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31|回复: 0

活性炭和骨炭

[复制链接]
peterretep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7-4 2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性炭和骨炭   

 

  活性炭和骨炭是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吸附剂和脱色剂,亦常用在炼糖厂中将糖液脱色提纯 。

  活性炭含碳量约90%,由各种植物原料(木屑、果核、椰壳及蔗渣等) 或煤经过特定的加工处理制成。产品主要有粒状和粉状两大类。粒状炭主要用于净化水和吸附有害气体,粉状炭多用于食品和药物的脱色。活性炭由于原料和制造方法的不同,种类较多,可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用途。

  活性炭的粉粒内部有很多微细孔隙。孔隙的直径很小,故总表面积很大,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孔隙的参数对它的性能极为重要。

  多数活性炭中的孔隙大部分是微孔,直径 < 2nm ,微孔的总体积约 0.15~0.5 ml /g,比表面积为 400~1200m2/g ,这些微孔约占总表面的95%。此外还有一些中孔,直径2~50nm,以及大孔,直径 >50nm。

  活性炭的制造通常经过炭化和活化两个阶段。炭化是将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干馏以减少其中的非碳成份。先控制在 400℃以下,产生脱水、脱酸等分解反应,再加热到400~700℃之间,将  -O-  键破坏,氧以H2O、CO、CO2 等形式析出,并形成芳核间的结合,随后脱氢,芳核间大量产生直接结合,形成二维平面结构,同时结合上-CH2-,形成三维立体结构。活化是使炭具有活性的关键过程,在高温下气体与炭发生氧化反应,将碳化物表面侵蚀,形成微孔发达的构造,同时将附在炭表面上的有机物除去,增强炭的活性。炭的活化常用高温水蒸汽,反应温度 800~1000℃,此时碳和H2O  反应生成CO、CO2、H2 等。活化后冷却,再磨碎 (粉状炭的大小常在200目或120目以下) ,筛选、包装。

  另一种制造方法是氯化锌法,用蔗渣作原料常用此法。将原料筛选除去杂质,干燥至水分低于30%,再与ZnCl2 浓溶液均匀混合,在约400℃下加热碳化约 40分钟,然后在活化炉中加热到 700~850℃ ( 温度低于用水蒸气活化 )。由于ZnCl2  的吸水性很强,可使原料中的氢和氧主要以水蒸汽 ( 而不是碳氢化合物)  的形式释出,较少生成焦油状有机物( 后者会覆盖在炭的表面上而降低其质量) 。冷却后洗出其中的ZnCl2 ( 回收使用 ),再用盐酸洗涤,将 ZnO ( 由ZnCl2 氧化生成 )  及蔗渣中的无机杂质溶解除去,然后用水洗净后脱水和干燥,冷却后磨碎筛选即为成品。

  广东顺德、东莞、市头等糖厂以前曾用蔗渣和用氯化锌法制造粉状活性炭,质量良好。如要制造颗粒炭,将原料干燥后粉碎,与固体氯化锌混合,加少量水和粘合剂搅拌均匀,用压粒机压成粒状。然后按上述方法处理。

      国外也有不少厂制造活性炭。据 Rao  报导 ,一种生产方法是先将蔗渣在 450℃下隔绝空气干馏 20小时,冷却后打碎成约 0.07mm大小,筛分出适当的粒子,在活化炉中将温度升高至 850~900℃,通入水蒸汽和空气8小时,然后用热的稀盐酸浸洗1小时,将它滤出、水洗并中和后干燥,即为成品。

  多数活性炭内部的孔隙主要是微孔,孔径 < 2nm 。它们善于吸附小分子的物质,如某些气体 ( 毒气 )和低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蒸气活化制得的活性炭的微孔结构较发达,表面积大, 吸附容量高。但比较大的孔隙不多,如不到 100m2 /g ,不宜用于对大分子物质的吸附。

  用氯化锌活化制得的活性炭,孔隙的尺寸通常稍大,半径约 20nm的占较大比例,这些孔隙的总体积可达 0.7cm3 /g ,总面积可达 200~450m2 /g 。这种活性炭适用于吸附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例如糖液的脱色。

  国内外都有用于糖液脱色的活性炭产品,称为糖用脱色碳,它们亦可用于处理其他类似的含有大分子物质的溶液。上海生产的糖用活性炭,比表面积约 1300m2  /g ,孔隙体积 1.02cm3 /g ,其中微孔体积 0.45cm3 /g ,水分<10% ,灼烧残渣<4%。

  活性炭具有芳香环式的结构,最善于吸附芳香族有机物,亦善于吸附碳链较长的其他有机物,对不带电的分子的吸附优于带电者,而对后者的吸附则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优于碱性溶液。因为弱酸性物质在低 pH 下带电较少(以至不带电 ),较易被吸附;高 pH下电荷较强对吸附作用不利。活性炭对无机离子的作用很弱。它的吸附作用和脱色效果还与碳的种类及溶液状况和温度等有关。

