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03|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原创]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随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6 00: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随想

(注:本文最早发表于南大小百合bbs,本文系本人原创。特此声明!)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反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一向认为:只要喜欢并服膺
汉文化的人都是一家人。

彭华的《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说:关于“种族与文化\",陈寅恪发凡创见,论之
颇多;而这也是陈寅恪学术观点中为研究者们所援引最多者之一。约略而言,陈寅恪“种
族与文化”观的要义在于:“种族与文化”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古史)与文化的最要关键,
而判别“种族”的标准是“文化”不是“血统”。


前一段时间听东京大学教授斋藤希史先生的《汉文的命脉》的讲座,他说起日本有很多中
国研究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在中国,而转移到了日本。虽然斋藤先生并不赞同此
类谬论。但是他的话还是引起我极大震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丧失太多了。十年动乱
,我们破除了很多我们自以为的“糟粕”和“垃圾”,打倒了孔夫子,焚毁了古籍,推倒
了古代建筑,梦想重新建立地上的天国。最终地上的天国没能建立,但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基础和根基倒几乎被我们破坏殆尽。虽然文革结束几十年了,但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将是
深远的。当下的中国依然处于这种大破后却最终不能大立的尴尬境地中。旧有的传统文化
和信仰几乎被摧毁了,但是新的文化和信仰无法建立起来。就像东南大学陶思炎教授在《追
寻消逝的符号——中国民俗讲座》所警醒我们的,有信仰总比没有任何信仰好。当今我们很
多人没有任何信仰,心中只有自己的私利。



怎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信仰被摧毁后留下的巨大空间和废墟中重建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重新找回我们的优秀文化精髓,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群就很容易
被一些擅长奇谈怪论的所谓“大师”和宣扬**功之类的人迷惑心灵。八荣八耻教育算是一种
迟到的补救,意图以我们固有的却被我们遗忘多时的优秀古代道德传统来挽救当下的种种弊
端。但对于从文革以来,早已厌倦了繁琐的口号宣传的国人,能够收到多大的效果,令人
怀疑。



其实在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实在值得我们珍惜。仅举《论语》、《孟子》为例


诚信第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坚持信念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善于自我反省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等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孝敬父母、忠于职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讲求礼义,提倡仁与礼的教化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
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克己复礼”即以道德来约束、克制个人的无限制的私欲。


善于思考,反对愚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安贫乐道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
乎?”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反对巧言令色之徒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舍生取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荣辱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
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
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义”,仁义二字,就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司马迁在《报
仁少卿书》中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继承父志,在遭受宫刑大耻之后,仍然忍
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范仲淹《岳阳楼记》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在倡导爱国爱民的思想。顾
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数千年优秀文化积淀而成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值
得我们珍惜。 可惜这些东西都曾经被我们摒弃,打倒,斥之为“腐朽”、“落后”,扫进
“历史的垃圾堆”。最终我们还不得不捡回这些被我们丢弃的“垃圾”。


其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除了陈寅恪先生以外,钱穆先生的观点也非常值得重视。钱穆的
《国史大纲》引论发表在抗战期间,钱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提出的两点史学意义的
观点至今我们依然体会不深。这大概是他解放后到台湾的缘故?


钱穆讲到“只有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然后才能期望国民对国家深厚
的爱”,然后他进一步讲到,“要先使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然后才可以以期
望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


  钱先生讲的第一点就是希望我们对中国历史要有深刻研究和认识,然后才能从中激发出
对国家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比的爱。这就告诫我们,不要满足于宣传几个爱国的口号而已
,切记只有几个口号,是无法说服他人去爱国的,对中国的感情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培养
出来的。


   他讲的第二点就是先有历史真实的了解,然后才对国家当前有真实的改进,其实这正
是从史中求史实求历史的教训,而作为当下现实的重要的参照,也就是鉴古知今,“通古今
之变”或者“温故而知新”。但是当前有多少人对中国历史有真实之了解,对近在咫尺的“
文革”的历史经验教训有多少了解?又怎能奢望这些人不重蹈覆辙,不重犯历史上的错误呢
?巴金先生生前一直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希望能够留给后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期
待留给后人深刻的历史教训,但到死他都没有等到“文革博物馆”的成立。一个不善于吸取
历史教训,不能对历史有真实之了解之民族,就无法期待其人民能对国家有真实之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10:25 , Processed in 0.2129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