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64|回复: 5

[【文史类原创】] 诗传百年抱山吟 字震九州魏燮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8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传百年抱山吟 字震九州魏燮均
——披露清代铁岭诗人、书法家魏燮均晚年的《九梅抱山吟草》诗稿



近代的东北文化史,流人文化占突出的一笔。他们显赫的出身、悲凉的遭遇、多舛的经历和众多异彩纷呈的著述作品都吸引着研究者的眼球。相比而言,原驻的东北学者反而若晨星寥落了。这其中,魏燮均作为一位多才的诗人、学者和卓越的书法家,而又湮没百余年而无闻,是值得重新挖掘、研究和重新审视、评价的。

魏燮均(1812—1889),清代铁岭人,生于嘉庆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812年2月6日),初居铁岭八里庄,道光廿八年(1848)迁红杏村(今铁岭县李千户乡红杏屯)。初名昌泰,字子亨,号芷庭。后因慕郑板桥(名燮,字克柔)之为人,改名燮均,又名魏扶,或魏桓,字伯柔,又字公隐,别号铁民、伯阳,号耕石山人、耕石老人、九梅居士、九梅逸叟、九梅村主人,斋馆号有梦梅轩、香雪斋、十砚斋、栖鹤山房、小隐红杏山庄、评诗读画之室等。魏燮均少年读书于铁岭银岗书院,平生好学,喜古文,善书法,尤好作诗。魏燮均书法出入黄庭坚、董其昌,善楷书,精行草,笔力遒劲、笔意精到,笔势流畅、潇洒俊逸。咸丰年间为县学贡生(秀才),曾做五年书记,同治三年甲子(1864),已经52岁的魏燮均赴京赶考,不第,但考官在他的试卷上写下“字震九州”的批语。次年进京谋职,又未成。但一时间,“文压三江王尔烈” 与“字震九州魏燮均”齐名并列,竟成为民间风行传诵的楹联。此后魏燮均曾在昌图、辽阳、沈阳等地做文书幕僚。既而回老家铁岭红杏村,寄情田园,教书种花;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被盛京刑部侍郎铭鼎臣厚礼聘为上宾,入幕四年,其间又赞助他刊刻了《九梅村诗集》。光绪三年初辞幕回家,此后吟诗弄墨,除访友吉林、沈阳之外,尤其70岁后,基本未再出行,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77岁辞世。魏燮均的一生是在躬耕、教书、入幕的生活中度过的。魏燮均一生攻诗,却以书法广闻于朝野,在东北更是名闻遐迩。归隐后30多年间得诗3000余首,著有《九梅村诗集》、《香雪斋笔记》、《梦梅轩杂著》、《荒史纪闻》等,可惜除了《九梅村诗集》外,其他均已失传。

最近得悉长春孔繁成君,敬惜字纸,且慧眼独具,约十年前于冷摊购藏魏燮均先生手书《九梅抱山吟草》诗稿三册。笔者借阅细审,知其收录作者及同时诗友于光绪元年乙亥(1875)至九年癸未(1883)晚年诗作、韵语共818首。行草小字,精妙超绝,时而秀媚疏宕,时而长枪大戟,真不愧“字震九州”之誉!

