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64|回复: 0

[历史文化♡] 历史  文化带你了解真实的维吾尔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5 2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吾尔族

,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蒙古汗国以后,回鹘泽称“畏吾尔”、“畏兀儿”。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 吾尔”,沿用至今。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据一九九八统计表明,全疆有维吾尔族1600万人,占总人口的47%,人口居全疆各民族第一。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共有36个字母,是从右向左写的。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新疆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维吾尔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后来“丁零”又被称为“铁勒”、“赤勒”或“敕勒”。由于他们使用的车轮高大,又被称为“高车”。8世纪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大部分迁到西域,西迁后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他们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民间文化

维族《叼羊》比赛(一)

维族《叼羊》比赛(二)

维族《叼羊》比赛的选手们
 《叼羊》比赛是维吾尔族人民酷爱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运动。在南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的克萨克马热勒乡的一片荒地上,十几位维族乡民为我们轮番进行了几场紧张、激烈、刺激的叼羊比赛。比赛时在场上立了一个带有木轮盘似的架子,两队各五人,双方争夺场地上的一只羊轮番传递,然后将羊扔上轮盘,哪方把羊扔上轮盘次数多的即为胜者。虽然此处的比赛场地不如布伦口草原那样辽阔;可以大范围地驰骋,但那马蹄声声;尘埃滚滚的夺羊场景依然惊心动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自治区民委的同志介绍说,这个乡的叼羊运动一直开展的很活跃,一些选手还代表自治区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过优异的成绩。这次来时,他还特意带着一张体育杂志的彩页,上面刊有他们的图片。说着他拿出来让我们看。图片上果然有正在场上策马奔驰的两位维族乡民。但图片上的人显然要年轻一些。民委的同志解释说,他们平时来南疆的机会也不太多,而到乡里就更少了。这次正好对机会,顺便把压了多年专为他们收藏的杂志内页总算交到了本人手里,也是了去了一件心事。看到民委同志对维族乡民的一片热心,真令人感动。

舞蹈多朗木卡姆(一)

多朗木卡姆(二)

多朗木卡姆(三)
 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歌舞绚丽多姿,其中《十二木卡姆》是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为拍摄其中的《多朗木卡姆》舞,我们来到与多朗木卡姆发展有密切渊源的南疆麦盖提县。在下榻的麦盖提宾馆,凌晨,窗外有线喇叭的音乐声突然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仔细一听,原来是熟悉的中央台《报摘》开始曲,这么远居然还能听到台里的广播,我真是兴奋极了。由于新疆比北京时差早两个小时,此刻新疆时间才4点半。虽然吵了觉,但依然是一种异样的暖流在心头涌动。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影响了我们在麦盖提的拍摄进度,于是在自治区与喀什民委的安排下,我们又回到巴楚县。在巴楚县郊外的阿那库勒水库北岸的一片开阔地上,巴楚文工团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多朗木卡姆》、《麦西莱甫》等维吾尔族音乐歌舞。

维族舞蹈(一)

维族舞蹈(二)

维族舞蹈(三)

维族舞蹈演员
 多朗木卡姆是多朗维吾尔族人的心声。由于多朗人主要散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麦盖提县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巴楚、莎车、叶城等地区,故此地人都熟知并喜爱它。它是充分表达哀与乐、爱与恨和美好理想的旋律的喷泉;是集歌舞音乐和各种有趣活动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多朗木卡姆曲调古老,原始的乡村生活气息浓郁,舞蹈优美、豪放、稳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古老维吾尔木卡姆--麦西来甫的摇篮之一。

维族民歌演唱(一)

维族民歌演唱(二)

维族老乐手
  在美丽的阿那库勒水库之畔,随着手鼓、热瓦甫、都它尔等民族乐器演奏的美妙旋律,人们跳起了欢乐的多朗舞。之后男女老少齐上阵,热烈奔放地舞起麦西莱甫。

维族“麦西莱甫”(一)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最通俗、最普及的舞蹈之一。它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表演时人数可多可少,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人们聚在一起,说拉弹唱,跳舞娱乐,非常热闹。在乌恰时,我们就曾经看到过维族乡民们一起欢快跳起麦西莱甫的热烈场面。如今在阿那库勒水库之畔,我们又领略到专业舞蹈演员的表演,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如果说乡民们的舞姿纯朴自然,那么演员们的表演则优美舒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一颗颗赤诚的心与舞蹈融为了一体。

维族“麦西莱甫”(二)

维族“麦西莱甫”(三)
 在拍摄现场,我们看到麦西莱甫开始后,先由一人高歌序曲,紧接着开始对舞,男女舞者随着高昂热烈的舞曲变换各种舞姿,随着乐曲的加快,有些人因力所不及便纷纷退下了。文工团的同志介绍说,在麦西莱甫的舞蹈进行中,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即是“舞皇”和“舞后”,他们往往会得到人们的羡慕和赞赏。

