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98|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也谈《水浒》盗改问题--对《我看水浒和宋江》的一点商榷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8 2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非首发]http://www.talkcc.org/article/200137

??
??在煮酒正熟老兄的大作在《我看水浒和宋江》一文中,有两段情节被作为《水浒》七十一回以后确系原作者所著的证明,一是智真长老称鲁智深“正果非凡”,二是九天玄女赠书给宋江,令与“与天机星同观”,及教导其替天行道的情节,在下对此存有疑意,故撰拙文,愿与煮酒兄商榷。

??先说关于““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佛家所谓的“正果”,并非功业,而是说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悟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而且沿着这条道路不迷失地走下去。“正果”也有“正道”之义。而《水浒》中的“正道”是什么呢?比较直接的体现便是梁山泊的口号“替天行道”,而更深一步探究,则是《水浒》书名的出处----《诗经 大雅》记西周先祖“率西水浒,至于歧下”,为后来的周朝奠基的典故。无论从“替天行道”来看,还是从西歧开国的典故来看,都是与“招安”背道而驰的。因此,如果书到梁山泊聚义,打出“替天行道”旗号,已可算是“正果”,到后来接受招安,由“替天行道”变成实质上的“替皇帝卖命”,则是违背了此“果”----古往今来建功立业者何其多也,却没听说过有佛家视以世俗功业大小论“正果”的。
??
??其次,七十一回本第五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后,智真长老送鲁智深四句偈言,并称此言将“终身受用”,换言之,这四句话就是鲁智深一生的判词了。这四句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
??“林”指林冲,“山”指二龙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鲁智深到东京后结识林冲,夺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会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见了宋江,同归梁山泊。“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一句说得非常明白,鲁智深将以在梁山泊归于宋江为其终。如果还有归附皇帝,征辽,擒方腊等大事,怎能说是“遇江而止”?
??
??正因如此,百回本中写鲁智深征辽归来再见智真长老时,又赠了他十六字“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以预示其后事迹。这恰恰说明,如果《水浒》原本有招安以后的情节,当初智真长老送鲁智深“终身受用”的偈言,就不会以“遇江而止”结束了。
??
??同样,第四回结尾处说鲁智深将“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馋臣,直教”名驰塞北三千里,果证江南第一州”,似乎与后二十九回呼应,却偏偏于紧接着第五回“终身受用”的偈语矛盾----该偈语中根本读不出“战天下英雄好汉”“名驰塞北三千里”之意----原作者能偷懒大意到这个地步么?这一段要不是盗改者硬添进去以把“正果非凡”曲解成“果证江南第一州”,那真是写了下节忘了上节----《水浒》作者的水平有这样低么?
??
??第三,关于九天玄女的教导“。本人以为,“替天行道”是《水浒》的主题,第42回的铺垫写九天玄女教宋江“替天行道”,倒未必一定是出于盗改。但如何证明“授三卷书”“与天机星同观”这一情节不是出于盗改者的续加呢?《水浒》前七十回中所谓的“伏线”,可疑之处甚多,上面举了鲁智深的例子,再以武松的经历为例。第三十二回的“伏线”写武松上二龙山前对宋江剖白了“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的强烈愿望,似乎与后来武松随宋江接受招安相“照应”,却明显与梁山聚义中武松当众批驳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矛盾---情节上的一些疏漏也许是可能的,但武松是《水浒》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人物精神在前后出现分裂却是很难想象的,何况书中并没有给出任何武松个性前后出现如此巨大的,乃至根本矛盾的反差的合理解释。窃以为,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第三十二回那段“自白”是后添的。为何要添这段“自白”呢?除为掩饰后二十九回与前七十一回精神上的不一致,似乎没有更合理的解释。
??
??鲁智深,武松,都是《水浒》的灵魂人物,而他们的情节在前七十一回内都出现了明显的前后矛盾,是《水浒》作者处理精心塑造的人物时如此漫不经心,还是盗改者为了和后添情节相“呼应”而硬添了几笔“伏线”以致露出马脚来呢?如果是后者,那么盗改者对另一地位更重要的人物宋江自不免也加“照应”一番,在前面加上个“授书”以及“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偈语,又有何不可呢?
??
??必须指出的是,“九天玄女”一节中,只有“替天行道”这一点在前七十一回中是有许多照应的,其他所谓“照应”,全部出在七十一回之后,因此不能用它与七十一回后的情节相符来证明它不是后人的盗改。正如不能用武松后来接受了招安来证明第三十二回中的自白不是盗改。
??
??说到这里,我们还须再来追究一下,“替天行道”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
??这四个字的出处,最早当是道家经典《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汉代的太平道教借用了这一精神,使“替天行道’的思想广布于民间,元代水浒杂剧中更一再出现”替天行道“之说。
??