魏燮均当时在诗歌和书法上的名声很大,鸿儒名宿,学问淹贯,文彩风流,在辽沈、吉林有着相当的影响。清末东北文坛结社流行,文人互相唱和,以诗文交流感情,抒发抱负,而魏燮均可谓是其间翘楚。光绪元年,“先生著有《九梅村诗集》,原诗三千首,家贫无力付梓。吉林都护铭鼎臣先生为之删订,存二千四百首,并为付梓。时吾乡学者,往往家置一编,备观摩焉”(民国版《九梅村诗集•排印九梅村诗集序》)。铭鼎臣,名安,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东北大员,旗人,对东北政治文化均有重要影响。此人文武兼长,曾出任盛京刑部侍郎和吉林将军,临危授命而政绩不俗,颇有政治才能。同治十一年壬申夏(1872),铭安到沈阳赴任,第一件事就是尽力收集出版其先师王拓园的诗集,而王拓园与魏燮均为诗友,铭安经宁远知州刘松云介绍,“当即投刺拜访。一见如旧交,相得甚欢。”(光绪元年版《九梅村诗集》铭安序)后同样由铭安用自己的官俸资助刊行的王拓园《阅莒草堂遗草》,就是主要以魏燮均保存的旧稿为底本的。铭安将军对于保存流传东北古代文献实在功不可没。铭安出资刊刻的《九梅村诗集》,卷首牌记以书“光绪元年开雕 红杏山庄藏板”双行十二个徐三庚体篆书。民国时铅字版《九梅村诗集》“排印九梅村诗集序”说:“后铭去官,先生亦捐馆舍,其版遂流落奉天某书肆。时有邵雨亭者,博雅士也,与先生为文字交,虑其版之失,谋所以保存之,未果。竟被有力者攘得之,而居奇焉。未几,有力者弗戒于火,版亦全毁。先生遗集荡然无存。惜哉。今相去五十年,求先生遗集,竟不可得。”岁月荏苒,铅华涤荡,时至今日,得识先生者有几人?得闻先生者又有几人?真令人不胜唏嘘。然先生有幸!学林有幸!如今先生乡邑的学人没有忘记这位先辈,东北,尤其辽宁的文史学者如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徐天欣、作家孙芋、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程显平女士、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毕宝魁等专家学者都有专文介绍或涉及到这位先贤魏燮均。尤其是毕宝魁教授,原籍也是铁岭,师从辽宁大学中文系孟庆文老先生治唐宋文学,而后又独辟蹊径,著30万字的《东北古代文学概览》一书,不但是东北文学研究的发轫之作,对中国文学史研究也是重要的参考。其导师孟庆文教授为辽大老一辈诸名师中之代表,著作等身,雅好书画收藏,曾经手溥仪伪帝宫小白楼流出的几十件国宝级书画文物。而谈起书画收藏,孟庆文自己最有话说的还是所藏魏燮均的字轴:清幽淡雅,超尘脱俗,笔力遒劲,行文独特!书法大家沈延毅在世时就十分推崇魏燮均的书法。毕宝魁师从孟庆文读研究生,对家乡诗人魏燮均多有研究,发表了若干专题论文,并搜集到诗人《燕游小草》手稿等许多珍贵的资料,且得到导师孟庆文的积极鼓励。毕宝魁先生经过对魏燮均几年的研究,成果卓然,出版了《九梅村诗集校注》,为东北近代文学史填补了一项空白;并拟在条件成熟时撰著《魏燮均诗文全注》一书,如是则可称有功于地方学林!

如今在长春发现的《九梅抱山吟草》诗稿,三册,诗人魏燮均亲笔手抄整理,每本尺寸纵24.2厘米,宽13.2厘米。封皮封底为宽帘纹窗户纸;书页为淡黄色毛边纸,无界栏,天头高于地脚;白口,纸捻装;每半页8行,行25字为主,但多有出入,夹注双行小字,字数亦不等;三册均不标页数,第一册56页(每页以正反面计,下同),第二册49页,第三册67页。《九梅抱山吟草》诗稿,未经刊行,未见于任何书目的著录,也未被其他相关文献所提及,是首次发现的魏燮均晚年诗集,而且是诗人亲笔手抄整理的书稿,弥足珍贵。

第一册封面题签位置题行楷“九梅续吟草”,下双行小字“光绪元年 乙亥録存”。与这双行小字平行,右侧靠近书籍有单行小字“乙亥至戊寅”。这标明了《九梅续吟草》(后名《九梅抱山吟草》)是从铭安将军出资赞助他刊刻《九梅村诗集》的光绪元年开始“録存”的,且着第一册“録存”的诗作于“乙亥至戊寅”。扉页作者自钤一印,在中间偏下近书籍处,长方无边框的朱文,三字曰“香雪斋”,刻工草草,似非印人所治,然而风貌却与如今的现代派与些须暗合。下面另钤一印,印泥颜色较新,仿汉式白文印,曰“冯印广民”,知为曾经伪满时期的著名爱国官吏、教育家冯广民收藏(冯广民的爱国事迹另文撰述)。第一页右有一藏印,在页面右侧中间近书籍处,椭圆形豆章,隶书朱文曰“马育兴”,近代习见的私章形式。马育兴生平事迹待考。此页为卷首,题“抱山集”,右下单行小字“小序”,全文如下:“曹又廉别驾官治中时,有好诗多‘抱山’一额,为刘文清公所书。盖孟贞矅诗句也。癸亥罢官后,即以此额赠余。余悬之书室,今十余年矣!自丙子赋闲里居(“里居”二字原作“丘壑”),不废狂吟,将抱空山以终老也。因名其集曰‘抱山’,岂敢自谓好诗耶!” 这篇小序说明了《九梅续吟草》如何后更名为《九梅抱山吟草》的原委,按《全唐诗》三百七十五卷孟郊《懊恼》诗中确有“恶诗皆得官”之句,孟郊字东野,谥号贞曜先生。序后书诗一首:
      孤雁 丁亥稿(此三字为右下小字)
天寒日易曛,孤雁不堪闻。曾见几行过,未知何处分。
独征边塞月,远梦楚江云,犹记留鸿爪,潇湘旧有群。
此诗不在正文内而紧跟小序之后,且字体较小序纤瘦而墨色亦淡,应为后来在序后空白处所补入者。丁亥之年,不应在道光七年丁亥(1827)诗人年方十五年少之际,而是在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诗人已七十有五之时,为诗人逝世前两年。这首诗意境萧索,孤寂伤感,也更符合诗人老年的心理境况,可证此三册抄本为作者晚年的清稿本,但也是还在不断勾改批校的未定稿。第一册除去扉页和小序那一页,正文凡54页。正文首页题“西曹幕吟续草”,下落款书“九梅逸叟”,其后主要收录作者光绪元年乙亥(1875)之作;第二十一页开始主要收录作者光绪二年丙子(1876)之作,题“还山漫吟草”,右下小字“丙子”;第三十页始主要收录光绪三年丁丑(1877)之作,题“丁丑年稿”,右下小字“抱山集”;第四十四页题“抱山集”,右下小字“戊寅”,始主要收录光绪四年戊寅(1878)之作。后第五十页至卷末第五十四页则主要搜录其他诗友赠与诗人的唱和之作,夹杂着5则作者乙亥至戊寅年间的“梦中得句”。第一册综计收录作者自己光绪元年乙亥到四年戊寅四年中创作的诗文韵语共264则,外加“小序”后补记的1首丁亥年的五律:其中五律120首、五绝1首、七律43首、七绝85首、五古10首、序文1篇、梦中多得诗句联语5则。

