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24|回复: 4

[【文史类原创】] 高校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现象研究(校课题论文,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chengang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7-8 16: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校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现象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盛羽洁

【摘要】文学创作中的模仿是一种对文本的模仿,分为中学阶段作为模仿教学存在的显形模仿,大学阶段,也可以延续到文学爱好者创作风格形成之前的自由模仿,以及作家的隐性模仿。模仿的方式有体式模仿,文辞模仿,文意模仿,构思模仿等,受网络、影视作品、名家作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模仿有利有弊,即能升华作者也能迷失作者,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培养创新的意识,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
【关键词】模仿  文学创作  文学爱好者  创新

  文学创作,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是一种精神生产,同时,它也是一项高级的实践活动,如同没有哪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开始的一样,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或多或少是从模仿走上写作之路的。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对高校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现象进行了一番研究,首先,我将交待一下此研究的一些现实背景:
  一、模仿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被广泛使用
  从我们开始学习写作的中小学阶段,写作被作为一种必须传授的语文教学内容,贯串学习始终,最终以命题或不命题的应试方式而结束,所以写作更多得被称为写作文,更多的是为升学而服务的(也有小部分文学爱好者的自由创作)。模仿成为一种教学方式,虽然最终目的是为了应试升学,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写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为进入大学依旧坚持创作的文学爱好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是在师生对模仿教学有着正确把握的前提下而产生的有利效果,如果把握得不好,那么模仿将使学生走入死胡同而无法自拔。
  二、高校文学爱好者模仿现象的客观存在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对本校以及杂志上(主要是《萌芽》)其他高校的具有一定文学创作能力和文笔的同学的文章进行了搜索和总结工作,结果发现模仿现象确实客观存在着,无论是在主题、文辞、气氛描写、心理描写、生活状态描写等方面都有着此类现象,这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最大的现实意义。
  三、创新意识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兴起
   1998年,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它所提倡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为创作者输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即创新意识。而通过此次比赛所涌现出来的一批创新佼佼者以及其创新宗旨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不小风浪,都为创新意识根植于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我校,也举办了“校创意作文大赛”,旨在摆脱创作者固有的模仿模式,在模仿中求创新,写出真正“自己的”文章。
  此创新背景为我们探究模仿现象的对策提供了有利环境而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此研究的目的在于:
   1,基于高校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现象的客观存在这一背景,提供正确模仿的建议从而为创作者开拓思路,形成自身文风所做贡献。
   2,考虑到模仿现象存在着一定的模仿误区,其研究将提出解决对策以此引导创作者摆脱盲目模仿,无创新模仿,从而走出模仿误区。
   3,通过研究还将培养文学爱好者的创新意识,推动文学创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以及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在研究的准备工作期间,我们还展开了对浙江师范大学(由于条件限制,未涉及其他学校)大一至大四文科学生(因为调查范围是文学爱好者,考虑到理科生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忽略不计)共计500人对于创作模仿现象的问卷调查。并且撰写调查报告,而此论文也是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写成的,这将保证该论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最后,我将提出一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所研究的这种模仿是文学创作中对文本的模仿,这与文艺理论中西方的艺术摹仿说尤其是亚理斯多德的对现实对自然的摹仿有着较大的区别,应注意区分。
   以下,我就以三个模仿的阶段对我们的研究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中小学阶段,模仿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显形模仿。
  在中小学尤其是中学习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小,阅历少,社会生活经验缺乏以及情感单薄,导致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训练时感到无内容可写无感情可抒,三言两句应付任务,内容空洞乏味,主题散乱或是缺乏。针对于这种现象,模仿教学应运而生,它要求学生在模仿范本的时候,逐渐学会写作的基本技法,分清各类文体特征,掌握规范语言以及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知器”,或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冰心在《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也说到:“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的好句子”。可见,模仿对写作起着不小的作用,在模仿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以课文作为范本,教学生如何模仿
  刘勰《文心雕龙》云:“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材”,中学课本的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使它成为了最好的习作模仿范本。教师首先详细分析某篇课文的构思、用语、叙述手法以及一系列写作因素,再协助学生用相近的题材或手法进行仿写,然后加以比较,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对有创新的地方则给予鼓励。这样,就使鉴赏范文在写作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指导学生背诵优秀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于是教师会选取不同文章上的好词好句好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丽词佳句,学习连句成段,学习结构成篇的能力,不断积累,以使得学生在习作时能够模仿这些积累的材料,而不会无话可说了。
