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03|回复: 1

[艺术收藏♡] 收藏  艺术印章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8 14: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印的起源
  

  史料记载:汉《春秋远计枢》云:“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玉符玺。”这传说说明,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使用印章钤盖龙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期间,中央考古研究所用科学方法,在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一个商代印陶,置于白陶器内壁,因岁月流失,只残存三分之二,印陶字形似为“从”字,四边有边框,是用当时专制的“范”按压于陶器内壁,而后入窑烧成的。(如图)
  

  

  商代亚形印模
  

  商代铜印模
  

  类似商代铜器族徽印模
  
二、印章渊源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6.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7.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9.字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东汉:字母印
  10.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东晋
  “陈羡”六面印
  11.缪篆印(附鸟虫书)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2.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13.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14.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16.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17. 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
  

  18.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19.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fu
  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21.今体字印章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三、印章历史上的派系
  1.皖派
  明代继何震之后,首先有苏宜、程朴、朱简等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到明未,汪关父子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至清初,安微县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龙努力改变当交的习气,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称\"歙中四子\"。这一发时期的诸家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上一般总称为\"皖派\"(或徽派),并宗立派的邓石如(另行介绍)因为是安徽怀宁人,也有称其为\"皖派\"的。这种注重籍贯忽略艺术风格的划分方法,常常缺乏严密的科学性。故往往同属皖派,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皖派\"在清代影响广泛,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风,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浙派
  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由丁敬创始,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冷八家\"。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西冷八家青田石印
  3.其它各派
  在皖浙两派发展壮大的明末清初,还存在着与这两派有渊源关系的其它一些流派。如较知名的有\"莆田派\"与\"云间派\"等。?\"莆田派\"以明福建莆田人宋珏(比玉)为首,故又称\"闽派\"。这一派的后期名家林臬的作品古雅精丽,酷似汪关,亦有一定影响。\"云间派\"的主持者为王曾麓父子。这些流派的作品,大多缺乏新意,充其量是前辈名家的流风余韵,最后终于从印坛上逐步隐退、消逝。
  

  
四、历代印章制作名家
  1.文彭、何震
  文彭,字寿承。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一变文彭之风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彭、何震努力扬篆刻艺术被尊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何震的风格名重一时、后人推之为皖派(也称\"黄山派\"、\"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合称\"文何\"
  。
  

  文彭
  

  文彭 画隐
  2.汪关
  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明未人,安徽黄山人,寄居娄东(江苏太仓)。篆刻虽属皖派。却与文何风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汉,能在工稳中再现汉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运用印文的并笔,破边手段,发展了篆刻技法。善以冲刀治印,刀法稳实,布局谨严。所以他的作品成为印家学习汉印有榜样,后世不少印家是通过汪关的作品来领悟汉印的神韵的,例如乔居常熟的莆田人林臬就受到他很深的影响。
  

  汪庆 印章
  3.邓石如
  邓石如,原名琰,他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汉金石碑刻,篆、隶、真、草被认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的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黄杜甫和吴昌硕,从而为万紫千红的晚清印坛奠定了基础。邓石如虽然也列为\"皖派\",但由于影响深远,一般专称为\"邓派\"。
  

  邓石如 印章
   4.吴熙载
  吴熙载,字让之,书画篆刻都精,篆隶功力很深。为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学生。他的篆刻最初取法汉印,三十岁左右看到邓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于是书法、篆刻均师法邓石如,从而把\"邓派\"艺术推向了高峰。由于邓石如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名为师法邓派者实际大多以吴氏为宗。他的作品对黄杜甫、吴昌硕有很大的影响,吴昌硕曾说过,\"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径于让翁(吴熙载)\"。甚推崇可想。
  吴熙载的篆书飘逸劲健,表现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笔,笔意圆转流动,气势醋畅淋漓。每字结构的转折连接处和线条的延续处,都充分表现了书法的用笔。边款多作单刀草书,象他的书法墨迹一样娟美,都可说是别开生面。师承邓派的名家还有吴咨、徐三庚等人,虽各有成就,但均不能与吴熙载相比。邓、吴的成就,不仅因他们的作品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一味摹仿前人作品,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贡献。
  

  吴熙载 印章
  5.赵之谦
  赵之谦是邓石如之后,独具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书画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两派,在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吸取了秦权量、诏版、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资的领域,别创新格。
  赵之谦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墨,所以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朱文生动活泼,白文稳健雄浑,偶以单刀刻印,成为篆刻艺术写意派的先驱。他用北魏书体来刻款识,或单刀入石作阴文款识,或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识,在方寸之间,重现北魏书的雄伟奇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赵之谦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大家丁敬和邓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吴熙载,篆刻艺术通过赵之谦又迈入一个新的天地。
  

