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1日下午,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预报台副台长、教授级高工秦明慧赶到苍南县炎亭镇。这里距离“桑美”台风中心马站镇10多公里。“台风中心以北15至20公里,应该是增水最大的地方。”增水是海洋预报台监测的主要指标。然而,与预想的不同,他并没有看到很明显的水灾痕迹。
秦明慧想起了头天晚上有官员半开玩笑地说:“这次海洋预报没有以往那么精确啊,这次转移范围也过广了,从结果上来看,不需要这么大的转移。”在抗击“桑美”中,温州转移了54万多人,海洋和气象部门的预测是行动的主要依据。
此外,他心里更加难过的是,在苍南的马站、金乡和炎亭镇几十公里范围内,海洋预报台都没有自动观测点。“‘桑美’过去了,有很多的历史性资料永远缺失了,让我们没法更好总结它的教训。”
大转移
秦明慧是在8月7日晚得知“桑美”最初消息的,从那时起就悬着一颗心。“预测情况显示,随时有可能是上千、上万甚至十万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
“8月上旬的台风往往在靠近海岸时,移动会不断增强。”秦明慧说,“我们产生了三大担心。”担心“桑美”登陆的时候碰上天文大潮的高潮位,担心风力范围扩大,还担心登陆后向西北方向移动。
“如果刚好碰上高潮位,那就将造成温州毁灭性潮灾,甚至比印尼海啸还可怕,沿海将很难有人生还。”秦明慧说,“即使避开了高潮位,如果登陆后继续向西北方向走,温州将受到正面袭击,也将遭受严重灾害。”
8月8日下午,还无法判断“桑美”的具体登陆时间以及具体路径,但是,“当时,各方面的预测都认为,‘桑美’向西北方向移动,将正面袭击温州。”秦明慧说。因此,海洋预报台在“桑美”的预报时,都是往最坏方面考虑。
在递报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预报中,温州海洋气象两大部门都建议对危险区域内人员进行转移。8月9日下午16时,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做好危险区域人员转移的命令》,要求“各地务必在10日上午10时前将危险区域转移至安全地带,有关人员转移和安置情况于10日12时书面上报我部”。
转移令下发与完成转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8个小时。“转移的艰难你是难以想象的。”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黄凡说,“不能晚了,但也不能早。时点不对,风和日丽的话,居民根本就不愿意转移。”
据温州地方媒体报道,温州市10万党员干部投入转移,为了动员村民撤离,一些乡镇还向每人发放了安置金。包括安置金和交通费,转移每一个人,政府付出的成本是100多元。
8月10日14时,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统计的转移总人数是509708人。“台风登陆后,还有一些人员转移,前后大概在54万人左右。”54万人,创下了温州历年转移人数之最。黄凡记得,此前最大的转移是30多万人。
“桑美”登陆后,受灾的主要是苍南、平阳、文成和泰顺四个县。但温州在这四个县之外,其他三区两市两县共转移了近25万人。其中鹿城区七都岛以及龙湾区灵昆岛,进行了全部居民集体转移,但是两地都没有遭受台风袭击。
10日晚上20时,海洋预报台明确判断台风并非向西北,而是向西移动。“一般的人看来,西北与西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我们马上就知道,温州终于躲过了一劫。”秦明慧说。
“桑美”过去后,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在8月11日统计全市死亡人数是81人。从这来看,气象专家认为这次温州的预防工作是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不过,一些官员认为,从结果来看,并不需要转移几十万人,海洋预报关于潮位预测,比以往的偏差大了很多。
8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温州市海洋预报台上报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最后的潮位最高预测是7.4米(以吴淞基面为准)。10日晚上,在“桑美”登陆时,温州有记录的过程最大增水是3.58米,实际最高的潮位是6米出头,与最后的潮位预测相差60厘米左右,“以往都是差几厘米,最多是10多厘米。”秦明慧对这次的过大误差直言不讳。在业内,一般误差在30厘米以内,都被认为是合理误差。