  可见,模仿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含蕊咀嚼,深悟道理,逐步掌握技法,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其形式一般由体式模仿,文辞模仿,文意模仿,构思模仿等方面组成。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大量的模仿训练,能使学生的写作在内容、立意、词句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知道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由于有大量丰富的模型构建在脑中,写作也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不正确的模仿教与学,比如教师从审题、构思、立意、结构等一一讲述,或者要求对写作的各要素都加以统一,则会把学生限制在死框框,以至丧失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能力;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生搬硬套,甚至整篇依样画葫芦,不加选择地机械套用,造成硬性模仿,从此走入写作的误区。
总得说来,中小学阶段的模仿以教学方式所呈现,因在学生习作中能显而易见得看到模仿的痕迹,我们把它称之为显形模仿。这种模仿教学对于学习者来说,把握得好的话(把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对文学的爱好)就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创造,这也能为这些学习者在今后的创新中奠定基础,而把握得不好的话,就会落入俗套,只仿其貌而不仿其神。
  第二阶段:大学阶段,也可以延续到文学爱好者创作风格形成之前,是自由模仿
  在分析这一阶段时所提到的数据,是我们详细统计了500份问卷调查后得到的结果,至于分析,也是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写成的。在分析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中文系学生的创作情况,6.8%的同学坚持写作,50.8%的同学灵感来临时写作,36%的同学仅在写作课上或老师要求时写,6.4%的同学不写。令人欣慰的是,超过半数的同学能在课堂外拿起笔写作,但是其中大多是凭灵感写作而不是要求自己坚持写,虽然创作需要灵感,但是更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况且,大学里活动丰富多彩,考级压力重,又需要开拓“第二课堂”,所以即便是有一时灵感,也很难及时写下。
  进入大学,对于理科生或艺术生来说,主要是写本专业的论文或是试验报告,当然也存在着少量的文学爱好者的自由创作。而文科生,虽然有“写作”这门专业课,但是它只开设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在课堂上,写作老师已不再运用模仿(显形模仿)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分析各类文本,要求学生有创新的去写作,课程一结束,就会形成两极分化:一部分同学不再写作,只偶尔为完成任务写一些论文,另一部分同学,也就是上面提到的57.6%的同学在写论文的同时,还会进行文学创作,有别于中学阶段的写作,创作进入了真正的自由阶段,为自己而写,为兴趣而写,更有同学是为了形成自己的风格而进行创作训练。同时,模仿也进入了自由阶段,我们称其自由模仿,它与硬性模仿所不同的是,它的存在更多的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且在创作者的文章中是有意或无意的存在。它也具有普遍性:56%认为非常普遍,26%认为少量借鉴,18%认为没有模仿现象。下面是我通过搜索和总结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些具有一定文学创作能力和文笔的同学的文章(主要来自创意写作大赛和其他比赛),以及《萌芽》上的一些文章,并且加以分析模仿的各种方式。
一、1,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孩先是往CD机里塞了一张Dinah Washington; Dinah Washington,“怨曲之后”,被认为是二战后对爵士乐影响最深的女歌手,结婚七次,39岁因服食过多减肥药而猝死。(奶茶店的流浪,刘枫,萌芽2002年第11期)
   2,阿丹根据我热爱摇滚乐、杜拉斯和村上春树而判断我是个“雅皮”;我同样深爱昆曲和曹雪芹;二泉映月。(我的男朋友是恐龙——给自己的童话,李婧,萌芽2002年第11期)
   3,朱德庸是城市的大智者。(一梦三四年,郭敬明,萌芽2003年第1期)
   4,那就是安妮所写的“天生用来接吻的嘴唇”吧;(头发在生长,高雅,萌芽2003年第6期)
   5,石普;夜叉。(金牙,流水剑客,萌芽2003年第6期)
   表面上看,这些例子并不是很明显的模仿现象,但能让我们联想到村上春树在其小说中时常出现的关于Jazz,食物,衣服,书本等物质的相关介绍,这在安妮宝贝以及其他一些作家(尤其是流行作家)的小说中也有体现。我所选取的这5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喜欢把自己爱好的对象,如音乐(Dinah Washington、昆曲)、作家(杜拉斯、村上春树、朱德庸、安妮)在小说中描述或提到他们,甚至引用他们说的话,甚至就把他们喜欢的作家写成自己小说的一个角色,如第5点:石普(范继祖),夜叉(陶磊)。这些,对作者来说是无意识的模仿,因为平时频频接触,创作时就会不自觉地流露,但也不排除希望自己的小说很“时尚”的作者。
二、1,J看着这株只有一段段绿色枝节的植物。(一夜盛开的昙花,杜逸旻,萌芽2003年第6期)
   2,我问阿K,我是不是特别丑妮不用给我面子直接说我撑得住。(一梦三四年,郭敬明,萌芽2003年第1期)
   3,Y的手指抚过地图上一圈圈的等高线。(以马仵斯,李小东,萌芽2002年第11期)
   作品中的“人物符号化”,最早应该追溯至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的K,《城堡》中的K,之后在余华的小说中也有出现,如《世事如烟》中的用数字代表人物,而且不仅是小说,电影、话剧中也都应用了“人物符号化”。作者不提及实在的人物名字(即使是虚构的名字,也能代表人物的客观存在),而是以符号代替,就使角色从确定性转向了不可确定性,任何读者都可以把自己往符号里套,使自己融入小说的内容中去。所举的例子就是对这一手法的模仿。
三、回忆真的很让我疼痛,我只能说,虽然生物课学得不好,可是我认得出来,我身后没有阿丹,却跑着一只恐龙;恐龙迈步跑着,发出很钝很重的声音。这是一只身量不大的恐龙,比我高一半多一点,肤色在夜风里是浅灰绿的,尾巴一翘一翘。(我的男朋友是恐龙,李婧,萌芽2002年第11期)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的男友变恐龙的故事,这种“人的异化”当然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他的背成了钢甲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肚皮的高阜之处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下滑趋势,被子几乎不能将它盖得严实。和它身体的其它部位相比,他的许多腿显得可怜的单薄、细小,这些细小的腿在他跟前,在他眼皮下无依无靠地发出闪烁的微光。”人变成甲虫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沉重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分裂异化了。《我》中男友变为恐龙,“我”才开始真正以“女友”的角色与“它”相处,体现了感情的升华,是对卡夫卡“人的异化”的模仿。
四、1,面无表情地在这个校园进进出出。(浙师大A同学)
   2,现在我只是那个看上去面无表情的女孩子,每日穿着毫无变化的校服。(浙师大B同学)
   3,从不化装,也不喜欢照镜子的女孩,她是属于素面朝天的那一种,很平凡,走在人群中很难被轻易发现。(浙师大C同学)
   4,这是安然第一次遇见得生,在她16岁的夏天。她在阳光下,肆无忌惮地朝着得生微笑,她有着洁白的牙齿,缎子一样的皮肤,穿着天蓝色的格子长裙,眼神明亮锐利。
     得生在心里说,她不漂亮,但是她的眼睛明亮得让人心疼。
     得生26岁,从另一个城市漂泊过来
     为什么会找我呢?
