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83|回复: 9

[【外语类】] 黄克琴主编“德语语法丛书”XX板块(6种,上海译文,2003),可德文检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7 17: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uchreihe der deutsche Grammatik. Herausgabe von Huang Ke Qin. Yiwen-Verlag Shanghai, 2003


http://www.myrilke.com/anders/75 ... 文,2003).pdf


http://www.myrilke.com/anders/75 ... 文,2003).pdf


http://www.myrilke.com/anders/75 ... 文,2003).pdf


http://www.myrilke.com/anders/75 ... 文,2003).pdf


http://www.myrilke.com/anders/75 ... 文,2003).djvu


http://www.myrilke.com/anders/75 ... 文,2003).pdf

有效日期:2006年10月27日-2007年4月27日

理由:
1. 例如,其中《连词板块》有“da”作为连词,用如“als”。汉语里,除了《德汉词典》、《新德汉词典》,目前大概就这本语法书里提到了(犹缺“da”连接关系从句用如“wo”)。郑寿康的《德语连词》里没有,其他诸家语法书,连词“da”基本没有超越郑本。
2. Dasha将PDG转换为图片,以Abbyy进行德语识别(djvu除外),制作成双层PDG,德语未作校对,但照PDG的清晰度来看,准确率当不低于98%。Dasha尝试检索了一下,很方便。

建议:此套丛书6种总计¥63.5,网上、批发市场购买还能有折扣,建议再留纸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17: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Dasha曾经写过的关于“da”作副词的帖子:

陈嘉映的Dasein
——读《思·远·道》

Dasha的疑惑

   可恶的“da”,在德语中作副词时有“地点、时间”两种状态,更有“此、彼”两中含义。军营夜哨的一句问讯:“Halt! Wer da?”翻译成汉语是“站住!什么人?”省略了的“那是什么人”。用“Da”构词,“dahin”是“向那去”、“daher”是“从那来”。而在德语里,“heir und da”与“da und dort”意义相同,“heir”是“这里”,“dort”是那里,此时,Dasha不知道“da”是什么了。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Dasein”,熊伟先生译作“亲在”,张祥龙君译作“缘在”。而陈嘉映将Dasein译成“此在”,实际上只是对于海的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出现的“Das Dasein ist da”(此在在此)这样的句式有效果。而他自己的意思是不愿“把德国人时时在说的da译作‘亲’”。陈嘉映诘问“在康德那里,在黑格尔那里,我认为同样可以把Dasein译作‘此在’。但我们在那里也可以译作‘亲在’吗?”其实,康德、黑格尔那里译成词典里的通解“存在”更好。因为,至少康、黑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穷究“Dasein”这个词的词汇学意义。陈嘉映说“亲在”与“缘在”是“太偏重于一个概念在一个哲学家那里的特定用法,而不是一个语词在一种语言里的基本用法。”此时似乎就不必要争论了——德语的基本用法相当于英语的“Existence”、汉语的名词“存在”,想来德国人也不会拗口地相当于汉语意义的一个生造的“此在”来说话,所以,仍然是一个理论上的词汇,而不是日常用语。当然,Dasha对这个词也没有个人的译法,一是觉得不必要,上面三位大师已经三分天下;二是海氏的理论读来艰难。此时,Dasha只好暗笑,何不就“Dasein”一词直接讨论?何必在翻译这一环节上争论?既然大家都知道“Dasein”在海氏著作中的特殊意义,直接谈论不更好么?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德语的人在德国哲学研究上成果,所以,既然研究德国哲学的人都懂得或者即将懂得德语,将“Dasein”悬解也许是最佳的选择。所以,面对里尔克与荷尔德林,Dasha选择了在而立之年学习德语。


陈嘉映的Dasein(摘自陈嘉映《思·远·道》)

