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47|回复: 0

[【文史类】] 1960年的中苏危机始末/选自《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 著/江西人民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0 16: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8年以后的中苏关系,已经是处于每况愈下的境地了。按照我们一般的了解,两年之后,即1960年苏联片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苏关系就已经宣告破裂了。其实,历史却不是这样简单。的确,意识形态分歧的不可调和,赫鲁晓夫的傲慢骄横,确实在使毛泽东逐渐失去耐心。自信真理在手,他讲出话来也总是咄咄逼人。但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想一想中国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即使是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毛泽东,也未必愿意眼看着两党两国关系真的就这么走向破裂吧。1960年,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决心前往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的中共中央代表团,面对多数国家共产党代表的激烈攻击,已经做好了最后破裂的一切准备。然而,几乎是在最后一刻,奇迹出现了。显然,赫鲁晓夫刹车了,毛泽东也刹车了。
  
  赫鲁晓夫口无遮拦,毛泽东忍无可忍,称之为半修正主义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之际,围绕着如何看待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是否有必要为缓和与美国的关系而主动释放在押美国犯人等问题,中苏两国领导人第一次面对面地在北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在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尽管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双方各自销毁这次会谈的记录,以抹去这一段不愉快的记忆,但中苏关系恶化的趋势已显而易见了。
  这个时候,特别让毛泽东如骨鲠在喉的主要有两件事。第一是印度暗中支持西藏叛乱,并蓄意挑起边界事端,作为中国盟国的苏联竟然明里暗里偏袒印度;第二是赫鲁晓夫由高唱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进而走到与中国头号敌人———美国眉来眼去、一唱一和,必欲限制中国的地步。但是,至少在多数中国领导人看来,中苏关系的根基还未发生动摇。毛泽东在10月14日约见安东诺夫时特别讲道:上个星期我们会谈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这是十个指头中间一个指头的问题。中苏之间不要因为一个小指头的分歧,影响九个指头的一致。12月在杭州开会,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赫鲁晓夫这个人也不是全部是错的。在国际上他还是要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到现在仍然支援中国的建设。在国内他搞农业、工业、七年规划,他还是要社会主义。赫鲁晓夫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也不完全是修正主义者。因此,陈毅在这一年12月27日所做的一个报告特别告诫说:“帝国主义者、现代修正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企图利用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特别是中苏两国之间的一个指头甚至是一个指头不到的分歧,进行挑拨离间,完全是枉费心机,徒劳无功的。”显然,根据陈毅的说法,赫鲁晓夫还不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在报告中,“现代修正主义”明确指的是南斯拉夫。
  1960年1月中旬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反映出这种情况。考虑到中苏分歧已成事实,有必要向党的高级干部做出说明,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会议印发了《苏联和我国对于重大政治问题的一些看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苏关于国际形势的若干观点》《中苏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观点》《中苏关于理论问题的若干观点》等一系列对照性资料。但是,中共中央明显地还不打算对中苏两党关系做出某种盖棺论定的评价。公布的资料没有刻意搜寻和罗列中苏之间的不同点,而是就所有能够想到的重要问题,全面对照了双方的看法。从对照的结果看,双方仍有不少看法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会议印发的最足以说明两党分歧的资料,主要是中苏两党1959年9月围绕中印边界问题的来往信件和苏联政府“表示遗憾”的声明。不过,会议同时也印发了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并根据周恩来建议印发了陈毅1959年12月27日的那个报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共中央这时对中苏分歧性质的看法,基本上不出陈毅报告评价的范围。会后,中共中央甚至决定在周边关系上要采取一些缓和的措施,比如要争取和印度等国,也包括和苏联,要争取尽早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以便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一年春天,周恩来等为此接连出访了亚洲各国,并先后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友好互助条约。
  但是,1960年初进一步引起中苏交涉的仍旧是中印边界纠纷的问题。1月19日,在得知苏联领导人即将访印的消息后,周恩来接见了苏联大使,要求大使转告苏共中央,苏联领导人访印时最好不要过问中印边界问题,以免被印度资产阶级利用并暴露两党之间的分歧。22日苏联大使见陈毅时答复说,苏共中央已经表示,苏联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将会“严守中立”,反对第三国干预。对于苏联继续坚持中立的立场,中共中央依旧难以接受。26日,周恩来再见苏联大使,对苏联关于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严守中立”的提法表示惊讶,强调: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时,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中立,这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关系中,都是一个新现象。这等于公开了中苏两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他因此列举了五个事实表示中国的“担心和不安”。这包括1959年9月10日塔斯社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各打五十大板的声明;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在北京国庆宴会上关于“我们不应该用武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的说法等。当然,在30日的谈话中,周恩来也还是明确讲:中苏分歧只是一个指头的分歧,不妨碍两党团结。
  这个时候,中方不能接受苏方暴露双方的意见分歧,苏方也同样不能接受中方暴露双方的意见分歧。但为争取同情者,双方却都在千方百计、拐弯抹角地试图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第三方。
