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57|回复: 3

[【文史类】] 【新书交流与读后感】难以忘却的苦难生活的伤痕——读《莫砺锋诗话》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5 23: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砺锋诗话》





书号:7-301-10230-5
作者:莫砺锋著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单价:25元  
日期:2006-02-01
开本:21cm
装祯:平装
印张:12.25印张
字数:317千字
版次:
印次:第1次印刷   
  
简介:
=================

《莫砺锋诗话》是一本关于古典诗歌的读书札记,也是作者多年研读古典诗歌的心得的集成。它分四十个专题,分门别类地选录了近二百首古典诗歌代表作(包括词、散曲),解读其文本、分析其艺术特色,揭示其魅力之所在。文中时常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作者特殊的读诗背景,以及在读诗过程中受到的独特的感动,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并试图为以下问题寻找答案:为什么古典诗歌至今尚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本书的写作意图是把作者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心得转化成普及性读物,从而使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走进更广大的当代读者的视野。




难以忘却的苦难生活的伤痕——读《莫砺锋诗话》有感


读完莫砺锋老师刚出的新书《莫砺锋诗话》,心头沉甸甸的。莫老师研究古典诗歌数十年,书中自然不缺乏精纯老到的诗歌鉴赏眼光,但我从书中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由诗歌意境激发出的生活情感的体认,尤其是对于苦难生活给自己内心以及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的回忆与追述。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苦难生活可以给一个人造成多么沉痛而深远的身心伤害,这种伤害即使过了数十年依然那么清晰。《莫砺锋诗话》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苦难生活对于一代人心灵戕害的缩影。


苦难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莫老师的爱好,将一个原来迷恋数理,对诗歌敬而远之的人,拉进古典诗歌的怀抱。我们失去了一位可能比肩陈景润的大数学家,这是一种不幸,但世上从此多了一位热爱古典诗歌的真诚的大家,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本书序言中写道,“在我高中毕业的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心中珍藏了多年的关于清华园的梦想破灭了。”以后老师去长江边的赵浜村插队务农,将所有的数理化相关书都作为废纸卖掉,专心自学文科。插队十年,一本薄薄的《唐诗三百首》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那些古典诗歌深深打动着他的心灵,那些诗人仿佛都争先恐后向他倾诉,诗中的情感往往“于我心有戚戚焉”,由此他慨叹“诗人就是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就是为我而写的,那样的诗当然会感人肺腑”。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窥见莫老师那些苦难生活的伤痕。《时间篇》记载文革狂风从北京刮来后,高考废除,他无所事事,两年多的时间“每天的事就是漫不经心地在校园里闲逛,有时也到离学校不远的苏州市委大院去溜达,浏览浏览大字报”,以后就是下乡插队,去赵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就是学习种地,挣工分,“以每天六毛钱的单价出售青春而已”。十年中江南水乡的美景未能吸引他,令他最难忘的倒是这样的场景:在隆冬季节,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被强迫参加毫无必要的劳动。工间休息时,大家躲在草棚中抵御刺骨寒风,一直赖到天黑,只是为了那四分之一的工分。“时间啊时间,你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流逝了”。