   上一节说,我们最好能用同一个中文词来翻译同一个外文词,不论翻译的是谁的哲学著作,不论这个作者强调的是这个词的哪重意义。因为既然他强调的是这个词的某种意义,我们若换个词来翻译,就抹煞了作者的苦心。不仅如此,如果这个词有个日常用法,我们就还须考虑日常用法,因为作者既然不肯生造一个词而从日常语汇里挑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若生造个词来翻译,同样辜负作者。从这一点说,用“此在”来翻译Dasein比较妥当。
   Dasein这个词,熊伟先生起初把它译作“亲在”。我初读《存在与时间》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把一些重要段落译成中文,因为要应付很多Das Dasein ist da这类文字配置,自然就会想到把它译作“此在”。当时并非有意要在正式翻译中取代“亲在”这个译名。但译成习惯,嘴上也就这样说。一次和熊先生讨论,说出“此在”,自己颇不经意,先生却立刻注意到了,并认真和我讨论起到底哪个译名更好。我陈述了译作“此在”的来由,先生颇以为然,相约今后都尝试“此在”这个译法,看看能不能随处都译得通。这个译名,虽然是我先提出来的,定下来采用,先生却比我还要热心。
   “亲在”这个译法,像先生的其它许多译名一样,有其神韵。不但外行颇有迷这神韵的,就是学界中人,也有人不愿放弃。翻译《存在与时间》的时候,王庆节君就很愿说服我保留熊译,现在仍有不少人希望我改回来采用“亲在”。王庆节君在最近一篇文章写道:
   倘若我们从海德格在《存在与时间》中对Dasein之da的三重结构(现身情态,筹划领会,沉沦)的生存论分析出发来展开对Dasein的理解,就不难看出熊先生选用“亲在”翻译Dasein的一番苦心。首先“亲在”的“亲”当在“亲身”、“亲自”、“亲爱”、“亲情”的意义上使用,这与Befindlichkeit(情感状态上的现身在此)的意义相投。例如,当我们用中文说“亲身感受一下”,“亲自做一下”,无不是要打破理论或范畴层面上的局限,进入一种现时现地现身现事的情境。同时,这种“亲”的情境,并非西方传统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观情感,而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下,一个不分主客,先于主客,乃至先于个体分离状态的亲情交融。《孟子》与《中庸》解仁为亲亲就有这层意思。其二,“亲”可在“新”的字义下使用,例如《大学》首句,程颐读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解为,“新者,萃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如此以“新”解“亲”,既合古铭训“苟日新、日日新”之意,也与海德格所解Dasein之da为永不止息地向其可能性之筹划的“能存在”相契。第三,《说文》解“亲”为“至”,并解“至”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这也正合海德格的da的第三重建构“沉沦”,而又很少海德格反对的传统西方形而上学中极强的超验性含义。
   庆节君的理由大致都成立,但这些理由考虑的都是海德格怎样理解da。而我则对另一个方面考虑得更多。如果一个哲学家生造出一个词来,我们就只需考虑什么译名最适合传达这个哲学家的意思。但若他用的是传统术语,甚至就是日常用语,同时突出或挖掘出某种特别的意思,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个用语在别的哲学家那里乃至在日常交往中是怎样用的。只要海德格用的是旧名,那么无论他的理解多新,甚至多么更加正确,我们仍然该沿用旧名。在康德那里,在黑格尔那里,我认为同样可以把Dasein译作“此在”。但我们在那里也可以译作“亲在”吗?我们愿意把德国人时时在说的da译作“亲”吗?我们愿把Der Platz ist je das bestimmte“Dort”und“Da”des Hingehoerens eines Zeugs这句话里的Da译作“亲”吗?海德格不是偶然谈到这个地点副词,他后面不远就谈到这个副词和“我”的联系。所以,虽然我像有些朋友一样,也很喜欢“亲在”这个译法,但考虑到da在各种行文中的连续性,我认为还是把Dasein译作“此在”更严格些。
   张祥龙君现把Dasein译作“缘在”,我认为也有同样的缺点:太偏重于一个概念在一个哲学家那里的特定用法,而不是一个语词在一种语言里的基本用法。不过,可以说在每个译名中都有解说的成分,只是翻译成分和解说成分的比例不同。“此在”当然也有解说的成分在内,这个“此”合适不合适,就有争议。不过这是一个不波及其它译名的独立问题,不妨另行讨论,而这里的首要关注是翻译的理论方面。再者,像Dasein这样的基本概念,两三个基本译名同时共存,让中文读者能从几个重要方面来体会,也有好处,只要不是一人一译,各逞一得之见,把翻译变成了六经注我。

Dasha的感慨

   在《存在与时间》的汉译附录中用了大量的文字解说“亲在”和“此在”的问题,治学严谨,诚我辈楷模。而在《思·远·道》中,哲学思索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溪边垂钓的渔父、如西出涵谷的智者,大哉,陈嘉映。

