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一下说明: 这个课例,后来应当时学校教科室的要求,总结成“模式”,因而前面一段带有反思、探讨、归纳性质的文字。这段文字,我自己认为,在当时还是很“超前的”。快8年了,现在看来,也并不太落后,当然,有些提法是需要作些更动的--为了保持原貌,暂时不动。 《单元教学五段式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单元教学五段式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利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打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入手,通过自读、交流等形式,以求在平等的研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这里的“五段”系指阅读训练中以“单元”为单位的“准备——点拨——自读——交流——小结”等五个步骤。“自主阅读”则是指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一、教学目标 本模式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近期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单元的要求,让学生尝到用自己的目光去体会、鉴赏作品的乐趣。从而在达成单元目标的同时,逐步养成主动自读、积极思考的习惯。 其二、中期目标:通过几个单元的积累,逐步提高 “自主阅读”的难度和要求,实现“摆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的目标,让他们学会在阅读作品时自己发现和解决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问题。 其三、远期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在养成他们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同时,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说明:提出上述目标的依据是: ——这是养成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语文能力属“心智技能”范畴,它的形成,除了学习者在不断实践、反复训练过程中,以亲身体验的方法,积累经验、逐步“内化”外,别无它法。这一模式,其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实现“在动中积累经验、养成习惯”。 ——这又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具有独立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人才,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其中,以“能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知识”、“能以独立钻研和‘发现’的方式获取新的技能技巧”、“善于把这些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技巧用于自学”、“善于把它们用在实际当中,解决各种问题”为特点的“独立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最为关键。高中是普通教育的最高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一样,担负着在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面对21世纪的需要,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鉴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我们对此注意不够。这一模式,就是想以此为目标,通过“釜底抽薪”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脱敏训练”,让学生逐步摆脱在阅读课文时对老师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进行这类训练提供了训练的好材料。 ——这也符合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改革的方向,体现了“主体教育论”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现在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动力和习惯,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从小放手太少。以至于在学生眼里学习不是他自己的事。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管得紧不紧,而在于能不能激活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一个人的自由是最体现价值的,把学生的时间安排过满实质上是一种剥夺。现在学生说负担重,在很大程度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所至。只要设法把他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负担轻重”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这里的关键是找到“激发”的途径与办法。这一模式,就是试图通过老师退居幕后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独立自读的要求,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目标,激活其内驱力。 二、教学原则 ——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说明:提出并遵循这个原则,是基于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的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学习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职责,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负起责任来。 其次,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对任何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都受他自己的基础、爱好、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时间、程序去阅读、理解文章。教师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引路和示范,决不要包办代替。在学生独立理解领悟的过程中,他们有权获得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辅导资料。在这方面,师生的权利也是平等的。只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参考书”,都只是对文章理解和领悟的“一家之言”。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会参照各方面的意见,求得最佳的结论。 ——“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 说明:提出并遵循这个原则,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 其一,应该明确它绝不是那种建筑在大量的“习题”“范文”基础上的“题海式训练”的“动”。按这个原则,应能做到:足量、有恒、动脑等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这里,“足量”是指“面”要“广”。这个“广”,是“举一反三”式的扩展视野的要求。“有恒”则是指坚持不懈,以“小步走不停步”的训练达到目标。“动脑”则是指在整个过程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开动脑筋”。 