第二册封面题签位置题行楷“九梅抱山吟草”,下双行小字“光绪己卯 续稿□□□”,后三字漫漶不清,疑为“至庚辰”。扉页前半页残损,存印花四枚半,其中两枚半为同一印,为方形白文“评诗读画之室”;另两枚,一为方形朱文“小隐红杏山庄”,另一为“动静须防一念差”,外有方形边框,内为近圆形白文。三方印前两枚为斋馆堂号印,后一方为闲章。扉页后半页钤白文“冯印广民”,与第一册同。接着又有一篇自序,文字与第一册“小序”小有出入,全文如下:“抱山集序   曹幼莲先生官奉天治中时,有好诗多‘抱山’一额,盖刘文清公所书。盖孟贞矅句也。癸亥罢官即以此额赠余。余悬之书室,今十余年矣!自丙子赋闲里居,闭户林丘,日以吟咏自遣,将抱空山以终老也。因名其集曰‘抱山’,岂敢自谓好诗耶!聊藉寓栖遁空谷之意云尔。   光绪五年岁在己卯夏五竹醉日九梅主人自叙” 这篇自序较第一册“小序”更为完整,达意更清楚,“夏五”为“夏季五月”之省,“竹醉日”为农历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栽种竹子最易存活。只是“曹又廉别驾”改作“曹幼莲先生”,这不同的人名用字也在体例之中,唯曹又廉(幼莲)别驾和刘文清二人都待查。清代官制中本未设别驾,明清人嗜古成癖,惯用一些前代大体对应的官名称呼当代职官,别驾即指府、州所设的通判。卷首第一页题“抱山集”右下小字“光绪五年己卯”,下钤椭圆形小收藏印“马育兴”,与第一册同。右下有三枚作者自己的用印,自上至下依次为:长方形朱文籍贯印“阿侬家住九梅村”、方形朱文别号印“九梅村主人”、方形朱文闲章“蹈腐儒习气”。第二册收录作者诗作共212首,并卷末“莲宾和尚所传”药方2则、名单一份计25人各附官职籍贯。其中五律89首、七律55首、七绝54首、五古14首。另只此册书眉或字里行间有同社秀才王上之(字梯青)批注若干,应为诗人光绪五年己卯作吉林之行时遇王所批。