南疆阿巴霍加墓

塞里木湖畔
 新疆的地域辽阔,令我们此次的南疆之行感触颇深。17天的行程不算太长,可却跑了六千多公里的路。虽然紧张而劳累,但我们却相继拍摄了维吾尔族与柯尔克孜族的十几个民间传统体育歌舞项目,令人赏心悦目大开眼界。


新疆天池(一)

新疆天池(二)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田……”这首诞生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新疆好》的歌曲,是我对美丽的新疆最早的感性认识。虽然记不全歌词,但是那欢快动听的维吾尔族曲调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之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就会唤起我对新疆的遐想。而童年时的想象离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那时,对新疆的感觉是美好、神秘和遥远。但做梦也没想到,几十年以后我会两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特别是南疆之行领略到的维吾尔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令我毕生难忘。

维族姑娘
  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化广博厚重,绚丽多彩。其中体育歌舞是我们《中国民族体育》摄制组此行来南疆拍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地区。维吾尔族人民智慧、勇敢,在民间传袭的众多项目中,《达瓦孜》(高空走绳)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具的风韵享誉海内外。在以生产工艺品刀具而闻名遐尔的南疆英吉沙县,我们从“达瓦孜”开始,拉开了维吾尔族民间体育歌舞拍摄的帷幕。由于新疆杂技团达瓦孜特技队在英吉沙,所以当地的维吾尔群众都很熟悉和喜爱这项活动。拍摄那天,在英吉沙体育场就像过节一样热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由阿迪力师弟、师妹们进行的达瓦孜表演。

阿迪江师弟表演《达瓦孜》

达瓦孜-高空独轮车表演

达瓦孜-高空过人表演
  “达瓦孜”,维吾尔语又称“达尔哈齐克西”,古称“走索”、“走软绳”、“踏索”、“绳技”等。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和神秘的色彩,被人们赞叹称绝,堪称新疆民族体育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为了拍摄的需要,原本应该30米以上高的绳索被降为15米。在唢呐与手鼓伴奏的欢快旋律中,达瓦孜表演开始了,第一个登场的是一个8岁的维族小女孩。只见她手持平衡杆,步履轻盈地走上绳索,走绳中还表演了踢腿的动作,赢得场上一片喝彩之声。接着两名身着漂亮演出服的维族小伙子一前一后,一溜小跑地跑了上去。他们先后表演了“高空跳绳”、“骑独轮车”、“坐椅子”、“绳上躺卧”、“踏过活人”、“蒙面走绳”等一系列惊险绝技。扣人心弦的表演,使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在距离地面15米高的一条绳索上,萧洒自如地表演这些动作,真可谓艺高人胆大,令人叹为观止。

《达瓦孜》后继有人
  《斗鸡》、《斗羊》是维吾尔族人民长期以来在喜庆日和聚会场所经常开展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在英吉沙县的乌恰乡,我们观赏了这两项妙趣横生的赛事。

维族《斗鸡》比赛
  《斗鸡》时,两名维族乡民抱鸡上场,在一定的距离面对面站定。裁判发令后,两人放出各自的鸡,于是一场火并便开战了。经过训练的斗鸡凶猛顽强,两鸡相斗,互相啄咬、爪搏,杀得血溅满身、毛飞冠裂也不屈服。随着惨烈的争斗,斗功不佳的鸡出现中途败逃或藏头缩颈、呆立不动即判为失败。胜鸡往往是得胜不饶,对败逃之鸡穷追不舍。

维族《斗羊》
  《斗羊》的历史很久远。著名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利于公元11世纪完成的维吾尔古典巨著《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多处注释,如“扎克--扎克,加克--加克”都是令公羊抵斗的唆使语。可见维吾尔族斗羊活动有很长的历史。在乌恰的斗羊现场,只见参加比赛的维族乡民都牵着外观雄壮、有犄角的公羊上场。据说这些羊都是经过精心驯养的,十分勇猛善斗。斗羊时。裁判将两只羊引入场内,先使用一些刺激的手段令其发怒寻斗。忿激性起的斗羊一次猛烈的抵撞后,退几步继续前冲撞击。这时两只羊相互碰撞,直至其中一只怯阵败逃、舔身摇首或后退不前,胜负即定。斗胜羊的姿态高,同斗胜鸡的举止刚好相反,对手下败将绝不穷追寻斗。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得胜的斗羊获得了披红挂彩的奖励后,在主人的引领下昂着头似乎很是得意。

