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14|回复: 0

[【其它】] 卡波特与非虚构小说《冷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0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9年11月,美国堪萨斯州发生了一起灭门血案,一个名叫赫伯特·威廉·克拉特的农场主和他的妻子及其两个十几岁的孩子被人在家里用猎枪打死。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之约跟踪调查这一案件。历经6年多,在6000多页笔记的基础上,卡波特完成了《冷血》(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1月)。小说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书之一。直到如今,这部书还被列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卡波特,这位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三次获得者、著名影片《蒂凡尼的早餐》的编剧,达到了自己文学生涯的顶点。




  《冷血》最大的文学价值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卡波特把它称作“非虚构小说”。卡波特之所以说《冷血》是非虚构小说,首先是因为它是根据真实案件写的,作家又吸收了新闻写作的很多技巧,只陈述事实而不做评价。小说完全按照案件发生的顺序来写,没有传统侦破小说中紧张的悬念和精妙的推理,也不像《罪与罚》那样描写凶犯杀人时激烈的内心斗争。作家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大量引用一些证人的证词、犯罪的供词和一些相关的文件来凸显客观性。在《冷血》中,小说叙事视角不断变化,每一个叙述者只讲述自己经历或目击的部分,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视角带来的不真实感。例如,迪克不承认杀人,而佩里则招供说自己杀了两个人、迪克杀了两个人。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家没有像一般的全能视角那样给出一个肯定答案。

  但是,《冷血》毕竟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实录,其中仍有很多虚构的地方。例如小说最后,警探杜威与南茜生前好友苏珊,在南茜墓前相遇的情节就是作者的艺术创造。而且,卡波特对凶杀案材料的处理也包含了自己的感情取向。在小说中,描写佩里的笔墨远远多于迪克。卡波特是因其母亲未婚先孕而出生的,三岁之前被寄养在亲戚家,后来和继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很少得到照顾。类似的童年经历使得卡波特非常同情佩里———一个从小家庭破碎而在收养所和军队受到虐待的人。卡波特从佩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对佩里的感情远远超出了采访者和案犯的关系,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身为同性恋的卡波特爱上了佩里。小说中他把这个杀人狂魔描写成了一个脆弱、敏感、值得同情的社会受害者,显然有失客观。

  也许是因为在这部小说的写作中投入了太多的情感而耗尽了文学才华,《冷血》之后,卡波特再也没有写出任何有影响的作品。1984年,这位沉溺于酒精和毒品的作家死于酗酒过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23:53 , Processed in 0.23673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