  1月13日,苏联大使把赫鲁晓夫的一封信转交给毛泽东。信中,赫鲁晓夫表示,苏联打算单方面宣布在一年半至两年内裁减120万军队。毛泽东当即要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请苏联大使转告赫鲁晓夫说:中共中央支持苏联采取这一有利于争取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的斗争步骤。但是,中共中央并不想为此承担任何义务,更不想与苏联同一步骤。因此,在随后的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例会上,中方代表康生、刘晓、伍修权明确表示对会议提出的普遍裁军主张持保留态度。康生在2月4日的发言当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防止苏联在裁军等问题上代我承担义务的精神,一面表示赞成普遍裁军,一面声明,在没有中国直接参加的情况下,中国将不承担任何裁军义务。
  同中印边境事件问题上苏联塔斯社的声明一样,中方在华约组织会议上的这一表态也在某种程度上公开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的意见分歧,苏方对此显然也难以接受,并且反应强烈。在当晚举行的招待社会主义国家兄弟党代表团宴会上,赫鲁晓夫就突然在讲话中含沙射影地批评中共,尤其对康生发言中的强硬措辞表示反感。他声称,兄弟党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提意见可以,但不要玩弄尖锐的词句,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是自己说的话就是真理,就应该这样做。他随即语锋一转,把话题直接转到毛泽东身上去了,放言:“我不同意说什么一旦发生战争多少人会死亡,多少人会活下来。……我们要为人民着想,人民是怕战争的,他们不要战争。”“当然,我们对老年人是尊重的,但我们尊重的不是年纪的大小,而是英明与否。年老而不英明,就像一双旧的套鞋一样,只能把它们放在屋角去供老年人欣赏。”
  第二天,即2月5日,苏共中央通过康生向中共中央发出一口头通知,更进一步直截了当地批评中共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表现反映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情绪,声称事实上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印度对人民中国的任何现实的军事威胁”。通知同时批评康生2月4日的发言是错误的,说这种表态实际上等于是冲着社会主义国家来的。
赫鲁晓夫把毛泽东比喻成“旧套鞋”,苏共中央的口头通知又给中国共产党戴上了“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政治帽子,由此引起的反感可想而知。中苏两党分歧不可避免地要进一步升级。虽然,由于当时国内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因此,直到3月上旬,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周恩来、陈毅等继续在强调搞好与苏联的关系,避免同苏联同志争论,提议中苏两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各自保留意见,不再发展争论,但事实上这种争论却难以遏制地日趋公开化。在2、3、4几个月接连召开的国际学联执委会、世青会执委会以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等国际会议上,中苏代表之间围绕着和平共处、裁军等问题接连发生严重的口舌之争。
  鉴于赫鲁晓夫事实上把争论半公开了,忍无可忍的毛泽东3月初亦明确提议借着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组织发表三篇理论文章,即《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沿着伟大的列宁的道路前进》和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共中央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以阐明中方的观点。4月22日发表的这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共中央在目前时代、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本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看法,指名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把矛头指向了苏共中央。当然,多半是注意到国内的情况,毛泽东这时至少在公开场合似乎也还不想把中苏分歧引向极端。他指出:赫鲁晓夫是善变的,对他要再看几年,对苏共要照顾,估计他会变的。总的说来,应当估计苏共是马列主义的党,他怕我们戴他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因此,这些经过毛泽东审定的文章对赫鲁晓夫留有相当的余地。文章含蓄地说,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人“并不是修正主义者”,称他们是些“好心善意的人”,只是有许多“不正确的想法”。
  毛泽东之所以决定把中苏之间的分歧从中印边界和对美政策这些具体问题,扩展到列宁主义理论观点方面来,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平共处观点抱怀疑态度。赫鲁晓夫对印度资产阶级头子尼赫鲁和美国帝国主义头子艾森豪威尔的软弱态度,更使毛泽东确信,苏共领导人在理论上的误区是中苏关系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5月21日和28日,毛泽东在与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和丹麦共产党主席耶尔森谈话时公开讲:“和平共处是没有的”,“和帝国主义没有和平共处,只有冷战共处”。而“所谓社会主义不用暴力就可以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就是所谓和平过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何处去了?”他指出,与苏联的这些分歧“现在我们要公开谈了”。“如(他们)不改变,我们就把所有可证明的文件都拿出来”。看来,毛泽东多少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一面继续肯定中苏分歧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一面却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把赫鲁晓夫同修正主义划上等号,称之为“半修正主义”了。
  
  赫鲁晓夫扬言:如果你们要斯大林,就把尸体搬到北京去
  
  从1960年2月以来,中国与苏联之间的争执,更多地发生在国际会场上。争论的焦点,也更多地转到裁军等关系到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的大问题上来了。在几乎所有这些争执当中,中国方面那些带有火药味的革命主张,都明显地处于少数的不利地位。面对这种情况,中共多数领导人都深感有必要做更广泛的宣传和解释工作,特别是要打破各国的舆论一律,做广泛的争取工作,让各国党的普通党员干部都能了解自己的观点。为此,在毛泽东的赞同下,中共中央采取了一些重要步骤。这包括通过外交、宣传及群众团体等各种渠道,向外广泛散发《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系统说明中共中央理论观点的文章和抓住一些有利的场合,包括对来华工作的大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专家,主动进行解释说明工作。