??有一点非常明白的是,“替天行道”是以天道有损,或者说天不足以行道为前提,因此历朝历代它几乎都是造反者的专利----统治者以“天”自居,自然不会承认自己不足行道而需要别人来代替,所以“忠义”旗帜之下只能是“顺天”“奉天”,好像还很少听说过用“替天行道”来表达“忠义”的。而《水浒》中九天玄女授书一节却反复教导宋江“全忠”“辅国”“去邪归正”,其歪曲牵强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到了第八十二回,梁山好汉们受招安进东京时打的两面旗子便一面是“顺天”一面是“护国”,与九天玄女的教导前后呼应,只是不再提“替天行道”而已。(话说回来,你能想象梁山好汉们受招安时一面旗子写“忠义辅国”,一面却写“替天行道”吗?----九天玄女的“教导”,怎么看都是自相矛盾的,“替天行道”的呼应就在第七十一回聚义时梁山泊的旗号上,而“忠义辅国”的呼应却在后二十九回中,这说明什么?)
??
??煮酒兄以为,“宋江在梦遇九天玄女之前,从未有过要替天行道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口号”,本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其实,“敢笑黄巢不丈夫”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政治理念了。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以“天补”为号,恰恰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替天行道”精神高度一致。再看第四十一回大闹江州要上梁山时宋江的话:“小可不才,自小学吏。初世为人,便是要结识天下好汉。奈缘力薄才疏,家贫不能接待,以遂生平之志。”试问这“生平之志”是什么?为了“全忠”“辅国”,他用得着结交天下英雄好汉么?如果是“敢笑黄巢不丈夫”,那便不足为奇了。至于说宋江之前没有明确谈论过“替天行道”的理念,本人只能说,宋江不是绿林好汉,也不是鲁智深,这种话不是酒后恐是不会轻易出口的。
??
??煮酒兄问,“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霸业”这种明显犯忌讳的话何以没有改掉?我的回答是,确实有人改了。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的《水浒》版本不止一种,在汪末袁无涯《忠义水浒传》百二十回本和明清间芥子园《忠义水浒传》百回本中这两句话作“休言聚啸山林,早已瞻依廊庙”,把原来的意思刚好改反了----原来的意思是说,聚啸山林根本不在梁山豪杰眼里,图王霸业才是他们真正的志向,改后却变成了他们不想聚啸山林,只想早日招安。
??
??至于现传未改这两句的天都外臣序刻本和容与堂刻本的百回版本,在同一节“道梁山英雄的好处”中却另有精神严重矛盾之处,故有学者认为,前两种版本是将原文前200余字改掉,保留了最后32字,后两种版本则是保留了前200字,改掉了后32字。
??
??一个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删改掉一些立场有问题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某种原因而思想发生变化,重写某段内容也很平常,但是以《水浒》作者在驾驭结构上的深厚功底,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现明显的精神分裂现象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水浒》第71回总括“梁山英雄好处”的具有提炼主题意义的文字的版本严重出入,显示了现在流传的版本曾经过不止一次盗改。
??
??回到“九天玄女”一节,本人认为,前七十一回的情节无论与后二十九回的情节呼应得多么好,也不能作为后二十九回不是后来新添的依据,相反,与后二十九回存在呼应的内容假如与前七十一回的其他情节存在明显矛盾,却可成为后二十九回非原作者所写的证明。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九天玄女”的教导除“替天行道”一词以外,其他全部是在后二十九回才能找到照应,而它对“替天行道”的解释,无论从典籍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存在明显的歪曲。因此,本人认为或是原版中根本没有“九天玄女”一节,或是原有“九天玄女”教导“替天行道”一节,但“天机星”“偈语”“全忠”等内容是被盗改过的。
??
??或者有人会问,如果原本就有“替天行道”的内容,将其删去即可,何须如此麻烦?如果原本没有“替天行道”的内容,岂非更不必画蛇添足?
??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水浒》在成书以前,早有许多版本的杂剧话本流传,在这些版本中,将南宋时期的“宋江三十六人”扩充为“七十二人”,把水浒寨写成反政府的根据地,而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喊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杂剧流传市井,影响力犹甚于小说,“水浒”“梁山”与“替天行道”的关联性早已妇孺皆知。所以,把“替天行道从《水浒传》中抹去,只能让人感觉此《水浒》非彼《水浒》(正如不会有人把南宋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和《水浒传》混为一谈),《水浒》中不提“替天行道”,简直就如人没有了灵魂。正因如此,盗改者没有试图把“替天行道”从《水浒》中抹去,而是借添加或盗改情节加以曲解.
??
??相似的现象还存在于《水浒》书名的解释。“水浒”二字出自《诗经》咏周朝开国定基的始祖“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孟子》记其开创基业,被尊为一方“仁人”。但百回袁无涯刻本中,袁却解释说“水浒”意指宋江不敢自立,乃以姜子牙自居等待时机辅佐文王,金圣叹则说“水浒”是要把反叛者放逐到穷荒之地。这两种解释毫无依据,纯系牵强附会----袁无涯是个颇有才名的文人,金圣叹更是不用说,他们能没读过《诗经》《孟子》么?能不知道“水浒”典出何处?这显然是有意曲解,与“替天行道’如出一辙。

   纵上所述,煮酒兄认为智真长老和九天玄女两段情节可以证明《水浒》原本确有一百回,本人的看法则刚好相反,即认为这两段情节与前七十一回的其它情节自相矛盾,却与后二十九回,处处呼应,恰恰是后二十九回系后添的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2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分析

鲁达就是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6:52 , Processed in 0.24969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