其二,在实施过程中可采取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不留痕迹的启动”、“釜底抽薪式的逼动”、“兔过留迹式的引动”等三种。“启动”系指在单元开始时教师要言不烦、恰到好处的引导;“逼动”系指进入自读阶段后采取的“不问不讲”的策略,迫使学生摆脱依赖,独立阅读;“引动”系指用一定的作业形式和多层次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以导向。 ——放开手脚、不设禁区的原则 说明:提出并遵循这个原则,其目的在于: 首先,一定要从时间、空间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度”,是学生有条件自读。 其次,还要明白读书理解全靠的是读者自己,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学生提出或试解的问题,只要能“自圆其说、理直气壮”,就承认其正确。即使有差异,也应注意做到“点到为止”,尽可能让他们自助、互助来解决。 三、教学结构 从教学过程来看,本模式共有五个环节: 准备→点拨→自读→交流→小结 说明: (1)、实施本模式应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在首次使用时,学习内容最好是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文学作品;以后则可逐步加大难度,对选文不必再作限制。 ——在备课时,应坚持单元备课,教师应对全单元所有的内容有总体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应与校图书馆等方面联系,了解可资利用的材料,在必要时组织好有关参考图书收集上架。 ——本模式主要适用于高中学生,在具体实施前,最好能用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用好工具书”“写好读书笔记”等方面的复习训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讲一些“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常识介绍。 ⑵、从教学过程来看,对本模式的五个环节作如下的说明: 其一、准备:这个环节主要是以教师活动为主。具体做以下两件事: ①选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与大致安排,写出教案; ②作好外围准备。 其二、点拨:这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活动,但以教师为主。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导入式——介绍单元教学要求;提供自学的有关信息;明确在这一单元学习时师生分别应做好的事。“导入式”用一课时,一般安排在单元的第一课时。 解难式——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从扫除阅读障碍出发,作必要讨论、讲述。“解难式”课每个单元不超过单元课时总量的30%。在安排上,应根据课文的难度、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自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的预测等信息来确定内容、上法及时间。 应该说明的是:无论“导入式”,还是“解难式”,在上课方法上都要遵守上述教学原则,以“提示”“介绍”“研讨”等为基本的教学方法,多说“这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之类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语言,尽可能少用结论式、定评式的语言。 其三、自读:这个环节是整个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个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分为“初读”“细读”两个过程。 ①初读——学生直接阅读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解决“生字新词”等常规问题。独立或参看一定的辅导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写出“读书报告”。并完成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 ②细读——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本单元课文中自选1~2篇最能体现单元教学要求的课文,从“尝试命题”、“难题质疑”、“新的发现”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细读思考,写出书面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程度、读书的习惯等因素,这个环节以课外进行为主,但在时间上给以一定的跨度。在此期间,教师主要通过定期定人收取作业批阅、与学生交谈、接受学生个别提问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收集各类信息,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 在学生自读这一段时间里,课内可安排写作、语言基础、文学常识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只是要严格遵守不布置课后作业,以保证自读的进行。如果课时允许,甚至可以在课内就让学生自读。 其四、交流:这也是整个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不少于整个单元教学课时50%。基本上按单元课文,每篇一课时为单位安排。这个环节依然是师生共同活动,但以学生为主。交流采用两种形式: ①“指定交流”由教师根据前一环节中所收集到的信息,指定发言人。其目的在于落实单元教学要求的内容。这类发言一般不超过40%。在他们发言以后,教师应从肯定的角度点一下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②“抽签交流”则不作任何指定,由当堂抽取学号来决定发言人。其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见解。这类发言一般不少于60%。在开始抽号前,允许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报告”“‘细读’作业”作一番挑选。在发言后,由教师从鼓励出发作出评价。 其五、小结:这是整个模式的最后环节。在操作上包括“单元测验”和“综合小结”两项。其中“单元测验”坚持“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的难度、题型、评分等各项标准不变。只是要求学生在测验分数出来以后,不仅要看“对”与“错”,还要对照一下自己的“读书报告”“‘细读’作业”想一想,看看是否抓住了重点难点、差距在什么地方、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并在这个基础上,写一份“单元学习综合小结”。 四、教学策略 ——釜底抽薪、放开手脚 说明:由于长期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对教师的依赖,在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无从着手。此时,千万不要心软。在讲清了“单元要求”“师生分别应做的事”等内容后,一定要反复强调:书要靠自己读,自己去理解和领悟。如果你自己粗读一两遍,还没深入思考就以为全懂了,自然是你自己的事。只是将来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不能怪别人,只能由你自己负责。这个话初看起来似乎有点不近情理,但这在起步阶段是必须的。惟其如此,才能迫使学生去读、去思、去问,慢慢的适应要求,学会“独立阅读”,“养成独立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正像“药物脱敏”过程中的“抵抗期”一样,坚持下去,“走过去,前面是一片天”。 当然,话是这样说,但教师的职责本来就有“解惑”的一面。提出上述策略,也不是说完全撒手不管。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来达到“解惑”的目的。这就是—— ——导向点拨,不露声色 说明:这一策略就是要在单元备课时,应对所有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在学生面前不要“全盘托出”。可以利用上“导入式”、“解难式”甚至“交流”课时,采用“举例”“借力”“提醒”等多种方式不露声色的教给学生。