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9|回复: 0

亚洲企业勿盲目“走出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4 1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洲企业将发起全球收购浪潮的前景,可能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幻觉。对于渴望交易、又擅长吹捧这种前景的银行家而言,它就是梦想之源。对于西方政治家而言,正如中国石油企业中海油(CNOOC)付出代价后才发现的那样,它可能会带来噩梦。当时,美国国会阻止了中海油竞购尤尼科(Unocal)的交易。

中国大型消费电子企业TCL最近吃的苦头,应该会为这种狂热幻想带来某些急需的观点。TCL是较早响应中国政府命令、“走出去”的企业,一举收购了法国的阿尔卡特(Alcatel)和汤姆逊公司(Thomson)。不到3年之后,该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正在匆忙撤出,关闭或出售了在欧洲的大部分业务。

TCL并不是第一家搞砸海外收购的企业,其中的许多原因人们也耳熟能详:目标不切实际,对当地市场不了解,以及执行不佳。然而,和其它许多中国企业一样,TCL也遇到了比较根本的障碍。

迄今为止,中国产业的对外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出于自保,因为无情的竞争压低了国内的价格和利润。由于集中于低成本装配,同时严重依赖进口部件和技术,中国的制造商无法通过创新和转向高端市场轻松作出回应。因此,地理扩张成为一个生存问题。

除了由国家安全政策主导的能源和自然资源领域外,中国的海外收购通常是为了获得技术、品牌、营销和分销渠道。但大多数能够得到的外国品牌之所以愿意出售,是因为它们和它们的所有者实力较弱。联想(Lenovo)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罕见的例外(对于其是否成功,仍有待评判)。

此外,品牌推广、营销和产品创新,不可能简单地产生于制造业基础上。这些微妙的职能与整个企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即便是有经验的经营者,要将它们与现有业务顺利整合也已经够难了;要跨境完成这项工作就更难。中国企业也缺乏完成这项任务的传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的杨国安(Arthur Yeung)指出,数十年国内政治动荡,形成了一种极其短视的企业文化,企业结构通常基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由一位集所有权力于一身的领导严格控制。在为动荡的本土市场服务时,这些特质是理想的。它们还可应用于国外的基本运作,比如在发展中国家雇用中国劳动力采矿,通过中国建造的铁路运至中国拥有的船舶。但在试图管理更为复杂的跨国机构时,它们的价值就有限了。跨国机构的员工文化背景各异,有自己的价值观,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除了资源领域以外,中国企业数月来没有进行大型海外收购。它们在审视自己的选择时,可以从印度竞争者采取的方式中学到很多东西(至少直到不久以前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多数印度收购项目规模都比较小,而且着眼于逐渐增强现有业务,而不是业务的彻底转型。

而且一般情况下,印度企业在着手对外扩张时,都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地位,拥有的明显竞争优势也远远超越低成本。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巴拉特铸造公司(Bharat Forge)等制造商,拥有的技术和工程技能,可用于改善国外收购资产的表现。塔塔茶叶(Tata Tea)公司将数十年饮料生产和营销的经验,带到了外国收购交易之中。

至少到目前为止,印度企业的对外收购一直是这种形式。但塔塔钢铁(Tata Steel)计划以80亿美元,收购规模为自身3倍的欧洲集团哥鲁氏(Corus),将印度的收购活动带上一个新的舞台。印度企业是否准备好在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则是另一个问题。

麦肯锡(McKinsey)印度业务主管阿迪尔•扎因巴伊(Adil Zainulbhai)担心,在积极打造企业帝国的雄心的激励下,其它企业现在也会着手从事更大胆的大规模国际交易,而不再考虑严密的商业逻辑和对投资回报的谨慎评估,而这些都是印度企业过去进行海外收购的特征。这种风险在近年经济成功造成自信不断膨胀的国家尤其巨大,这种自信常常会演变成傲慢自大。


正如扎因巴伊所指出的,历史表明,一半以上的合并和收购交易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且失败率与交易规模成比例上升。按照他的计算,在1980年至2001年间,日本15家最大型企业进行的海外收购中,只有4宗交易获得成功。没有理由认为,印度——或其它地方——的企业,会免于这种无情的比率。

保持简单,保持小巧,坚持做自己明白的事情,算不上是激动人心的管理原则。它们不能让首席执行官脉搏加速,也不大可能得到投资银行顾问的推荐。但忽视它们,可能对亚洲新生的全球化企业股东的财富造成严重损害。

译者/何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03:25 , Processed in 0.1418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