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2|回复: 0

巨额投入成他人嫁衣——留学生:出去了就不准备再回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5 03: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巨额投入成他人嫁衣——留学生:出去了就不准备再回来

| 消息来源:新华网 | 八阕编辑:2006-08-03 |


前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78级首批学员进行了一个统计,全班88名学员目前分布四大洲,至少有七种国籍。少年班创办28年来,已毕业的近千人中有约一半在国外学习一去不复返。

国家巨额投入成为他人\"嫁衣\"

目前,我国许多优秀大学毕业生一出国、二考研、三进外企,国家好不容易挤出来的投入成了他人\"嫁衣\"。

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从1999年起,国家分三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亿元。但是,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 2154人,研究生1596人,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更是突破千人大关,以后每年都是持续增长。

我国大约3/4留学人才滞留海外 将威胁经济安全

学者张峰在蓝皮书中指出,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长期下去,将威胁整体人才及经济安全。

他介绍,从国家间看,人才更多地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较发达的国家。有资料表明,美国目前聚集了全世界1/2的研究生,1/3的本科生,1/4的科技人员。

自1978- 2002年底25年里,我国58万余人出国留学,截至目前,只有15万人回国工作。

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有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滞留国外,回归与滞留人数比为2∶1是正常的,而我国的情况却呈现1∶3的倒比。

\"最好的人才都留在国内\"的国家是美国和新加坡,而印度和中国则处于最后两名。

在蓝皮书中,关于博士现状的调研称,目前博导力量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我国的博士生导师中三分之二的人是既带博士生又带硕士生,每名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3名学生的比例。

出去了就不准备再回来

在北大、清华,很多学生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手里捧着新东方的教材准备GRE和托福考试。北大物理、化学等理工科毕业生出国学习的非常多,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中国青年报》曾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

人才政策值得反思

有关人士认为,人才纷纷前往海外是由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的。首先,发达国家各方面优越条件的吸引力不容回避;其次,国内教育科研体制相对落后、软硬件环境不够完善、导师能力有所欠缺等,也使许多人无法完全施展才华;而且,相比国内学费不断上涨,美国大学却一直提供极富诱惑力的奖学金,学生能获得经济独立与成就感。对此,我们的人才政策该值得反思了。

我国人才流失依然严峻: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出去

最近,一个旨在\"探讨我国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重要产业界的高层次人才外流状况\"的研究报告表明,现阶段我国人才外流趋势仍不容乐观。报告通过调查,列举了大量数据来说明人才外流的现实,及其背后的原因和由此造成的影响。

外企争夺高层人才

实际上,多年前已有专家提出要警惕入世后可能出现的\"第三次人才外流\"。前两次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发生过的两次以国内人才流失到国外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外流;这一次,流失目的地不光是国外,更包括在我们家门口的跨国公司。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据报道,多家大型外资企业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已达10亿多元,相当于2002年北京市财政投入科技研发资金的总和。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

当然,在人才去留问题上,我们也不全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与所谓\"第三次人才外流\"相伴的,是近几年日益明显的人才回流趋势,以至于\"海归派\"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创业群体。来与去的双向活跃,构成了近一个时期人才流势的新特点。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都认为,这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后的人才回流是相一致的,而我们现在的回流,比想象中来得还要早、快。专家同时指出,这种回流潮中并非没有隐忧,一是质量----流失的基本上都是精英,而回归的则良莠不齐;二是数量----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联合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最近共同完成的《我国科技人才外流及对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尽管近期学成回国留学人员的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是相对数量在明显减少。

外国争夺紧缺人才

人才流失、特别是关键人才流失已经影响到国家安全,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十大人才问题研究中单列出一项子课题\"人才安全\",并得出结论:随着\"入世\"后人才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面临的人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我国短缺的重要、关键人才具有全球趋同性,即我们所缺的也是人家所缺的。比如目前我国人才缺口较大的现代通信、生物工程、电脑芯片制造和软件设计等高新技术人才、熟悉国际金融和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很短缺。据2000 年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统计,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年的缺口为45万,预计到2006年这一数字将扩大为67万,而其本国培养能力只能满足总需求的1/3;日本、英国近年来都放宽了向引进信息技术等人才发放绿卡的限制;法国将从2000年开始的五年内发放两万张信息技术人才入境的绿卡签证;对移民一向保守的德国也于2000年开始实施\"绿卡工程\",专门开设了网络征才热线。

这些形成了全球范围内针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国际金融、商贸、企业经营等人才的全面争夺,使我国本已不多的这部分人才存在被夺走的现实威胁,比如前不久美国某猎头公司公布了一份囊括我国金融界 2000多名高级人才的名单,其中详述了每位高级人才的适合职位。结合其用人单位往往许以高职、高薪、高股权等极富诱惑力的攻势,我们的现行体制下可能是很难抵挡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出去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还是我国加入 WTO 后的今天,出国留学都是我国人才外流的主要形式,这一点,不仅有《报告》的大量数据证实,更可以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无数人和事来感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潘金云教授就十分感慨于20世纪80年代最严重的时候,大学里一个班20人,18人出国,回来的只有一两人;而现在,这样的情形没有了,最近四五年,出入大体平衡,\"这是值得欣喜的现象\"。

然而,\"出入平衡\"的表象并不能掩盖住出国留学热未有实质性减退的事实。《报告》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2.1%,从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 15万人。\"出国留学是好的,以后再回来也是好的,但需要反思:为什么那么多人费那么大力气出去?这不是我们的光荣,而是耻辱。\"董克用教授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感受最深的,是在校大学生把出去当成首选。非常优秀的学生考上大学后,一出国、二考研、三外企,目标基本如此。这里的最大问题是,高等教育占了我们教育资源的很大一部分,理应收回来更多,但好多却流失了。一方面,人家的大学是比我们好;但另一方面,很多专业到美国却用不上,这就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9 12:43 , Processed in 0.2497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