这里所谓的“举例”系指在讲述有关知识点(如疏通文言等)时,把应引起学生注意的重点难点作为例子提出,以引起注意。所谓“借力”则是指利用学生的“读书报告”“交流发言”等作业的成果,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点一下,让学生觉得是他们自己发现、抓住的。总之,应时时处处注意从保护、激励、养成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养成独立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出发,不露声色的达到把单元“重点难点”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目的。当然,总有一些对理解和领悟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内容或者没有可利用的“抓手”、或者仅仅点一下还不够力度,此时就应该—— ——抓住矛盾,激化冲突 说明:这一策略,主要是针对那些值得“重敲”的课文内容。在操作上,应特别注意“提出”和“激化”两个环节。从“提出”看,最理想的是“借力”,能及时抓住学生作业中的“问题点”,特别是不同的学生中出现的差异,这样,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一般说来,这种机会只要注意及时反馈,是不难抓住的。即使一时没有找到,也可利用“导入式”“解难式”或“交流”课时,用“设疑”、“故错”等方法挑起。从“激化”看,可以采用“几说并存”“组织辩论”等方法实现。当然,这里的关键还在于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在于及时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情况,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 ——确保时间,强化反馈 说明:这一策略,是确保整个模式正常运行、实现目标的基础。特别是在初次实行这一模式时。而在具体操作上,抓反馈又是基础。关于抓反馈的做法,前文已提及,这里不再重复。 五、教学评价 对本模式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不排斥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看学生所写的“读书报告”的认真程度;看学生“细读作业”中对课文思考与领悟的深度与广度;看学生在完成上述作业同时做好课文后各项作业要求的质量。 结果评价:主要看“单元测验”成绩及测验后所写的“单元综合小结”的质量。 六、个案:高中H版高一(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说等文学类作品中情节线索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脉络在表现作品主旨与思路、展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等方面的作用。 说明:按此目的要求,课本收入了《药》《促织》《最后一片叶子》《一碗阳春面》等四篇小说和《林则徐》电影文学剧本。作为配套的《练习册》中又加选了《做脏活的工人和白手的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崂山道士》《麦琪的礼物》《穷苦人》《禁烟始末》(林则徐的信)等文章。 根据我们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除《促织》涉及许多古汉语语法现象、《药》涉及必要的社会历史背景之外,按目前学生的一般水平,完全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而且,本单元的课文以小说为主,也易于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基本符合“单元五段式自主阅读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教学过程〕 ①.前期准备:通读教材、练习册提供的全部阅读材料和练习题,找出内在联系; 对学生作分析,确定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及对策; 与图书馆联系,了解相关图书资料的拥有情况,组织好上架。 ②.具体操作: 本单元共安排九教时。分五步走。 A.单元导入(安排一教时) 说明:本课时的主要内容: 作单元教学动员,明确单元目标,采用的方法及师生分别应做的事。 明确:单元以学生独立自读为主,在这个前提下,老师做这么几件事:①提供有关本单元涉及到、对学生来讲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主要是一些术语、概念及其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②介绍背景、扫除文字障碍;③组织“专题讨论与交流”。学生则应做到:①读的到位:必须独立阅读课文,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读书报告”(内容含: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在读书或做题过程中发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自己对教学要求和课文理解出发设计的题目);②练的到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习题。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单元文话,弄懂有关术语、概念、方法,明确作业的要求。 B.必要点拨(安排三教时) 主要内容: (A).《促织》语言疏通(用两教时) 教学步骤: 课前安排: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b.检查引入:以课文注释一的掌握情况为例抽查。 c.讲授内容:(逐段进行) (a)朗读课文,对其中字音、断句作点评,以明确句读。 (b)展开讨论,在读读议议中,侧重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c)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古代汉语知识作归纳、小结。 在操作时注意: a.课内的训练侧重于在“读读、议议”过程中,明确句读,解决文字词义等问题。 应特别注重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凡学生已能依靠注释、工具书解决的地方只要能自圆其说,而且对理解文意无大碍,都予以承认。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允许存疑。 教学内容侧重于课文涉及且有可能影响对课文理解的古代汉语知识。特别注意以疏通语言为限,一般不涉及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 (B). 《药》的社会历史背景介绍(用一教时) 教学内容侧重于鲁迅及其创作的介绍。以开拓学生视野,更好的理解课文为限。 教学方法以老师讲为主,重点介绍鲁迅的文学创作道路,介绍《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名篇。原则上不提及《药》。 在课的末尾,作为示范,就《药》,提出了若干个可供思考的问题。 C.学生自读。 说明:实际上这一步在单元导读课后就已经开始。要求学生在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完成。 D. 讨论交流(安排四课时) 基本上每节课集中讨论一篇课文。 学生发言有两种方式: ——指定发言:根据学生交来的“读书报告”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交流发言。这类发言控制在发言总量的40%。在他们发言后,由老师作简要的点拨,由此落实教学目标中的一些关键点。 ——抽签发言:由学生根据学号随机抽出,上台发言。发言内容以他本人的“读书报告”为据。这类发言控制在60%左右。在他们发言后,由老师从鼓励出发作点评。由此,照顾到“面”,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 E. 单元小结(安排一课时) 先参加年级统一进行的“单元测验”。 阅卷结束后,结合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对照回顾自己学习理解的过程,找找差距。课后,学生写出“本单元学习综合小结”。 1998年10月13日星期二三稿毕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4 21:39 , Processed in 0.17468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