  一方面是中共中央在做争取舆论的工作,另一方面苏共中央也紧锣密鼓地开始向东欧国家兄弟党领导人进行游说。中国驻东欧国家使馆普遍感到:“一场公开的尖锐的斗争已不可避免。”因为,就连这些国家许多原来对中国比较好的普通党员和学生青年,也开始表现出对中国的不理解,经常提出一些“你们为什么总是主张解决世界问题要用战争?”“你们为什么反对和平共处?”之类的问题。毛泽东对这种情况相当敏感。看到任何反对、怀疑中方主张的言论和表示,他都会用十分尖刻的语调痛加驳斥,批示道:“狐狸尾巴,经常出现。色厉内荏,心绪不定。”“坚决把列宁打倒,打得倒吗?笑话而已。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最早笑人的人是不妙的。我们的方针是:不怕孤立,后发制人。”而发现任何赞赏中国的表现,即使只是个别人的意见,哪怕只是文艺演出受到欢迎,毛泽东也会高度重视,并由此看出希望所在,批示说:“好朋友,一个也就够了,何况还有十个,或者几十个!”“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众,是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或者可能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是不是呢?”“所谓大反华,究竟是一些什么人,有多少人呢?不过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动派和半反动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分子和半修正主义分子,以上三类人,估计总共只占全人类的百分之几,例如说5%吧,最多不过占10%。”“他们反华,对于我们说来,是好事,不是坏事,证明了我们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证明了我们是工作做得还不错。”
  但不论毛泽东如何估计整个形势,在各国党中间,中国日渐陷于孤立已不可避免。布加勒斯特会议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1960年5月,发生了美国派U-2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进行侦察,苏联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公开道歉被拒,以至拒绝出席巴黎四国首脑会议的情况。这件事进一步反映出赫鲁晓夫的两面性,因此受到中方的肯定和欢迎。中共中央甚至为此在5月20日举行了百万人集会,以声援苏联与美国的对抗行动。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宣传自己的观点,试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比如,6月初,世界工联理事会在北京开会。会初,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注意到工联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在争取世界和平和裁军问题上过分强调了和平共处的作用。据此,刘宁一专门向参加会议的全苏工会理事会主席格里申提出交涉,要求修改报告。他提出:“与资产阶级坐在一起,把他们美化,是骗自己也骗别人。”事实上,“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能防止。”为了有助于阐明中共中央的观点,6月5日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员以邀请与会的20位外国工会共产党领导人吃饭的名义,试图向他们系统介绍中方的看法,宣传《列宁主义万岁》一文中的观点。这一尝试虽然由于受到以苏联代表格里申为首的多数工会领导人的反对而未能进行下去,但中共中央显然相信这种做法是必要的。
  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当6月2日苏共中央来信,建议利用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机会,在布加勒斯特就美国破坏四国首脑会议后的国际形势交换意见时,中共中央当然会认为这又是一个宣传美帝国主义本质没有改变和宣传自己主张的好机会。毛泽东没有料到,U-2飞机事件的发生,不仅不会使赫鲁晓夫在理论上认输,恰恰相反,他反而必欲就中共乘机发动的宣传攻势进行回击。
  6月16日,中国党的代表团由彭真率领前往出席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他们刚到布加勒斯特就听说,赫鲁晓夫从1月起就开始做东欧国家兄弟党的工作了。因此,他们到达布加勒斯特不久,很快就感到气氛不对头。与会各党事前都接到了苏共中央散发的针对中国党的《通知书》,对中国党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故会议刚开始,代表团就不得不向中共中央报告说,他们已经陷入了苏方“事先布置好的一个圈套”,整个事情可以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罕见的大阴谋”。
赫鲁晓夫把毛泽东比喻成“旧套鞋”,苏共中央的口头通知又给中国共产党戴上了“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政治帽子,由此引起的反感可想而知。中苏两党分歧不可避免地要进一步升级。虽然,由于当时国内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因此,直到3月上旬,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周恩来、陈毅等继续在强调搞好与苏联的关系,避免同苏联同志争论,提议中苏两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各自保留意见,不再发展争论,但事实上这种争论却难以遏制地日趋公开化。在2、3、4几个月接连召开的国际学联执委会、世青会执委会以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等国际会议上,中苏代表之间围绕着和平共处、裁军等问题接连发生严重的口舌之争。
  鉴于赫鲁晓夫事实上把争论半公开了,忍无可忍的毛泽东3月初亦明确提议借着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组织发表三篇理论文章,即《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沿着伟大的列宁的道路前进》和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共中央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以阐明中方的观点。4月22日发表的这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共中央在目前时代、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本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看法,指名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把矛头指向了苏共中央。当然,多半是注意到国内的情况,毛泽东这时至少在公开场合似乎也还不想把中苏分歧引向极端。他指出:赫鲁晓夫是善变的,对他要再看几年,对苏共要照顾,估计他会变的。总的说来,应当估计苏共是马列主义的党,他怕我们戴他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因此,这些经过毛泽东审定的文章对赫鲁晓夫留有相当的余地。文章含蓄地说,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人“并不是修正主义者”,称他们是些“好心善意的人”,只是有许多“不正确的想法”。
  毛泽东之所以决定把中苏之间的分歧从中印边界和对美政策这些具体问题,扩展到列宁主义理论观点方面来,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平共处观点抱怀疑态度。赫鲁晓夫对印度资产阶级头子尼赫鲁和美国帝国主义头子艾森豪威尔的软弱态度,更使毛泽东确信,苏共领导人在理论上的误区是中苏关系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5月21日和28日,毛泽东在与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和丹麦共产党主席耶尔森谈话时公开讲:“和平共处是没有的”,“和帝国主义没有和平共处,只有冷战共处”。而“所谓社会主义不用暴力就可以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就是所谓和平过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何处去了?”他指出,与苏联的这些分歧“现在我们要公开谈了”。“如(他们)不改变,我们就把所有可证明的文件都拿出来”。看来,毛泽东多少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一面继续肯定中苏分歧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一面却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把赫鲁晓夫同修正主义划上等号,称之为“半修正主义”了。
  