秦明慧解释:“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台风登陆后移动方向、速度都无法精确。而且由于各预报部门对于西北方向的共同判断,让我们始终将确保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也不敢像以往一样追求精确度。”
精确度的制约因素
不过,秦明慧认为:“假如温州多建一些海洋预报站,在现有的技术限制下,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预报模式,提高精确度。”
目前在温州只有6个潮位站,其中只有一个潮位站是海洋预报台自己建立的,其他5个是水利或者国土部门建立,并非是减灾防灾为主。另外,还有2个海洋预报站建立的浮标站。
“从理论上来说,沿海的海岸线上15到20公里就应该有一个潮位站。沿岸以外,需要比较密集的浮标站,温州总共需要20多个。”秦明慧说:“温州目前的分布密度太小了。”由于潮位站与浮标站的缺乏,在“桑美”登陆过程中,海洋预报台无法监控沿岸增水变化过程。
温州市气象局业务科技处马处长与秦明慧有同样的苦恼:气象监测站点分布还是比较稀疏,达不到要求。(海洋预报台监测的主要是潮位、浪高等海洋海浪数据,气象局主要监测雨量、气温、风速等数据。)
目前温州气象局已经建成的雨量站是30个,多要素自动站有14个。在温州三个区5个县,市区、乐清、瑞安检测站布点密度比较大,基本满足要求。5个县都是欠发达地区,布点相对密度不够。
“桑美”登陆的苍南县。目前有3个多要素监测站,5个雨量站。“我在2001年就提出在沿海地带,每10公里左右就要建一个自动监测站,大概要17个比较合适。”苍南县气象局的技术员林云琳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气象工作,1993年苍南气象站建立之初就开始为其工作至今。
马处长解释,目前布点密度不够,一个原因是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不是很大。从2005年开始,以建设多要素自动站为主,一个站点建设成本是10多万元,每年维护费用是1万元。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土地资源比较紧缺。一个多元素自动站占地近100平方米,面积并不大,但是它对半径50~60米以内的建筑要求比较高。建筑的距离要求是高度的3倍,比如说站点距离30米处只可以建10米以下的楼。一些地方对于这样的高标准不是很能接受。
温州潮位站与浮标站密度偏小的原因,秦明慧说“主要是资金的缺乏”。一个潮位站成本需要250万,每年的维护费用在几万元。一个浮标站的建设成本在三四百万元,每年维护费用则高达百万元。“目前,只有中央财政拨款,让地方财政支持很难。”
极端气候灾害急需灾害预测
“不过政府已经重视防灾减灾的建设,‘十一五’规划已经过论证,正在具体推进。”马处长说。按照“十一五”规划,温州将要新建设大量站点(都是高标准的多要素自动站),建成后总共是110个站点,不到100公里分布一个,满足中尺度灾害的预测需求。
黄凡表示,“十一五”的气象规划,温州已经预算了1600多万元的投入建设监测站。关于海洋相关站点,也在考虑地方财政的投入。秦明慧还没有地方财政支持的消息,不过他表示,中央财政这两年也大大增加了投入,马上会有大的建设动作。
中央气象局应急办副主任郑江平说:“气象项目建设,与国家财力有关系,与轻重缓急也有关系。”他介绍,目前几十公里有一个站点,从全国范围来确保大尺度的预测网点已经布好,“十一五”之前并没有强调地方进一步加密加大网点,各地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投入。不过,“十一五”开始要求进一步加密。今年3月,相关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现在各省各地方都在细化。”
“《意见》的出台,主要是因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极端的气候灾害更加频繁,影响加大,这在去年台风的数量与强度都表现比较明显。”郑江平说。
8月10日下午17时,苍南气象局下的霞关监测站,监测到“桑美”最大的风力是每秒68米,站点每小时传输一次记录。以此记录,“桑美”成了中国气象记录史上最强的台风。8月11日上午9时,温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统计的直接经济损失是46.0657亿元。
“之后,霞关站就被“桑美”破坏了。否则,监测到的风力肯定会更大。”林云琳说。目前,我国对于台风风级标准细分到17级,每秒51米到61.2米为17级,更大的风力都统称为17级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