除了白白浪费十年无价的青春,期间父亲的死又给莫老师造成了刻骨铭心的痛苦。父亲是老师最尊敬的人,他在文革中受迫害自杀,令老师无比伤心,“父亲的突然去世几乎摧毁了我对人生的全部信念,一连数月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虽然他渴望时间的流逝来冲淡对父亲的痛苦的记忆和思念,“在地里拼命地干活,想让劳累疲乏来麻木心头的痛感,可是没用”,“取出英语书本,拼命地记单词、背课文,想让枯燥的文字记忆来取代对父亲的思念,也没有用”。他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从悲痛的泥潭里自拔出来,只能通过反复吟诵古人的诗词来汲取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力量。全书中这些对亲人故友的怀念的文字,尤其是对父亲的怀念的篇章是书中最耀眼、最感人的部分,散发出人性美好灿烂的光辉,读后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全书中对于父母亲人的怀念,几乎时刻浮现在读者眼前。《父母篇》,莫老师回忆自己在车站看见一对老夫妇,满头银发,相互搀扶走远,顿时泪珠涌出眼眶,因为他感觉那些背影很像自己的父母!他回忆自己最荣耀的时刻,1984年10月22日上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位文学博士。会后,他多么希望父亲没有死,也能参加今天的答辩会,亲眼看到寄予厚望的儿子学有所就,想象父亲将会如何的喜悦、激动……不仅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莫老师说自己生平很少流泪,即使碰到再多的坎坷与挫折都不曾流泪,只有那一刻他哭了,而且号啕大哭。读到这里,我不禁也流泪了,深深地体悟到老师内心的伤痛。天下谁无父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读到这样真诚的文字,我相信任何人都难免潸然泪下。莫老师对母亲也充满愧疚,认为母亲一辈子都没有享受到安逸的生活,等他熬到经济上摆脱捉襟见肘的地步时,母亲却去世了,他已经永远无法报答三春之晖了!有人问他平时为何很少露出笑容,他说:我心中对于幸福的感觉已经麻木不仁了。今生今世,我不可能享受到圆满的幸福。于是在《儿女篇》中,他深情地写道:“亲爱的读者朋友……假如你正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学习、工作,就请给他们多写几封信、多打几次电话吧,有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正如郑愁予诗歌《野柳岬归省》中说:“儿欲养而亲何在!”儿欲养而亲不在,这大概是今生今世萦绕老师心头的苦痛吧!


苦难生活在莫老师心中烙下的伤痕是那么深,以至于数十年后他依然会时常梦见插队的江南小村,梦见小车间里寂寥无人,于是心中充满恐惧:厂里发生什么事情了,车间是不是停产了,我们这些知青靠什么为生呢?梦中的父亲永远都是面容枯瘦,愁眉不展,惊恐不安,依然是生前被批斗、被游街示众、被关进牢房、被发配劳改时的模样。梦中的自己也像父亲一样绝望,一样无助,没有任何办法解救父亲,也没有任何话语可以安慰父亲。《白发篇》回忆自己看望劳改犯的父亲,远远望去,父亲倚门而望,站在那里,一头乱发在风中飘动。那兼做羊棚的破屋,屋旁那棵大柳树,门口茕茕独立、愁苦无奈的父亲,那些场景,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从读者眼前缓缓掠过,字字血泪。


与苦难生活中那些冷酷、残暴、荒谬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莫老师与父母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序言中,莫老师亲切地回忆起与幼时与父亲一起合作,在扇子面上熏字,配上画。在《四季篇》中,他回忆“每年寒冬来临以前,父亲都要率领我们用纸把窗子糊上,并用纸条塞住门缝,不让寒风吹进来”。在《佳节篇》中,写端午节和全家人一起享用母亲做好的粽子,在煮粽子时,“整个过程中大家说说笑笑,十分愉快。当然,高潮仍是全家一齐享用刚出锅的粽子。那是多么欢乐的时刻啊!”《中秋篇》回忆父亲带子女一起去八字桥上赏月。《回忆篇》记载全家人看完电影,有说有笑回到家中,母亲煮年糕汤给他们喝,全家人喝着热汤,谈论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窗外虽然雪花飞扬,大家心中却温暖如春。那些苦难的岁月,凸现出温馨亲情的可贵,愈加反衬出文革的狂暴无序和对美好人性的不可思议的摧残和颠覆。