  赫鲁晓夫扬言:如果你们要斯大林,就把尸体搬到北京去
  
  从1960年2月以来,中国与苏联之间的争执,更多地发生在国际会场上。争论的焦点,也更多地转到裁军等关系到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的大问题上来了。在几乎所有这些争执当中,中国方面那些带有火药味的革命主张,都明显地处于少数的不利地位。面对这种情况,中共多数领导人都深感有必要做更广泛的宣传和解释工作,特别是要打破各国的舆论一律,做广泛的争取工作,让各国党的普通党员干部都能了解自己的观点。为此,在毛泽东的赞同下,中共中央采取了一些重要步骤。这包括通过外交、宣传及群众团体等各种渠道,向外广泛散发《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系统说明中共中央理论观点的文章和抓住一些有利的场合,包括对来华工作的大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专家,主动进行解释说明工作。
  一方面是中共中央在做争取舆论的工作,另一方面苏共中央也紧锣密鼓地开始向东欧国家兄弟党领导人进行游说。中国驻东欧国家使馆普遍感到:“一场公开的尖锐的斗争已不可避免。”因为,就连这些国家许多原来对中国比较好的普通党员和学生青年,也开始表现出对中国的不理解,经常提出一些“你们为什么总是主张解决世界问题要用战争?”“你们为什么反对和平共处?”之类的问题。毛泽东对这种情况相当敏感。看到任何反对、怀疑中方主张的言论和表示,他都会用十分尖刻的语调痛加驳斥,批示道:“狐狸尾巴,经常出现。色厉内荏,心绪不定。”“坚决把列宁打倒,打得倒吗?笑话而已。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最早笑人的人是不妙的。我们的方针是:不怕孤立,后发制人。”而发现任何赞赏中国的表现,即使只是个别人的意见,哪怕只是文艺演出受到欢迎,毛泽东也会高度重视,并由此看出希望所在,批示说:“好朋友,一个也就够了,何况还有十个,或者几十个!”“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众,是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或者可能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是不是呢?”“所谓大反华,究竟是一些什么人,有多少人呢?不过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动派和半反动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分子和半修正主义分子,以上三类人,估计总共只占全人类的百分之几,例如说5%吧,最多不过占10%。”“他们反华,对于我们说来,是好事,不是坏事,证明了我们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证明了我们是工作做得还不错。”
  但不论毛泽东如何估计整个形势,在各国党中间,中国日渐陷于孤立已不可避免。布加勒斯特会议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1960年5月,发生了美国派U-2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进行侦察,苏联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公开道歉被拒,以至拒绝出席巴黎四国首脑会议的情况。这件事进一步反映出赫鲁晓夫的两面性,因此受到中方的肯定和欢迎。中共中央甚至为此在5月20日举行了百万人集会,以声援苏联与美国的对抗行动。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宣传自己的观点,试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比如,6月初,世界工联理事会在北京开会。会初,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注意到工联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在争取世界和平和裁军问题上过分强调了和平共处的作用。据此,刘宁一专门向参加会议的全苏工会理事会主席格里申提出交涉,要求修改报告。他提出:“与资产阶级坐在一起,把他们美化,是骗自己也骗别人。”事实上,“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能防止。”为了有助于阐明中共中央的观点,6月5日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员以邀请与会的20位外国工会共产党领导人吃饭的名义,试图向他们系统介绍中方的看法,宣传《列宁主义万岁》一文中的观点。这一尝试虽然由于受到以苏联代表格里申为首的多数工会领导人的反对而未能进行下去,但中共中央显然相信这种做法是必要的。
  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当6月2日苏共中央来信,建议利用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机会,在布加勒斯特就美国破坏四国首脑会议后的国际形势交换意见时,中共中央当然会认为这又是一个宣传美帝国主义本质没有改变和宣传自己主张的好机会。毛泽东没有料到,U-2飞机事件的发生,不仅不会使赫鲁晓夫在理论上认输,恰恰相反,他反而必欲就中共乘机发动的宣传攻势进行回击。
  6月16日,中国党的代表团由彭真率领前往出席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他们刚到布加勒斯特就听说,赫鲁晓夫从1月起就开始做东欧国家兄弟党的工作了。因此,他们到达布加勒斯特不久,很快就感到气氛不对头。与会各党事前都接到了苏共中央散发的针对中国党的《通知书》,对中国党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故会议刚开始,代表团就不得不向中共中央报告说,他们已经陷入了苏方“事先布置好的一个圈套”,整个事情可以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罕见的大阴谋”。
赫鲁晓夫把毛泽东比喻成“旧套鞋”,苏共中央的口头通知又给中国共产党戴上了“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政治帽子,由此引起的反感可想而知。中苏两党分歧不可避免地要进一步升级。虽然,由于当时国内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因此,直到3月上旬,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周恩来、陈毅等继续在强调搞好与苏联的关系,避免同苏联同志争论,提议中苏两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各自保留意见,不再发展争论,但事实上这种争论却难以遏制地日趋公开化。在2、3、4几个月接连召开的国际学联执委会、世青会执委会以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等国际会议上,中苏代表之间围绕着和平共处、裁军等问题接连发生严重的口舌之争。