     因为你的眼睛,它像一株绮丽诡异的植物。(浙师大D同学)
   5,我成绩出众,表情淡漠,总是穿简单的衣服复杂的鞋,穿行在教室。(头发在生长,高雅,萌芽2003年第6期)
    这是典型的安妮宝贝似文风,请看她小说中的一些句子:1,她穿着一件白色细麻的复古风格的上衣,领口和袖口用丝线绣着细细的碎花。有点脏的粗布裤子,依然光着脚(《瞬间空白》)。2,头发很长。有漆黑明亮的眼睛。不化妆(《告别薇安》)。3, 她是像野生植物一样疯长的女子,一直无人理会,然而开出这样汁液浓稠的花朵来(《告别薇安》)。在安的文章里,女子都是面无表情,素面朝天,但有着艳丽的外表和衣服,男子是有着明亮的眼睛和深深的忧郁,这种小姿情调的文章是最多人模仿的。尤其是我举的第4例,典型的安妮式文风,从主人公的相遇方式到对女主人公的描绘到漂泊这种生活状态到“眼睛”到“植物”的这些文辞,以及这种短句式的写作方法,在安妮的文章里都是最常见的。这是一种对文风的模仿。
五、1,血滴很优雅地融在了满地的清水中,像她戴着的那串红璎珞陷入了一个不可知的梦里,迷惘沉沦。(浙师大E同学)
   2,可那裸露的躯干却在滴血,那血是黑色的。(浙师大F同学)
   3,滴落在雪地里的血如同一朵朵盛开的玫瑰在不断蔓延,蔓延。(浙师大G同学)
   对于“血”的描述,在余华的小说中出现很多:1,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须轻轻一挥,鲜血便如梅花般飘离剑身。只留一滴永久盘踞剑上,状若一朵袖珍梅花(《鲜血梅花》)。2,于是鲜血从伤口慢慢地涌出来,如屋檐滴水般滴在地上(《一九八六年》)。这是一种残忍的美,用血的颜色,形态以及动态来表现,而且经常用“花”来做比喻,估计我举例的这些同学经常看余华的小说,所以在自己的创作时会有不经意的模仿。
   接下来,我要提及一个群体:“80后”,虽然这是个被媒体被评论家被“各路英雄”几乎用烂的词,但我要写的是撇开商业抄作的对他们文本中存在模仿现象的探究。
  “80后”,也就是八十年代后,这样的划分,并非有强调公元纪年中十年十年的差异,只是由于实在寻不得更好的名词来表述这一代正在成长期的青年。而对于“八十年代后写作”这一措词,也是同样。每一代人的写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80后”写字的孩子的涌现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的发展,媒体的发达,需要“拯救”的出版业以及同时期孩子的偶像崇拜,他们的受人关注也是有契机的,那就是1998年萌芽杂志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使得相当一批生于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学生的文学作品受到关注。自此这批生于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学生的文学创作才开始真正受到大众关注,获奖者们也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新概念”写作群体。而这个“新概念”写作群体的形成也是整个“八十年代后”文学创作由闲散到集中的先声,它的浮出水面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更多青少年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广泛并拥有共同创作理念的写作群体。我们能看到这些名字:韩寒、夜叉、乱世佳人、顾湘、郭敬明、范继祖、春树,李傻傻、张悦然、蒋峰、马牛等等等等,可以说他们的创作影响了同时代还在默默奋斗的文学爱好者,无论是从文本本身,还是成名气象都有人追随和模仿,“80后”的大多数人依然是学生,也有已经走上社会的,但是却有了“作家”的身份,模仿现象在他们身上也是显而易见的,虽为作家,但是我并不想把他们归到第三阶段我将分析的作家的隐形模仿,因为我认为“80后”的模仿依然是属于自由模仿,只是比一般文学爱好者的模仿更熟练更聪明罢了。
   “80后”的作品中大多有着向国内外大师模仿的痕迹。比如,小饭似乎师承的是新生代作家余华、苏童;而岑孟棒的小说里则可以读出王小波,那篇《灰锡时代3.8》的标题差不多就是克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周嘉宁,人称有卡尔维诺的特色,有卡夫卡变形的影子;被媒体称为“少年沈从文”的李傻傻,或许是和沈从文先生都出生于湖南,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水土养育出来的人,有着共同的血性与对事物感悟能力。而他的文字,也只能说是一种惟妙惟肖的模仿,这种阅读感觉上的相似感,激起了大众的兴趣,也让大众找到了怀旧和伤感的明月清风。
马原认为,任何人的写作都肯定会有前辈作家的痕迹在里面。小饭也认为,模仿是一种很好的起步方式。通过学习模仿,最后又摆脱这种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年轻人写作必然的途径。小饭表示,他们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并正在努力地寻求建立自己的东西。所以说,“80后”的创作还处于不断模仿不断创新的成长阶段。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的模仿现象,从一般文学爱好者到已有一定社会影响的“80后”,我想模仿现象的存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究竟什么是影响它存在的途径呢?38.6%的同学认为是名家优秀作品,15.7%的同学认为是网络作品,13.5%的同学认为是影视艺术资源,14.3%的同学认为还有其他途径,另外,认为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途径也占了一些比例,以下,我重点列举四种途径:
  1、沿袭中学时代的模仿方式
   我认为文学爱好者进入自由模仿阶段后应该尽量摆脱中学模仿教学的阴影,也就是说在创作中避免出现显形模仿,如果依然跳不出这个固定的框架,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风,所幸的是,这一途径的影响是很小的。
  2、网络兴起,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网络的自由和宽容不仅为世人提供了“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崭新的文学样式,更为文学爱好者的模仿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和有利途径。这一极具弹性和张力的“赛伯空间(sybel)”诞生了众多的文学网站,如榕树下,黑兰文学网,暗地病孩子,黑锅等,以及寄居于此的网络作家,如安妮宝贝,痞子菜,慕容雪村,李寻欢、宁财神等以网络起家的作家以及我上面提到的以网络为写作平台的“80后”,他们所传递的新型文学特征包括休闲性、调侃性、随意性、非正规性以及地下性被众多文学爱好者接受和模仿,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孩子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的,创作也一样,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文学中或“升华”自己或“迷失”自己。
  3、国内外优秀名家作品
  大凡文学爱好者必定都喜欢阅读,而且一旦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家便会仔细研读其全部的作品,所以文学爱好者都或多或少有自己所特别喜欢的作家,根据我们调查,这些作家的分布还是很广的(这里只列举国内外优秀作家,撇开了网络作家和“80后”):古代作品的作家:李清照,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中国现当代作品的作家:老舍,巴金,鲁迅,郁达夫,余华,余杰,苏童,张爱玲,莫言等;外国作品的作家: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等。读得多了,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得流露出自己所喜欢的那个作家的文风、文辞、叙述手法以及其他写作元素,先不谈好坏,这些国内外优秀名家作品确实成为了文学爱好者纷纷模仿的对象。
  4、具有艺术气息的影视作品