  赵之谦 印章
  6.黄士陵
  黄士陵,字牧甫。安徽黟县人。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粤派\"。篆刻初从浙派入手,逐渐进入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后来到北京友人看到大量的金石资料,使他大开眼界,于是在学习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碑碣、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皖浙两派之外,自成一家。
  黄士陵的篆刻运刀爽利,不加修饰。白文取法汉铸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学习赵之谦的基础上以薄刃冲刀来体现汉印的方劲挺拔;朱文试点亦是锋棱毕现。章法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光洁妍美似,看不呆板。在貌似无意中包含着无尽的变化。边款以冲刀刻魏书,亦独具面目。
  

  黄士陵 印章
  7.吴昌硕
  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
  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诗书画印造诣极高。他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一,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独特面目。
  吴昌硕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结合吉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健,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出陈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使用的钝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篆刻显示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绘画上的写意派,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
  

  吴昌硕 印章
  
五、印章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1、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
  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 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2、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3、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
  

  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明代印谱
  

  

  
六、印章中的特殊种类-皇帝玉玺
  紫禁城,中国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据统计,故宫博物院,也就是原来的紫禁城,这里存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珍宝近百万件,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从这些文物珍藏中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帝后生活的奢华,更不难想象出帝王们的赫赫威仪。只是,在这众多的宝物中,哪一种最能代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呢?恐怕,这就非宝玺莫属了。诚如乾隆帝所说:“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御宝的徵信作用,将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物,皇帝治理天下的凭证。
  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在当时,印章不论尊卑贵贱,皆称为玺。那时还没有印这一名称。秦兼并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为玺,臣民的印章皆称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引卫宏语)秦始皇独霸用玉治印的权力,将新石器时代以来将玉作为权力标志的思想观念发展到了极至。汉承秦制,皇帝的印章仍称为玺,(皇太后、诸侯王的也可称玺),只是汉代更明确的规定帝后印用白玉质、螭虎钮,称玺。在汉代的官私印中还出现印、印章、印信等名称。到了唐代武则天时,这位聪明的女皇认为“玺”谐音“息”,从此改称宝。以后历代帝王玺、宝并用。唐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机构的繁缛,帝王行政宝印的名目不断增加,数量也大大增加。到明朝的时候已经有二十五宝之数了。清代宝玺制度基本承袭明代,不但数量差不多,宝玺上文字名目也大致相同。  
  我国古代玺印的材料虽然有金、银、铜、铁、玉、陶等。但纵观我国历代帝王宝玺,从秦六玺、唐八玺、宋十四玺、至大清二十五宝玺,大都是以各种色泽温润的玉质为印材,可见玉在印林中的至尊地位。“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就是“玉”和“家”的合字。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椐考古与文献资料说明,春秋之前用玉者的心态,主要是显示威严、高贵和美感。春秋时期,这种心态发生了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玉的特性赋予了人格化推崇。春秋晚期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以及春秋战国期间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
  、“玉不琢不成器”、
  “君子必佩玉”、”等等词句都说明了人们对玉的喜爱和重视。所谓的玉“德”,是借玉料特性比附人格化的“仁、义、廉、信、道”等来表示。所谓“符”,是指其上的玉色和饰纹等。
  “君子必佩玉”是来源于“首德次符”说及“君子比德于玉”说。因为当“君子”佩上成组玉佩后,若走路太慢,就没有相互冲击而发生的叮当美玉声,即所谓“其声不扬”;若走得太快,则撞击的叮当声会杂乱无章,即表示“君子”伦理失道;唯一的办法是佩玉君子走路时要求不慢不快,有节奏感,方能使玉佩发出动听适度的美“德”之声。君子“必佩玉”发出的声音,除表示“君子”已“比德于玉”和“节步”外,也表示“君子”为人的光明正大。因为这种动听之音,是一定距离前后左右之人都能听到的,从而防止非正人君子去跟随别人的行动和偷听别人说话的不道德行为。
  故宫现在藏有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这些深藏于皇宫之中的皇家秘宝,历来是众多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宝贝。说起帝后宝玺,很多人都觉得颇有神秘感。其实,通俗点说,“宝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印章,只不过这些印章的主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拥有无上权利的皇帝及其后妃们。目前,比较有名的玉玺为清乾隆25方宝玺。
  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乾隆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发布军政诰令,需钤用与之相关的御宝,体现出皇帝御宝使用的严肃性。
  这乾隆25方宝玺中,除了一枚大清嗣天子宝是纯银镀金,一枚皇帝之宝是檀香木外,另外23枚都是玉质。其中有6方白玉玺、8方青玉玺、6方碧玉玺、3方墨玉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8 14: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清代二十五宝玺上溯乾隆年间的政坛风云,下联京城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它们既是整个清王朝皇权的象征,也是中国金石文化的经典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10 06:14 , Processed in 0.12591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