  鉴于赫鲁晓夫事实上把争论半公开了,忍无可忍的毛泽东3月初亦明确提议借着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组织发表三篇理论文章,即《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沿着伟大的列宁的道路前进》和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共中央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以阐明中方的观点。4月22日发表的这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共中央在目前时代、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本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看法,指名批判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实际把矛头指向了苏共中央。当然,多半是注意到国内的情况,毛泽东这时至少在公开场合似乎也还不想把中苏分歧引向极端。他指出:赫鲁晓夫是善变的,对他要再看几年,对苏共要照顾,估计他会变的。总的说来,应当估计苏共是马列主义的党,他怕我们戴他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因此,这些经过毛泽东审定的文章对赫鲁晓夫留有相当的余地。文章含蓄地说,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人“并不是修正主义者”,称他们是些“好心善意的人”,只是有许多“不正确的想法”。
  毛泽东之所以决定把中苏之间的分歧从中印边界和对美政策这些具体问题,扩展到列宁主义理论观点方面来,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毛泽东始终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平共处观点抱怀疑态度。赫鲁晓夫对印度资产阶级头子尼赫鲁和美国帝国主义头子艾森豪威尔的软弱态度,更使毛泽东确信,苏共领导人在理论上的误区是中苏关系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5月21日和28日,毛泽东在与朝鲜劳动党领导人金日成和丹麦共产党主席耶尔森谈话时公开讲:“和平共处是没有的”,“和帝国主义没有和平共处,只有冷战共处”。而“所谓社会主义不用暴力就可以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就是所谓和平过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何处去了?”他指出,与苏联的这些分歧“现在我们要公开谈了”。“如(他们)不改变,我们就把所有可证明的文件都拿出来”。看来,毛泽东多少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一面继续肯定中苏分歧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一面却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把赫鲁晓夫同修正主义划上等号,称之为“半修正主义”了。
  
  赫鲁晓夫扬言:如果你们要斯大林,就把尸体搬到北京去
  
  从1960年2月以来,中国与苏联之间的争执,更多地发生在国际会场上。争论的焦点,也更多地转到裁军等关系到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的大问题上来了。在几乎所有这些争执当中,中国方面那些带有火药味的革命主张,都明显地处于少数的不利地位。面对这种情况,中共多数领导人都深感有必要做更广泛的宣传和解释工作,特别是要打破各国的舆论一律,做广泛的争取工作,让各国党的普通党员干部都能了解自己的观点。为此,在毛泽东的赞同下,中共中央采取了一些重要步骤。这包括通过外交、宣传及群众团体等各种渠道,向外广泛散发《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系统说明中共中央理论观点的文章和抓住一些有利的场合,包括对来华工作的大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专家,主动进行解释说明工作。
  一方面是中共中央在做争取舆论的工作,另一方面苏共中央也紧锣密鼓地开始向东欧国家兄弟党领导人进行游说。中国驻东欧国家使馆普遍感到:“一场公开的尖锐的斗争已不可避免。”因为,就连这些国家许多原来对中国比较好的普通党员和学生青年,也开始表现出对中国的不理解,经常提出一些“你们为什么总是主张解决世界问题要用战争?”“你们为什么反对和平共处?”之类的问题。毛泽东对这种情况相当敏感。看到任何反对、怀疑中方主张的言论和表示,他都会用十分尖刻的语调痛加驳斥,批示道:“狐狸尾巴,经常出现。色厉内荏,心绪不定。”“坚决把列宁打倒,打得倒吗?笑话而已。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最早笑人的人是不妙的。我们的方针是:不怕孤立,后发制人。”而发现任何赞赏中国的表现,即使只是个别人的意见,哪怕只是文艺演出受到欢迎,毛泽东也会高度重视,并由此看出希望所在,批示说:“好朋友,一个也就够了,何况还有十个,或者几十个!”“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众,是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或者可能同情和支持我们的,是不是呢?”“所谓大反华,究竟是一些什么人,有多少人呢?不过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动派和半反动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分子和半修正主义分子,以上三类人,估计总共只占全人类的百分之几,例如说5%吧,最多不过占10%。”“他们反华,对于我们说来,是好事,不是坏事,证明了我们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证明了我们是工作做得还不错。”
  但不论毛泽东如何估计整个形势,在各国党中间,中国日渐陷于孤立已不可避免。布加勒斯特会议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1960年5月,发生了美国派U-2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进行侦察,苏联向美国提出严重抗议,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公开道歉被拒,以至拒绝出席巴黎四国首脑会议的情况。这件事进一步反映出赫鲁晓夫的两面性,因此受到中方的肯定和欢迎。中共中央甚至为此在5月20日举行了百万人集会,以声援苏联与美国的对抗行动。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宣传自己的观点,试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比如,6月初,世界工联理事会在北京开会。会初,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注意到工联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在争取世界和平和裁军问题上过分强调了和平共处的作用。据此,刘宁一专门向参加会议的全苏工会理事会主席格里申提出交涉,要求修改报告。他提出:“与资产阶级坐在一起,把他们美化,是骗自己也骗别人。”事实上,“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能防止。”为了有助于阐明中共中央的观点,6月5日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员以邀请与会的20位外国工会共产党领导人吃饭的名义,试图向他们系统介绍中方的看法,宣传《列宁主义万岁》一文中的观点。这一尝试虽然由于受到以苏联代表格里申为首的多数工会领导人的反对而未能进行下去,但中共中央显然相信这种做法是必要的。
  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当6月2日苏共中央来信,建议利用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机会,在布加勒斯特就美国破坏四国首脑会议后的国际形势交换意见时,中共中央当然会认为这又是一个宣传美帝国主义本质没有改变和宣传自己主张的好机会。毛泽东没有料到,U-2飞机事件的发生,不仅不会使赫鲁晓夫在理论上认输,恰恰相反,他反而必欲就中共乘机发动的宣传攻势进行回击。