  这个途径主要来自于一些优秀的电影艺术片,其在主题,结构,氛围以及拍摄技巧方面都独具匠心,这使得文学爱好者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吸取对其创作有用的精华,之后便通过作品所表现。另外,“影视文学”是最近在国内兴起的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一些具有文学性的电影剧本,这对热衷于创作剧本的同学也是一个模仿的版本。
   对于自由模仿阶段的文学爱好者来说,都希望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对模仿把握得好坏,又会直接趋向利弊两个不同的极端:
  1,自身把握得好,就是内心的积淀,材料的积累,各种文风的汇集,然后集各家之长,发扬创新精神,就能形成自身文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离作家这一理想很近了。以“80后”为例,他们更多得是在不断思考、借鉴和实验,而非单纯得模仿,他们对于文本的模仿是体现在构造整体画面中的,而非取字句段落。由于他们自小生活在文字、图片、影像、视听的多媒体环境中,因此这种模仿和学习并非是以一种形式化的文字体现,而是以各种形式的画面、气氛甚至是意境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模仿仿其神而趋向利的一面。
  2,如果一味地刻意模仿,最后只能是落入俗套,甚至失去自我,导致创作毫无意义,即模仿趋向弊的方面。这是只仿其形的结果。
总得来说,自由模仿阶段的文学爱好者很少会去刻意得无意义模仿,他们大多还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着,以期待着能进入崇高的文学殿堂。
  第三阶段:创作风格形成之后的名家的模仿,是隐性模仿
   这一阶段我所探究的对象是具有传统意义的国内作家,模仿在他们身上也具有普遍性,张承志的《黑骏马》模仿自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永别了,古利莎雷》,张贤亮的《肖尔布拉克》也模仿自艾特玛托夫的《我的裹着白头巾的小白杨》,王朔的《浮出海面》是雷马克《凯旋门》和《三伙伴》以及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国版。但这些都不是简单或者是刻意的模仿,他们模仿的是别人的写作方法和叙述方式,模仿的是“神”的东西,是有所探求和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的,只不过作家们有时能确指模仿什么人,有时连他自己也指不出来了,此所谓源和流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这种模仿我称其为隐性模仿。
   隐性模仿更可以说是在阅读中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以“先锋派” 这个群体为例,二十世纪是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他们的漫长世纪,“先锋派”的创作往往以西方的文艺理论作指导,而这种指导又是通过阅读西方名著时被潜移默化的引导来实现的,比如马原,他在《西海的无帆船》中显然是接受了拉美作家鲁尔福《佩德罗•帕拉莫》多重叙述视角的影响;《冈底斯的诱惑》的创作是受博尔赫斯技法的启迪,正如他本人所说:“与利用逆反心理以达到效果有关的,是每个写作者密切关注着的多种技法。最常见的是博尔赫斯和我的方法。” 马原的模仿也不是对西方作家的技法的照搬,他的作品《拉萨河神》虽通过了自己对西方理论的阅读,然而却是在逐渐悟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时才完成的。又比如说残雪,她一定是一字一句读过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作品,再进行记忆,最后用自己的故事和叙述手法来再现这种记忆。
  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是导致了无意识的模仿,而我认为一个作家和另一个作家之间的模仿关系必定是在这两个作家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质及精神的前提上形成的,以残雪和卡夫卡为例,“两人都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内在性格,有一种承受苦难的勇气和守护孤独的殉道精神,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锐和透视本质的慧眼,有一种自我反省、自我咀嚼、‘向内深入’的坚定目标和忍受剧痛的坚强耐力,有一种置身于自我之外调侃自身、调侃自己的一切真诚的决心和痛苦的眼泪的魔鬼般的幽默,有一种阴沉、绝望、一片漆黑然而却自愿向更黑暗处冒险闯入的不顾一切的蛮横,有一种自我分裂、有意将自己置于自相矛盾之中的恶作剧式的快感……” 所以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人都有大段大段滔滔不绝的议论和叙述,但语言又同样的干净、纯粹,没有多余的话;都善于通过对话(包括内心的对话)来泄露说话者的心情;他们的每个人物都是象征性的,为的是表达一种情绪化的哲理;他们的激情都很含蓄,而理智却很强健,至于感觉,则是全部写作的润滑剂。
  可见,名家的隐性模仿是一种体现自己创作风格的模仿,似乎是越模仿越能够体现自己的气质,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模仿中离不开创新,模仿是为了创新,有了创新再模仿再创新,形成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创造过程。在他们眼里,创作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再造另一世界。这对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来说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正确的模仿:
  1、模仿自阅读而来,阅读又是模仿最好的引导老师
  根据我们的调查,阅读时间越长,模仿现象就越明显:有大量模仿现象(20位),不阅读10%,一小时内20%,一两个小时60%;有一点模仿现象(88位),不阅读4.6%,一小时内63.1%,一两个小时21%;不模仿(39位),不阅读51%,一小时内31%,一两个小时16%。我认为阅读的时间是和模仿的程度成正比的,有大量模仿时,阅读时间80%处于一两个小时,有一点模仿时,阅读时间63%为一小时,不模仿时,不阅读的为51%,可见,阅读时间越长,模仿现象就越明显。具体说来就是如果一段时期内一直在看某一作家,那么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就会显现这个作家创作的一些特点,对于这点,有些创作者是能意识到或者说是有意为之的,另有一些创作者则是无意识的,模仿潜移默化得存在在他的作品中。那么如果要避免模仿,是不是就不阅读了呢?恰恰相反,我们应该需要更多的阅读来积累,为模仿打好基础。
  在阅读中积累,首先是积累一些写作因素,通过阅读,掌握作家们各自的风格及特色,比如语言特色,叙述技巧,构思,主题等各方面,然后取其精华或者通过巧妙组合,一方面避免单纯运用,一方面改造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其次是积累经验,经验来自生活,也来自书籍,因为书籍原本就是客观现实的再现,经验的积累和模仿是为了更好得虚构文本,完善叙事。据调查,文学爱好者的阅读更多的是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80年代新兴作家作品及网络文学为主,也主要是对这些作家的模仿,对于前段时间的“安妮风”“郭敬明风”“韩寒风”则是最好的体现。但是缺乏的是对古代作品,尤其是诗词的阅读,以及外国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这就造成缺乏对诗词韵味,意象的模仿以及名著叙述手法创作技巧的模仿,其实对于这些巧妙得模仿,更能使创作者的作品锦上添花。阅读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模仿,而模仿的最终目的则是创新,在阅读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要压倒模仿意识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2、增强创新意识,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束缚,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
