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07|回复: 7

[艺术收藏♡] 收藏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213P)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1 06: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藏品达一万余件,其中部分是清宫旧藏的传世品,另一部分是近年考古发现、私人捐赠和故宫收购的。
  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时代序列完整,器类齐全,此为故宫藏青铜器之一大特色。其藏品时代可分为商代前、后期,西周早、中、晚期,春秋前期、后期,战国前、后期,秦、两汉等。这些藏品多数为传世品,其中许多是稀世之珍。
  故宫现藏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一千六百余件,数量列国内各博物馆之首。有重要铭文的器物如:其三卣,其铭文记述了帝辛时期有关赏赐、祭祀等内容,此三卣是商代铭文最长的器物。西周中期的《师旂鼎》铭文记录了当时军法处置的情况。春秋后期的《能原鎛》是一组越国编鎛中残存的传世品,鎛上的铭文释读是多年来困扰古文字学界的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和科技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前期

兽面纹鼎,通高21cm,宽18.3cm,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
  觚体圆,喇叭形状,侈口,束腰,圈足。腰饰兽面纹,无地纹,上饰弦纹二道,下饰弦纹三道。
  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铜觚的特点。

弦纹盉,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
  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
  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兽面纹方壶,通高28.1cm,宽13.8cm,口径10.4×7.3cm,重1.38kg
  壶体扁方,直颈,直口,颈两侧各有一环耳,长方圈足,足上有四个方穿孔。颈部饰弦纹二道,肩、足各饰目雷纹一圈,腹饰兽面纹,上方饰目雷纹一圈。

网纹斝,通高25.8cm,宽17.1cm,重0.93kg
  斝圆体,侈口,口上有二小柱,口内侧有一圈唇边,束腰,此腹上有一素鋬,腹下有三锥足,足中空。腹饰网纹,网纹中饰乳钉纹。
  此网纹斝形制较为原始,纹饰、铸造工艺均很粗糙,器壁很薄,具有商代前期的风格。
  此网纹斝收购于1957年。

兽面纹斝,商早期,高25cm,口径18cm
  此斝颈口侈大,口沿处有两根立柱,立柱顶端饰火纹,颈腹分段,颈部下端环饰兽面纹,腹部呈圆弧状鼓出,弧形单柄,平底,三角形锥状三足。
  此件器物具有商早期的明显特征:立柱为不甚发达的菌形立柱,而商代中晚期的斝,其立柱则日见发达和突出。立柱顶端所饰火纹(旧称涡纹)是太阳的标志,其形状为圆形,中间略突起,周边有旋转的弧线环绕。早期的火纹主要出现在铜斝上,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斝已饰有火纹,到了商代早期,火纹普遍出现在斝的立柱和腹部,而商代晚期,火纹逐渐从斝转移至鼎、簋之类器物上。
  斝是体形容量最大的饮酒器,《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云:“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斝在等级上则比较低,《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现在通称为斝的青铜器,名称是宋人所定,始见于《博古图录》。
  关于斝的用途,有种说法认为它是温酒用具,但在礼制方面,据《礼记》、《左传》等书所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的酒器。

兽面纹爵,通高16.1cm,宽14.8cm,重0.24kg。1956年收购,是故宫博物院现藏青铜器中时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椭圆体,口内侧有一圈唇边,长流,短尾,流口上有二小柱,束腰,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宽带,平底,底下有三锥足。腹饰兽面纹,无地纹。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纹饰简单,铸造粗糙,是青铜器初级阶段。

兽面纹尊,通高32.4cm,宽24.1cm,重3.03kg
  尊圆体,口沿外折,宽肩,鼓腹,高圈足,颈、足均饰弦纹,肩饰目纹及连珠纹,腹饰兽面纹,周围衬以连珠纹,足上正背两面各有一个十字孔。
  此兽面纹尊的造型较特殊,既具尊的特征,又有罍的特点。尊、罍同为盛酒器,均束颈、大腹、高圈足,所不同的是尊大口,肩部无耳,罍口较小,肩上一般有耳,有环。
  此尊收购于195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6: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代后期


小臣□方鼎, 高29.6cm,口径22.5×17cm,重6.18kg
  方唇,二直耳,长方形腹,四柱足。颈饰夔纹,以云雷纹为底饰,腹饰大兽面纹,每面两侧下部均饰一倒夔纹。
  器内壁铸铭文4行22字:
  王赐小臣(音午)渪
  积五年,用
  作享太子乙家
  祀尊。父乙。
  大意是:商王赏赐其近臣渪地五年的积贮。因此作了这件鼎,置于家庙,用来祭享死去的父亲太子乙。
  这件铜器铭文中的小臣、太子乙与王族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铭文说明小臣和太子乙是父子关系,他们的族名是。如果太子乙可以理解为王太子的话,则说明即商王族的名号。享,是一种祭祀名称,指供奉食品给死去的父祖。

田告方鼎,通高15.6cm,宽15cm,重1.68kg
   鼎长方体,方口唇,双立耳,直壁,四柱足。有盖,盖扁平,上有一环形钮。口下饰兽面纹,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足饰三角云纹。
   盖与器有对铭,各2行6字:
   田告作
   母辛尊。
   铭文记田告为其母辛做祭器。
   此鼎为陕西宝鸡出土。

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宽17.1cm,重3.12kg
   鼎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三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壁上有铭文1行4字:
   作父丁。羊。
   铭文记:为父亲丁做器。“羊”为族名。

□鼎,通高35.3cm,宽51cm,重9.74kg
   鼎圆体,口沿外折,双立耳,大腹,颈部及腹部均有六凸棱,腹下有三柱足。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兽面纹,足根部以凸棱为中心饰兽面纹。
   器内壁有族名“”(音陷)。

父乙鼎,通高28.7cm,口径24cm,重6.88kg
   鼎圆形,双立耳,三柱足,腹起六道扉棱。鼎身饰三组兽面纹,足饰蕉叶纹。
   器内壁刻“作父乙□”5字铭文,表示做器者为自己死去的父亲名“父乙”者做此祭器。

□豆,通高10.5cm,口径12.1cm,重0.68kg
  □豆圆口,浅腹,直壁,高圈足。口下饰凹弦纹一周,腹饰圆涡纹,足饰凸弦纹二周。器内底铸铭文“”字,代表器物所属者的族徽。
   商豆传世极少,该豆的造型、纹饰及铸造工艺十分古朴,具有较原始的特征。

兽面纹兕觥,通高15cm,宽20cm,重0.72kg
   兕觥失盖,椭圆形体,口上有流,鋬上铸一兽首,高圈足。流、腹、足上起扉棱。通体以雷纹为地纹,饰兽面纹和夔纹。
   此兕觥纹饰华丽,工艺精美,属难得之佳作。

受觚,通高26.4cm,宽14.8cm,重0.93kg
   觚圆体,形似喇叭,侈口,细颈,高圈足,腰、足部均有四凸棱。颈部饰蕉叶纹,腰饰兽面纹,腰与足之间有十字孔二及弦纹二道,足部镂空透雕兽面纹。铭文“受”字在足内壁上,受为族名。
   商代后期的青铜觚比前期觚高,口部逐渐增大,器身变细,十字孔变小,腰部、足部常有凸棱。商、周时期,青铜觚的足部饰镂空透雕纹饰较为罕见。

□癸觚,通高30.9cm,口径16.3cm,重1.26kg
   觚高体细腰,大口外侈,圈足。颈部饰蕉叶纹,腰部上方饰蚕纹,腰与足饰兽面纹。圈足上方有十字孔。
   足内刻 “癸”二字铭文。“□”代表某一氏族的族徽,表明此觚是族为其父辈名“癸”者所做的器物。

亚鸟出戟觚,商晚期,高26.5cm,口径15cm,底径8cm
   觚喇叭口,腰和下部均有出戟装饰,圈足。器形高挑细长,中部明显收缩,具有商代后期铜觚的明显特征。觚身有许多精细的纹饰,从上至下分为四层:颈部饰以该时代流行的蕉叶纹;颈下端饰蛇纹,蛇头部宽大,眼睛突出,此种纹饰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腰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显示出礼器所特有的高贵。底部有图形铭文,释为“亚鸟”,此觚因而得名亚鸟出戟觚。该图形铭文为当时一个家族的族徽标志。
   青铜觚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逐渐减少。据《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载:“执觞、觚、杯、豆而不醉。”觚是一种最基本的饮酒器具,常伴随爵、斝成组出土,说明在礼制中觚多是与爵、斝配套使用的。

邐簋, 高14.2cm,口径19.7cm,重2kg
   圆腹,圈足,半圆形双兽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颈前、后铸半浮雕对称二兽头,每三个兽头两侧各饰一夔纹,圈足上饰双夔合成的兽面纹,均匀地构成了四组兽面图案。
   器内底铸铭文3行19字,合文1字:
   辛巳,王饮多亚
   ,享京,邐
   赐贝二朋,用作太子丁。 。
   大意是:在辛巳这一天,商王在厅中宴请众官员,随后又在京地举行祭享典礼。邐可能因参与上述活动有功而被商王赏赐两串贝。为此作簋,用以纪念太子丁。

亚□簋,通高22.4cm,宽26cm,重3.16kg
   簋圆体,有盖,盖顶正中有一圆握,上有二穿孔,握两旁各有一系钮,与二穿孔在平行线上,深腹,腹两侧各有一兽耳,圈足较矮,且外撇。盖边、颈部及足上均饰夔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正背两面各饰一浮雕牺首。
   盖、器有对铭,3行16字:
   己亥,王赐贝,
   在阑。用作
   父已尊彝。亚(音贯)。
   铭文记述,己亥这一天,王赏赐贝,在阑地。因此为父已做祭器。做器者的族名是“亚”。
   此簋造型普通,纹饰简单,但商代带盖的簋较少,传为河南洛阳出土。章乃器先生捐献。

乳钉三耳簋,通高19.1cm,口径30.5cm,重6.94kg
   簋圆体,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颈部饰目雷纹,腹部以鞭形雷纹作衬托,饰乳钉纹。耳上兽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装饰性,使三耳格外醒目。足上以六夔组成三组兽面纹。
  商代三耳簋较为少见。

癸□簋,通高12.7cm,口径12.8cm,重1.78kg
   簋侈口,鼓腹,圈足。通体以雷纹作地,口沿处饰蕉叶纹,颈部饰浮雕兽首及夔龙纹,腹、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底有“癸”二字铭文。“”为族徽。铭文表明此器是为族名为“癸”的先辈做的祭器。

亚鸟宁盉,通高31cm,口径12.5cm,重3.86kg
   盉圆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盖与颈有链相连,盖顶有一菌形钮。器身前有一管状流,后有兽首鋬。盖、颈部饰兽面纹一周,流饰蝉纹,钮上饰火纹。
   鋬内有铭文6字“亚鸟宁从父丁”。“亚”为官名;“鸟”、“宁”、“从”均为族徽;“父丁”指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铭文记载有“亚”这个职官身份的“鸟”、“宁”、“从”三个族为其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做此盉。

矢壶,通高34.6cm,宽24.5cm,重6.49kg
   壶扁圆体,侈口,束颈,双贯耳,鼓腹下垂,圈足。从口沿至足部共有6层纹饰,一、三、五层饰兽面纹,二、四、六层饰夔纹,双耳饰兽面纹。通体以雷纹作地纹,整体纹饰细密华丽。
   壶内底铸铭文“矢”字,“矢”为做器者的族名。

册方斝,高28.5cm,宽16.2cm,重3.12kg
   平口,平盖,方体,圆角,垂腹。平底,下有四个三棱尖足,足略外撇。盖顶上有一双鸟形钮,鸟背向而立,盖上饰兽面纹。口两侧各有一伞形方柱, 柱上饰齿形纹及云雷纹,口下饰叶纹一周。腹部四面饰兽面纹,间饰八个倒置的夔纹,腹侧有一兽形把手。足外侧饰蕉叶兽面纹。该斝垂腹,重心下移,四足外撇,造型稳重。腹部以雷纹为地,上面平雕兽面纹及夔纹,纹饰精美,细腻。斝体方者少见。
   器内底上的铭文“册”,代表族徽。

兽面纹角,商晚期,高19cm,口径16cm
   角敞口,圆底,三角形锥状三足,无柱和鋬。器物最夸张的部位是大而外撇的敞口,自口部以下逐渐收缩至底部。主体纹饰为巨眼、长角、獠牙的兽面纹。在兽面鼻梁的位置有出戟装饰,铸造的十分细致精美。
   这件角形态较为特殊。角与爵功相近,但在具体用途上的差别尚难确知。从出土情况看,确有以角代爵的现象。

父已角,通高20.5cm,双尾间宽16.5cm,重1kg
   角口部双尾呈凹弧形,圜底,腹侧有一兽首鋬,三锥形足。腹饰兽面纹。
   鋬内有铭文“父已”两字,表明做器者是为祭祀自己的父亲“父已”而做此器。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通高23cm
   爵长圆腹,圜底,前流后尾,流侧有伞形柱,兽首扳,三锥形足。器身起扉棱,两面均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表明“舟”是这件青铜器的所有者,为祭祀“父戊”做此爵。
   商周时期,“尊”既指一种盛酒器,又是对酒礼器的统称(共名)。此件器物的铭文“尊”是第二种含义。
   此爵的流与柱上分铸的铭文构成完整的内容,这在爵中十分少见。

子工万爵,通高21.1cm,宽16cm,重0.76kg
   爵圜底,有流,有尾,三锥足,口上有二菌形柱,腹上有一兽首鋬。口、流、尾下均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
   鋬内有铭文“子工万”。“子”为爵称,是贵族男子的称谓;“工”表示负责管理工匠;“万”是族徽。此铭文表明“万”这个氏族是承担管理工匠之职的贵族。

亚□方罍,通高60.8cm,宽37.6cm,重20.8kg
   罍方体,方口,有盖,直颈,肩部两侧各有一兽首衔环,鼓腹,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腹部正面下方有一兽首鋬,方圈足外撇。盖、颈、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盖作屋顶形,顶上有一钮。钮、盖、腹部饰兽面纹,颈、肩、足部饰夔纹。
   盖、器有9字对铭,盖铭2行,器4行:
   亚(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彝
   铭文大意是:为祭祀历代先王后妃及太子而做该器。“亚”是做器者的族名。