  6月16日,中国党的代表团由彭真率领前往出席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他们刚到布加勒斯特就听说,赫鲁晓夫从1月起就开始做东欧国家兄弟党的工作了。因此,他们到达布加勒斯特不久,很快就感到气氛不对头。与会各党事前都接到了苏共中央散发的针对中国党的《通知书》,对中国党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故会议刚开始,代表团就不得不向中共中央报告说,他们已经陷入了苏方“事先布置好的一个圈套”,整个事情可以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罕见的大阴谋”。

中国代表团前往布加勒斯特负有两项使命,一是按照惯例去祝贺兄弟党的代表大会,一是根据苏共中央的提议乘罗党大会社会主义各国兄弟党负责人与会期间,就在年内举行的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有关问题交换意见。考虑到《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已经发出多时,苏联党也于6月10、12日接连以纪念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发表40周年为名,发表文章影射批评中国党,毛泽东特别委托代表团设法与苏共中央就双方的分歧在两党间进行一些讨论。因此,还在罗党大会之前,中共代表团就于6月17日先行抵达莫斯科,与苏共政治局委员科兹洛夫等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讨论。罗党大会进行过程中,代表团又在兄弟党开会前与赫鲁晓夫进行了长谈。但两次长谈的结果,不是使双方更加接近,反而使双方更多隔阂。
  在与科兹洛夫和赫鲁晓夫的会谈中以及在兄弟党会议期间,苏方以及同苏方站在一起的东欧各国领导人,都特别对中共中央在世界工联理事会期间向不了解情况的各国工会领导人公开两党分歧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声称:“你们这样做,是否是在寻找反对苏共的同盟军呢?”他们同时对中国方面利用外交、宣传以及群众团体等各种渠道,越过有关各国党和政府领导机关,散发三篇文章的做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苏方甚至散发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译成各国文字的长达84页的通知书,除了严厉批评中方不负责任地散发自己的宣传材料以外,还针对中国发表的《列宁主义万岁》等文章所提出的有关时代性质、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等问题,系统地批评了中共中央的观点和政策。赫鲁晓夫在会上公开解释他这样做的原因,称:“毛泽东同志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毛泽东同志,因此,问题只好拿到这样的会上来解决。”
  中共代表团虽然负有与苏联党当面交换意见的任务,但根据苏方当初的会议通知,代表团没有估计到在布加勒斯特会遇到如此严重的场面。尽管彭真唇枪舌剑,应付得体,事实上中共代表团已经处于被围攻的境地,极感被动。而赫鲁晓夫则颇为得计,言语中几乎到了口无遮拦的地步,对毛泽东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比如,他批评毛不懂现代战争,动辄就算中国有多少人,有多少民兵,丝毫不了解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那些人不过是一堆肉。比如,他指责毛总是宣扬不怕战争,说什么死个几亿人,还有几亿人照样建设社会主义,“应该被认为是疯子”,称现代战争打起来,能活下来的人怕是也会因残废而死亡。又比如,他颇为傲慢地声称:“你们把斯大林与我们对立起来,彭真同志,你们的赌注下的不对头了。如果你们要斯大林,我们可以把他的尸体搬到你们北京去,供你们欣赏。”
  中共代表团对苏方刻意安排的这次“突然袭击”反应十分强烈。毛泽东也敏感地意识到问题转趋严重。他已明确提出中苏两党关系可能破裂的问题,要求大家要有准备,但不要怕。由于这个时候,中国国内正忙于应付大跃进所造成的空前困难,格外需要苏联的援助,因此,多数领导人对保持中苏之间的团结合作仍旧相当重视,对苏方的做法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中共中央明确要求代表团在坚持对赫鲁晓夫严正批评之后,“还要留有余地,拉他一把”。经毛泽东批准同意,中共中央起草了代表团的声明,一面严厉地批评了赫鲁晓夫,一面仍然表示:“我们和赫鲁晓夫同志之间的分歧意见,从我们两党的整个关系来说,仍属部分的性质。我们认为,我们两党为着共同事业的奋斗和团结,仍占主要的部分,因为我们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两党都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党,都是为发展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事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而斗争的党。”但事实上,会议的最后还是发生了异常激烈的争吵。彭真和赫鲁晓夫在会场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使两党之间的冲突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严格说来,布加勒斯特会议虽然第一次在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暴露了中苏两党之间的严重分歧,并且也使中共中央意识到有组织地在兄弟党干部群众中散发《列宁主义万岁》等几篇文章,震动较大。但毛泽东当初尚未估计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中苏国家关系。中共代表团特别报告说,赫鲁晓夫在会议结束后与中国代表团告别时,还主动表示:我们吵了一架,但还是在一个阵营里。应该说,两党关系不致出现较大变化。让毛泽东深感意外的是,代表团刚刚回到北京不久,苏联方面就于7月4日和16日接连通知中共中央:停止在苏联出版发行中方俄文刊物《友好》周刊,同时撤回所有援华的苏联专家。而这两项严重决策的直接原因,都是基于苏联党对中共中央有组织地向苏联国内群众和来华专家进行思想宣传的强烈反感与畏惧。21日,苏联外交部破天荒地向中国驻苏代办提交了一份外交照会,要求中方停止向苏联机关团体散发中国报刊上登载的宣传错误观点的发言和文章,并要求中方召回散发这些材料的人员。
  撤退苏联专家,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科技、军工和外贸等方面的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毛泽东对苏联的做法无疑极端反感,但他显然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只是轻蔑地批道:这“正好迫使我们自力更生,坏事一定会变成好事。不是吗?”基于这样一种态度,很显然,也考虑到当时的严重困难,为讨论这一事态而召开的7月30日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以及8月4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也没有试图做出格外激烈的反应。会议明确地把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的这一表现,限定在两党关系的范围内,强调它仍属部分分歧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向县以上党员干部介绍布加勒斯特会议情况和中苏关系现状的通知。在通知中,中共中央介绍了从苏共二十大以来中苏两党分歧发展的历史,但仍旧强调说,我们与赫鲁晓夫之间的斗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条路线斗争”,分歧的关键主要只是在于尚未取得革命胜利的世界三分之二人口要不要革命、敢不敢胜利的问题,也关系到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要不要不断革命、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从整个中苏两党的关系和世界斗争的全局来说,仍然是局部性质的,存在着克服这种分歧的积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积极因素会日益增长。”“我们的目的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恰当的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更坚固的团结。”
  