  模仿别人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学会自己走路,而模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创新属于写作的高层次阶段,它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一步广采博收,融会贯通,把在各个方面得到的写作之法,经过思考、消化,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激发创新兴趣,让创新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
  在整个创新活动中,主体创新的兴趣越浓,创新的欲望越强,其创新活动就越有成效,越有利于增强创新的能力,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大多是因为兴趣使然才在课堂外坚持写作,而在坚持写的时候更要主动探索知识,开阔视野,拓开思路,积极探讨写作方法,鼓励发展个性,把创新当作一件有意思的事,不断实践不断有所收获。
  (2)、想象的翅膀携创新一起远行
  想象力的培养是整个创新活动最关键的一环,所谓想象,“是人们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对头脑中己有事物的形象进行组合、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驱动力,黑格尔称之为“一种接触的本领”,雨果将其视为“艺术的魔杖”,萨特说它是一种能“造就出人的思想对象的妖术”……对于创作,想象则是每一个作品的生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想象是“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只要是创作就离不开想象,任何创作者要开阔思路,弥补或突破个人经历、实践、观察和学识的局限与狭隘,就必须借助想象的翅膀。
  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更需要想象。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无论怎样的虚构都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我们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最后到完成创作,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故事的产生来自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生活,做生活的细心发现者,故事的形成又是添加了想象,才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现实。在这个思维活动过程中,想象是创新的源,是摆脱模仿死框架的有利武器。
  (3)、全面创新写作各要素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经常练笔是提高的必要途径,练笔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对写作各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的长期训练,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材料:材料来自生活也来自阅读,我们不但要有善于发现“新大陆”的眼光,对于一些旧材料的运用,也要使用“新瓶装陈酒”的手法,关键是如何用材料,答案就是创新思维。
  主题:主题也就是立意,是一篇文章“神”的东西,主题要新颖,也就是立意要有独创性要除旧要除同,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见解。
  结构:结构是文章重要的形式因素,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它体现文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创新实质是构思的创新,是一种新思维在文本中的展现。
  语言: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是写作这个思维过程借助的必要工具。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是作者如何看待生活的真实表现,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所在。
  莫泊桑说:“才能来自独创性。创造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解决高校文学爱好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硬性模仿的最佳途径,是帮助他们打破死框框,跳出思维束缚,发挥个性,形成自身风格的最有效方法,发扬创新,化解模仿的弊端,繁荣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高校文学创作的水平,这些也就是此论文的终极目的所在了。

参考文献
1、周姬昌等:《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44年
2、余再山:“模仿——借鉴——创新”写作规律论,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10卷,第四期
3、童庆炳编:《文艺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蔡毅著:《创造之秘——文学创作发生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月
5、欧阳友权等著:《网络文学论纲》,人们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


The study about imitation of literature fans of the universit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Literature College  Sheng Yujie

[Abstract]: Imitat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one imitation in text, it imitate for middle school stage whom teaching store in show one's color to imitate to regard as to divide, the stage of the university, can extend to the freedom before forming of fan's style of creating of literature to imitate too, and the writer's recessiveness is imitated . The way to imitate has styles to imitate , the diction is imitated , gentle purpose is imitated , conceive and imitate etc., receive the influence in such factors in many aspects as network , films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 classic's works ,etc.. Imitate both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 , can sublimate author can lose author too , read and train the consciousness innovated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only, could write out and really belong to one's own article .