玉刃矛,通高18.3cm,宽4.8cm,重0.1kg
   矛由青铜柄和玉刃两部分组成。柄呈锥状,中空,两侧各有一系,一端有銎,另一端为桃形,有槽,叶形玉刃镶嵌其上。柄饰兽面纹及叶形纹。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延续到汉代,是战争中常用的兵器之一。玉刃矛不是实战兵器,而是用于礼仪之器。   
   青铜柄嵌玉刃矛保存完整者很少见。

亚□盘,通高12.8cm,宽35.3cm,重4.24kg
   “盘”圆体,宽口沿外折,浅壁,高圈足。盘内饰龙纹,龙首硕大,双目凸起,双目间有一锥形凸棱,龙尾绕盘一周,龙纹间隙饰夔纹。外壁饰菱形雷纹,并饰三只浮雕兽首。足上有6条凸棱,以凸棱为中心饰三组兽面纹。盘内底龙首处有铭文“亚(音疑)”二字,“亚”是活跃于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的一个部族的族名。
   青铜器中的盘一般为承水器,多与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浇水于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宴飨前后行之,也称“沃盥之礼”。此盘形体颇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战国时逐渐消失。

□勺,口径7.8cm,长12.3cm,重0.32kg
   勺直口,圜底,腹侧有一柄,柄中空,其近勺端处上下穿孔,另一端铸铭文“”。“”为勺之所属者的族徽。

兽面纹甗,通高80.9cm,口径44.9cm,重40.02kg
   甗侈口,双立耳,三蹄形足。颈、腹部起扉棱。颈部饰由夔纹组成的兽面纹,腹部饰变形三角形夔纹。三足上部饰长有牛角的大兽面纹,下部饰弦纹三道。
   此甗花纹精细,型体高大,为青铜甗中之较大者。

王生女□方彝,通高29.5cm,宽18.6cm,重4.65kg
   彝方体,平底,长方形圈足,足上有四豁口,屋顶形盖,盖上有一屋顶形钮。盖、腹、足上出八条棱脊,饰兽面纹和夔纹。
   盖内侧与器内底有对铭“王生女”。铭文标其所属,表明此方彝是王的外甥女称女的器物。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宽21.5cm,重5.78kg
  卣方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一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盖、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盖饰兽面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面纹,足饰夔纹,通体无地纹。
  盖、器有7字对铭:
  ㄐ毌六六六父戊
  铭文大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父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二祀□其卣,通高38.4cm,宽36.9cm,重8.86kg。传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阳
  椭圆腹提梁卣。盖、颈、圈足、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面饰小兽头各一。
  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之一。外底铭释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义)
  其兄(贶)丽,殷
  于夆,田雍。宾
  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音扬)于上下帝。
  (丽:《周礼·校人》“束帛丽皮。”《注》“两皮也。”指一对兽皮。兄(贶):即赏赐。宾: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诸侯称“使”,被使者按例需对使者有所馈赠,馈赠称“宾”。 )
   铭文大意是:商纣王命令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田猎,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酋首返赠其五串贝。时值商纣王二年正月丙辰日,举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其对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贡献。   
  这件铜器的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王室与周围方国的关系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国制度、历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有的学者怀疑这件卣的铭文是伪刻的。为此,我院对该卣进行了X射线检测分析,经透视光片验证,器物铭文部分与器底及圈足是一整体,没有焊接痕迹,可以排除伪铭的可能。

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cm,口径6.6cm,重3.54kg
   卣圆口微侈,长颈,方腹,圈足。有盖,盖钮作立鸟状。卣肩两侧各铸一浮雕卧鸟,双鸟背向,尾上卷与卣的提梁相连。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内部相通的“十”字形孔洞。卣盖、器腹和圈足上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均饰以兽面纹。
   此卣的腹部采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内曲折相连,两者结合,既有贮酒之功用,又有观赏之效果,构思巧妙,匠心别具,反映出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贝鸮卣,通高17.1cm,宽14.2cm,重1.18kg
   卣为双鸮相背而立形,盖为鸮首,两侧各出一尖喙,顶有一菌形钮,器底下有四矮蹄形足。腹部饰浮雕翼纹,颈部饰雕浮双兽首。
   盖、器对铭“贝”二字。“”通箙,指箭囊。“贝”为族徽。“贝”表明器之所属“贝”是一个武官氏族。

兽面纹大钺,高34.3cm,宽36.5cm,重5.8kg
   形体厚大,器身方正,弧形刃,两角外侈,平肩,长方内。肩上有二穿,用来缚扎和加固钺柄。钺体上方装饰三个带花蕊的圆形浮雕,间饰细腻的兽面纹,下方为兽面三角形纹。钺体两侧镂空。
   此钺气魄恢弘,造型与纹饰别致而和谐,雕刻细腻华丽,是青铜钺中的精品。

山妇觯,通高17.5cm,口径8.6cm,重0.66kg
   觯侈口,束颈,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上饰火纹,盖面饰乳丁雷纹一周,颈、足部饰夔纹。
   器内底有铭文“山妇”二字。“山妇”即“妇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名作为自己私名的一位贵族身份的妇人。

三羊尊,高52cm,口径41.2cm,重51.3kg
   尊为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之最大者。
   这件尊是经过两次铸造而成的,先铸尊体,并在肩部相应的位置上预留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铸制羊头。这反映了三千年前我国先民的智慧与技巧,表现了当时冶铸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从大口、广肩、低体、高圈足以及圈足上的三个大孔和繁缛的纹饰、华丽而又庄重的造型等特点来判别,此尊应属于商代晚期器物,其时代相当于公元前十三世纪左右。
   三羊尊造型端庄富丽,制作精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佳作之一。

友尊,高13.2cm,口径20.7cm,重2.72kg
   尊侈口,束颈,圆体,鼓腹,圈足。口下饰一周叶形纹,颈饰两道圈带纹,间饰雷纹,腹部用雷纹作地,上面平雕九只象纹,足饰瓦纹,上有三个“十”字孔。器外底铸铭文“友”字,为该器作器者的家族名号。铭文在外底较为少见。
   九只象纹是该器的主题纹饰,简练的线条勾画出象的形象:硕大的身躯,垂尾,圆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张地描绘象的长鼻,上卷后又向下勾,其长度超过了象身。九只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动逼真,因此,该尊又称九象尊。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宽22.5cm,重3.35kg
   尊圆体,侈口,直颈,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饰三层纹饰:上层饰四牛纹,牛曲腿而卧,嘴微张,目视前方,二牛间各饰一个半浮雕兽首;中层饰四条锥形凸棱,间饰四只目纹,目纹四周为四瓣叶纹;下层饰单首双身龙纹。
   此尊通体纹饰均采用半浮雕艺术手法,无地纹衬托。
  器内底有铭文1行3字:
   作尊彝。
  

亚□方尊,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
  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
  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
  亚(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彞。
  铭文大意: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尊传世较少。传世的亚器有50件上下,器型不一,有方簋、方尊、方罍、方爵和兕觥等,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15件。70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其中一座还是有四个墓道的大墓。加上众多的带有亚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再从本器铭文看,能祭祀诸王后和太子的,也不会是一般的部族。此外,早年间苏埠屯还曾出土过一些“亚器”,也有学者就此推测苏埠屯是亚族的墓葬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6: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周


蝉纹觯,西周早期,高14cm,口径7cm—10.5cm
   觯撇口,束颈,扁圆腹,圈足。
   器身自上而下装饰多层纹饰:颈部饰蝉纹,颈下为一圈蜗身兽纹,腹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
   古人认为蝉每日只是靠餐风饮露维持生命,而且能够飞天入地,又会蜕壳变化,是一种很奇特神秘的生物,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蝉纹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见于商末周初时期。
   觯是饮酒器。据《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

有盘鼎,通高20.2cm,宽16.4cm,重2.26kg
   此鼎圆形浅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盘。颈部饰兽面纹带,兽面中间凸起一道扉棱,恰似兽面的鼻子。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寓鼎,高26.5cm,宽22.2cm,重3.76kg
   鼎为深圆腹,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饰兽面纹带,纹带的上列有一排旗状图案。
  内壁有铭文4行30字:
   唯十又二月丁丑,寓
   獻佩于王,王赐寓
   曼丝。对扬王
   休,用作父壬宝尊鼎。
   铭文大意:在十二月丁丑这一天,寓献给王后佩饰,王后赐给寓美丝。为答谢王后的美意,特做此宝鼎,用以纪念死去的父亲壬。

史斿父鼎,通高41cm,宽19.5cm,重2.52kg
   此鼎口微侈,有立耳,分裆,实足。颈部饰列旗兽面纹,兽面中部附饰浮雕牺首。内壁铸铭文3行9字:
   史斿父
   作宝尊
   彝鼎。七五八。
   记史游父做鼎。铭后所附数字是八卦符号,表明铸造此鼎时曾经进行过一次占筮。

嬴霝德鼎,通高10.5cm,宽8.3cm,重0.36kg
   此鼎平沿外折,深圆腹,二直耳,三柱足较短,腹饰二道弦纹。
   腹内铸有铭文2行6字:
   嬴霝德,
   作小鼎。
   做鼎自铭“小鼎”者,较少见。

堇临簋,高16.7cm,宽33.5cm,口径21cm,重3.66kg
   器圆形,侈口,大腹,双耳,圈足。双耳上饰兽头,耳身饰鸟头,长珥上雕鸟尾及足,腹前后各饰一大兽面纹,口及圈足各有一带漩涡纹,间以变体夔龙纹,中间有一凸雕兽面纹。
   器内底铸铭文1行8字:
   堇临作父乙宝尊彝
   堇临是占有这件铜器的主人,堇临作这件铜器是为祭父乙。
  堇临簋腹部兽面纹简洁洗练,簋耳却十分复杂,生动的圆雕极为罕见。此簋原为清代内府藏器,曾藏颐和园。

荣簋,高14.8cm,宽28.8cm,重1kg
   簋为浅圆腹,平沿,高圈足。四兽耳,每耳的兽头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的长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饰兽尾、兽足,使耳与小珥在构图上成为一个整体。腹部饰圆涡纹和夔纹,夔作倒置状。圈足饰有四组兽面纹。
   簋内底铸有铭文5行30字:
   唯正月甲申,荣
   格,王休赐厥臣
   父荣瓒、王祼
   贝百朋。对扬天子
   休,用作宝尊彝。
   铭文大意:在正月甲申这一天,荣到了这里。他是王的叔父,同时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称其为“臣父荣”。王赏赐他一个玉勺以及王用于祭祀的贝一百串。为答谢天子的美意,荣做了这件用于祭祀的宝贵的彝器。

团龙纹簋,高15.8cm,宽27.3cm,重2.24kg
   此簋侈口,圆腹,圈足。腹有二兽耳垂珥。腹饰浮雕团龙纹。龙张口,双齿外露,鼻上卷。龙纹两两对峙。圈足饰弓身卷尾蚕纹。通体以细云雷纹填地。

鲁侯爵,高20cm,宽16.2cm,重0.76kg
   爵体略长而优美,流尾上翘,爵壁较直,无柱(唐兰先生认为:附柱,柱折后被磨平者。),鋬较小,饰有兽头,圆底,刀形足外撇。腹上下饰二层云雷纹带,中间隔以凸起的弦纹。
  尾部口壁内铸有铭文2行10字,是爵中铭文较长者。
   鲁侯作觝,甹,
   用尊臬盟。
   铭文大意:鲁侯做了这个爵,用来放置祭祀父亲的庙里的酒和聘礼、盟礼。

成周铃,通高8.5cm,宽6.5cm,重0.164kg
   此铃平口,顶上有半环形钮,铃身一侧倾斜,形成不平衡状态。体内有舌,舌碰击铃内壁时可以发声。
   铃正面有阳文2行4字:
   成周
   王铃。
   标明其为成周(洛阳)王室用铃。

顶卣,通高27.5cm,宽21.3cm,重3kg
   此卣为扁圆形体,盖顶隆起,折沿明显,圈形捉手。器身子母口,鼓腹,圈足有宽边。提梁两端之兽首似羊形,面饰蝉纹。盖与器身四面有较高的扉棱,盖面和器腹饰无地纹的分解式兽面纹,颈部饰相对回顾的卷尾夔龙纹,以浮雕兽首相隔。盖沿和圈足饰两两相对的四组以分尾夔纹组成的兽面纹。
   盖和器对铭,均4行17字:
   顶作母辛尊
   彝。顶赐妇
  曰:用
   于乃姑宓。
   记顶为其死去的母亲辛做祭器。顶赏赐妇,说:“用来在你婆婆的宓庙(求子庙)中祭享。”

叔卣,高19.3cm,宽21.6cm,重2.82kg
   卣为椭方体,方口四角发圆,大腹,圈足,有盖,盖顶作喇叭形捉手。器颈与盖沿均四面铸有贯耳,两两相对,贯耳是穿系的地方。盖面与器颈部均饰兽面纹带,圈足饰细弦纹两道。
   卣盖内与器底有对铭,均5行32字:
   唯王宗周。
   王姜史叔使于太
   保,赏叔鬰鬯、白
   金、芻牛。叔对太保
   休,用作宝尊彝。
   铭文大意:周王在宗周行祭。王后的史官叔被派出使太保,太保赏给叔浸过香草的酒、白色的青铜、经过豢养的祭礼用牛牲。叔为答谢太保的美意,做了这件宝贵的彝器。

伯盂,高39.5cm,宽53.3cm,重35.8kg
   此盂圆腹,卷沿,有二附耳,圈足。颈部前后饰浮雕兽首,兽首两侧饰夔首鸟身的变形夔纹,也称夔鸟纹。腹部饰宽叶纹,圈足上饰对角夔纹。
   盂内底有铭文2行15字:
   伯作宝尊盂,其万
   年孙子子永宝用享。
   大意是说:伯做了这件宝贵的盂,希望后代子孙永远享用,并以此为宝。

微师耳尊,高25.7cm,宽23.2cm,重3.48kg
   尊为圆筒形,侈口,鼓腹,圈足。颈下与圈足上部均饰弦纹两道,腹部上下两周纹带均饰以双线勾勒的变形夔纹,夔纹带上下用圈带纹镶边。
   尊内底有铭文7行52字:
   唯六月初吉辰在辛
   卯,侯格于耳,侯休
   于耳,赐臣十家。微师
   耳对扬侯休,肇作京
   公宝尊彝,京公孙子
   宝。侯万年寿考黄
   耉,耳日受休。
   铭文大意:在六月第一个吉日辛卯这一天,侯到了耳的住处。侯赞扬耳,赐给他十家奴仆。微师耳为答谢侯的美意,做了这件纪念先祖京公的宝贵彝器,希望京公的后代子孙永以为宝,并祝愿侯万年长寿,耳日日得到侯的好处。