  毛泽东部署莫斯科会议方针,强调“置之死地而后生”
  
  中苏冲突公开化,引起了与中苏两国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一些国家党的领导人的严重不安。8月上旬,越南党领导人胡志明到中国,直接前往北戴河,会见正在那里开会的毛泽东等人。他明确讲,他此行是劝和来的。毛泽东在谈话中表示,你们是好心,你们的意见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好的,但可以说基本上是好的。因为反对美帝及其走狗是我们的共同任务,需要加强团结。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赫鲁晓夫也并不使用国内对待右派的办法来对待他,而是“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今年不灵,明年再讨论、再批评。明年不灵,后年再来。总会有结果。十年、八年以后,收获一定很大。我们反对立三路线、王明路线,也经过一段时间”。现在甚至还不到公开批评赫鲁晓夫的地步。
  但毛泽东对苏联方面的做法还是充满了愤慨。他愤愤地说,赫鲁晓夫可以同美、英、法合作,可以同印度、印尼合作,甚至可以同南斯拉夫合作,惟独不能同中国合作,说是因为意见不同。那么这也就是说,他的见解与美、英、法以及同印度相同了,可以诚心合作了。对中国撤回专家、不给机器,对印度则派专家、给机器。“也好,中国没有专家,人会死光,我就不信”!谈话中,毛泽东最重的一句话是:“赫鲁晓夫现在代表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路线,在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向无产阶级马列主义路线进攻。”胡志明听后当场就用越语向随行的黄文欢、阮春水悄悄说:“这说法更重了。”
 由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严重步骤,中共中央对赫鲁晓夫以及苏共的判断无疑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除了注意到理论上的争论将不可避免地持续下去,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化外,8月14日,周恩来在一次外事会议上讲到中苏关系时,还明确主张要从最坏处着眼,准备苏联人在宣传上封锁、组织上分裂、政治上颠覆,军事上威胁以及帝国主义利用它来挑起战争。之所以会有这种估计,根本上是因为苏联早就曾经以类似的方法对付过不听话的南斯拉夫、波兰这些兄弟国家。而类似的情况似乎也开始出现了。在19日与从莫斯科回来的胡志明谈话中,周恩来特别谈到最近苏方派飞机沿边界侦察中国检查站、巡逻队以及在新疆某地派边防部队包围放牧的中国少数民族牧民,捉去一公社副社长的情况。毛泽东当场就得出印象说:“赫鲁晓夫主张全世界搞和缓,同美国的关系要和缓,但是他对中国却要搞点紧张。看来中苏边境上已开始出现一些紧张状态。”
  不过,尽管毛泽东将赫鲁晓夫比之为中国的“右派”,甚至断言他代表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路线,北戴河会议后中共中央对苏共和苏联的总体认识并没有根本改变。多数领导人看来还不认为应当改变对苏联的总体评价。周恩来在8月14日回答一些人关于如何区分修正主义和半修正主义的问题时,即明确讲:苏联这个国家和党基本上是反帝的,搞社会主义的,讲国际主义的,所以目前的问题还是部分性的,尽管错误是原则性的。
  10天后,在向民主党派报告中苏关系现状时,他讲了大致相同的话,说明分歧主要是斯大林问题和战争以及和平过渡问题,争论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原则性的,但从整体来说,从两党两国关系和整个阵营来说,仍属部分的性质。25日接见前美国记者斯特朗时,他仍旧强调说:中苏之间有些分歧,但不会很大,在行动上我们两党都还没有脱离马列主义总的路线。28日,周恩来向各省统战部长说明苏共领导错误的性质问题时,更进一步肯定赫鲁晓夫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是半修正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的,但不能因此就说苏联整个国家变坏了,两党两国关系的主要部分还是团结的。右倾机会主义是党内问题,人民内部问题,绝不能因此造成反苏情绪。乌云总是要过去的。就连9月25日澳共总书记等人愤愤不平地指责苏联向社会主义中国施加经济压力,比美国还坏时,毛泽东也还是表示说:“这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事实。但是我们认为苏联还是个社会主义国家。”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估计,毛泽东接受了胡志明的劝和和苏共中央提议,于9月15日派出以邓小平、彭真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共中央举行两党会谈。但只要不放弃意识形态的争论,必然还是各执一端。因此,会谈从17日开始,一直开到21日,未能取得任何结果。
  接着,从10月2日到10月23日,中共中央又派邓小平、彭真率团参加为准备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声明而召开的26国起草委员会会议。会议争论了三个星期,两党分歧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
  即便如此,在10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与会者仍旧一致决定由刘少奇率团去出席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有81个党的代表团参加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主张不放过这次正面宣传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继续做争取两党团结的工作。会议决定,代表团以刘少奇为团长,邓小平为副团长,成员包括彭真、李井泉、陆定一、康生等四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以及刘宁一、廖承志、刘晓等三位书记处书记。同时从新华社、外交部、中联部抽调了相当数量的领导人和翻译来充任顾问和工作人员。会议甚至决定,这次会议如果能够基本上达到目的,刘少奇就以国家元首身份正式访问苏联。毛泽东讲:81党会议上会有一番恶战,斗争可能非常激烈,甚至可能濒于破裂的边缘,要有破裂的思想准备。但我们的方针是坚持原则,坚持团结,放手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力争达成一定的协议。为此,斗争要讲策略,比如,刘少奇一般不要直接出面争论,位于二线,让邓小平和彭真站在第一线,如此便于转圜。
  刘少奇11月5日到达莫斯科时,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亲往机场迎接。第二天刘拜访赫鲁晓夫时,谈到了会议开得好就准备正式访问苏联的问题,赫鲁晓夫格外重视,也大讲中苏团结的重要,强调说我们双方谁也离不开谁。7日举行红场阅兵和游行活动时,赫鲁晓夫又刻意让刘少奇首先登上列宁墓,并让刘少奇站在他和勃列日涅夫的中间。科兹洛夫报告时,也丝毫没有讲一句带刺的话。在大会开会前夕,苏共政治局委员苏斯洛夫、科兹洛夫和米高扬还专程来到中共代表团驻地,说希望中共方面能够理解赫鲁晓夫开幕式时在大会讲话的意图,说赫讲话的精神是强调团结的,不想挑起争论。米高扬甚至许诺说,一开完这次会议,他们马上就来与中国方面讨论苏中贸易、援助以及专家等问题,继续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考虑到苏联方面的态度,代表团曾经对是否改变原定发言基调问题进行过讨论。然而事实上,11月10日开幕式上赫鲁晓夫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话,仍旧是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党的观点。这迫使中共代表团决定继续按照原定方针进行发言。根据原定方针,邓小平的发言将直接把矛头指向赫鲁晓夫。14日下午邓小平指名道姓地历数赫鲁晓夫和苏联党错误做法和错误观点的发言,迅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从邓小平发言后,接连几天,几乎所有发言者都卷入到争论中来了,中共代表团再度处于被围攻的境地。