斗羊冠军

维族《摔跤》比赛
  我们在乌恰乡拍摄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维族式《摔跤》。摔跤是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运动。据了解,1983年,在南疆巴楚县乔提木废墟中发现了一件古代摔跤力士的陶塑像,该像真实地展示了7至10世纪维吾尔族摔跤大力士的动作和技巧。维族把摔跤称为“切里西”,多在“古尔邦节”、“肉孜节”上举行。婚礼和割礼、农闲和巴扎也常以摔跤助兴,多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新疆图志》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婴儿四五岁父母择日遍告戚友延莫洛大诵经行割礼,诸戚友相率馈物致贺,富家大族则杀羊马飨宾客,为赛马斗跤之乐。”可见摔跤在民间为时已久,深受维族群众喜爱。维族摔跤主要有喀什噶尔式和吐鲁番式两种。前者在南疆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和田等地盛行,后者多在吐鲁番、托克逊、鄯善、哈密一带流传。在乌恰的比赛即是前一种。比赛在乡政府的院内进行,众多维族乡民从各处赶来观看。比赛不分体重级别,服装亦无统一要求。几对跤手基本上势均力敌,由于规则规定一跤定胜负,所以进行的非常激烈。
维族宗教 → 伊斯兰教


七世纪初,麦加人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的冥想中创立伊斯兰教,随即以蓬勃的活力蔓延于阿拉伯半岛,遍及半个世界。波斯、巴基斯坦、印度相继由佛教之国变为“清真之国”,伊斯兰教信奉安拉为唯一之神,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高宗皇帝于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曾在京城长安接见阿拉伯政教合一国家的首领——哈里发派来中国的使节;来使谈及本国建立的经过、社会风习和宗教信仰,故中国学者一般均认为这一年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伊斯兰教的教义:
伊斯兰教教派众多,教义复杂。但是其信仰原则却非常简单:一个真主,一个最后的先知。真主,阿拉伯文叫“安拉”、我国穆斯林成为“胡大”、“真主”,他是一位造物神,并具有至高无上的品性。信使者;有六位使者与安拉紧密相连,即六大使者。他们是阿丹安拉的朋友;努哈安拉的预言家;易卜拉欣安拉的至交;穆萨安拉的代言人;尔萨安拉的灵气;穆罕默德安拉的使者。在这六大使者中,穆罕默德负有最为特殊的使命。他是最后的、最伟大的使者。信天使:天使是安拉创造的,为了派遣他们传播安拉的启示,记录人们的行为。信古兰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的源泉,是穆斯林精神的灵感、慰籍的源泉。《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完美无缺的经典。信“前定”:伊斯兰教认为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安拉的意志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只能听天由命,这就是“前定”。
西域的伊斯兰教派:
传入西域的伊斯兰教派只要是逊尼派、苏菲派、什叶派。 逊尼派是西域人数最多的一个伊斯兰教派,信仰《古兰经》和《圣训》。苏菲派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宣传神秘的爱、泛神论和神智论思想,提倡内心的修炼。苏菲派无视礼拜,认为只有经过苦苦修行,经历多种阶段,才能达到人神合一的最高境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一个主要派别,什叶一词原意为“派别”,什叶派不承认奥斯曼等人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崇拜伊玛木的陵墓。
公元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已沿丝绸之路传人喀什,喀喇汗王朝将它作为国教。14世纪上半叶,由秃黑鲁帖木尔将它传人天山以北的察合台蒙古人之中。到16世纪至17世纪时,已经传遍全新疆。现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等少数民族,均信仰这一宗教。
诺鲁孜节的由来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麦吾鲁德节”、“诺鲁孜节”等,前3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突厥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尤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掀起了整理、拯救、挖掘、继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遗产、恢复传统节日的热潮,各县市开始举办诺鲁孜节活动,并用各种形式传到家家户户。
如今,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维吾尔族相传至今的节日形式主要包括:(1)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2)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莱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这是琴师、歌手、舞手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3)次日,人们冼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相互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间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协商破镜重圆;(4)早餐后,邻里中的男人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5)家家户户全部动员,对家里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 (6)为鸟雀筑巢,为它们繁殖打基础;(7)上坟,在亲人坟头上施洒谷物;(8)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维修或重建桥梁,清理池塘,做好引进春水的准备,并全面动员,植树造林,美化环境;(9)该节也称之为踏青节,家家户户连续几天都要拾苜蓿,吃苜蓿,也送给街坊邻居尝鲜;(10)给困难家庭资助粮食和种子,帮助其耕种,给没有家畜的借家畜;(11)这一天也称作“乔坎塔勒节”(即树木发芽节)。在这—天,老师会带着学生来到原野,实地讲授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并准备丰富的文艺节目,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看。好的节目在各学校间巡回表演,还开展体育比赛、趣味智力竞赛、创作和诺鲁孜诗比赛是该节不可或缺的内容。
总之,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人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1 10:58 , Processed in 0.33233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