□尊,西周中期,高17.8cm,口径16.5cm,底径11.7cm
   尊侈口,腹部下垂似袋,形体较宽,圈足浅窄。
   尊内铸有铭文2行8字:
   作厥皇
   考宝尊彝
   由此可知,此尊是为其死去的父亲所作的祭器。
   此尊颈部装饰凤鸟图案,颈肩过渡处亦为一周凤鸟纹,其上装饰一对浮雕虎头。上腹部为直条纹(旧称沟纹),下腹部仍为凤鸟纹,整件器物从上至下共有三层凤鸟纹装饰。
   在周代的礼器中,凤鸟纹被广泛地使用,这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末周初到西周中期的昭、穆王时期,凤鸟纹大量出现,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凤纹时代。这件铜尊上的花冠凤纹更是西周时的流行装饰。
   尊,在酒器中属于大型盛酒器,常与彝成组出现,是重要的祭祀用礼器。 《周礼·春官·司尊彝》中载有“六尊六彝”。六尊是指献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六彝是指鸡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等。祼礼用六彝,朝践再献用六尊。

师旂鼎,高15.8cm,口径16.2cm,重1.92kg
  鼎圆浅腹,腹倾垂,二直耳,三柱足。颈饰一周长身分尾垂嘴的鸟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
      唯三月丁卯,师旂众仆不
      从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引
      以告于伯懋父。在,伯懋
      父迺罚得、 顯、古三百锊。 今弗
      克厥罚,懋父令曰:“义,
      厥不从厥右征,今毋,
      其又内于师旂。”引以告中
      史书,旂对厥于尊彝。
   (仆:指师旂管辖的一些人。友:这里指同事或下属。内:交纳、上缴。这里指交纳一定的罚款。)
  铭文大意是:这是三月的丁卯日,师旂因为他属下的许多仆官不跟王去征方雷,派了他的属僚引把这件事告到伯懋父那里。说:“在的时候,伯懋父曾罚得、显和古三百锊,现在没有能罚”。伯懋父命令说:“依法应该放逐像这些不跟右军一起出征的人,现在不要放逐了,应该交罚款给师旂”。 引把这件事告知中史写下来。师旂对扬这个判词,铸这件彝器。(唐兰释文解说)
  这件铜器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军法处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是研究法律史的珍贵资料。

□鼎,通高21.2cm,宽18.6cm,重2.04kg
   此鼎圆腹,折沿,有二立绳耳,三柱足。口下饰弦纹二道。
   鼎内壁有铭文5行26字:
   内史令事,
   赐金一钧,非余。
   曰:“内史朕
   天君。”其万年
   用为考宝尊。
   大意是:内史命去向太后说:“内史仍然效忠于我太后。”内史赏赐青铜料一钧和一串玉珠。祈求万年长寿,此鼎用为祭奠其先父的宝器。

师趛鬲,高50.8cm,口径47cm,重48.8kg
   此鬲是传世品,表面经打磨上腊,颜色黑中透亮,器极精致美观。本器侈口,折沿,束颈,附耳,分档袋形腹有扉,蹄形足。全器纹饰由三种纹样组成,腹部以回形纹为地,上以凸起的六只巨大的回首夔龙纹为主体纹饰;颈部饰双首夔龙回曲纹带;附耳内外两侧均饰以重环纹。
器内壁铸铭文5行29字:
  唯九月初吉庚  
  寅,师趛(音甘)作文考
  聖公、文母聖姬
  尊趛。其万年子
  孙永宝用。趛。
   铭文的大意是:在九月第一个吉日庚寅这天,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鬲鼎。愿其子孙万代永远宝用。铭末一字是师趛家族的族名号。
   师趛鬲造型雄伟,作为祭祀重器,其采用了巨大的兽形花纹,寓动于静,显示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本器也是迄今为止所知鬲中最大且最华丽的一件,愈增加了其作为国宝的价值。

豆闭簋,高15.1cm,宽32.5cm,重5.06kg
   簋弇口,圆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身自上而下满饰平行的瓦棱纹。
   簋内底铸铭文9行92字:
   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
   王格于师戏大室。邢伯入佑
   豆闭,王呼内史册命豆闭。
   王曰:“闭,赐汝戠衣、、鑾、
   旂。用乃祖考事,俞
   邦君马弓矢。”闭拜,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
   作朕文考叔宝簋,用赐
   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
   铭文大意:在周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日,王到达师戏的宗庙大厅,邢伯进来作豆闭的佑者,王呼内史宣布对豆闭的册命。王的册命辞说:“闭,赐你玄色的上衣、环形的围裙、还有车上的銮铃和旗帜。继续你祖父和父亲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马和弓矢。”豆闭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这一重大、显赫和美好的册命,豆闭做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叔的宝簋,祈望他能赐给万年长寿,使这件簋能永远在祖庙中供放。
   这篇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任命官员的典礼过程。

□簋,通高19.2cm,宽24.5cm,重3.14kg
   此簋敛口,鼓腹,器与盖有子母口相合,盖上捉手呈圈状,器腹两侧有附耳一对,圈足较低。通身饰瓦棱纹。
   盖、器对铭,5行44字:
   唯十又二月既生霸丁
   亥,王使荣蔑历,令封邦。
   呼赐銮、旗,用保厥邦。对
   扬王休,用自作宝器。万年
   以厥孙子宝用。
   铭文大意是说:在十二月上半月的丁亥这天,王使大臣荣嘉奖,命他封建邦国。并招呼臣下赐予其车上用的銮铃和旗帜,用来保护他新建的邦国。为答谢宣扬王的美意,自做此宝器,祈望子孙后代永宝用。

毳簋,通高21.1cm,宽23.8cm,重3.96kg
   此簋圆形,侈口,折沿,鼓腹,有二附耳,有盖,盖顶有圆形捉手,圈足下附三矮足。器颈与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带,腹与盖面均饰直道纹,圈足上饰粗弦纹一道。
   簋盖、器对铭,3行16字:
   毳作王母媿
   氏簋。媿氏
   其眉寿万年用。
   铭文记毳为其婆母媿氏做盛饭食用的簋,祈望媿氏万年长寿,使用此簋。
   此簋为河南洛阳出土。同铭簋传世共4件,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收藏两件。

太师虘簋,高20.7cm,宽30.2cm,重6.12kg
   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
   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
   正月既望甲午,王在周师
   量宫。旦,王格大室,即位。王
   呼师晨召太师虘入门,立
   中廷。王呼宰赐太师虘
   虎裘。虘拜,稽首。敢对扬天
   子丕显休,用作宝簋。虘其
   万年永宝用。唯十又二年。
   铭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师量宫。天亮时,王到达宗庙的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
   这篇铭文记时完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30余件,它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追簋,高38.6cm,宽44.5cm,重18.9kg
   簋为盛食器,器体较大,隆盖,顶有圆形捉手,侈口,鼓腹,圈足,下附方座,腹部两侧以回顾龙为耳。盖缘、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连体龙纹,方座饰卷体龙纹。
   盖器同铭,各铸7行60字:
   追虔夙夕厥死事,天
   子多赐追休。追敢对天
   子扬,用作朕皇祖
   考尊簋。用享孝于前
   文人,用祈介眉寿永
   令,畯臣天子,霝终。追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追虔敬地日夜不息地做他的职事,周天子多次给他奖赏鼓励。追为答谢和宣扬天子的美意,因而做了纪念他死去的文祖的簋。用来祭奠死去的祖先们,以祈求老寿、长命、善终,永作天子之臣。追的子孙后代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此件追簋为清宫旧物,原藏颐和园。

同簋,高14.2cm,宽32.3cm,重3.9kg
   簋圆形,侈口,鼓腹,圈足,双兽首耳。颈部前后对称雕铸兽头,兽头两侧是窃曲纹带。腹部有一道凸弦纹。盖器同铭,9行91字:
   唯十又二月初吉丁丑。王
   在宗周,格于大庙。荣伯佑
   同立中廷,北嚮。王命同佐
   佑吴大父昜、林、吴、牧、自
   虒东至于河,厥逆至于玄
   水,世孙孙子子佐佑吴大父,毋
   汝有闲。对扬天子厥休,
   用作朕文考惠仲尊宝簋。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为:在十二月第一个吉日丁丑这一天,周王在宗周,到了大庙,荣伯作为佑者引导同到了大庙的廷院中间,面向北。周王命令同作吴大父的助手,管理场圃、山林、泽虞、牧地,管理范围自虒水东到黄河,北到玄水;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协助吴大父,不得荒怠工作。同为答谢和宣扬周天子的美意,做了这件纪念同死去的父亲惠仲的簋。同子孙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虞官的职责范围,是研究此一时期职官制度的重要资料。

格伯簋,高23.5cm,宽30.8cm,重7.58kg
   簋圆腹,圈足,下有方座。二兽头耳,耳下端似象鼻卷曲。器颈前后正中各铸一凸起的兽头,兽头两侧饰夔纹和圆涡纹。腹部和方座四壁中心饰竖直纹,圈足饰连续的四瓣花和圆涡纹带,方座四壁边缘饰圆涡纹和窃曲纹,方座顶部四角饰兽面纹。
   簋内底铸有铭文9行83字:
   唯正月初吉癸巳,王在成
   周。格伯爰良马乘于倗生,
   厥贮三十田,则析。格“伯
   殹妊,厥从格伯
   甸殷,厥幼零”谷杜木
   谷菜,涉东门。
   厥书史戠武立
   盥成。铸保簋,用
   典格伯田。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
   铭文大意:在正月第一个吉日癸巳这一天,周王在国都成周。格伯从倗生那里接受了四匹好马,讲定交换的价值是三十田,双方剖木为凭证。格伯交付的是殹妊和仡,和甸殷崇地的田产,并在零谷和谷树木为标记。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倗生铸这件宝簋,用来登录格伯的田产,后代子孙,万年宝用。倗生家族的名号是“”。
   该器的做器者实际是倗生,按通例应定名为倗生簋。故宫收藏的这件格伯簋中间缺17个字,系用同铭的其它器之铭文补足。

淊御史罍,高33.3cm,宽36cm,重9.9kg
   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兽首衔环双耳,腹斜收。颈饰窃曲纹,肩饰涡纹间变体夔龙纹,腹饰蕉叶对夔纹。
   罍口内有铭文5行19字:
   淊御史作
   尊罍。其
   万年无
   疆,子子孙孙
   永宝用享。
   记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此罍。

次卣,通高21.8cm,宽21.5cm,重2.44kg
   此卣圆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喇叭形握,盖两侧铸直立的“犄角”。器以半环衔接提梁,提梁两端雕饰兽头。器颈与盖前后均铸有浮雕兽首,兽首两侧饰纹带。
   卣盖、器同铭,均5行30字:
   唯二月初吉丁
   卯,公姞令次
   田人。次蔑历,赐
   马赐裘。对扬公
   姞休,用作宝彝。
   铭文大意:在二月第一个吉日丁卯这一天,诸侯的姞姓夫人公姞命令次任管理农田之官。次受到奖励,并得赐马和皮袍。为答谢和宣扬公姞的美意,特做了这件宝贵的彝器。

□钟,高35.9cm,铣距18.8cm,重8kg
   钟甬后配,甬是钟顶上的筒形钟柄,用来悬挂钟体。钟体各部用小乳钉界隔。纹饰纤细,隧部有交叠式雷纹,“篆”间作云纹。“钲”间和鼓上铸铭文35字:
   唯正月初吉丁亥,
   (音祖)作宝钟。用追
   孝于已
   伯,用享
   大宗,用
   濼好賓。
   (音及)蔡
   姬永宝用
   邵大宗。
   其大意是:在正月的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做了这套宝钟。用来追念死去的父亲已伯,用来祭享本家族嫡长子一系的祖先们,用来在朋友宾客的宴会上助兴。和夫人蔡姬永远宝用此钟,以光大本家族的嫡系。
   这篇铭文对“大宗”的记载,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

免尊,高17.2cm,宽18.3cm,重2.62kg
   尊侈口,圆垂腹,圈足。颈部前后雕铸兽首,兽首两侧均饰垂冠回首的夔鸟纹。
   尊内底铸有铭文5行49字:
   唯六月初吉,王在郑,丁亥,
   王格大室。邢叔佑免。王蔑
   免,令史懋赐免、
   黄。作工。对扬王休,用作
   尊彝。免其万年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六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王在郑地,王到了宗庙的大厅。在册命典礼上,邢叔作免的佑者。王嘉奖免,命史官懋赐给免官服中的皮裙和麻带。任命免为司工。为了答谢和宣扬王的美意,做了这件尊。免将万年永宝用此彝器。

垂鳞纹卮,西周晚期,高6cm,口径8.3cm,底径5cm
   卮侈口,短颈,鼓腹,单柄,平底,器身矮宽敦实。
   颈下方饰一周云雷纹,器腹有三层相互叠压的鱼鳞纹。器柄做成三股绳的形状,每股间留有空隙, 精巧写实,构思十分新颖。
   卮是古时酒器。《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羽对樊哙曾“赐之卮酒”。

凤鸟纹爵,西周中期,通高22cm,最宽17.1cm
   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装饰鸟纹。
   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最早出现于殷代铜器上的鸟纹是小鸟纹,常常以宽带状的形式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作为辅助纹样。小鸟纹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鸟身竖立,另一种鸟身横置。大鸟纹最早出现于殷末周初,盛行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其开始出现就被用作主题纹饰,并占据了青铜器的主要部位,其特点在于有华丽的冠羽。

刖人鬲,高13.5cm,口横11.2cm,口纵9cm
   鬲敛口,短肩饰窃曲纹,下腹外鼓,饰波曲纹。鬲座为方屋形,正面开门,余三侧留窗。作为全器主题纹饰的刖人则铸在前门上,此人圆目大口,裸体,身侧和门连铸,右手见于腹前,右臂回环处恰作门闩插孔,左腿自膝下刖去,左手扶杖而立。

大鼎,通高39.7cm,宽38.7cm,重12.56kg
   此鼎平沿外折,深圆腹,有二立耳,三蹄足。器口下饰二道弦纹。
   鼎内壁有铭文8行82字:
   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
   亥,王在侲宫,大以厥友守。
   王饗醴,王呼膳夫召
   大,以厥友入攼。王召走马,
   令取谁三十二匹赐大。大拜,稽
   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
   朕烈考已伯盂鼎。大其
   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
   其大意是说:在十五年三月,月相为“既霸”的丁亥日,王在侲宫,大与其僚属担负保卫任务。王举行大饗之礼,王命近臣膳夫召大,命大与其僚属进入宫内担负保卫任务。王又召武官走马,命他取出32匹赤色黑尾的雄马赐给大。大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的美意,做了这件纪念其光荣的父亲的鼎。大的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这个鼎。

