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33|回复: 1

[【心情日记】] 房屋价格在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中继续上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3 10: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15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涨幅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8月15日《新华网》)

  看了这则消息,很多人可能会对“新政”的作
用产生疑问了,一些消费者可能对“新政”的预期也会产生怀疑了,在疑问与怀疑之中,消费者会不会重新回归到“买涨不买落”的套路中去呢,会不会引起商品房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呢?

  “国六条”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按理应该发挥作用了,房地产销售价格也应该有所下降,至少不应该继续上扬了。

  可是,事与愿违,房屋销售价格仍然按照它自己的轨迹,继续保持上涨的态势,这确实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好象这些政策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事,与市场毫无关系一般。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如此坚挺,“新政”对其的影响力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呢?

  首先,新政是一种预期政策,更是一种保障政策。新政中规定的90平方米和70%这两个量化概念,虽然说目标非常明确,也有一定意味。但是,这两个目标,总体上讲,还是一个预期目标,更多的是一种保障目标,是为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群众预备的政策,对那些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有条件改善住房生活水平的群众,缺乏吸引力。而这两个目标,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发挥作用的,也不可能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对于绝大多数有条件买房的消费者来说,根本不可能,也绝对不会等到几年以后才购置新房。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政”的近期作用就受到了影响。

  第二,购房者的心理已经成熟,房价保持一定上扬属于正常现象。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继续上扬,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在人为炒作的情况下出现的价格上涨,而是一部分消费者理性改善生活条件、购买住房引起的自然上涨。大家知道,对绝大多数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的购房者来说,他们购房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不是解决基本住房。他们对购买新的住房,已经做了相当时间的准备,也做了充分的考虑,购房的心理已经成熟,他们不仅需要购房,而且需要购买面积较大、结构较好、环境较优的住房,在各种住房贷款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价格也不是他们最担心的内容。虽然,他们也希望房屋价格能够低一些,能够节约一些开支,但是,面对“新政”的内容,他们已经十分清楚,对他们这个阶层来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因此,最终作出了“与其等待”不如“早点住进新房”、“早点享受”的选择。

  第三,开发商的促销力度更大,保持着房市的“温热”。要知道,尽管“国六条”等政策很强硬,但是,开发商并不会就此束手就擒,他们既然已经付出了“代价”,他们就想着如何回报,从任志强的言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其他开发商的言论中也可以看出。因此,针对“国六条”等新政,开发商促销的力度也更大,让利、奖励等政策频出,也深深地刺激着购房者。开发商的这些手段,大有宁可把牛奶倒入大海,也不让市场价格下跌的“决心”。目前,应该是开发商与政府博弈的时期,谁能够在博弈中取胜,真的很难说。因此,指望在短时间之内新政发挥多大的作用,也是不大可能的。

  第四,地方政府不配合、不作为,也使得新政效果难以真正发挥。说实话,对于“国六条”等新政,有多少地方的政府是真心支持的,实在难说。因为,从多数地方来看,房市的火爆,更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所为,是地方政府的所谓经营城市、城市扩张、城市投资环境改善等行为引起的。他们通过大量引进开发商,炒热土地,炒高土地价格,从而,让政府在高额的土地价格上获得一块收入,用于城市建设,用于建设各种政绩工程。不少地方,城市建设才刚刚启动,或者正在加快建设,如果按照新政的要求,就不可能再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了,也就很难建设政绩工程。因此,让他们放弃土地炒作,就是放弃政绩,这又如何能够做到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政要想发挥作用也是很难的。

  所以,面对继续上扬的房地产价格,我们不必太过奇怪,也不要过于紧张,因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已经基本步入平稳发展区间,再假以时日,会更加平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3 12: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派胡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9 12:27 , Processed in 0.2095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