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7|回复: 0

【读书交流与读后感】 读《第三次浪潮》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1 14: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ly]【读书交流与读后感】  读《第三次浪潮》后感[/fly]

《第三次浪潮》是一本许多人看来已过时的书,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来重翻了一下却也有不少意外的发现,:尽管我们对文中所体现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超阶级斗争”理论,“实托邦”的未来社会设计方案及分析社会动因所体现的历史多元论持有异议,但对该书作者立论之新奇,眼光之敏锐、写法之新颖印象极为深刻,在文中仍有许多值得一读的地方。故此,我们如其苛求著者的非马克思主义立场,倒不如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原则去看一看托夫勒是如何向我们展示一个观察问题问题的新视角和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迷信集团的阐释
为什么科技愈是突飞猛进的发展的今天,宗教和迷信愈是得到广泛的传播,难道真的如人所说:“科技和宗教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儿?”对于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作者是这样阐释的:“任何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①,迷信集团贩卖的最后一件重要货色是“生活意义”迷信集团掌握着唯一真理,而凡是它生活以外的世界。不承它那个“真理”价值的人,不是被描绘成认识错误,就被说成是异端邪恶,迷信的信息夜以继日被反复鼓吹,直至善男信女开始使有它的一套隐语、语汇,以至最后采用它对自己的生存的解释为止。由迷信集团灌输的“生活意义”,在局外人看来可能是荒谬的,但无碍于迷信的流行②。我们从托夫勒的分析不难想到:今天邪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猖獗,(如美国1993年的“大卫教派”使87人被困美国的卡尔梅克山自焚,日本1986年“真理之友教”7名教徒自焚于日本和哥山市沙滩,1995年“奥姆真理教”施放毒气致使12人失去生命,5500人受伤)绝不是像西方国家鼓吹的那样:是因为意识形态使然。而皆由于它是垂死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工业文明)的气味。
因为,在今天的世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是后工业文明交织,社会进步加速和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冲击波一浪接着一浪;我们拥有了网络时代的快速联络,却同时存在面对面交往的迟钝与冷漠;信息把世界与人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小时,人们之间的心灵却越来越隔阂;我们要充分享受生物工程给人类带来的丰富馈赠时,却有人断类正走向毁灭;人们在崇尚物质文明的“新新人类”时,却又渴望回到古人类的“澹泊宁和”,……所以,人类在找到了物质生活的绿洲时,却同样面临着精神的沙漠。这样的问题几乎在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家认为这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结果),托夫勒归结为是第二浪潮的余波,也就是说,他认为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未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他认为只要科技继续发展,到第三文明甚至往更层次前进时,这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他这种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由于社会科技发展不完善而导致人们“精神家园”沦落的观点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也是唯物的;而绝不同于一些西方学者,撇开其它国家的邪教问题不说,而单单指斥中国,把原因归咎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人权状况的恶化,以及中共执政的“高压”。
我们从多种渠道也知道:迷信和宗教盛行是一个全球问题,如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在美国有700个至5000个邪教组织。西班牙全国现有200个“具有破坏性”的邪教组织,信徒达1万人。比利时有181个“具有邪教倾向的异端”,德国有800个,法国有172个。而日本“新新宗教”达6000个之多”④。所以,托夫勒从经济、科技角度分析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宗教甚至邪教组织广泛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从世界大环境的角度和人类社会发展长河的角度来解释宗教迷信集团的猖獗,对于我们研究我国的宗教现状以及反击西方以“邪教”为工具的进行反华活动都具有借鉴意义。
观“甘地加卫星”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旨在向人们展示一幅美妙的“实托邦”图景,用乐观主义态度阐释冲突让人们从消极走向积极。其对未来之设计中,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本书第二十三章“甘地加卫星”中给诸如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战略:作者先列出发展中国家走过的“第一资助浪潮”、“第二次浪潮”的失败例证,并指出出路所在“(发民展中国家)”在能源、农业、技术和通讯这些方面的发展还表明了一些至为深刻的东西----一些全而的社会,都是建立在过去和将来的融合,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融合上面….人们能够开始描绘出一个改革的战略,它建立既发展低流量,面向乡村,只需少量资金的农村工业,也发展某些经过仔细选择的高流量的科学技术的工业,并由一种经济制度对两者都加以保护和促进” ⑤,托夫勒这一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理论应该是可取的。