[Key Word]: Imitation   Literature Creation    Literature fans   Innova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gang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7: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关于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现象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旨在了解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中的模仿现象,并进而分析其各个要素。对您参加本次调查活动我们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1. 你的性别
A 男       B 女
2.你所在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3.你认为现代大学生,习作摹仿现象普遍吗
A 非常普遍  B 少量借鉴   C 没有模仿
4.你怎样看待现代大学生模仿写作现象
A.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肯定要经历模仿这个阶段   
B 不应该模仿并且会助长抄袭之风
C 少量借鉴是可以的
D 无所谓
5.对现在的创新作文有什么看法
A.很好,应该创新  B.不错,但不排斥传统的形式  C.有哗众取宠的味道
6.你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模仿所带来的弊端有无作用
  A 有好处    B 起反作用    C 作用不大
7.大学里,你的写作情况是怎样的(如果你选择了D选项,以下的问题你可以不做)
A 坚持经常写作 B 灵感来临时写作  C 仅在写作课上或老师要求时写
D 不写
8.你目前的文学创作中哪类体裁所占比例最大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 其他
9.你认为你的写作中,有模仿的痕迹吗
A 有,并且大量   B 只是一点点   C 不模仿  
D 有,但是自己不会意识到
10.假设你认为你的创作中,有模仿的痕迹,你认为哪类媒体对你影响最大(多选)
A 名家优秀作品   B 网络作品    C 影视艺术资源   D 其他
11.你平时喜欢阅读哪类文学书籍(可多选)
A 古代作品,比如古代小说,诗词等        B 中国相当代作品  
C 中国80年代新兴作家包括网络作家的作品    D 外国作品
12.根据11题你所选的选项,请列举几位作家
A                B              C               D         
13.你每天课外阅读时间是多久
A不阅读    B 一小时内    C 一两个小时     D 两小时以上
14.一般你借鉴这些文艺作品的哪些方面(多选)
A 体式模仿  B 语言模仿  C 构思模仿  D 技巧模仿   E 文意模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gang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7: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关于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现象的调查研究

摘要: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经常拿笔写作或者灵感到来挥笔写文,确实是件痛快而培养情操的事,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创作模仿的现象,本调查旨在通过对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情况,对模仿的看法,对自己是否存在模仿现象的意识等相关因素的研究,进而分析模仿的原因,方式,途径等一些问题。采用问卷法,共调查学生500名。根据有效数据,得到结论:1,模仿现象普遍存在。2,创作时,少量借鉴是允许的。3,解决模仿带来弊端的方式是创新,等。
关键词:模仿  创作  文学爱好者  阅读


1.  问题提出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模仿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语文老师广泛运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实例让学生含蕊咀嚼,深悟道理,逐步掌握技法,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其形式一般由体式模仿,文辞模仿,文意模仿,构思模仿等方面组成。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大量的模仿训练,能使学生的写作在内容、立意、词句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知道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由于有大量丰富的模型构建在脑中,写作也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模仿在初、高中阶段尤其突出。
  进入大学之后,模仿教学依然存在,但此时教师已淡化此方式,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写出独具魅力的文章。但是同学们,包括平时经常习作的文学爱好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模仿现象。这给我带来了一系列疑问:造成模仿的因素有哪些?模仿的方式是什么?怎样看待模仿现象?模仿者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模仿?模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我们如何解决模仿弊端的方法?
