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89|回复: 4

[【心情日记】] 对面的女生跳下来——人大女博士跳楼随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7 22: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面的女生跳下来

——人大女博士跳楼随想 zz

passionfly

  “人大”“女”“博士”“跳楼”,这样几个关键的字眼连在一起,可真是吸引眼球、满足偷窥欲和抒发伪善同情的绝好新闻素材。然而,事发已经半月,住在她对面楼上亲历现场的我,却一直浑浑噩噩,丝毫没有写点什么的冲动。直到翻看自己近日的日记,才忽觉许多灵异征兆出现在我身边,把它们一一串连起来,甚至让我有点不寒而栗,自觉不能再沉默,必须为她说点什么了。

“灵异事件”·问题

  第一系列灵异事件是她跳楼之前的几天,我亦已十分被动地沉浸在一种自杀的氛围里。4月26日李强来人大讲座,介绍密尔的自由理论,隔壁的博士同学就准备问他“自杀自由”的问题,于是找我借涂尔干的《自杀论》,自杀的阴影以此肇始。5月4日我看了电影《见鬼2》,其中舒淇演的孕妇跳楼屡跳不死反见怨鬼,让人印象深刻。5月10日曹卫东来人大讲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时,我已堂而皇之地跟曹先生探讨起“非理性行为”的问题了。5月11日晚上,我又看了索非亚·科波拉导的处女作影片《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被其中小女儿Cecilia那种与现实疏离的傲然决绝所折服,就此沉到了自杀的谷底。5月15日,看了电影《再见列宁》,讲的东德柏林墙倒塌后儿子用人造的社会主义挽救心脏病垂危的母亲的故事,看后感怀良久,写了影评《落入凡间的社会主义天使》发到网上,引起了关于我们当下精神信仰的热烈讨论,那晚我彻夜未眠。16日早晨8点50分,我依然没睡,当第一缕晨光撒入我窗户的时候,她便像天堂里的折翅天使,像春天里的落叶、黎明时的余辉一样,从对面的女博士楼上飘落了下来。她姓董,博二跟我一个年级,新闻学院的,年近40,有丈夫和孩子,拿过吴玉章奖学金。她跳的地方冲南,而我的阳台冲北,楼层都高,视野开阔,隔岸看个正着,就像专门为我做的特技表演……楼下的自行车棚从此多了一个大洞,那个车棚在两栋博士楼的背面,鲜有人停车,而我的自行车一直都停在那个洞的下方。

  即使发生了上面这么一系列灵异事件,我也一直没有发觉其中的巧合,依然如往夕一样在校园里游走,抱怨校园网不开发票的收费却又让人崩溃的网速;抱怨博士生却要走老远去公共澡堂洗澡而那里每天为换洗澡卡都会排起长龙;抱怨抽屉里攒的前任自行车钥匙堆积如山而摄像头都只对着学生不对着自行车棚;抱怨穷学生难得一两次搬东西或生病须打出租车进出校门却必须绕行北门,东西大门每天只为有私家车的“大款”或开公车的“大人”们敞开;抱怨女博士楼下“三个代表”宣传栏里并列着的却是“研究生会新任干部名单”和“美丽就是资本,漂亮就是财富”的美容广告;抱怨着国外高校完善的博士候选人制度、专业的论文评价体系、公平的交流访学机会、高额的奖贷学金、人性化的陪读和与社会兼容的实习计划;而我国的顶尖高校却还盛行着学术腐败、金权教育、滥攒文章、论资排辈、各自为阵、固步自封、文人相轻,博士生补贴达不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不论男女老少一律住集体宿舍,与父母、夫妻、子女隔绝,没有社会实习资助计划更与社会相隔绝,产出的几乎是百无一用的书呆子……抱怨所有这些意见早在2005年3月我写的《像疼自己骨肉一样关心学生——给校领导的一封信》中已经再三痛陈,却无一回应!

“人大”·高校

  “人大”,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大学,这样一个往昔“社会主义”大学的典范,如今却离“人”越来越远。主楼上高悬着“大学之道,在于明德”,而实际上却被叫着“明钱”和“明权”。一个高喊着美丽口号实则却是口是心非丢失了灵魂的大学;一个精于包装、广告和运作却疏于呵护心灵、坚持操守的大学;一个摩天大楼、金碧辉煌而人于其间却如困兽般失却精神家园的大学,与堕楼的亡魂何异?人事和财政没有超越官场和行政体系、没有挣脱商场和营利控制,大学就没有真正诞生和存在过!富有行政色彩的大学,其集权化统治必然是粗糙的。这不是领导本身的不忠或无能,只是他不可能是三头六臂的超人,他不可能代替扁平的交往网络,每天晚上到每个学生的床头给他们讲故事;党支部连全部党员的手机号码都摸不清楚,更不可能关心每一个党员吃酸还是吃辣,痔疮抑或失恋。(参见拙作《在党支部保先会上的发言》2005.11)富有商业色彩的大学,其唯物质至上的铜臭气息和残酷的生存竞争,更是那些生性敏感、灵魂高贵而现实窘迫的个体心灵无法承受的打击。解决之道,大学人文自治应当成为社会和谐自治的楷模。

