮食品种需求预测



  1、稻谷需求稳中有升。稻谷消费主要表现在口粮、饲料、工业食品加工和种子等方面。首先口粮消费约占总消费量的80%左右,年均消费量1.4亿吨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也会不断调整,消费形式也将日益多元化,人均稻谷口粮消费总体呈稳中有降格局。但由于北方大米消费群体有扩大趋势,加之稻谷在酿酒、制药以及食品等方面用量却不断提升,饲料需求增长强劲,稻谷需求总量仍然稳中有升。预测2010年国内稻谷消费总量将达到18650万吨,2020年消费总量将达到19150万吨。



  图表5:





  2、小麦需求趋稳。小麦主要用于口粮、食品加工和饲料。口粮消费占总消费75%。近年来,小麦口粮消费呈不断减少趋势,但食品加工及畜牧业对小麦需求将呈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国内小麦消费总量将达到10165万吨,2020年将达到10350万吨。



  图表6:





  3、玉米需求快速增长。受畜牧业和工业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国内玉米需求呈直线增长。近年来,国内玉米加工业扩张迅速,尤其以玉米为原料的酒精、制糖、酿酒等工业迅速发展,对玉米需求增长强劲。这种需求增长势头在相当长时间仍将保持,预计2010年国内玉米需求将达到14434万吨,2020年将达到16434万吨。



  图表7:





  4、大豆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国内对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主要来自食用油压榨的需要及养殖业生产对豆粕等副产品强烈需求。从1996年以来,国内对大豆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目前,国内大豆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左右。预计未来15年这种需求增长势头仍会保持,预计2010年国内大豆需求将达到4000万吨以上,2020年将达到4900万吨以上。



  图表8:





  四、粮食生产面临问题与制约因素



  面对中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状况,未来15年,粮食供应形势依然严峻,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任务艰巨。国内粮食生产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中国属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同时又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耕地减少是难以避免的。据国土资源部调查,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耕地减少量也还维持在400万亩左右。



  (二)水资源紧缺。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左右。全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也很大,大部分集中在雨季,地区间分布很不平衡。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粮食生产仍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年际降水变化大,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是近年来中国气候基本特征。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单产大幅波动,表明中国至今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四)粮食基础地位决定其价格不可能大幅波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产品,在调控价格时,既要考虑到生产者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情况,其价格不可能波动太大,粮食价格对生产者的拉动作用不可能无限扩大。



  (五)经营规模小。中国的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4亩,人均经营耕地也不过2亩,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



  五、稳定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面对粮食生产制约因素,要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国家应继续实施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有效保护好耕地。合理开发后备耕地,建立起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关系,严格控制各种开发占地。从长远看,我国基本农田耕地应稳定在16亿亩左右,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应在15亿亩以上。



  (二)合理利用好水资源。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且浪费比较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率仅为总水量的15.9%,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平均每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1吨,是先进国家的4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粮食单产突破发展。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科技进步在我国粮食单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我国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以及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增产潜力很大。



  (四)保护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主产区粮食生产对全国的粮食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70%以上,粮食主产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保护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有利于保证国内粮食供求平衡。



  (五)鼓励土地合理流转,扩大经营规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速度也要加快。今后在土地合法流转方面,要不断探索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提倡土地在农户与农户之间流转,在农村培养种粮大户,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



  (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中国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是粮食生产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增产粮食的潜力所在。要采取措施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快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3:32 , Processed in 0.2016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