第三册封面题签位置亦题行楷“九梅抱山吟草”,下双行小字“光绪辛巳 孟春续稿”。扉页前半页钤印花四枚,其中三枚为作者自己的用印,自上至下依次为:方形朱文印“九梅主人家藏”、方形白文别印“子子孙孙永宝用”、长方形朱文印“小隐红杏山庄”。三方印前两枚为作者自己的收藏印,后一方为籍贯斋馆印。另一枚为白文“冯印广民”,与第一册同。接着有一页空白,钤椭圆形小收藏印“马育兴”,与第一册同。卷首第一页题“抱山吟草”右下小字“辛巳”,落款“九梅逸叟”,下双行小字“时年七十 四百二十甲子”。“四百二十甲子”是古人记年龄的一种方法,一甲子是六十天,四百二十甲子是25200天,约合69岁多一点。在页面右侧中间近书籍处,钤椭圆形小收藏印“马育兴”,与第一册同。第三册收录作者诗作共225首,其中五律76首、五绝4首、七律46首、七绝74首、六绝25首。第三册正文后,还有“附录藕香诗社第三课”,右下小字“癸酉”,下落款“九梅居士”。收魏燮均22首、李湘浦7首、白亚珍12首、高馨竹7首、王上之10首、王梦琴8首、保会卿6首、王小舫10首、李小南6首,皆以两汉人物为题;另记其他诗课计:王梦琴5首、王上之5首、李湘浦1首、高馨竹3首、白亚珍2首,皆以“秋”字为题;并魏燮均一则非常重要的后记,涉及到了“藕乡吟社”的创始及创作情况,全文如下:“同治癸酉,余就幕刑曹。有故友李湘浦约结诗社,欣然许之。九月九日同集小河堰李小南明经家赏菊;是日即开诗社。不期而会者九人,共推小南为社主,以其家道殷实也。时有保会卿、白亚珍两孝廉、王梦琴副车、高馨竹太学、王上之秀才、袁甘泉布衣。每月一课,共会三课,诗约二百余篇。余选同人杰作百余首,订为一册,题曰《藕乡吟社诗钞》。后被人窃去,其稿全失,殊可惜也!兹于乱书中偶得剩草数十首,录之以存鸿爪,犹想见昔日风流韵事也!乙酉嘉平月,九梅主人识。” 之后又附录了铭安答魏燮均诗1首,李大鹏(小南)、王上之寄赠魏燮均诗各1首,李大鹏赠魏燮均贺寿诗4首并魏燮均梦中得句5则。清末沈阳小河堰主要由官员和文人组成了文学组织“藕乡吟社”,在沈阳,乃至东北近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对其研究,素来多有疑问。诗社的发起人、成立过程和活动情况都因缺乏记载或资料语焉不详而知之了了。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研究东北近代史、东北近代文学史的学人格外重视。《九梅抱山吟草》第三册附录的藕乡吟社诗课共计104首及魏燮均的后记1篇,相比之下就突显出其重要的文献价值来了,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九梅抱山吟草》三册诗稿中所存录的诗作七、八百首,内容十分丰富,依内容大略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乐府诗、行旅诗、赠别诗、感怀诗、记梦诗并诗社雅集之作等。透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直观、生动而深刻地了解到清代末年我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地理、农业、民俗等多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对诗人魏燮均其人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的发展变化有进一步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而对这些诗作的深入研究,包括校勘、注释和翻译和比较研究等,都将有待于来日。

魏燮均家贫不仕,一生教书育人,种菜耕田,交友结社,修写县志,支持义学,考察古迹,对地方文化建设有很大贡献。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地名、事件、风物,对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进行的大量的真实描述,在东北的史载中有独到的一笔。《九梅抱山吟草》诗稿的发现,在对诗人魏燮均、东北古代文学、东北近代史的诸多学科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许多学术新观点、新问题的可能性,有着极大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其本身所承载的文物及书法价值更是显而易见的。《九梅抱山吟草》是具有唯一性的历史遗存,是不可多得的传统瑰宝,是十分珍贵的乡邦文献!对于这部诗稿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还有待于深入。诸如原来学者们的看法是诗人除了同治三年、四年两次进京外,足迹未出辽宁,观《九梅抱山吟草》可知其晚年以近七十的高龄作两次吉林之行,并对吉林的沿途景致和古迹以诗歌的形式做了叙述和查考;诗人在诗作中还对自己的书法成就和书法艺术本身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评价和见解;关于诗人和其他八位诗友在沈阳小河堰雅集的“藕乡吟社”一事,在东北文化史上也是一件盛事,在这三册诗稿中也有新的资料可资参证,等等。这些课题都将吸引着对东北近代文坛有浓厚兴趣的学人去深入探究。

辽北铁岭,古称银州。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龙首山、帽峰山、慈清寺诸名胜。清康熙皇帝东巡曾游龙首山,留下“雨余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的诗句;周恩来总理1910年亦曾在铁岭银岗书院就读,时方十二少年,目铁岭为其第二故乡。地灵而人杰,故英才辈出,续写《红楼梦》的高鄂、中国指画鼻祖高其佩都出生在这里;铁岭银冈书院是东北地区建院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书院,其考古和文化价值毋庸赘述。这样的山川,孕育出魏燮均这样的诗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14: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WORD版的,这个似乎更方便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14: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两张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8 14: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好字、好文!铁岭不愧为一个大城市!

就是看得俺有点眼晕。兄把段落之间加个空行吧。不然还得下word看,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15: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谢谢。我试着弄弄,我看着也别扭。不过我在WORD里弄的挺清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8 15: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多了,麻烦您了。看来好内容还要有好形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4 00:25 , Processed in 0.13496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