颂鼎,高38.4cm,宽30.3cm,重7.24kg
   鼎为圆腹,圜底,二立耳,腹饰二道弦纹。
   鼎内壁有铭文14行152字: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
   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
   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
   成周貯二十家,监新造貯
   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
   黄、鑾、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
   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
   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
   鼎。用追孝,祈介康纯祐
   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
   畯臣天子靈终,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大意:在三年五月下半月的甲戌日,王在周地康王庙里的昭王庙。天刚亮,王到了昭庙大厅里,坐定位置。宰引作为佑者带领颂进入昭庙大门,站立于庭院中。尹氏将拟就的任命书交到王的手中,王命史官虢生宣读任命书。王的任命书说:“颂,命你管理有20家胥隶的仓库,监督管理新建的宫内用品仓库。赏赐你黑色带绣边的官服上衣,配有红色饰带的大红色围裙,车马用具的銮铃、旗子和马笼头。执行任务。”颂拜,叩头,接受册命书,佩带以出,又返回庙中,贡纳觐见用璋。颂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因而做了祭奠其死去的伟大父亲龚叔、母亲龚姒的宝鼎。用来追念孝意,祈求得到健康、厚大的祐助、仕宦之途通顺、长命。颂万年老寿,长作天子之臣而得善终。子孙后代宝用此鼎。
   这篇铭文记录了一次册命典礼的全过程:1、周王即位;2、佑者带被册命者入庙门立于庭中;3、尹氏出示命书;4、史官宣读命书;5、命书分两部分,一是任命职司,二是赏赐物清单;6、受命书,佩带而出;7、返回,献纳用于觐见的玉璋。这里的7项仪注,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
   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
   年,克作朕皇祖季
   宝宗彝。克其日用朕
   辟鲁休,用介康、纯祐、
   眉寿、永命、灵终。万年
   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是: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作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小克鼎传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卫始豆,通高17.4cm,宽18.5cm,重2.3kg
   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
   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
   卫始作
  霝簋。
   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

芮太子白簠,高8.9cm,宽33.9cm,重5.36kg
   此簠腹壁斜收,腹左右两侧有环耳,耳上端雕饰兽头,方圈足前后正中有缺。口沿饰重环纹,腹饰兽带纹,足饰窃曲纹。
   簠内底有铭文3行14字:
   芮太子白作
   簠。其万年
   子子孙永用。
   铭文记芮太子白自做簠,祈望万年子孙永宝用。
   同铭簠共两件,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伯鬲,高13.2cm,宽17.5cm,重1.58kg
   此鬲宽平缘外折,束颈,圆肩,底部近平,足呈兽蹄形,器身三面出戟。肩部饰重环纹。
   鬲口沿上有铭文2行17字:
   杜伯作叔祁尊鬲,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记杜伯为叔祁做此祭祀用鬲,祈望子孙后代万年永宝用。

师酉簋,高22.9cm,宽32.8cm,重4.94kg
   簋圆形,敛口,鼓腹,有双耳,耳上端雕铸兽头,兽角呈螺旋状,圈足,圈足下为三兽形扁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颈部和圈足上饰重环纹。
   盖器同铭,10行97字:
   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吴,格
   吴大庙。公族入佑
   师酉立中廷。王呼史
   册命:“师酉,乃祖嫡官
   邑人、虎臣、西门夷、夷、
   秦夷、京夷、身夷、薪。赐汝
   赤、朱黄、中、攸勒。敬夙
   夜勿废朕命。”师酉拜,稽
   首。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
   朕父考乙伯、究姬尊簋。酉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是:在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吴的太庙。官为公族的作为册命典礼的佑者带领师酉进入太庙,站立于院中。王召史官宣读册命书:“师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员邑人和王的近卫部队,部队中包括西门、、秦、京、身等地的夷人和薪卒。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配有红色的带子,中间是色的带子,一套马笼头。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废我的任命。”师酉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亲乙伯、母亲究姬的簋。酉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件簋。
   此铭文记载的近卫部队“虎臣”中包括一批少数民族(夷人),值得注意。

扬簋,高18.7cm,宽21.6cm,重4kg
   簋弇口,圆鼓腹,圈足下有三屈折状短足,二附耳各衔套环,器盖已失。器腹饰瓦棱纹,颈上与圈足各有一道窃曲纹,圈足上与短足对应处各铸一浮雕兽头。
   簋内底铸有铭文10行107字:
   唯王九月既生霸庚寅,王
   在周康宫。旦,格大室,即位。
   徒单伯内佑扬。王呼内史史先
   册命扬。王若曰:“扬,作工。
   官量田、佃,,
   ,寇,工事。赐汝
   赤、銮、旗。讯讼,取五
   锊。”扬拜手,稽首。敢对扬天
   子丕显休,余用作朕烈考宪伯
   宝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周王九月上半月的庚寅日,王在周地的康王庙。天刚亮,王到了大厅,坐定位子。司徒单伯作佑者带领扬进入庙门。王召呼史官内史先任命扬。史官代宣王命曰:“扬,任命你为司工,主要管理农田官吏,兼管营造王的临时驻跸地的官吏、牛马刍草官吏及治安狱讼官吏、司工下属的官吏。赏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銮铃和旗帜。任命你有权主持讯讼,其级别是可以取两造‘入金’五锊。”扬以手相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的美意,因而做了光荣的父亲宪的宝簋。后代子孙万代永远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记述了“司工”一官的具体职掌,记录了司工有权主持审判诉讼之事,是研究西周官制及司法制度的重要资料。

仲柟父簋,通高25.5cm,宽38.8cm,重7.66kg
   此簋圆鼓腹,二兽耳,弇口,圈足下有三兽首足。器有盖,盖顶为圆形捉手。盖面与器腹均饰平行瓦棱纹,盖沿及器颈各饰窃曲纹带。
   簋盖和器内均有铭文4行39字:
   唯六月初吉,师汤父有
   仲柟父作宝簋。用敢
   饗孝于皇祖考,用祈眉寿,
   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大意为:记在六月第一个吉日,师汤父的下属官吏仲柟父自做宝簋,用来祭享死去的伟大父祖,以求长寿。仲柟父的后代子孙万年永宝用此簋。

谏簋,高21.2cm,宽29.5cm,重5.28kg
   簋圆形,敛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小足,腹部两侧兽耳下垂小珥。隆盖,顶有圆形捉手。盖顶和器腹饰瓦纹,颈部与盖沿饰窃曲纹,圈足饰三角云纹。
   盖器对铭,器铭文9行102字,盖10行101字:
   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
   周师录宫。旦,王格大室,即位。
   马共佑谏入门,立中廷。王
   呼内史先册命谏曰:“先王既
   命汝王宥,汝谋不有闻,
   毋敢不善。今余唯或命汝。
   赐汝攸勒。”谏拜,稽首。敢对扬天
   子丕显休,用作朕文考惠伯
   尊簋。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五年三月第一个吉日庚寅那一天,王在周地的师录宫。天刚亮,王到大厅,坐定位子。司马共带领做器者谏进入庙门,站立于庭院中间。王召呼史官内史先册命谏,说:“我的先辈周王既然已经任命你兼管王的宴乐之事,你不能思虑有所不周,不能不善待其事。现在我继续任命你管理原来的事情。赏赐给你一套马笼头。”谏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显赫的美意,谏因此做了祭奠其死去的父亲惠伯的簋。谏的后代子孙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说明,在西周时代的官职任用制度中规定,即或是不增减任命,只是重申前王的任命,也需举行一次册命典礼。

蔡公子壶,高40.2cm,宽29.6cm,重9.22kg
   此壶直口,长颈,有兽首形大套环双耳,鼓腹,圈足有宽边。壶盖已失。壶口下饰三角形兽面纹,器颈及圈足饰重环纹,器腹两面以突起的带纹构成田字形网格,每一格内均饰蟠龙纹。
   壶内底铸铭文7行29字:
   唯正月初
   吉庚午,蔡
   公子□作
   尊壶。其眉
   寿无疆,
   子子孙孙万年
   永宝用享。
   记在正月第一个吉日庚午这一天,蔡国公子某做此祭祀用壶,祈长寿无疆,子孙万年永宝此壶用来祭享。

□盘,高12.9cm,宽45.5cm,重7.96kg
   “盘”圆形,折沿,附耳,圈足。壁饰重环纹,圈足饰环带纹。
   盘内底铸铭文10行103字:
   唯二十又八年五月既望庚
   寅,王在周康穆宫。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音君)佑(音园)入门,立
   中廷,北嚮。史黹授王命书。
   王呼史(音玉)册赐玄衣黹
   纯、赤市、朱黄、鑾、旂、攸勒。戈
   琱戟厚柲彤沙。拜,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音霞)休命,
   用作朕皇考郑伯、郑姬宝盤。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二十八年五月的日月相望的日子庚寅这一天,王在周地康王庙中的穆王庙。天刚亮,王到了大厅,坐定位子。宰作为佑者带领做器者进入庙门,站于院中,面向北。史官黹将拟好的命书交到王手中。王召呼史官将编联成册的命书宣布。命书宣布赏赐的官服有带绣边的黑色上衣,大红色的围裙和红色的带子,车上的銮铃和旗子,还有一套马笼头。赏赐一把戈,戟部雕有纹饰,粗壮的长柄,红色的缨绥。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显赫而充满美意的任命,因而做了纪念其光荣的父母郑伯和郑姬的宝盘。的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此盘。
   这篇铭文完整地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重要资料。

杜伯盨,通高36.8cm,宽37.3cm,重5.66kg
   此盨为长圆形,有二兽首耳,敛口,有盖,盖上有扁足。盖打开后可以却置。器颈与盖沿各饰窃曲纹带,盖面与器腹均饰瓦棱纹。
   盖和器同铭,4行30字:
   杜伯作宝盨,其用
   享孝于皇神祖考,于
   好朋友。用寿,介永
   命,其万年永宝用。
   大意是:杜伯自做此宝盨,用来祭奠死去的父祖与朋友的光辉神灵,用来祈求长寿,万年永宝用。

□比盨,高14cm,宽38.9cm,重4.58kg
   盨呈长形圆角,敛口,二兽首耳,圈足下有四短足,短足上端雕饰兽头。口下饰重环纹带,腹饰瓦棱纹。
   盨内底有铭文12行139字:
   唯王二十又五年七月辰在□□,(王在)
   永师田宫。令小臣成友逆(里尹)□、
   内史无(音基)、大史(音兴)。曰:“章厥(音会)
   夫吒(音隔)比田,其邑(音庚)、(音缀)、(音祖)。復
   友比其田,其邑復愬、言二邑。
   俾比復小宫吒比田,其
   邑(音及)(音及)句商(同儿)、雠(音栽)。復
   限余比田,其邑競、懋、甲
   三邑,州、瀘二邑。凡復友復付
   比田十又三邑。”厥佑比膳夫克。
   比作朕皇祖丁公,文考惠公。
   盨。其子子孙孙永宝用。(音香)
   大意为:在周王二十五年七月的某一天,王在永地的师田宫。命小臣成友去迎接里尹某、内史无、大史来到师田宫。王说:“将夫吒与比的田分开,涉及的邑里是、、三邑。返还与比接壤的田,涉及须返还的邑里是愬、言二邑。使小宫吒返还比田,涉及的邑里是和句商儿、雠。返还限余一带的比田,涉及的邑里是竞、懋、甲三邑,州、泸二邑。共计返还接壤的田和另外付予的田十三个邑。”辅助比去接受王的宣判的佑者是膳夫克。比做我光荣的祖父丁公、有文彩的父亲惠公的盨。他的后代子孙永远宝用这件盨。“”是比家族的名号。
   比盨铭文反映了西周晚期土地领属关系发生的变化,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师克盨,高21cm,宽37.5cm
   盨长方形,敛口,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呈矩形的短足。盖沿与器颈各饰窃曲纹一道,盖上与器腹饰瓦棱纹,盖之矩足上饰夔纹。
   盨盖与器有对铭,14行148字:
   王若曰:“师克,丕显文武膺
   受大命,匍有四方。则唯
   乃先祖考有爵于周邦,干
   害王身,作爪牙。”王曰:“克,余
   唯巠乃先祖考,克臣先王。
   昔余既命汝,今余唯申京乃
   命,命汝更乃祖考,左右虎
   臣。赐汝秬鬯一卣;赤、五黄,
   赤舃、牙;驹车,,朱鞹、
   鞃靳,虎(),熏裏,画轉、画,金
   甬,朱旂,马四匹、攸勒;素钺。敬
   夙夕勿废朕命。”克敢对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旅盨。
   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为:代宣王命说:“师克,伟大的文王、武王当受天之大命,成为四方之主。过去你的祖父、父亲有功劳于周王国,保卫王的安全,作王的爪牙之士。”王说:“克,我很看重你的先祖和父亲,因为他们都能尽臣道于先王。过去我曾任命过你,现在我重申前命,并加高对你的任命。命你在继承你父祖职位的同时,还兼管王的近卫部队左右两虎臣部。赐你一卣,用于盛祭祀的浸过香草的酒。赐官服一套:大红色的围裙和相配的五条饰带,大红色的鞋子和用象牙做的鞋绊。赐驹车一辆:车厢上的铜饰件,皮朱鞹、鞃靳,虎皮的盖布,黑色的衬里,车轴上绘有图案的铜饰件画轉砖、画,轴端的铜包头,大红色的旗子,四匹马和马头上的皮笼头。赐一把没有纹饰的钺。你要日夜敬供你的职事,不可荒废了我对你的信任和任命。”克为答谢和宣扬周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做了这件用于祭礼的盨,克的后人万年永远宝用此盨。
   这件器铭的重要性在于它较完整地记录了一篇册命辞的内容,所记述的任命和赏赐物均较详细。在册命辞中的赏赐物多带有象征意义,如赐香酒表明赐予祭祀的权力,赐钺则表明赐予生杀大权等。

叔上匜,高16.8cm,宽28.6cm,重1.86kg
   此匜宽流,曲口,鋬作夔龙形,口衔匜沿作探水状。器腹饰兽带纹。匜的前两足上部饰兽首,后两足上部作兽尾形。
   匜内底有铭文5行33字:
   唯十又二月初吉
   乙巳,郑大内史
   叔上作叔妘媵
   匜。其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记在十二月第一个吉日乙巳这天,郑国的大内史叔上为其女叔妘做了这件陪嫁用的匜。祈望她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之。