  11月16日晚,得到刘少奇电报的毛泽东召开会议,迅速研究了这一情况。第二天,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在京的领导人,进一步召开扩大会议,明确决定坚持既定方针不变,对会议声明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即第一是坚持自己关于对战争要准备两手而不是一手的论点;第二是反对写上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一大;第三是不接受说我们进行派别活动的提法,否则拒绝在大会的声明书上签字。为此,有必要做好破裂的思想准备。接到周恩来代表毛泽东打来的电话后,刘少奇也在中共代表团的内部会议上明确讲,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不怕破裂。
  激烈的争论一直进行到23日。这一天,赫鲁晓夫做第二次发言,开始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他一面继续肯定苏共二十大反个人迷信是正确的,一面开始承认当时时间紧迫,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尽全面;一面继续坚持说和平过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面又反对说他主张走议会道路;一面继续强调世界战争可以避免,一面又承认要根本制止战争,只有靠社会主义和世界人民的革命运动。最后,他还专门讲了一段要团结的话,反对争论不休,主张向前看,在不损害原则的前提下,大家互相让步。针对这种情况,第二天邓小平的发言也顺势降了温。
  25日,起草委员会再度开会,彭真参加了起草会议声明的讨论。这一天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插曲。越南党领导人胡志明挑头组织了一个“请愿团”向中苏两党“请愿”,呼吁团结。鉴于赫鲁晓夫有所让步,一些小党又强烈地反对分裂,主张团结,中共代表团经过研究后,当晚向中共中央请示,可否适度让步和妥协。代表团说明,目前争论的焦点已逐渐主要集中在了六个方面,即处理兄弟党问题的原则;国际会议上解决分歧的办法;所谓国际共运中的宗派活动问题;所谓民族共产主义问题;是否应当在声明中肯定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一大的问题以及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问题。眼看会议即将结束,在有些问题上事实上苏方很难让步,如肯定苏共二十大的问题,但在其他一些问题上,苏方已显示出有松动和让步的可能,因此,如果一味坚持以前的三条,不允许写上苏共二十大,破裂将不可避免;如果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度考虑到各小党团结的愿望,避免破裂,就有必要进一步考虑我们妥协的条件。

26日晚,毛泽东再度召集会议,商谈对在莫斯科声明上签字的条件问题。会议没能取得一致的意见。27日,由于收不到中央的答复意见,中共代表团仍旧不得不坚持原有的立场,向各方表示,如果苏共不改弦更张,中国党不会在声明书上签字。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但是,到了28日的晚上,政治局还是做出了决定,一致同意从原先的条件上再做让步。
  中共中央28日夜里的指示电主要讲了两点意见。第一,当前观点正确,站在马列主义立场上的兄弟党的队伍还不巩固,全世界大多数党还没有做好与赫鲁晓夫破裂的准备,几乎所有要求革命的人,包括各国党和从事革命运动的分子,都不愿意看到破裂,我们党也不例外。因此,代表团现在的方针应该力争达成协议,发表一个经过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会议声明。第二,代表团应准备应付四种情况,一是把苏联党安在声明草案中的所有“钉子”,主要是苏共二十大问题、宗派问题和民族共产主义问题,统统拔掉,顺利签字;二是拔掉三个“钉子”,但苏共坚持要搞一个约束各党的内部协议,我们可以在声明上签字但发表声明反对内部协议;三是保留有关二十大的内容,同时又搞内部协议,我们在坚持部分措辞修改后可以签字,同时声明反对内部协议;四是三个“钉子”不去,还要搞内部协议,则绝不签字。
  多半也是因为担心破裂在即,这一天夜里12点,赫鲁晓夫专门找到胡志明,要胡志明以他个人的名义打电话,建议刘少奇和赫鲁晓夫到胡志明住处个别谈话,协商妥协的办法。当晚,胡志明按照赫鲁晓夫的要求,给刘少奇打了电话,但遭到中共代表团拒绝。不过,中共代表团当晚已经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电做出了决定,争取以保留苏共二十大的内容为让步条件,促使苏方让步,取消声明中所谓宗派问题和民族共产主义问题的提法。
  29日,根据前晚的决定,彭真利用在起草委员会讨论的机会,约科兹洛夫进行了一次私下谈话。彭真当场问科兹洛夫:你们是不是想破裂?科明确答复:不是。彭于是亮出底牌,提出中方妥协四条件,即第一,不做任何内部协议;第二,声明中不能写有所谓反对宗派活动和民族共产主义的内容;第三,要写上在国际会议上需要协商一致的原则;第四,我们同意保留对苏共二十大的评价,但措辞要修改。对此,科兹洛夫当即表示可以考虑。
  当天下午,苏共中央主席团临时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了科兹洛夫转达的中方的妥协条件。傍晚,科兹洛夫打电话通知彭真,苏共中央已基本上同意了中方的条件,但要求中苏两党代表团举行一次正式会谈。
  30日中午,刘少奇、邓小平、彭真与赫鲁晓夫、苏斯洛夫和科兹洛夫按照约定在列宁山顺利地举行了会谈,基本上按照中方的条件达成了妥协。于是,赫鲁晓夫正式向刘少奇发出访苏邀请,双方会毕还高兴地一起合了影。
  第二天,即12月1日,在激烈争吵了将近三周,在多数党都认为中苏破裂不可避免之后,中苏两党领导人突然满面春风地握手言欢,弄得那些几周来一直跟着赫鲁晓夫激烈攻击中国党的多数党的代表们一时间莫名其妙,瞠目结舌。全世界随后都注意到,在为庆祝莫斯科大会成功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中共领导人刘少奇和邓小平都应邀坐在主宾席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向他们频频祝酒,气氛热烈,共产主义阵营一派团结景象。
  这个结果显然也让毛泽东感到满意。12月3日,毛泽东在听取刚刚回京的邓小平、彭真汇报以及接见路过北京的胡志明时,对这一结果一再表示相当欣赏。他特别称赞胡志明所起的和事佬作用,但同时也讲:大家还是要建设社会主义,还是要反帝,天是塌不下来的。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将来还会吵,吵一阵,和一阵,生活规律就是这样嘛。12月9日,毛泽东又亲率政治局成员前往机场迎接会后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顺利归来的刘少奇一行。直到1961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举行八届九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仍旧明确讲:这次8l党会议成绩很大,应该说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基本上把赫鲁晓夫发动的反华浪潮打下去了。我们现在要讲团结,跟苏联、跟社会主义国家、跟兄弟党都要讲团结。就是骂过我们的党,也还是要和它讲团结。一定要采取这样的方针:团结—斗争—团结。刘少奇也在会上讲:看来对付赫鲁晓夫这样的人,对付那些搞修正主义的人,也不太难,比较容易。我们党战略上有一套,策略上有一套。斗争并没有结束,很可能是高一阵,低一阵,至少还要斗争十年,要做这个准备。但经过这次斗争过后,最近一个时期的斗争可能会缓和一些。缓和对我们有利,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运都有利,我们应该力争延长缓和的时间。
  本来已经滑到了破裂边缘的中苏关系,出人意料地又延续了一个短暂的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8 19:03 , Processed in 0.19472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