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87|回复: 0

[【心情日记】] 大学怎么就成了“鸡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3 2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徐浩然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146   更新时间:2006-8-17


  时下,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无论是想学习的还是想找工作的,对大学的满意度都严重下降,问题折射出公众对大学出现的功利化倾向的焦虑。

  这些年来,在教育产业化的闪亮外衣下,很多大学出现了商业化、功利化的倾向,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沉沦式的自我放逐。作为高校,态度非常清楚明了,你挤破头颅到我这里读书四年,其实就是为了一纸文凭,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到钟以后给你便是了。作为大学老师,误导而偏颇的教师评估机制,使得他们要成天面对着“论文、课题、经费”等等与教学无关的事宜,哪有闲工夫在教书育人上下工夫呢?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谋个好饭碗,很多人从大三开始就已经在社会上四处活动寻找后路,所以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当教育领域的所有主体与客体都变得世俗与功利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就不是一个行业正当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在一个还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市场主体的最佳选择,社会的功利化无处不在。如果把大学的功能只等同于在社会上找工作的敲门砖,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如高级技工美妙,就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同理,如果把接受大学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投入产出的经济行为,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期待这种回报会很快到来,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炒股票,不可能及时套现。还有,一个浮躁的社会往往愿意寻找到一种最低成本的评价方法来区隔市场主体的优劣,于是一种简单而拙劣的评价方法便会应运而生。考核的标准一旦量化,就会很现实,就会使所有的学生或者学校为了完成考核的目标而倾其所有。考核虽然能暂时分出个上下高低、优良中差,可是相对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教育目标来讲,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几乎束手无策,这是最让人无奈与慨叹之处。

  有意思的是,尽管调查中只有47.6%的人明确表示“不后悔”,但被问到“如果重新选择会怎样”时,60.1%的人仍然会选择上大学。高等教育一不小心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上大学不好,不上大学又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9 12:41 , Processed in 0.2047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