虢叔旅钟,通高65.4cm,銧距36cm,鼓距26.6cm,重34.6kg
   此钟体呈合瓦形,桥形口,长乳,甬饰环带纹。
   钟钲部有铭文4行,左鼓有铭文6行,共计91字。从钲部开始顺读:
   虢叔旅曰:“丕显皇考惠叔
   穆穆秉元明德,御于厥辟,得
   纯亡愍。旅敢肇师型皇考
   威仪,口御于天子。迺天子
   多赐旅休。”旅对天
   子鲁休扬,用作朕皇
   考惠叔大林和钟。
   皇考严上,異在下。
  ,降旅多福。旅其
   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其大意是:虢叔旅说:“(我)伟大显赫光荣的去世的父亲惠叔,秉持美好光明的德行,服务于他的主人,得到好处不尽。旅以亡父的威仪为榜样,服务于天子。于是天子赐予旅更多的好处。”旅为报答和宣扬天子给予的众多好处,因此做了死去的父亲惠叔的大套编钟。光荣的父亲庄重的在天上,庇佑着下界的后代们。当编钟叮叮咚咚敲响的时候,就会给旅从天而降许多福气。旅的后代子孙,万年永远宝藏这些钟,用来祭享祖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6: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


郑义伯□,春秋前期,通高45.5cm,口径14.7cm,重9.66kg
   侈口,细颈,硕腹,附兽耳。有盖,盖口纳于颈中,盖钮如绳,盖顶面及边均饰一道重环纹。器口下饰回纹,颈饰窃曲纹,腹饰鳞纹,鳞纹上下各饰一道相向的瓦纹。盖口外沿有8行33字,器颈部有32字,盖、器铭文大意相同。器颈部铭文为环行排列:
   郑义伯作尊,以行,以顺我郑囗。我用以为粦顺,我以囗兽。用赐眉寿,孙子唯永宝。
   大意是:郑义伯自做祭祀用,持之以行,可以顺我郑国。我用它来和顺邻邦,用它在林中狩猎。祈望能降赐长寿,子孙永宝。
   该器造型庄重,纹饰肃穆,有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遗风,是春秋前期青铜的代表作。

陈侯鼎,高23.6cm,口径31.6cm,重5.58kg
  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双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环饰窃曲纹带。
  器内壁铸铭文4行21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陈侯作□
  嬀四母媵鼎,
  其永寿用之。
  该器的铸造时间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铸器者为陈侯,物主为“□嬀四母”,“其永寿用之”为祈语。器物主人嬀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陈侯王室,嬀字前无法辨认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
  从器物的特征看,陈侯鼎的盂腹较似以毛公鼎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类器,但已变浅,蹄足也向细长发展,窃曲纹笔道略见粗疏。铭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时也考虑左右之间的交替,笔道流畅,遒劲有力,从铭辞内容看属媵器之类。上述各项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类器及其它类别的青铜礼器共有的时代特性,故定陈侯鼎为春秋早期器。
   该鼎原为前清翰林院编修陈介祺旧藏,《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著录。陈氏手拓其铭,传之于世。五十年代,该器归为国有,入藏故宫博物院。

铸子叔黑□簠,高17.8cm,宽27.6cm,重4.24kg
   器斜壁,腹较浅,有简化的兽首形环耳,器与圈足的底边均有“”形缺口。盖可却置。
   器、盖对铭,各4行17字:
   铸子叔黑
   (音夷)肇作宝,
   其万年眉
   寿,永宝用。
   铭文大意为铸国公子叔黑自作宝簠,祈望万年长寿,永宝用之。
   传此器为清光绪初年出土于山东桓台。

梁伯戈,长17.5cm,宽9.4cm,重0.28kg
   戈为魏国的兵器。援的前锋呈圭角状,上刃在援末扬起,与长栏的上端形成弧线,下刃与胡自然相接,内为长方形,有一长穿,栏上两面各饰一兽头,栏内侧有三长穿。
  穿旁正反两面共有铭文2行14字:
   抑鬼方,抑攻方。
   梁伯作宫行元用。
   铭文记述梁伯做的是近卫部队宫行使用的戈,用来对付攻方敌人。
   圭形援头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援的上刃与长栏相连成上扬的曲线则多见于春秋以前,而栏上饰物又常见于春秋早期以后。综合考察,本器的铸造年代当定于春秋前期。
   
   援: 青铜戈部位名称,即戈前端两侧带刃的部分,与柲方向垂直的两侧带刃部分。柲即戈柄。
   胡:青铜戈或戟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一面为锋刃,一面有案,以用线索固定于柲上。
  内:位于戈头后部。当援戳刺敌人时,可增加力度与速度,也可以同援合力摚架对方的攻击。
  栏:戈头中部位于援、内之间的凸起的长条。

番君鬲,高11.8cm,宽16cm,重1.46kg
   鬲口沿宽且外折,束颈,突肩,有凸棱,裆部趋平,足呈兽蹄形。肩饰变形窃曲纹。
  口沿有铭文17字:
   唯番君伯自作宝鼎,万年无疆,子孙永用。
   铭文意为:番君伯自作宝鼎,祈望万年无疆,子孙永用。
   西周晚期,束颈鬲开始逐渐消失。春秋早期的鬲多沿袭西周晚期的式样,此器是当时尚遗存的一件典型的束颈鬲。又由于鼎、鬲形近,所以此鬲又名为鼎。

毛叔盘,高17.2cm,宽52.5cm,口径47.6cm,重14.26kg
   盘敞口平缘,敛腹,外侈圈足下加饰三个牛形附足。双耳起自腹部,上饰鸟纹和蟠虺纹,腹、圈足饰蟠虺纹。
   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
   毛叔媵彪氏
   孟姬宝盘。其
   万年眉寿无
   疆,子子孙孙永保用。
   铭文记述毛叔送给女儿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宝盘,希望她万年长寿无疆,子孙后代永远享用。

四蛇饰甗,高44.7cm,宽33.7cm,口径28.7×23.2cm,重12.3kg
   甗分体式。甑呈长方斗形,直口附耳,口内无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敛,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内有用来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饰以盘蛇,蛇上颈昂起,双眼凸于头顶处,鬲鼓腹,饰四球,分裆线连于腰际,足为蹄形。甑腹饰有三层勾连雷纹,耳饰变体重环纹,鬲腹饰蛇纹,四条盘蛇身上饰鳞纹。
   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沿袭西周晚期的文饰。如重环纹、鳞纹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现的纹饰,不过从本器耳部纹饰来看,重环纹已开始变形,失去了中间的内环,只剩下外环。勾连雷纹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时则流行嵌有松石、金、银等物的勾连雷纹。本器所饰勾连雷纹未见镶嵌,尚处于过渡阶段。

陈子匜,高16.7cm,宽29.8cm,重2.09kg
   匜口缘曲,流槽不太长,腹较浅,龙形鋬,下具四只扁兽足。以蟠螭纹为主体纹饰。
  器内有铭文5行30字:
  唯正月初吉丁
   亥,陈子子作孟
   妫女媵匜。用
   祈眉寿万年
   无疆,永寿用之。
   铭文大意:在正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陈子之子为他的女儿孟妫女做陪嫁用的匜,并祈求长寿,永远保用此器。

兽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2.3cm,宽42.7cm,重4.88kg
   匜浅腹,兽头形曲管式流,龙形鋬,圜底下具4个扁兽足。全器满布纹饰,匜腹上一条条一首双身的螭龙相互纠结,螭目突出,构图明快简洁。龙形鋬的龙首下探,衔于匜尾,龙尾下垂,尾端外卷,龙身隆起作弓形,龙背、龙首处各立一小龙。此龙形鋬造型之生动,装饰之繁缛,在东周铜匜中非常突出。
   这件铜匜器形精美,做工细致,极具观赏性,堪称同时代铜器中的一件佳作。

蟠螭纹编镈(3件),春秋后期,通高61.4cm,宽41.3cm,重34kg;通高61cm,宽39.5cm,重31kg;通高56.3cm,宽36.3cm,重30kg
   三器均为阔腔平口,截面呈椭圆形。钮为镂空的蟠螭形,舞、篆、隧等处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此套编镈形体巨大而不笨拙,厚重中寓精巧,威严中寓柔美,是铜镈中组合完美之器。

邗王是野戈,春秋后期,通高6.9cm,宽14.9cm,重0.24kg
   吴国兵器。舌形短援,援末下垂成“胡”,胡后有扁圆形銎,上有一“穿”。“内”呈镂空的鸟兽状。援两面有8字铭文:
   邗王是野,
   作为元用。
   意为吴王是野做此自用戈。
   “邗王”即“吴王”,由以下文献和实物可得以求证:《说文》:“邗,本属吴。”《左传·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 “吴”亦称“吴干”,《战国策·赵策》中有“吴干之剑”。现藏大英博物馆的赵孟壶上有铭文“遇邗王于黄池之会”,所记正是《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吴王夫差十四年“吴王北会于黄池”之史实。
   此戈造型新颖独特,漂亮的镂空纹饰使人耳目一新。

娄君盂,通高12.8cm,宽33.2cm,重2.28kg
   此盂敛颈,折肩,腹圜收,平底,肩上有二兽耳。颈、腹部以两周绹纹作界栏饰于主纹上下。主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小方格内饰横竖线条为地纹,每一方格内有多枚具有一定长度的青铜刺,细如针尖,整体效果是尖刺密集丛生。器内底有铭文6行26字:
   唯正月初吉,
   娄君伯□自
   作□盂。用祈
   眉寿无
   疆,子子孙孙宝
   是尚。
   大意是:在正月的第一个吉日,娄国国君伯□自做盛食之盂,用来祈求长寿无疆,子孙后代宝用此盂。

越王者旨於赐剑,春秋后期,通长64cm,宽4.7cm,重1kg
   剑前锷略有弧曲。“茎”作实心圆柱形,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格”宽而厚。剑格两面共有铭文8字,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赐”。
   此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於赐”。“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赐”则为名。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与此剑同铭器传世共有7件。  

兽耳虎足方壶,春秋后期,通高87.5cm,宽47.2cm,重41kg
   此壶有盖,盖似华冠。直口厚唇,束颈修长似扁方筒,鼓腹,圆形底。颈饰蕉叶纹,颈两侧附一对壮硕的龙形耳,龙回首卷尾呈蹲立状,双龙耳上铸有细缕孔。腹饰界栏状凸棱,上区饰蟠虺纹,下区光素无纹。圈足饰蟠虺纹和云纹,足下卧二虎。此壶造型优雅,纹饰繁缛精美,龙虎上下呼应,栩栩如生。

匏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3.1cm,宽40cm,重6.32kg
   匜作半匏状,曲缘,近口处饰一周绹纹。短槽流,与流相对的一侧腹部内收,鋬衔小环。下具3个扁长的矮足。《左传》有“奉匜沃盥”之语,所以匜当为盥洗注水之器。本器设计成瓢形正是应其功用而为。

蟠虺纹镈,春秋后期,通高108cm,宽93.5cm,重13.9kg
   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舞”、“篆”、“隧”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秦子戈,春秋后期,长23.1cm,宽11.5cm,重0.240kg
   戈长刃,直“内”,内上有一长“穿”,“胡”上有三穿,有“栏”。援上刻划铭文15字:
   秦子作造,中辟元用,左右师魼,
   用逸。宜。
   记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两军,迅速出动。宜地(“宜”为地名)所造。

矢镞,春秋后期,长7.5cm,宽2.2cm,重0.0185kg
   此矢镞锐锋,两翼张开,翼端呈收削之势。
   青铜镞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可见带铤双翼镞,有的双翼还呈镂空状。春秋时期常见的形制有翼型和无翼型,其中翼型镞之双翼出现了收削的趋势。

蔡子匜,春秋后期,通高11.9cm,宽27.3cm,重1.1kg
   匜曲缘,浅腹,短槽流,小圆钮形鋬,平底。口外饰雷纹和蟠虺纹。器内底有铭文2行7字:
   蔡子佗自
   作会匜。
   大意是蔡国的公子佗自做盛盥洗用水的匜。

蟠虺纹鉴,春秋后期,通高34.3cm,口径42.5cm,重5.6kg
   鉴窄口缘,束颈,短肩。四兽耳衔环,两两相对。腹部圜收,下有短圈足。鉴身的主体纹饰是相互缠绕、呈网格状布局的虺纹,在中部加饰两道凸起的三角云纹带。足饰两周横向排列的海贝纹。此鉴整体造型与装饰匀称谐调,是鉴中的佳品。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通高15cm,宽55.5cm,重11.39kg
   盘侈口,浅腹,圈足外撇。双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边缘处各饰一对伏牺。盘外壁以一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
   齐萦姬之
   作宝盘,其眉
   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大意是记齐国萦姬的侄女(“”在古文献中指侄女)做宝盘,祈望万年长寿无疆,了孙后代宝用此盘祭享。

其次勾鑃,春秋后期,通高51cm,宽19.9cm,重7kg
   器曲口,腔体窄而深,两侧略倾,长柄。腔体近柄处饰回纹和蕉叶纹。两侧鼓部有铭文32字:
   唯正(月)初吉丁亥,其次择其吉金铸句鑃。
   以享以孝,用祈万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大意是:在正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其次选上好的铜料铸此勾鑃,用来祭享以表达孝意,祈求万寿。子孙后代,永保用之。
   此器为浙江武康山出土,同出7枚,其中两件有铭文。

蟠虺纹□,高32.5cm,口径24.6cm,重7.08kg
   (音灵)大口外侈,有一周平边,颈大而短,广肩,上饰双兽耳,耳上套环,大腹,平底。以蟠虺纹为主题纹饰。

鲁大司徒□,高28.6cm,宽25.2cm,重7.24kg
   直口浅盘,平底,圈足,腰部有一束箍。盖上有花瓣形捉手,可却置。整体饰变体蟠虺纹,盖的捉手和圈足镂空。
  盖、器对铭,各4行25字:
   鲁大司徒厚氏
   元作膳(音甫),其眉
   寿万年无疆,子子
   孙孙永宝用之。
   铭文大意:鲁国的大司徒厚氏元自做盛食之,祈望万年长寿无疆,子孙后代永远宝用此器。
   盖的捉手和圈足处理成镂空式样,是春秋时的常见特点。此为1932年山东曲阜林前村出土,共出的还有两件同铭器。

