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76|回复: 13

[【主题讨论】] 自杀与归隐的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2 22: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读屈原和陶渊明,很是疑惑,中国现当代的诗人前仆后继,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人可以生活在荒诞之中,但生命不能荒诞。而中国古代的诗人更多的选择了陶渊明般的隐士生活,而非像屈原一样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2 22: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 自杀是“质变”的话,那么“出家”、“归隐”算是 量变。

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当然 自杀也许觉得是最最愚蠢的选择;然而,我们要适当地 设身处地一下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和情操。就像,有的战士永远也不会 投降,而始终坚持到 弹尽粮绝,最后战死黄沙;有的却能够选择投降,当然不要用 苟延残喘来比喻,但是事实上造成了 不良影响。

所以,应该跳出这种具体行为来看 这些先贤们的选择,要洞察他们行为背后的精神世界,这样才对得起他们的才华。当然对于选择 投降的战士,我们现在也要用包涵的态度对待,因为所谓 人性,就是把你放在那里,大多数的“你”的选择也许并不会跟他们有啥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2 23: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杀是荒诞的,但并不愚蠢,因为它以自己的荒诞不再加剧生命的荒诞,相反却减少了生命的荒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3 01: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向以为冷静理性地作出自杀决定的人实际上有着比仍然活着的大多数人们更大的勇气,因为他们经受过痛苦的洗礼与绝望的挣扎之后断然选择了放弃可贵的并且或许是唯一的生命以战胜那生命中的空虚和荒诞。
对大多数人而言,生命虽然是空虚和荒诞的却仍然具有无比的诱惑;以自我意志选择自杀的人们正是战胜了这绝大的诱惑走上永恒的不归之途。
因此,让我如何能不对那些高尚的灵魂们怀着最深的敬慕之心呢?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的宿命论者,同时又是贪图生存之乐而没有勇气走上那条神性之途的可怜虫,所以我只能选择归隐而非自杀了--如果现实允许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3 08: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lz可以看看涂尔干对于自杀的经典分析,应该可以提供一些思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3 0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习惯把自杀看做是一种消极的解脱,实际上自杀有着不同的含义。前两天给学生讲《乌江自刎》。学生对于项羽的“自取灭亡”非常不理解,我相信学生也同样不会理解李广的自杀。其实,有的时候自杀是一种保持尊严的方式,这种“轻生死,重承诺”(或忠诚)的概念在中国的历史中逐渐消亡。(因为同时讲的还有《苏武牧羊》)但这种精神却没有消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人的身上可以看到。日本人把中国人具有过的这种品质学习过去并发展到极致,才形成了他们的坚韧的民族性格,他们不怕死,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形式,关键是不要失去尊严。在日本人的认识中,美的极致就是为自己的忠诚奉献生命,这样的人是成为“圣人”的表现。

不过,我给与现代诗人自杀行为的评价恐怕更多的是“消极的解脱。”

至于“中国古代的诗人更多的选择了陶渊明般的隐士生活”,有的是迫不得已,因为本身未必具备政治和管理才能,像孟浩然;有的只不过是玩玩“终南捷径”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00: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诗人却用自杀结束了自己荒诞的生命,诸如海子、顾城……
诗人不再自杀,诗人也不再归隐,所以,诗歌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0 1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应该还有别的选择的。总体来讲,古代的诗人大多是参与仕途的。
屈子是在国破家亡时才选择的自杀,陶元亮是仕途失意才选择的归隐。
其他的如庾开府、鲍参军、杜工部、王右丞等都是仕途中人。

当代诗人选择自杀的也是极少数,因为每年都会看到不同的诗。
如果诗人都自杀或归隐了,那时我们只能见到再版的旧诗,我们还会经常看到新诗的影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 13: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個心中被高尚的痛苦所折磨的人,大概只能選擇自殺了。大部分人應該是在痛苦中麻痹,然後就適應環境了。還有一小部分人,選擇遁世歸隱。其實我覺得現在某种程度上說,出國留學之後留在國外成爲海不歸也算是歸隱吧。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般很難做出自殺的抉擇,但歸隱相對容易些,所以歷史上歸隱的人絡繹不絕,而自殺殉道者相對有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7 1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屈原和陶潜的选择我觉得是适合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的解脱方式而已,不能用量变和质变来区别.
自杀对于屈原是解脱,同样归隐对于陶潜也是解脱.