  商品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的表示方法,是测定它对四甲基蓝 (一种深蓝色染料) 的吸附能力。此值主要反映活性炭吸附小分子物质的能力。具有大量微孔的活性炭产品的这一性能较高。不过,在溶液含有大分子物质时,活性炭的微孔容易被堵塞,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用于糖液脱色的活性炭要有较大的孔隙,实用上要选择对糖液脱色力强的品种。糖用脱色碳的产品的脱色能力又常以对糖蜜的脱色能力来表示。

      沈参秋教授等研究了活性炭对糖浆的脱色作用。试验用经过蜜洗的原糖,溶解成约45°Bx 的糖浆,色值约 14°St  ,调整 pH 到6.8~7.0 。分别用几种不同的活性炭,加入不同的数量,在 75℃下搅拌 30分钟后过滤冷却,测定其脱色情况。一种粉状活性炭在加入量 (对糖浆重量的百分比) 不同时的脱色率如下表。

 

活性炭量% 0.1 0.15 0.2 0.3 0.4 0.55 0.7
脱色率% 63.2 73.8 80.3 85.3 89.9 93.7 94.3


      活性炭的脱色效果与它的品种和处理的具体条件有关,实际应用时要通过实验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技术条件。

  活性炭对杂质的吸附量与溶液中杂质的浓度有关。以 C 代表在一定的温度下吸附达到平衡以后溶液中杂质的浓度,则吸附杂质量 g  与 C 之间有指数函数关系 ( Freundlich 吸附方程式 ) :

          g = k C  1 / n                                                                          

  式中, k  和  n  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常数。当糖液中有色物较多时,活性炭的吸附量也较大。一种吸附剂的 k  值和 n  值表现了它的性能和特点。k  值高表示吸附容量大;n  值表示吸附剂性能随 C值变化的相对大小,当 n =1  时,g  与 C 成正比例, n > 1 时,g  随 C 的变化比较小。多数活性炭,n >1 ;而离子交换树脂, n < 1。

      基于这种规律,可以将活性炭分次用于处理不同色值的糖液,先处理浅色的,再处理深色的,这可以充分利用它的吸附性能,将糖液色值降到较低的数值。

  糖厂通常用粉状活性炭,它的脱色性能好,吸附速度快,但不能再生,使用一次或两次后就弃去。它的粒子很细,易穿过滤布,故宜并用助滤剂如硅藻土,将它们加入糖液中搅拌适当时间后过滤。过滤机中的活性炭滤饼,对通过的糖液继续有脱色作用。也可以将这些滤饼调制成粉浆后加入深色的糖液中再用一次。

  在精糖生产中用活性炭处理高纯度糖液时,如糖液原来的色值低于20°St ,加0.5~1%的活性炭的脱色率可达 50~75%;对于色值较低的白糖糖浆,加活性炭一般为 0.3~0.5% 。粉状活性炭的使用方便,设备简单,但长期的消耗费用高于用离子交换树脂。

  在欧洲的甜菜糖厂中也较多使用活性炭脱色,以提高产品质量。可将活性炭加入于不同的物料中,如一碳饱充后的滤汁、二碳饱充汁、粗糖浆、二号或三号糖的回溶糖浆中。在加入量为糖汁干固物的 1~1.5% 时,脱色率达16~30%。一般将活性炭用两次,分别处理不同色值的物料。

  甘蔗糖厂的蔗汁因杂质较多和色值较高,用活性炭脱色的耗用量较大,增加成本较多,因此很少直接使用。但是,如果糖厂本身用蔗渣以简单的方法制造活性炭,即使效能稍低 (对比商品而言) ,只要成本低,就有可能实行。这可为糖厂提高产品质量开辟一条新路。

  国外糖厂亦较多使用颗粒活性炭,它可以再生,降低消耗和成本。通常用固定床吸附的方式,即将颗粒活性炭装入圆筒形吸附柱中,糖液从上而下连续通过,与大量活性炭接触,在底部出口处达到很高的脱色率。这种方法利于充分发挥活性炭的效能。近年又开发了新的连续的移动床系统。活性炭的再生一般是在洗糖后放入再生炉中高温加热,将吸附的有机物分解,亦可以用碱处理再生。

  国外的炼糖厂广泛使用骨炭进行脱色。骨炭是以牛骨作原料,经破碎干燥后隔绝空气加热到约 700℃干馏制成。它含有约 90%的羟基磷酸钙 (Hydroxylapitide)  和约10%的活性炭。这些活性炭散布在 50%以上的羟基磷酸钙的表面上。

  骨炭的这种组成使它具有双重吸附脱色性能。它所含的羟基磷酸钙能吸附带负电的色素并将它吸入到多孔结构中,它所含的活性炭可吸附非离子型的有色物  ( 虽然这种性能低于活性炭 ) 。骨炭也善于吸附无机物,特别是糖品中最主要的灰份-硫酸钙。

  骨炭可以多次再生,将用过的骨炭洗净 ( 主要除去其中的无机物特别是硫酸钙 ) ,干燥后在 450~550℃下焙烧,将它吸附的有机物分解,从而恢复其吸附能力。国外炼糖厂的骨炭脱色设备都配套再生炉。这些设备相当庞大,费用较高。在 7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炼糖厂,不少转用粒状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 05:33 , Processed in 0.14049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