能原镈,通高40.8cm,宽31.8cm,重18.84kg。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镈的两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铸铭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称劳曰利,连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行则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近来,我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 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
  “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
(越:春秋时期南方古国,曾称霸江南,并北上图谋中原。本铭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图中原的行动之一。)  

蔡子鼎,高33cm,宽28.2cm,口径23cm,重6.77kg
   器身连盖近球形,盖上有透空捉手,盖、腹、足相对应各铸二环,能用绳穿系,附直耳,下具三个兽蹄足。通体饰变形蟠虺纹和三角纹。盖上铸有5字铭文:
   蔡子之鼎。
   记此鼎为蔡子所有。

蟠虺纹鼎,高45cm,宽55.5cm,重24.56kg
   鼎大腹,圆底,蹄形足。有盖,盖饰三环钮和三道蟠虺纹。双附耳,耳两面饰蟠虺纹,两侧饰回纹。腹饰二道蟠虺纹,间以绳纹。足饰兽面纹。
   此鼎器体较大,花纹精细。盖上的三环钮是春秋时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纹为主体纹饰,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器物的特点。
  

蟠虺纹大鼎,高75cm,宽102cm,口径77cm,重64.2kg
   鼎圆形,侈口,敛颈,有附耳,圆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环,环上饰兽头。颈饰重环纹、蟠虺纹、三角纹,腹上下饰二道绳纹,间饰蟠虺纹、下垂蕉叶纹,足饰兽面纹。
   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时期鼎足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现的重环纹,至春秋时逐渐被蟠虺纹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时有重环纹和蟠虺纹,是两种纹饰转换过程的反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6: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


镞,战国后期,通长5.3cm
   镞之横截面作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
   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兽耳□,战国前期,通高13.8cm,宽23.7cm,重1.24kg
   器有隆盖,盖顶捉手透空并饰蟠螭纹。椭圆形腹,腹两侧有龙形耳。器腹下侧附有四足,为人面、鸟嘴、双脚双翼的怪兽。

嵌松石缶,战国时期,通高19.6cm,宽20.6cm,重1.78kg
   缶小口,直颈,弧腹,最大径在上腹部,下敛,平底,矮圈足。花纹共分5层:第一层在口下,第二至第五层在腹部。腹上的4层纹饰均以双弦纹圈为界纹。第一至第四层纹饰为几何形图案,第五层纹饰为垂叶纹带。值得一提的是,此铜缶表面所铸的浅凹的花纹只是其装饰的一部分,铸造者最初在花纹的凹槽中还嵌入了松石粉或黑色涂料,可惜现已全部脱落。不过我们仍可想见昔日缶上两种不同色泽的对比所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是多么的令人赏心悦目。

蛙纹匜,战国前期,高11.5cm,宽22.4cm,重0.68kg
   匜一侧有兽头形流,兽双目上视,侧立耳,阔口方便泄水,兽头顶部饰有蛙纹。另一侧为屈舌兽首鋬。宽腹上部仅饰一周以双线勾边的三角纹带。圆底下有3只兽足。此器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特别是器流的造型极具创意。

轮内戈,战国前期,长37cm,宽12.2cm,重0.5kg
   此戈曲首,内后有轮,轮前有一圆孔,圆孔上下一面饰一龙一虎,另一面饰二蛇,近轮处饰一龟纹。
   此戈造型别致,工艺考究,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兵器,而是象征物主身份和地位的仪仗用兵器。

蟠螭纹编钟(9件),战国前期,通高21.1cm,宽14.6cm,重2.57kg;通高19.8cm,宽13.8cm,重2.17kg;通高18.9cm,宽12.8cm,重1.7kg;通高16.9cm,宽11.5cm,重1.36kg;通高15.6cm,宽10.8cm,重1.12kg;通高14.3cm,宽9.9cm,重1.04kg;通高13.2cm,宽8.8cm,重0.89kg;通高11.8cm,宽8.2cm,重0.72kg;通高11.5cm,宽7.8cm,重0.64kg
   器椭圆体,尖角,桥形口,桥钮。饰36短“枚”,围以綯纹,钮、“篆”饰蟠虺纹,两“舞”饰双蟠螭纹。
   此套编钟的铜胎质量上乘,造型优美,表面经过仔细的打磨加工,纹饰秀丽,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钟是用作宗庙祭祀与宗族宴飨时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大小相次悬挂起来,用木槌敲击。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与悬挂方式也在贵族阶级中有分等级、定名位的作用。

嵌红铜龙纹瓿,通高34.3cm,宽44.5cm,重10.72kg
   瓿圆体,小口,大腹,肩上有二环,有盖,盖顶部正中有一环。盖、器肩及腹下部饰菱纹,腹部饰龙纹。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单孝子鼎,通高23.6cm,宽31.8cm,口径21cn,重4.64kg
  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牺。器身饰弦纹二周。
   盖、器对铭,各铸铭文16字:
   王四月,单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铸飤鼎鬲。
   意为在王四月庚寅这一天,单孝子命铸煮食之鼎。

嵌松石蟠螭纹豆,通高39cm,宽24cm,重3.05kg
  豆圆形,两侧有双环耳,束腰,高足,盖顶有平捉手,可以倒置。盖、器身饰蟠螭纹,高足两端饰垂叶纹,中部饰菱纹。通体纹饰均以松石镶嵌。

蟠螭纹豆,通高27.8cm,宽26cm,腹径24.4cm,重3.4kg
   豆圆体,双附耳,矮圈足,平盖,上铸有四环。盖面及腹部各饰蟠螭纹一周,耳上饰回纹,腹下部有三处突起痕迹,足有四穿孔。

错金云纹敦,高10.2cm,宽21.2cm,口径16cm,重1.18kg
   器作半球形,双环耳,三短足。通体错金花纹。口沿饰几何纹一周,腹中部饰流云纹,下部饰窃曲纹、垂叶纹,足饰兽面纹。原有盖,已失。
   此器为清宫旧藏文物。

外卒铎,通高11cm,宽9cm,重0.46kg
   铎桥形口,方柄中空,柄内有横梁,隧饰兽面纹。
  隧两面分别有铭文5字,一面为铸造文字: “外卒铎”。一面为刻画文字:“锺尹。”
   “外卒铎”记此为外卒之铎,“锺尹”则是官名。

羽纹四耳缶,高40cm,口径21.6cm,腹径42.3cm
   缶圆体,直颈,圆肩,大腹,圈足,有四兽首衔环耳。颈、腹部饰羽纹,肩部饰蟠螭纹,腹下部饰垂叶纹,垂叶纹内为兽面纹。
   此器为清宫旧藏文物,熟坑。

楚王酓璋戈,长22.3ccm,宽7.2cm,重0.22kg
   戈长援,有“胡”,胡残,援及胡饰嵌金鸟篆铭文18字:
   “楚王酓璋严南越,用作戈,以邵扬文武之。”
   记楚王酓璋重击南越,作此车战用戈,用以宣扬先王之武功。

君子之弄鬲,通高14cm,宽18.4cm,口径15cm,重1.76kg
   鬲圆体,大腹,三短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环。盖、器各饰方块绹纹二周,附耳上遍饰花纹。器口沿处铸有铭文5字:
   君子之弄鬲。
   意为君子用于赏玩的鬲。
   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是最为庄严神圣的祭祀用品,但到了战国时代,青铜器的地位随着整个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而大为下降,甚至成为赏玩用器,“君子之弄鬲”的铭文就说明了这一点。

鸟形盉,通高26.3cm,宽30.4cm,重3.39kg
  盉整体作立鸟形,虎形提梁,四兽足,盖与提梁间有活环相连,鸟首上喙与鼻间以活环相连接,倒水时可以自动张开。两翼饰大凤尾纹。足、流尾均为分铸后再与器身拼合为一体。

螭梁盉,高24.2cm,宽24.2cm,重3.52kg
   短颈,广肩,有提梁,肩部有流,圆体,鼓腹,腹底圆,下有三异兽形足。
   提梁整体作镂空螭形,螭首扁平,尾下垂,有四爪,螭身弓起,呈桥状,首、尾分别置于器口两侧肩部,这种镂空螭梁在青铜器中是比较少见的。盖顶正中有一猴形钮,猴曲腿蹲坐,颈上套一环,环上有链,猴单爪握链,链的另一端与梁上的环钮相连。猴的神态自然生动。流作鸟首形,鸟首顶上伏卧一小虎。三足为站立的怪兽,人面鸟咀,额上有双角,身侧有两翼,前爪左右各抓一蛇,形象古怪。
   盉通体满饰花纹,盖顶饰云纹,盖边饰蟠螭纹,肩及腹下饰勾连云纹,腹中部饰蟠螭纹,流饰羽纹。
   螭梁盉铸造工艺精湛,构思巧妙,镂空螭梁、鸟首流、异兽足等均独具匠心,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鸟兽等动物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高31.6cm,口径10.9cm,腹颈21.5cm,重3.54kg
   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采桑组树上、下共有采桑和运桑者五人,表现妇女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可能表现的是后妃所行的蚕桑之礼。画中男子束装佩剑,似在选取弓材。习射组四人在一建筑物下依次较射,前设侯,侯为箭靶。《小广雅·释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 ”。这里描绘的应是古时举行射礼时的场景。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仪,榭栏下有二圆鼎,二奴仆正从事炊事操作。下面是乐舞部分,簨簴上悬有钟磬,旁立建鼓和丁宁,图中三人敲钟,一人击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宁,尚有一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表现了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鸟兽鱼鳖或飞、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缯缴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状。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横线上方与竖线左方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上行者为攻城者,短兵相接,战斗之激烈,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阵线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击鼓助战,即所谓鼓噪而进。船上人多使用适于水战的长兵器,二船头上的人正在进行白刃战,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于水中,双方都有蛙人潜入水中活动。画中的战斗情景虽受画面的限制,仅能具体而微,然而刻画生动,战士们手持武器,头裹巾帻,射者支左居右,张弓搭矢;持戈者前握后运,双足稳立;架梯者高擎双手,大步跑进;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荡桨者前屈后翘,倾身摇荡;潜泳者扬臂蹬足,奋力游动。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准确地抓住每一人瞬间的具有特征的动作,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本区位于壶的下腹部,界面宽,图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给人以敦厚而稳重的感觉。
   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嵌红铜鸟兽纹壶,通高39.2cm,宽27.7cm,口径12.9cm,足径16cm,重8.2kg
  壶圆体,侈口,圈足,双兽首耳衔环。颈饰变体蕉叶纹、云纹,肩饰云纹,腹部正中以云纹一周将壶腹隔为二区,各饰鸟兽纹一周,腹下部饰交颈夔纹,圈足饰云纹。颈、肩、腹、足之云纹内以红铜镶嵌。

嵌红铜狩猎纹壶,通高40.7cm,宽24.6cm,口径14.7cm,足径16.7cm,重4.82kg
  壶圆体,侈口,盖顶双伏兽钮,圈足。器身被四圈宽带纹分为四层,各层均饰狩猎纹,宽带内饰三角云雷纹,足饰菱形花纹。通体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错金银鸟耳壶,战国前期,高36.9cm,口径17.4cm,腹径26.1cm,足径13.9cm,重5880g
   壶扁平敞口,束颈,伏鸟状穿环双耳,鼓腹,圈足。口沿镂空处雕兽纹,平缘处饰绳纹。颈部饰错金银嵌绿松石云纹。肩、腹部饰流云纹并以绳纹间隔。圈足上饰贝纹一周。
   此壶设计独特,镶嵌精细,伏鸟状双耳栩栩如生,云纹古朴流畅,体现了战国时期铜器制作工艺之精湛。

嵌赤铜象纹五环带盖壶,战国前期,通高52cm,口径14×12cm,腹径37cm
   器直口,粗颈,鼓腹,器形硕大,有平盖,环形钮,是一种大型的盛酒器。壶身正面有一系环,另在肩部两侧及腹部靠下处铸有对称的两对系环。由于此器庞大,若盛满酒再加上自重必难移动,故设计了系环用以穿绳,以便于搬运携带。
   此壶颈部采用浅浮雕手法铸出一周突起的象纹,象纹简洁而抽象,通过庞大的身躯、长卷的鼻子表现出大象的主要特征。壶的腹部用嵌赤铜工艺装饰龙纹。嵌赤铜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铸器时在体表预留出凹槽,再注入赤铜而成。用此法铸造,金属的配比和烧铸时火候的掌握都必须准确,需要很高的技巧。
   《诗经·大雅·韩奕》上说:“清酒百壶”,殳季良父壶有铭文曰:“用盛旨酒”,都明确地指明了壶是用来盛酒的。

楚王酓璋剑,长50.5cm,宽4.5cm,重0.82kg
   剑长体,宽刃,有格,圆柱柄,有镡。
   剑身上刻有铭文15字:
   楚王酓璋为从囗士,铸用剑囗用征囗。
   铭文记楚王酓璋为从征将士铸剑,作为征伐之用。   
   此剑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龟鱼纹方盘,通高22.5cm,长73.2cm,宽45.2cm,重23.5kg
   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
   龟鱼纹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见的佳作。

嵌红铜蛙兽纹盘,通高12.6cm,宽41.7cm,重3.38kg
   盘圆形,圈足,双附耳。盘口下饰蟠螭纹二周,足饰三角夔纹一周及云纹一周,双耳饰动物纹。盘内底正中饰一“六星”纹,周围饰四蛙,外有八兽形纹,均以红铜镶嵌。

者□钟,通高18.3cm,宽10.5cm,重1.6kg
   钟扁钮,桥形口,两面有乳丁36枚,隧、篆、舞、钮均饰蟠螭纹。
   两面各铸有铭文共12行24字:
    用爯
    烈壮
    光之
    于聿
    汝其
    用兹
    汝安
    乃寿
    惠
    康乐
    (音夷)之
    不啻  
   铭文记在越王十九年,王对者的训诰之辞。
   钟是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组合器之一,其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因多为数钟、乃至数十钟同时组合使用,又称编钟。者钟、镈现存世13件,苏州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其余10件皆藏日本。此钟传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鸟纹壶,战国后期,通高37.5cm,宽24.7cm,口径11cm,重3.48kg
   这是一件典型的秦式壶,圆体,圈足,肩部饰二兽首衔环。有盖,盖上三钮,中央饰涡纹。器颈、肩、腹部浅雕鸟纹四周,并以弦纹作间隔。
   此器为河南洛阳西宫秦墓出土。
   战国时期秦国铜壶在青铜器中的地位有明显的提高,中原式鼎与秦式壶相结合是这一时期富有特征的秦国青铜容器的基本组合形式。