  带着这些问题,我展开了对浙江师范大学(由于条件限制,未涉及其他学校)大一至大四文科学生(因为调查范围是文学爱好者,考虑到理科生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忽略不计)创作模仿现象的调查。本调查旨在通过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的研究,了解模仿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

2.  研究方法
2.  1研究工具
  自编《关于文学爱好者创作模仿现象的调查问卷》。共14个项目,分别从模仿方式,模仿途径,对模仿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2.  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的调查方法。在大四学生寝室,大一大二晨读教室以及大三自习教室发放问卷,累计约十余寝室,8个教室。
2.  3样本
  大一至大四的500位中文系学生参加了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4份,有效问卷470份,无效问卷24份,其对象不属于调查范围内30份(即第七题选择“D,不写”,具体请参照所附问卷),其对象属于调查范围内440份,男生62份,女生408份,大一190份,大二78份,大三129份,大四73份
3.  结果与分析
3.  1普遍性,看法
  关于习作模仿现象的普遍性,56%认为非常普遍,26%认为少量借鉴,18%认为没有模仿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模仿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现象的存在。
  对模仿现象的看法,35.5%认为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肯定要经历模仿这个阶段,8%认为不应该模仿并且会助长抄袭之风,51%认为少量借鉴是可以的,5.5%认为无所谓。绝大多数的同学肯定了模仿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允许少量模仿的存在,这主要是针对模仿趋向利的这一方面:集各家之长,发扬创新精神,形成自身文风。在这个前提下,模仿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最终走上作家之路是及其有益的。
3.  2创作情况,模仿意识
  在对模仿现象调查的同时,也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中文系学生在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的创作情况,6.8%坚持写作,50.8%灵感来临时写作,36%仅在写作课上或老师要求时写,6.4%不写。令人欣慰的是,超过半数的同学能在课堂外拿起笔写作,但是其中大多是凭灵感写作而不是要求自己坚持写,虽然创作需要灵感,但是更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况且,大学里活动丰富多彩,考级压力重,又需要开拓“第二课堂”,所以即便是有一时灵感,也很难及时写下。中文系是否能培养出作家?这样的忧虑值得我们深思。
  在创作文体上(撇开不创作的30人以440人计算,下同),5%写诗歌,23.6%写小说,42.5%写散文,28.9%写其他。虽然这与模仿没有太多直接联系,但是创作的文体和平时喜欢阅读的文体有一定相似性,而阅读正是模仿的一个重要途径(见如下分析),所以自己创作的文体和平时喜欢看的文体间会有模仿现象的存在。
  对自己创作时模仿现象的意识,9.5%有大量的模仿痕迹,34.3%只有一点点,10.9%没有模仿,45.3%有模仿但是自己不会意识到。在大学这个自由模仿阶段,撇下10.9%认为自己没有模仿的同学,另外几近平均的比例分别表示意识和没意识到模仿现象的存在,即便是有意识的,也不会是显形模仿,因爱好写作,也就不存在任务的硬性规定,就无需如初、高中那样去刻意模仿,但是写完后却能发现模仿的存在。
3.  3 模仿的途径
  这一问题调查,去除了没有模仿以及不创作和只在写作课上或老师要求时写作的共247位同学,剩余纯文学爱好者即平时写作的同学223位。对于模仿的途径,38.6%认为是名家优秀作品,15.7%认为是网络作品,13.5%认为是影视艺术资源,14.3%认为还有其他途径,另外,认为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途径也占了一些比例,比如,认为名家优秀作品及网络作品3%,认为名家优秀作品及影视艺术资源占3%,认为网络作品及意识艺术资源占1%,(不再列举)。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宽松和自由,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有意识地去接触外界文化,新兴事物则更能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中,其中网络,名家作品,影视则是最主要的三个途径,一些优秀的文学网站文学论坛,自己爱好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主要是艺术片的观摩,都将模仿潜移默化得存在在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中。
3.  4 模仿的方式
  这里主要调查对文本的模仿,如果是影视作品,那就是对剧本的故事,叙述手法,构思等方面的调查,其范围是文学爱好者223位。模仿的方式,体式模仿4%,语言模仿19.2%,构思模仿13.9%,技巧模仿8%,文意模仿5%,另外,认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占了不多即个位数的比例,比如体式与语言模仿3.5%,构思与技巧模仿2%,语言、技巧及文意模仿2%(不再列举)。
  模仿的方式是通过大量阅读或观看而形成的,尤其是会体现出某一作家的集中性特征。
3.  5 阅读情况
   关于阅读文学书籍的种类,古代作品11.7%,中国现当代作品20%,中国80年代新兴作家包括网络作家的作品14%,外国作品12%,另外阅读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书籍种类占了相当的比例,比如,古代作品与中国现当代作品1%,中国现当代作品与外国作品7%,全部种类阅读者5%(不再列举)。我认为,阅读与模仿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正是因为大量广泛的阅读才会在创作中不自觉得流露出对已经阅读过的文本的模仿,调查显示,中国现当代作品及中国80年代新兴作家包括网络作家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作为文科生,现当代优秀名家作品是必读书目,而与之年龄相仿的80年代新生作家以及网络作家(两者互相兼容)以其另类的笔锋,先锋的思想,动感的作品吸引了众多读者,也带动了模仿此类文本的创作。
   针对这个问题而调查的相关作家,我看到结果也非常集中,古代作品的作家:李请照,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中国现当代作品的作家:老舍,巴金,鲁迅,郁达夫,余华,余杰,苏童,张爱玲,莫言等;中国80年代新兴作家包括网络作家:安妮宝贝,郭敬明,张悦然,李寻欢等;外国作品的作家: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等。其中安妮宝贝与郭敬明占了最多的人数,而在作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翻阅了同学的一些作品,也发现模仿他们的人数是最多的。
  关于模仿的时间,是和模仿的程度即第9题相结合调查的,有大量模仿现象(20位),不阅读10%,一小时内20%,一两个小时60%,两小时以上20%;有一点模仿现象(88位),不阅读4.6%,一小时内63.1%,一两个小时21%,两小时以上11.3%;不模仿(39位),不阅读51%,一小时内31%,一两个小时16%,两小时以上2%;有,但是自己不会意识到(130位),不阅读0%,一小时内23%,一两个小时57%,两小时以上20%。我认为阅读的时间是和模仿的程度成正比的,有大量模仿时,阅读时间80%处于一两个小时(因考虑到大学生其他事情的繁忙,两小时以上的阅读不在考虑范围内),有一点模仿时,阅读时间63%为一小时,不模仿时,不阅读的为51%,可见,阅读时间越长,模仿现象就越明显。