http://note.ssreader.com/show_to ... 05053&forumi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18: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兄好文,受教了。看得俺都想学德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20: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兄于而立之年学习德语的精神讓人欽佩,佩服佩服。
  《存在与时间》中“Dasein”的確難以翻譯,因其本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習語,而海德格爾卻特拈出,名為探根尋源實則加以己之闡發,正如吾國古人喜借六經注我,呵呵。只是不知苦煞多少譯家,陳、熊兩家就不必再言了,還有贺麟先生為照顧老海的“Dasein”與黑格爾之“Dasein”(在汗德那裏,Sein,Dasein,和Existenz還不是最重要的概念,直到黑格爾的大邏輯那裏才有了比較清晰的邏輯關係)傳承性,故翻作“定在”。張祥龍先生為照顧老海那裏“Dasein”與“Sein”的相關性,故翻作“緣作”。可見不是僅僅詩家須要兩句三年得,譯家也是要推敲不已,可惜卻無昌黎定音,呵呵。
    所以大兄這段“何不就“Dasein”一词直接讨论?何必在翻译这一环节上争论?既然大家都知道“Dasein”在海氏著作中的特殊意义,直接谈论不更好么?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德语的人在德国哲学研究上成果,所以,既然研究德国哲学的人都懂得或者即将懂得德语,将“Dasein”悬解也许是最佳的选择。”評論最妙,記得葉秀山先生就是這樣處理的。只是行文中如鍾書先生一般半華半洋,頗令人搔首,呵呵。俺倒是覺得不如同處理“logos”一樣索性音譯的好,若是強求契合,難免會如同“Dialectic”譯作 “矛盾”一樣差強人意了,呵呵。胡言亂語,佛頭着糞,大兄莫怪,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23: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可惜暂时用不到,只有支持一下再说了。现在世界上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英语上,其实的德语是很值得重视的,德国人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细节的遵守值得全世界的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21: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8 22: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诸位喜欢,Dasha推荐,亦因此套书用的比较顺手。可惜,似乎汉语界一直在忽略德语的副词(其衍生语法条目更有“代副词”,更加麻烦),记得几年前有网友说德语很怪,介词还能放在句末,倒也,这就因为,放在句末恍若“介词”的,一是“副词”,一是“可分动词前缀”,说实话,Dasha到现在也分不清这句末的究竟是副词还是可分动词前缀。而今更觉汗颜的是,随便拿一本第三帝国时代的图书,看里面的文字如同看汉语的金文,是以,想起里尔克引用的一个书名“Der Weg des langen Lernens”(Le Chemin de Longue Etude,The Path of Long Study,长久学习之路。Dasha可能译:长学路、学海无涯、困学记、学海纪闻)。

yuka兄,对于术语的悬解,哪里是Dasha的智慧啊,西天拜佛求经的唐僧有“五不译”,说的就是这些。Dasha一直以为,思想上,我们无法超越先秦诸子,文采上,止于康、梁,因此,Dasha一直喜欢述而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22: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Gossudar2006-10-28 22:03发表的“”:
yuka兄,对于术语的悬解,哪里是Dasha的智慧啊,西天拜佛求经的唐僧有“五不译”,说的就是这些。Dasha一直以为,思想上,我们无法超越先秦诸子,文采上,止于康、梁,因此,Dasha一直喜欢述而不作。
呵呵,我本來是想說兄的方法與玄奘(其實俺還是更喜歡羅什師徒的譯筆)譯法暗合之類的話,只是不敢在兄之前賣弄,所以刪去了,於是就老海說老海,見兄的回帖果然有此,幸虧沒有獻醜,呵呵。
不過俺覺得思想上先秦诸子似仍未足,不然魏晉之後,就不會紛紛逃于佛了。純屬狡辯,呵呵。梁的文采是好,不知道兄爲何喜歡康,我喜歡章,更恣意些。當然,若以恣意論,章又不及莊子(我的最愛呀)了,呵呵。
見到兄的“述而不作”,我常用此語為懶于動筆的藉口,同一語境界卻天上地下,汗!文章恐懼成,回帖也是如此呀,呵呵。
另外,見到兄的貼子俺就想起葉渭清先生的校注,不知道兄可收集全了,俺一直沒得機會到圖書館去補完,前面兩卷至今仍然未曾見到,慚愧慚愧。
剛剛看到兄“困学记、学海纪闻”的譯筆,無論如何都讓俺想起了《困學紀聞》,雖然里尔克無論如何都不會引用王應麟的書,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0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先生的只在CADAL上弄了些。如今也没有心思了。康南海的文字,Dasha却也很喜欢,但不属于现汉啦。
里尔克那个标题是援引一位法国女子的书名,Christine de Pizan,大陆目前弄成了“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傻按:按照新华社法语译名标准,“德”不独译,当合并到后面的音节,比如“戴高乐”,当然,作为中世纪的人名,译法是不同的,但亦不宜译作“德”。)。Pizan(Pisan)乃法王查理五、六时代的人,在公元1500年之前,语言属于古法语,因此,直译成现代白话汉语,Dasha所不齿。
里尔克没有读过王应麟,但不等于没有读过中国,且看:
[quote]今天读里尔克的德语注释本,读到里尔克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很有趣,兹援引直译如下:

D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9 09: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早就聽説孔子李白在19世紀左右的歐洲流傳甚廣,今日看到大兄的回帖,又添一佐證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03:49 , Processed in 0.25240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