错金银鸟纹虎子,战国后期,高13.6cm,宽22.6cm,重1.7kg
   器扁圆,大腹,管状流,有鋬。通体饰金银丝镶嵌纹饰,腹部以鸟纹为主题纹饰,口部、腹下部饰V形连纹。器底部饰涡纹。

轨敦,战国后期,通高17.8cm,宽22.4cm,重3.46kg
   敦有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牺,盖顶有一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盖内铸有铭文“轨”字。

铸客豆,战国后期,通高30cm,口径14.2cm,重2.34kg
   豆圆体,直口,高柱圈足,通体无纹饰。器口沿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做此豆。
   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调味品的器皿,它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楚墓仅见方体带盖豆,战国晚期则流行高柄碗形豆和不带盖的浅盘状豆。铸客豆属于前者,而后者与秦汉的豆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铸客缶,战国后期,通高46.9cm,宽46cm,口径18.4cm,重16.22kg
   缶小口,短颈,大腹,肩部铸有四环,圈足。器口外有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作此缶。
   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缶流行于战国时期。早期的缶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没有伸起的颈部,小口加盖,盖上有四个可以却置的环钮,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春秋末期,缶的形态与早期的基本相同,但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出现了伸起的颈部,表现出“壶”形的趋势。战国晚期,多为“壶”形化的圆缶,盖均有钮,腹也都有鼻。穿鼻的有无很重要,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铸客缶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

嵌松石长剑,战国后期,通长93.5cm,宽5cm,重0.75kg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茎有二隔,剑首及镡上装饰由嵌松石和错金丝组成的几何图案。茎部仅存金丝二小段。
   西周时期的铜剑剑体很短,形如匕首,仅能用作自卫兵器。春秋战国时期铜剑的铸造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对于长短、重量和品级甚为考究。长剑是指剑长超过50cm者。此剑长达93.5cm,是名副其实的长剑。

兽首编磬(6件),战国后期,长27.6cm,宽6.7cm,重1.15kg;长23.2cm,宽5.8cm,重0.83kg;长22cm,宽5.5cm,重0.8kg;长19.8cm,宽5.3cm,重0.65kg;长18cm,宽5cm,重0.5kg;长15cm,宽4.1cm,重0.3kg
   磬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石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发现的石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资料。商代的磬有石质、玉质、青铜质多种,并出现了编磬,一般是三枚一组。至战国时期编磬制作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编磬是由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枚磬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可以演奏乐曲。在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上,编磬与钟密切配合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声彰”。
   此套铜编磬由六件组成,均作宽扁条中折状,一端饰兽首,并有一圆穿孔。

蟠螭纹鼎,战国后期,通高21.5cm,宽27.5cm,重4.63kg
   鼎形体较圆,有盖,大腹,双附耳,底承以三蹄形足。腹饰蟠螭纹二周,盖上有三伏牺形饰,另饰有蟠螭纹三周,耳两侧饰鸟纹。

楚王酓□盘,战国后期,高7.9cm,口径38.5cm,重3.08kg
   此盘平唇浅腹,凸底无足。通体光素无纹饰。器口、腹部各有铭文1行,口上20字,腹外部9字:
   楚王酓战获兵铜。正月吉日,煎铸炒盘,以供岁尝。
   冶师绍佐陈共为之。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在战争中缴获大量铜兵器。在正月的一个吉祥日子,把铜兵器熔化,铸成这个炒盘,以供每年的尝祭使用。这个盘是冶师绍辅助陈共所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6: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良造鞅镦,战国后期,通高5.7cm,宽2.4cm,重0.08kg
   镦圆筒状,平底,中空,有节,节下有相对的二穿孔。
   器身刻画铭文4行13字:
   十六年,大
   良造庶长
   鞅之造。雍
   囗。
   其大意是:记在十六年,大良造(“大良造”为官名)下庶长(“下庶长”为爵名)鞅(即史书所载“商鞅”)监造此镦。雍是铸造地或存放地。

楚王酓朏簠,战国后期,通高12cm,长31.9cm,重5kg
   此器长方形,方足中空,腹饰云纹。器口上刻画铭文12字:
   “楚王酓朏铸金尝,以供岁尝。辛。”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朏(朏读作“蠢”,蠢与“成”通假,即《越绝书》中的楚王成)铸此金簠,以供每年岁尝祭祀之用。“辛”表示用干支标识器物的编次。

错银螭首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1.9cm,重0.05kg
   此为条形兽首带钩。钩身饰直棱纹,末端作螭首,用浮雕手法装饰,纹饰清晰,风格豪放。带钩外部鎏银,光艳夺目。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广泛,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错金几何纹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0.4cm,重0.02kg
   此带钩为琵琶形兽头带钩,通体饰错金几何纹图案,风格独特,装饰华丽,有很强的立体感。
   战国时期铜带钩的式样较之以前大为增多,以此来满足贵族们的装饰需要。

有鞘剑,战国后期,剑长46.3cm,宽5cm;鞘长39cm,宽5.5cm,合重0.9kg
   此剑首呈圆盘形,“茎”上有两周凸起的圆箍,格宽而厚,剑刃锋利。所配剑鞘用木板制成,外髹黑漆。
   战国时期剑不仅是兵器,也是古代贵族平时随身佩带之物,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

错金嵌松石带钩,战国后期,通长20.3cm,宽1.5cm,重0.04kg
   此带钩呈细长弧形,末端作兽首。钩面饰错金几何形云纹,空隙处嵌绿松石。
   带钩作为贵族服饰用具,依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制作和装饰工艺也有所区别。此带钩不仅作工精湛,而且运用了复杂的错金嵌松石工艺进行装饰,堪称精品。

鸟形勺,战国前期,高7.9cm,长17cm,口径长8cm
   勺身椭圆形,圜底圈足,身前部有突起的雀鸟形雕饰,后有单柄与之相对,柄呈平板状,上有繁缛的锦文。
   勺是舀酒器。这件勺有圈足,可以稳稳地置于几案上,因此又是一件可用来直接饮酒的器物。陕西出土一件西周时代的同类器物——“白公父爵”,器身上的铭文记:“白公父作金爵,用飨用酌。”铭文中称此类器物为爵,由此可知这种勺其实已具有了爵杯的功能。

兽纹匕,通长21.6cm,宽3.7cm,重0.3kg
   平勺长柄,微曲。通体饰有花纹,主体部位饰一兽纹,柄饰鱼纹。纹饰均为极细的单线刻成。

团花纹鼎,通高18.2cm,宽25.8cm,口径17.9cm,重3.8kg
   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足,有盖。盖上饰三伏牺及团花纹两周,三伏牺间以回纹相连。器身饰回纹、团花纹各二周。附耳两面饰回纹,两侧饰双兽纹。
   此鼎为清宫旧藏文物。

楚王酓胐鼎,通高59.7cm,宽60.5cm,口径46.6cm,重53.8kg
   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短足,盖正中一钮凸起可穿环。附耳、盖与鼎身饰细碎的蟠虺纹,足上端饰兽首。
   盖内、外,器口沿三处刻有铭文19字:
   (盖内)仨集厨。
   (盖外)集厨鼎。
   (器口)楚王酓胐作铸鐈鼎,以供岁尝。
   铭文记楚王酓胐铸造此鼎,以供岁祭之用,置于集厨。
   此鼎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魏鼎,通高24.2cm,宽30.4cm,重7.06kg
   鼎圆体,敛口,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环钮。
   器口、腹、盖上铸有铭文19字:
   (盖):“三斤十一两。”
   (器口):“魏三斗一升,二十三斤。”
   (器身):“囗三斗一升。”

三十五年虒令鼎,通高19.2cm,宽27.4cm,重4.27kg
   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蹄形足,有盖,盖上饰三钮。器腹部以一棱状突起为饰。
   盖、器各有铭文2行18字,对铭:
   卅五年,虒令赒共、视事
   、冶期铸。容半齍。下官。
   铭文大意:记在三十五年,虒地县令赒共监造,视事主造,冶期铸此鼎,鼎之容量为半齍,置于下官。

茶花纹敦,通高17.8cm,宽24.2cm,重3.02kg
   敦圆体,有双兽首衔环耳和三短足。器盖饰有三伏牺,并饰六瓣茶花纹二周,以蟠螭纹一周相隔,腹部上下各饰蟠螭纹一周,中饰六瓣茶花纹。

铸客盉,通高21.9cm,重3.52kg
   盉圆体,鼓腹,有流,流作兽首形,三铁铸短足,有盖,有梁,梁两端饰兽首,梁与盖之间以二铁环相连。盖、腹上部饰细羽状纹。
   盖外侧、器口旁各有刻划对铭1行7字:
   铸客为集为之。
   铭文大意:外方冶铸匠人为供王之饮食酒馔的机构做此盉。
   此盉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四升□客方壶,高38.1cm,口径17.2cm,腹径20cm,重4.9kg
   壶方体,双兽首衔环耳,壶口下饰嵌铜三角纹,方足。足外壁刻铭文13字:
   四升客
   四爰十一
   冢
   右七
   内□□  
   铭文大意:记此壶重四锾十一,容积四升,为客所做,置于内曹,位置是右七。
   方壶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粟纹方壶,高49.4cm,宽31.5cm,口径16.5cm,足径19.2cm,重12.72kg
   壶体作正方形,肩部有四兽首衔环,方圈足。颈饰蕉叶纹,肩饰蟠螭纹一周,腹部饰粟纹,以三周几何云纹相隔,圈足亦饰粟纹及几何云纹。
   此壶为清宫旧藏文物,原藏颐和园。

魏公扁壶,通高31.7cm,宽30.5cm,重3.96kg
   壶扁体,长方足,肩部饰双兽首衔环耳。通身饰方格纹,方格内饰羽状纹。
   器足外测有刻画铭文8字:
   魏公三斗二升取。
   铭文记魏公之扁壶,容积为三斗二升。

匏形壶,通高35.5cm,宽20.3cm,口径12.9cm,重2.12kg
   壶为匏形,腹上有一活动提柄,圈足,有盖,盖上有一桶状凸口。通体无纹饰。

连弧螭凤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8.3cm,重480g
   铜镜圆形,边缘作内向12弧相连,弦钮,圆形钮座。自钮座向外对称伸出四片叶状纹,外环以螭龙、凤鸟各一对,龙回首张口,舞足摆尾,凤长翅伸展,身体倒卷。地纹为菱形格内满铺碎点、云纹。
   此铜镜主题图案突出,各层纹饰相互呼应,气势连贯,表现出战国时期抽象与写实的装饰图案并用的意趣。

四山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3.9cm,重127g
   铜镜细卷缘,弦钮,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相对应的近边缘处各饰四瓣花一朵,将镜面分成四等分,“山”字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等分内,山字右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桃形叶子。以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为地。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的特色纹饰,除四山字纹镜外,还出土有三山、五山、六山字纹镜,以湖南出土为多。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2cm,宽3.4cm,重0.31kg
   铍长锋,脊扁平,扁茎,茎上有一圆穿。
   一面脊上有刻画铭文2行20字: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左
  伐器工师长,冶汱执剂。
   另一面刻5字:
   大攻尹韩囗。
   (攻即工之,假借音字。冶即冶工,工匠,该铍的具体铸造者。)
   铭文大意:记在十七年,宰相春平侯监造,邦左伐器工师长主造,冶工汱铸造。

八年相邦建信君铍,长25cm,宽3.5cm,重0.28kg
   长锋,脊扁平,茎残失其下。
   一面脊上刻铭文2行19字:
   八年相邦建信君、邦左
   库工师段、冶尹 执剂。
   铭文大意:记在八年,宰相建信君监造,邦左库工师段主造,冶工尹铸造。

二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cm,宽3.5cm,重0.34kg
   铍,长锋,脊扁平,茎上有一圆穿。
   一面脊上刻铭文2行19字:
   二年相邦春平侯、邦左
   库工师赵瘠、冶事开执剂。
   铭文大意:记在二年,宰相春平侯监造,邦左库工师赵瘠主造,冶事开铸造。

蟠螭纹铜镜,直径19.3cm,重0.527kg
   柱形钮,圆形钮座中空,凸起于镜背,有镂空花纹三组,主纹为三条相互盘结缠绕的螭龙,螭口怒张,吻上下各有一长牙,头上独角,一前足高举,团身。纹饰充满动感。地纹由圆形与三角形相间的雷纹组成。镜卷缘。
   铜镜为鉴照之器,属日常生活用具。我国出土最早的铜镜时代为齐家文化时期,但是直至春秋时期,铜镜的生产和使用仍不普遍,到了战国时期,始大量生产。

蛙钮螭纹铜阳隧,直径4.4cm,重0.03kg
   阳隧镜,凹面,凸背,蛙形钮,环钮饰四双身蟠螭。阳隧素缘。

大府盏,通高14.4cm,口径23.3cm,重3.24kg
   盏作半圆形,三兽足,双圈耳,足作虺形,虺首着地。
   器口上有铭文5字:大府之馈盏。
   铭文记此器是大府所用。此盏造型及体积均与青铜敦近似,当为盛食器。
   此盏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错金嵌松石樽,高15.3cm,宽12.2cm,重0.66kg
   樽筒形,有环扳,扳作鸟形,平底,三兽足,足上端为兽首。器通身以绿松石镶嵌成菱形、三角形纹饰,再以细线菱形错杂其间,细线菱形之上下角错金为饰。


秦始皇诏文权,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
   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6: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奔马纹小壶,汉,高9.6cm,口径4cm
   小壶圆口,肩部有规矩的双系,扁圆形腹,足呈梯形,形如覆斗。
   小壶整体线条流畅,小巧精致。纹饰丰富细腻:颈部有锯齿纹,下方刻画一匹生动的花斑奔马,四蹄腾跃,鬃尾飘逸,形神毕肖,表现出汉代器物雄浑大气的时代风格。腹部主体纹饰的排列方式作鱼鳞状上下重叠交错,细部花纹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是一件研究汉代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具有特色的重要文物。
   在汉代,青铜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青铜器所代表的礼乐制度也随之简化蜕变了。酒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之一,酒具也相应地向小型化转变,但仍不失其精美。其中一些便于随身携带的形体设计体现出这个时期酒具的新特点。

铜羊灯,西汉,通高11.8cm,宽14.5cm
   铜羊灯雕作立角羊形,身体浑圆,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态可掬。羊背设计成可活动的灯盘,羊体中空用以储存油脂。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
   汉代的灯主要以脂膏为燃料,一般是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其为“膏烛”。灯炷以剥去麻皮后的麻秸即麻枲(音喜)制成,将其置于灯盘中。  