我之判断根据有二:一,这种发展战略符合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允许出现跳跃现象,而并非都按照一定次序不可或缺地前进,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或者民族,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历史阶段而前进的。二,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发展可作为例证,如在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过程中,德国等国家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为已用,实力迅速膨胀,实现国家发展的后发优势而崛起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所以,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靠按步就班地按农业文明,渐次工业文明,再次信息文明的发展程序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必须采取跳跃式发展战略,通过购买专利、技术引进等方式迅速吸收先进文明之成果,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这个道理很明显,就如同一个人在面临市场大量出售“奔腾4”电脑时,而不必再费钱逐次购买“奔1”“奔2”、“奔3”以求逐步发展一样。
所以,这个“甘地加卫星”的发展战略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在许多问题上也恰恰实践和证明了该战略。
社会浪潮理论
“浪潮”一词来界定社会形态被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是“既无一定内涵,又无一定外延;既无量的规定性,也无质的规定性” ⑥、“表面的、肤浅的、片面的、残缺的” ⑦,但我认为,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它虽不象以生产工具演变标准来划分社会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之具体,也象以劳动交换方式把社会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之概括。但却是比较生动形象的,且他是从“物质”角度出发,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轴心来考察人类社会而得出的结论,正如作者所说“新的文明需要崭新的思想和推理,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观念” ⑧。这种恰当的借喻效果很好,用这一概念来梳理社会现象,洞察猛烈转变之社会现象,含有自发的唯物因素。
作者认为:第一浪潮是公元前八千年以前开始的农业革命,形成了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到17、18世纪中期以后,因发明了蒸汽机,掀起了第二次浪潮导致了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而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随着电子技术之发展,第三次浪潮汹涌而来,信息社会到来了。这一对信息社会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而且,作者也敏锐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十分符合我们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托夫勒这样的精英阶层对“科学”作用和“信息”之地位的准确预测和把握,才影响美国政府之决策,带来了美国9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
所以,作者用“社会浪潮”理论来作为切入点阐释剧变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托夫勒其人及写作时代背景
托夫勒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惊世巨著与他个人之成长经历及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阿尔温、托夫勒于1928年出生于美国布鲁克林一商人家庭,他的大学时代专业是艺术,此后做过工人、记者、编辑、作家、教授。作者出书的前十年(70年代),是资本主义低靡、萧条的十年,经济在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危机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而能源危机的困扰,生态环境的恶化,暴力事件的到处可见,精神世界的荒芜,使人们如临世界末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恐惶与悲观。由此可见,他丰富的社会经历使他形成了广博的知识体系和观察问题的敏锐眼光,而悲观的资本主义70年代又为他提供了描写素材,作者正是从纷乱的现象中用乐观主义的态度去向悲观主义挑战,使人们相信“人类的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不过是刚刚开始” ⑨。作者虽然滑有把人类的归宿定为共产主义,但毕竟对人类的未来抱有希望,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信念,他通过大胆的设想引导人们向前,而不是一味向后看;引导着人们去思索未来、憧憬未来,而不是迷恋过去。这也种生活态度是那个时代赋与乐观者的责任。
总之,对于《第三次浪潮》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之批在高放主编《译〈第三次浪潮〉》累已经尽然,我在此不作辍笔。我对这本书的态度是:批判加借鉴。
①②③⑤ 引自《第三次浪潮》1996年版 新华出版社 408、417、407、382页
④     引自《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⑧⑨    引自《第三次浪潮》1996年版   新华出版社 序言
⑥⑦    引自高放主编《译〈第三次浪潮〉》1986年版 1986年第三次印刷 第12、13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13:27 , Processed in 0.11887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