有一些人"生的欲望"比较弱,比如天生的忧郁气质,这些人在受到较大的打击时,可能心机发生改变,患上抑郁症,最后选择自杀作为解脱.
有一些人"生的欲望"比较强,执着于自我,在受到较大打击时,有可能心机发生改变,追寻消极的方式(消极不是贬义)以溶解内心的执着,最后选择了归隐.
  选择归隐的人是不愿意选择自杀的.其实除了归隐和自杀,还有很多的解脱方式,比如像叔本华所说的同体大悲,或者更积极的方式是从入世中寻出世以解脱.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唯一的选择是能解脱还是不能解脱,其实解脱的方式已早已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3 23: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归隐

为了退出江湖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为何自杀,因为内心的冲突,因为没有责任心或觉得无法尽责。

小隐藏山林,大隐藏人海

小寂寞哀哀叹,大寂寞呵呵笑

所谓空既是色,怎可能全部放下。

凡高把自己杀了,又觉得不干,再回去挥毫写意,还是有放不下的。

贝多芬写下遗书,还是决定继续活着。

试问,论内心冲突有多少人能超过凡高和贝多芬。

生下来就是为了死,跑快点又能怎样,若有轮回,先投胎不见得下世就顺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3 23: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中国不会有狄更斯、萨克雷
当然,也许中国监狱的居住条件、福利待遇、人文关怀的确比外国的要差不少,所以没人去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2: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贴, 突然感觉到了某种共鸣. 自杀好象不那么另类, 丑陋了.
《乌江自刎》...自杀是一种保持尊严的方式,这种“轻生死,重承诺”(或忠诚)的概念在中国的历史中逐渐消亡。(因为同时讲的还有《苏武牧羊》)但这种精神却没有消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本人的身上可以看到。日本人把中国人具有过的这种品质学习过去并发展到极致,才形成了他们的坚韧的民族性格,他们不怕死,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形式,关键是不要失去尊严。在日本人的认识中,美的极致就是为自己的忠诚奉献生命,这样的人是成为“圣人”的表现。
什么人能不受这动物本性的束缚? 或者说, 什么人有能力在精神的领域找到比生命来得更有意义的东西?
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到一个环境中, 把自己当作一个大的.....意志的一部分, 那他/她是不是更容易用生命的主动终结体现其价值?

那些敢于献身的人是英雄. 且不论什么英不英雄, 起码, 这些人是有力的, 强大的, 或者是可怕的. 因为他们的意志=物质力量

事实上, 这些人是人群中更自由的一类.

至于诗人的自杀, 俺到更相信是他们对自由无限追求的结果. 当一个个体敏锐到一定程度, 他们就与'灵,鬼,魔'界相通了, 从而开始被其控制....异度空间......

瞎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3: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杀,在常人看来多么荒诞的想法。
归隐,在常人看来又是多么高傲。
自杀,是每个人都能作的。
归隐,是只有淡薄名利的达官贵人才能做的。
但同样是“淡薄名利的达官贵人”,屈原选择了“自杀”,陶渊明选择了“归隐”,虽然选择不同,但我们对两人评价同样的高。
屈原的忠心因自杀而增辉,那一江滚滚的汨罗水诉说尽了一个“忠”字,假如屈原没有自杀,那也许后人对他的评价不那么高了。因此,自杀似乎成了一种成名的方式。但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一句可以看出,屈原的忠心是固有的,然而,自杀,只是他解脱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一种成名的方式,同时,他的自杀也为他的忠心增添了一抹光辉。
陶渊明,仕途失意,他选择了归隐,他选择了那悠悠菊花,他选择了于世淡薄,“种豆南山下,草胜豆苗稀”,他的豆苗不如草旺盛,只能说明他归隐只是一种解脱方式,不是为了安享天年,不是为了种豆养家,而是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因此,后人赞赏他,学习他,敬重他。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失意之人选择了归隐。归隐,只是他解脱的一种方式,也并不是一种成名的方式,同时,他的归隐也为他的思想(淡薄名利)增添了一抹光辉。
两人虽选择不同
自杀,彻底结束形体的束缚
归隐,空间上摆脱世俗干扰
但都是为了解脱,得到精神慰藉,同时都得到了后人的赞扬。
可见,选择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只要能够满足自己,就是最好的!
只要能够表达自我,就是完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10:44 , Processed in 0.24929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