建武二十一年斛,通高41cm,高33cm,口径33.5cm,盘径57.5cm
   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斛有盖,盖中央饰四瓣叶纹,外围饰两周宽带纹,其内圈宽带纹上原饰有三只鸟,现已残失。斛身饰四周宽带纹,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斛和承盘下各具三熊足,上嵌杂色宝石,现多数已失。
   承盘口沿下铸铭文1行62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涷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长汜、丞荫、椽巡、令史郧主。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装饰物。铜承盘直径为二尺二寸。这件斛是由铜工的金银涂工崇、雕镂之工业、冶炼之工康、总成之工业四位工匠具体制造的,而由上级派来的护工卒史郓和本郡的长(指郡县的主要官员)汜、丞(指郡县的辅助官员)荫、椽(指郡县的佐治官员)巡、令史郧各位长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为四个铜工工种,崇、业、康、业是四个工匠之名,他们四人是该器的制造者,因此,铭文称“造”。恽、汜、巡、郧则是各官员之名,这四个人是该器的主造者,因此,称“主”。
   铭文反映蜀郡工官为皇帝制造铜器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 的制度。
   斛为量器。铜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 认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这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已出现。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与王莽政权几乎相衔接(中隔“更始”两年),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为奇。

真子飞霜镜,唐,面径21.5cm
   镜八出葵花形,圆钮。钮上方饰祥云托月纹,下方饰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莲叶,即为钮座。左侧一人峨冠博带,坐而抚琴,前设香案,后依竹林。右侧一凤,栖于石上,凤上方饰6瓣花两枝。外区为铭文带一周:“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镜铭之意为夸赞铜镜铸制精美,同时表白了真挚的爱情。首句“凤凰双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种铜镜在当时应该是两两成对的。
   此种图像的铜镜均称“真子飞霜”镜,多出土于江苏省。除上述类型外,还有钮上饰“真子飞霜”铭文者,有龟钮者及镜作方形而饰“侯谨之”铭文者。

博弈乐舞纹镜,东汉,面径23.1cm
   镜圆形,圆钮,水波纹方形钮座,外围双线方格。方格外有四枚乳丁与方格四角相对,并将画面分为四区。一区饰二人对坐博弈,二人均跪左膝而身体前倾,神情十分专注。一区饰一人跪抱长琴,与其相对的一人屈腿展臂而舞。一区饰驯兽图,左侧一人为驯兽师,中间一虎形巨兽人立而舞,右侧一小猴席地而坐。一区饰一人居中端坐,左右两人各伸臂作奉献状。各区人物、动物的神态遥相呼应,神完气足。地纹为不规则的云纹,镜缘由里及外饰三角纹和几何纹各一周。
   此镜图案采用整体高浮雕,人物造型生动活泼,构图丰满,时代较以凸线刻画纹饰的画像镜略早。

博局纹人物画像镜,东汉早期,面径16.5cm
   镜圆形,半圆钮,钮座为四片向外伸展的花瓣,座外圈为弦纹和平滑的宽带方栏,两者间连有短线纹。方栏上饰“T”形纹饰,其四角对应镜内缘饰“V”形纹,而在与“T”形纹对应的镜内缘上饰“L”形纹。这些纹样因像工具中之规矩,故旧习称为“规矩纹”,而欧美学者称之为“TVL纹”。实际上此种镜纹是从汉代六博棋博具上移植而来,应称“博局纹”。国家博物馆发现的“四神博局纹镜”拓本,其铭文中出现了“刻具博局去不羊”的字样,是最有力的证据。
   该镜在博局纹的空间还饰有人物画像,线条纤细,与博局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像共四组,每组画面间均有乳钉相隔,内容各不相同。第一组画面为猎虎图,猎者单腿跪于地上,张弓搭箭,前方一虎业已中箭,正回首咆哮,它一只前腿仍在空中,一只后腿已经蹦直,作者捕捉住虎负痛后腾跳的瞬间细节,突出了强烈的动感效果。第二组画面为月宫图,嫦娥披发,著长裙,裙带向后作飘逸状,升天之态惟妙惟肖,身后玉兔正持杵捣药。画面正中一株桂树,枝繁叶茂,树右侧一兽正在跳跃,兽上方飞翔着一只美丽的长羽鸟。第三组画面为捕鱼图,捕者仰头,身体平直,腿部弯曲,作游水状,一手前伸握有绳线,绳线的另一端系于3条鱼的尾部,鱼的上、下方还饰有4只姿态各异的飞鸟。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上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所记与画面内容略同,因此画面表现的可能是张宏之国的故事。第四组为放鸟图,3鸟并排展翅飞翔,鸟身均系有绳线,绳线的另一端握于放鸟者的手中,放鸟者身体前倾,仿佛欲随飞鸟起飞一样,可谓匠心独具。
   此镜制作精良,纹饰生动,反映了东汉早期画像纹镜的艺术风格和工艺面貌。

三段区段式神兽镜,东汉,面径17.1cm
   镜圆形,圆形钮和钮座,钮上下之镜面有二平行线将内区分为三段。上段中间为一龟负华盖,龟右侧有一高大人物,其左右各饰一侍者,右侍后有一蟾蜍。龟左侧依次排列4人,最后一人身后立一鹤。中段左右各饰一舞狮。下段中间为盘丝形图案,左右各2人,分别盘坐、踞坐。中区为一周半圆形流云纹与方枚相间,地饰细点纹,每一方枚内各有铭文两字,可连读:“吾作明镜,幽炼川冈。巧工所居,尾克童上。有四守名,流美宜王。”外区饰菱形涡纹。
   此镜铸造精湛,人物、动物五官均极清晰,花纹细密繁复,十分难得。此类铜镜曾在陕西出土数面,仅细部略有不同。另罗振玉《古镜图录》、日本《欧米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各收有一面,也十分近似。

北流型六蛙铜鼓,通高54.7cm,面径98cm,足径99.4cm
   此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属北流型铜鼓。
   此鼓通体饰花纹。鼓面,3弦分晕,18晕,1晕纹饰已模糊不清,2、9、11、16、18晕饰席纹,3、8、14晕饰四出钱纹,4、7、10、13、15晕饰云纹,6、12、17晕饰圆钱纹,5晕饰半圆填线纹;鼓面边缘塑6蛙,其中一对累蹲蛙对称排列。鼓身,胸部6晕,1晕中饰四出钱纹,2、3、5晕饰雷纹,4晕饰圆钱纹,6晕饰席纹;腰部9晕,1、9晕饰四出钱纹,2、4、7、8晕饰雷纹,3、6晕饰圆钱纹,5晕饰席纹;足部7晕,1、2晕饰圆钱纹,3、6晕饰雷纹,4晕饰四瓣花纹,5、7晕饰席纹。耳边饰乳钉,中饰辫纹。
   根据铜鼓上的四出钱纹即可推断这种类型铜鼓的铸造和使用年代上限只能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6年)以后。

建初元年朱提造洗,高21.4cm,口径44.7cm
   此洗为盆形,宽沿微上翘,双铺首耳,惜已失环。洗身外侧饰凸起的宽带纹一道。洗内底两侧饰鱼纹,中间铸有“建初元年朱提造”7字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6: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错金铜蟠龙,通高11.4cm
   器通体造型为一只凶猛的张牙舞爪的蟠龙。这只神兽似乎充满了力量,蕴涵着一种一触即发的强烈动势。
   这件作品除对蟠龙动态的成功表现外,还有许多造型、装饰方面的特点。
   它脱离了单视点的正面构图方法,具备了可供人围观欣赏的立体造型,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此器,形成了许多既衔接完整又各自独立的生动画面。
   龙头规整,躯干起伏,腿部坚实粗大,棱角分明,再加韧劲的长尾,锐利的尖爪,将蟠龙的形象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作为装饰品,龙的形体塑造大量运用了工艺美术手法。首先是形象的强烈夸张,圆睁的龙目,大开的巨口,卷钩形的利爪,强调了塑造对象的主要特征。其次,龙全身装饰了精美的嵌错花纹,铜体金饰相互辉映,生动的造型与辉煌的色彩。这些花纹已不仅是为了美观,同时也成为蟠龙形体塑造的重要手段。此器可称魏晋装饰艺术品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此文物可以欣赏到360°旋转图像。


海兽葡萄纹镜,唐,面径11.9cm
   铜镜圆形,厚重,质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纹为主题纹饰,间饰海兽、鸟雀、蜂蝶、花草等图案,华丽而繁缛。其构图方式分作内外两圈,由于葡萄及长瓣花之枝蔓由内圈连亘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缘,故世人亦称此种铜镜为“过梁葡萄纹镜”。此唐镜兽形钮,镜外缘为高直的窄线棱边。

西盟型蛙饰铜鼓,通高48.1cm,面径64.3cm,足径52.4cm
   此鼓形体高瘦,鼓面宽大,边沿向外伸出,鼓身轻薄,为上大下小的筒形,胸、腰、足无分界标志。有扁耳二对,耳格成叉形,自然形成三角形孔耳。此鼓当属西盟型铜鼓。
   鼓身遍饰花纹。鼓面,以三弦或双弦分晕,共22晕,1晕饰太阳纹12芒,间心形加线纹,以同心圆纹为主纹,2-5、17-20晕饰栉纹夹同心圆纹带,6、10、16晕饰填线雷纹,7、8、13、14晕以翔鸟、定胜纹为主纹,9、15晕饰小鸟纹,11晕饰方格纹,12晕饰栉纹,21晕饰谷粒形纹,22晕饰雷纹,晕外四方各饰3朵团花,面边缘饰一周莲瓣纹,三累蹲蛙和一单蛙逆时针环列。鼓身,胸饰花纹6道,1、6晕饰雷纹,2-5晕纹带与鼓面同;腰中部、下部纹带基本与鼓面同,仅中部上端和腰部下端各多一道填线雷纹;足部花纹3道,1晕饰编织纹加同心圆纹,2晕饰雷纹加线,3晕饰栉纹,足边缘饰羽纹。鼓身两侧各有一道篾纹,压于各弦纹下面。鼓耳饰弦纹。
   此鼓的铸造全部用失腊法成形,工艺已有重要革新,花纹用捺板拍印。依据广西龙州唐代墓葬出土的该类型鼓推断,这件鼓的铸造年代可早至唐代。


“大和·夹钟清”钟,通高27.6cm,舞广13.8cm,舞修17cm,鼓间14.7cm,铣间18cm
   此钟属椭圆筒式乐钟。钮作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饰粟纹,龙身饰回纹,二龙之间有一方形小环钮。钲部周廓及篆带饰多层蟠虺纹,乳枚作螺旋式半球体,隧部以蟠虺纹组成翼形图案。钲部正中正面阴刻篆书“大和”二字,周围有明显的铲磨痕迹,显然是在原有刻铭上改刻的;背面阴刻篆书律名“夹钟清”三字。
   此钟原为宋徽宗朝所铸“大晟”编钟之一。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后在北宋宫廷里停止使用。两年后的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虏徽、钦二帝北去,同时劫走北宋的文物重器,其中包括“大晟”乐器。从此“大晟”乐器分散在燕京(后为金中都,今北京)、上京(金初期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境)两地,劫余的一部分散落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人统治期间,大晟乐器仍旧使用。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乐器上的“大晟”二字皆被刮去,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重新定名为“大和”,即今日所见的 “大(太)和”款钟。“大和”二字出自金人改刻,《金史·乐志》中的相关记载与实物所见痕迹可以互相印证。

宣和尊,高29cm,口径17.4cm,重5.4kg
   此尊属三段式筒状尊。广口,鼓腹,圈足。通体饰花纹,口沿下饰仰叶纹,颈部为垂首弓身小蚕纹,腹部和圈足饰兽面纹。器身还装饰了4条扉棱,上端齐于口沿,使器体愈显庄重。
   尊内底铸大篆5行26字,释作:
   唯宣和三年
   正月辛丑,皇
   帝考古作山尊,
  于方泽,其
   万年永保用。
   这短短的26字,便把尊的定名、尊主、制作时间和用途都叙述清楚了。此尊为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初五经考证古器物而做,是陈设在方泽坛的礼器。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通高21cm,宽15.7cm,重2.28kg
   此鼎为圆形,短颈,鼓腹,双立耳,四扁形兽足。器身饰花纹,以回纹、勾连纹为地,口沿下为一周对蝉纹,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兽面纹,四足纹饰与造型相结合,形如上攀之龙。
器外底有阴铸篆体铭文,字口填漆。方款为“敬一主人”四字,边款环以“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字样。
   作为仿古彝器,此鼎融三代礼器的造型、纹饰于一体,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圆鼎上,同时采用扁平外撇的兽体替代圆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圆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对方鼎和圆鼎的双重模仿。纹饰的仿铸采用商周时期普遍流行的蝉纹和兽面纹,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兽面纹为主体、以蝉纹带为附属的古风。

麻江型禽兽纹铜鼓,通高19.1cm,面径32.6cm,足径33.3cm
   此鼓体小而扁矮,面径略小于胸径,鼓身中部起凸棱,使鼓分成上下两节,两侧有扁耳二对。此鼓当属麻江型铜鼓。
   鼓通体遍饰花纹。鼓面,以单弦或双弦分晕,共10晕,1晕饰太阳纹,光芒细长,穿4晕,间心形纹,2晕饰  纹,3晕饰栉纹,4、8 晕饰素纹,5、7、10晕饰乳钉纹,6晕饰荷锄人、鸡、牛、兔、狗、鹤、猪、马、羊、蛙、鱼、宝珠纹,以龙纹为主纹,9晕饰雷纹,晕外还有雷纹、印记与萱草纹。鼓身,胸饰4道花纹,1晕饰乳钉纹,2晕饰线纹,3晕饰雷纹,4晕饰荷花纹。两对耳间各饰立体青蛙一只。腰中凸棱以下有4道花纹,与胸部同。足饰一道复线角形纹。鼓内饰有人物、干栏、房屋、仓囤、鱼、龙、猪、牛、羊等纹饰。
   此鼓花纹简略,铸工粗糙,表现出铜鼓制作的衰落迹象。此外,铜鼓上单独的禽、兽纹饰是从十二生肖演化而来,明清两代的瓷器和铜器上均常见此类纹饰,故推断此铜鼓的时代为明代。

转:http://bbs.chinabroadcast.cn/read.php?tid=169258&fpage=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8 19:05 , Processed in 0.18960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