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易中天教授的讲座和书籍一时间洛阳纸贵,追捧者甚众.
有人说他是\"二道贩子\",有人说他是浮躁者,有人说易中天现象是必然来到的等等.
其实,听众决定讲师还是讲师决定听众,就象是道路选择行者还是行者选择道路一样不容易分剖的.
在我看来,其实易中天的出现应该是社会的自主选择的结果.
现在的人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结构决定了没有人能更多的涉猎到古代文献,并且人都有惰性,看古文大抵没有听现成的来的舒服.
易中天就象一只蜜蜂,嗡嗡嗡嗡嗡嗡,东采采西采采,把历史经过钩稽,附会到他的立论上去,并佐与插科打诨,一般人听起来当然容易接受.
偏听和兼听.
普通人尤其是学生,所知道的三国知识恐怕仅仅是局限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家言.既没丰富的历史知识,又没较为充分材料掌握.他们对于易中天这样的通俗讲述,搞笑的历史比附接受度很高.
所以,喜欢听易中天的人都是在不自觉中陷于偏听,虽然看起来易中天的说法比较的\"公允\".
在说了,难道三国历史仅仅是看一本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就可以概括的吗.
易热的背后是什么?
背后,是难于掩盖的对文化的浮躁化和戏剧化.
虽然是现代生活,大家割裂不了现代的生活,又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割舍不下的眷恋,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易中天来了,带来了一种解决方案.可是他是最好的吗?
我看未必.
至于说,他出名了发财了,是对其他做苦学问的亵渎?我看这种看法不是出于眼红就是出于偏见.
正常人说,我是我,你是你;精神失常的人说:我是林肯.
想想季羡林先生,为了敦煌卷子一个小词\"煞割令\",写出了一部\"糖史\",正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品格.他易中天发财了,是他的事,我做我的学问是我的事.才是正确的态度吧.
况且,易中天本人也说,偶是勤劳致富.确实,他签名售书到最后都是靠人架着才能离开的.也不容易.
总的说来,不想认真的,就看易中天吧,总比看那些疯疯癫癫的日韩剧好点,要认真的就还是去看三国志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