文革严重破坏了我国的传统,莫老师对此多有谴责。《佳节篇》说传统佳节几乎被“革命”扫荡一空,在“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口号下,传统的拜年、守岁、发压岁钱等,统统被除去。于是春节就只留下吃喝这一项。社员们大年初一还要敲锣打鼓,下地干活,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些重要节日一概不放假,至于人日、寒食、七夕之类,连名字都无人提及,生活变得死气沉沉,了无趣味。“元宵之夜,街灯昏黄,一到九点半就熄灭了,全镇沉没在一片黑暗之中,哪来什么‘火树银花合’?”老师渴望传统的回归,“今人常说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其实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于百姓的日用人伦的,为历代人民喜闻乐见的佳节就是其重要载体。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恢复大部分传统节日,让那些美好的佳节从古诗中重返人间,让人们在那些佳节里合家团聚、游乐休憩,让一年四季中联翩而至的佳节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有趣、更加美好”。《父母篇》热烈称赞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严厉抨击那些所谓的“革命者”,“只有出于真诚的情感才可能达到深挚的程度,只有合于人类天性的道德追求才可能普适于大众,儒家强调‘以孝为本’的道德追求所具有的非宗教性也即人间性,正是中华文化的民族特征之一,我们有什么必要对它弃之如敝屣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爱,还能指望他会对其他人有仁爱之心吗?有些革命者声称他们不孝敬父母却爱国家、爱民族,我觉得那些人非大奸欺世即大愚受人之欺,我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邻居篇》谴责文革给神州大地播下仇恨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时刻绷紧阶级斗争的弦,无端怀疑他人是隐藏的阶级敌人,成天像乌眼鸡想着怎样去斗别人。但是即使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还是有美好的人性之光在闪耀。父亲死后,当地风俗不能由子女抬遗体,但莫老师不敢连累他人去抬一个反革命劳改犯的尸体。正在为难的时候,三个邻居自告奋勇上来帮忙。一个简简单单的行为,却令他终身永远难以忘怀,那些邻居的名字,数十年后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老师渴望有朝一日大家都能拆掉家中的防盗门和窗户上的铁栅栏,让牢房般的住宅恢复家的原貌,其实这也隐喻着他希望中国能够恢复被文革破坏的优秀传统道德礼仪,人人都能拆除内心的栅栏,恢复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信任感。因此老师要求我们都要热爱读书,只有读书可以使心灵如同一方清清的水塘,不受高音喇叭中各种无耻谎言的欺骗。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之所以要煞费苦心阻止人们读书,就是因为那股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心田的源头活水就在书本中间。谆谆教诲,无不凝聚着老师数十年的人生智慧。



除了直接对文革进行冷峻的抨击,莫老师常常用幽默的语言讽刺文革的荒谬,由此也可想见他内心幽默的一面。这样的神来之笔,比如《黄昏篇》说“满地的社员顷刻之间便作鸟兽散,急匆匆地赶回家,哪里有人来跟你‘相见语依依’?人人都惦记这家里养的猪,它们早就饿得呼天抢地了”。“至于‘穷巷牛羊归’的景象,我当了十年农民也没有见过。公社领导规定每家只准养一头羊,还必须关在家里,那些羊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相见语依依”、“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带有庄严肃穆气息的古典诗句,用在这里,都令人绝倒。他还用调侃语调描写文革中火车绝对不准时的现象,下午三点钟的班车到暮色苍茫时还不见踪影,他向工作人员打听,工作人员看过票后说:“你是今天的车票,急个啥?昨天的这一次车还没来呢!”



书后扉页上有内容提要,说这本读书札记性质的书,有两方面的意图,一是与喜爱古典诗歌的读者朋友交流读诗心得,二是向读者推荐作者最喜爱的某些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意图没有提及。这本书应该是老师用古人诗歌文字来浇心中块垒。正如《世说新语•任诞篇》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莫老师不善饮酒,他在《饮酒篇》中说“我的酒量很下,因量小而不敢贪杯,就很少喝醉”。也许因为这个缘故,老师转而以吟诵古人诗歌来浇心中块垒,此点良苦用心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细细体会。本人对诗歌素无研究,对于书中诗歌的精到阐释也就无法细加评点,敬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3: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的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9 20: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的诗学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16: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的诗学不好??唉,莫老师可是有名的宋代诗学理论研究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4 01:26 , Processed in 0.10613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