3.  6对创新的看法以及创新对模仿趋向弊这一方面的作用
  对创新作文的看法,25.1%认为很好,应该创新,51.3%认为不错,但不排斥传统的形式,23.6%认为有哗众取宠的味道。
  创新意识的培养对解决模仿所带来的弊端有无作用方面,60.8%认为有好处,7.8%认为起反作用,31.4%认为作用不大。
  我认为一味地模仿,会导致失去自我,创作便毫无意义,这就是模仿趋向弊的这一方面,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则能很好得解决这一问题,调查也表明,过半的同学认为创新对模仿有好处,而对于创新作文,尤其是以“新概念”作文为首的一系列以创新为目的的比赛,23.6%的同学提出置疑,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表示肯定态度,但最主要还是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

4.  讨论
4.  1 模仿的利弊及趋向弊的解决方法问题
  在中学,写作被作为一种必须传授的语文教学,贯串中学始终,最终以命题或不命题的应试方式而结束,所以写作更多得被称为写作文,更多的是为升学而服务的(也有小部分文学爱好者的自由创作)。为了应试,模仿成为了一种教学方式,老师通过实例让学生含蕊咀嚼,深悟道理,逐步掌握技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主要由体式模仿,文辞模仿,文意模仿,构思模仿等各方面的模仿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这是一种硬性模仿,模仿的痕迹也相当明显,所以我们称之为显性模仿阶段。进入大学,虽然也有写作课,但是只有一学年或更短的时间,写作老师也不再运用模仿的方式,更多的是分析各类文本,要求学生有创新得去写作,对于大学生,经过中学显性模仿的洗礼,必定不能完全摆脱中学的模仿方式,这就导致模仿利弊的两个方面:其一,把握得好的话(把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对文学的爱好)就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创造,这也能为文学爱好者在今后的创新中奠定基础,这是模仿趋向利的方面。其二,如果一味得刻意模仿,最后只能是落入俗套,甚至失去自我,导致创作毫无意义,即模仿趋向弊的方面。
  如果模仿是趋向利的,那么通过创作者的努力及探索,必定会形成自己的文风。而如果是趋向弊的,我认为最好的方法首先是阅读,通过读各类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掌握他们各自的风格及特色,比如语言特色,叙述技巧,构思,主题等各方面,然后取其精华或者通过巧妙组合,这里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用创新的手法,一方面避免显形模仿,一方面在各类作品中创新出自己的风格。才能避免创作落入俗套的境地。
4,  2 影响模仿的途径问题
  通过分析,我认为模仿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学正逐步发展起来,而网络文学所特有的休闲性、调侃性、随意性、非正规性以及地下性等特点正被广大文学爱好者所接受,在接受的同时,模仿现象便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
  2,名家作品:这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外界因素。大凡对文学爱好者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名家作品,而又有几位是其最为推崇的,于是这些作家的文风,构思及文辞便会被模仿到创作者自身的作品中去。
  3,影视: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电影艺术片,其在主题,结构,氛围以及拍摄技巧方面都独具匠心,这使得我们学生(文学爱好者)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吸取对其创作有用的精华,之后便通过作品所表现。
4.  3 阅读导致模仿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阅读时间越长,模仿现象就越明显,问卷结果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具体说来如果一段时期内一直在看某一作家,那么这一阶段的创作中就会显现这个作家创作的一些特点,对于这点,有些创作者是能意识到或者说是有意为之的,另有一些创作者则是无意识的,模仿潜移默化得存在在他的作品中。那么为了避免模仿,是不是就不阅读了呢?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更多的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人家已经运用的方式而避免自己再去运用,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吸取精华,改造为自己的东西,创新意识始终要压倒模仿意识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至于阅读的种类,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80年代新兴作家作品及网络文学为主,也主要是对这些作家的模仿,对于前段时间的“安妮风”“郭敬明风”“韩寒风”则是最好的体现。缺乏对古代作品,尤其是诗词的阅读,以及外国经典文学名著的作品,也就缺乏对诗词韵味,意象的模仿以及名著叙述手法创作技巧的模仿,其实对于这些巧妙得模仿,更能使创作者的作品锦上添花。
5.  结论
5.  1 模仿现象在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能正确把握,为创作者真正形成自己的文风有很大帮助,所以,少量借鉴是允许的,但是如果一味得模仿,则会陷入俗套,制造文字垃圾。
5.  2 解决模仿趋向弊的方面的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名家文本的特色,用创新的眼光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5.  3 阅读与模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模仿自阅读而来,阅读改造模仿。
5.  4 主要是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80年代新兴作家作品及网络文学的模仿,这也是符合大学文科生的实际情况的。



参考文献:

[1] 《写作学高级教程》 周姬昌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44年
[2] 《“模仿——借鉴——创新”写作规律论》 余再山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12月,第10卷,第四期
[3] 《文艺理论教程》 童庆炳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8 19: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好,我是版务协管员galaxie,非首发贴请给出首发链接,谢谢合作.
祝你在论坛过的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gang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7-9 0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4 06:18 , Processed in 0.11659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