“女博士”·社会

   “女”“博士”,这样一个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角色,她们被人倾羡也被人不耻。性别角色给她们的定位与学历角色给她们的定位发生了强烈的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天然禀赋青春的容颜悄然逝去,自然价值的贬值急需人工附加值的补偿。那就像中年男人一样去掌握权力、金钱、名誉和地位吧,可是这管用吗?——在一个浮躁喧嚣、利欲熏心、现实功利的社会价值体系中,中年女子掌握的社会资源似乎并不能获得多少社会认可,反而被人耻笑和嫉妒;那就回到家庭,变作贤妻良母吧,则更是只剩下“绝望主妇”这一条道了。我们的社会需要温良的母亲,却像一个任性自私的孩子,只问索取却并没有善待母亲。年老解雇、中年离异、孕产辞退、单身母亲……随着美女变成糟老太,她们逐渐从闹市退居乡野,被社会无情的边缘化……“博士”这么一个重重的头衔,也挽救不了这种世风逼人的宿命,相反随着社会需求面的逐渐收窄,个人投入产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结构的公共性增强,对有效的公权力机关的依赖增加,“博士”命运之不堪反而显得更为沉重,越优秀的人越显脆弱,反映出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公权力机关存在着“劣币逐良币”的不公正评价机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庸人当道、脑体倒挂、用人唯亲,官僚机构的帕金森综合症压抑着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显露其锋芒、释放其能量,这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痼疾。

“跳楼”·人

    “跳楼”是一个富有现代行为艺术意味的词汇,楼(building)本是现代城市的坐标,是人类社会集成、效率与改造自然伟力的象征,房(house)本是家(home)的物质载体,然而这样的楼房建得高了,人却找不到归宿,却借此楼房从上面跳下以求一死了之,这不是很耐人寻味吗?三毛说“死都不怕,还怕活着?”这话的潜台词是,死亡当然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是,有时我们寄生的现实世界之残酷,真的比死亡更恐怖。所以一旦有人跳楼,总会让周围的人坐立不安——领导同志会觉得死者在用最恶毒的方式宣布他的无能,就像脸上被死魂扇了一际耳光;我们这些其他的被领导者则会觉得自己居然还能活着忍受,没至于去死,这真是荒谬!如何是好?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更是很复杂的,人心是多面而纤细的,并不是机械的“组织生活”就能解决隔绝带来的自杀问题,这反而会让领导的措施面临“多管闲事”的尴尬境地,就像《处女之死》里面Cecilia说的:“因为你从来不曾是13岁女孩。”况且,即使社会交往增加也不一定能减少自杀,相反,欺骗、不义、失恋、嫉妒、仇恨、社会压力都有可能随之增加,反让个人更加脆弱。生抑或死,如何生又如何死,这是很个人的事情,他人很难干涉、阻止和预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于现实中尽可能减少权力和物质对人心的异化和伤害,尊重势弱个体的力量,倾听沉默多数的声音,构建开放沟通的媒介,寻找多元和谐的信仰。


“灵异事件”·答案

    最灵异的事件发生在前几天,我在宿舍楼下跟人聊天,有人说人家女子跳楼,并没你扯的那么些社会和政治的原因,说不定就是感情上有点挫折,一时想不通就跳了楼。人们说博士智商高不一定情商也高,不过学文科的博士怎么也会想不通去自杀呢?也许越学文科,古怪事情越多。我反问道:“如果你失恋或离婚了,会怎么办?”答曰:“我不会哭哭闹闹,但是肯定会让甩我的那个人因为后悔而痛不欲生!”我笑曰:“你这是典型的二十出头的女子的答案,但这只是彩虹光谱上的一种颜色,等你到了年近40或者有过别的经历,就又会有不同的想法。我想你的回答是损人利己的爱,是一种报复,是最自私的,而且也不一定就对自己真有好处;而她的回答——跳楼(如果真是为情所困的话),则是不损人而利己的爱,因为失恋让她痛不欲生,她为求解脱而死,于自己是快乐而不央及他人;而如果是我,则选择继续活着爱下去,尽管会让自己痛苦难当,却依然给双方一个机会,这种爱是只为利人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一种承担。不过于现实中,却往往像你们一样,爱比死更冷。”正当我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女博士楼和男博士楼中间的路灯亮了,照亮了楼下的那个自行车棚……


    据说自杀有时候会是一种传染病。可能有人大的老生还记得,大约三年前,就在同一栋女博士楼的北侧,也有人跳楼,尸体砸在我后来同宿舍的男博士当时的宿舍窗台前,每讲到此事,他总是绘声绘色、絮絮叨叨;这次又让我亲见一案,理解了他当时的心灵创伤,身边的一个生命从此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这真让人揪心;而她的死因、她的遗书、她死前那一刹的所想,便成了一个谜,让人久久萦怀;所以《处女之死》中的后面四个姐妹都纷纷离世。其传染也许就是因为自杀者启发了苟活者对周遭虐待之痛觉神经的敏感,鼓舞了他们寻求解脱的勇气。不过索性自杀不会成为惯性病,除非是自杀未遂;所以即使痛苦,也只是一刹那的承担,好过一生一世的煎熬。我想我不至于去死,依然得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行走、观看,但我至少要把我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也许这正是她们心里曾经所想……

2006.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0 19: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珍惜生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14: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大不仁久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17: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过那里几个博士的住宿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18: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自杀,死了也白死,只能让相同处境的人兔死狐悲,徒增一些人的感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05:55 , Processed in 0.1436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