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5|回复: 1

[【心情日记】]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4 01: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今年,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最后阶段。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一个寄托几代仁人志士强国理想的福祉工程,一个“高峡出平湖”的人间盛景呈现在世人面前。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峡大坝的建成将造福国家、造福百姓,三峡工程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将永垂青史。

效益篇: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在世界能源日益紧缺、江河开发与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峡大坝横空出世,再次显现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185米设计高程,主体工程提前9个月完工,这一跨越世纪、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伟大工程,开始显现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防洪:抑洪驱兽,安澜兴邦


   洪水,一直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饶的粮棉油基地、密布的村庄城镇、密集的工矿企业以及近8000万人口,长期被长江水患所困扰。特别是荆江险段,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米~10米的“悬河”。
   兴建“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工程,首要出发点就是为了根治长江水患,推进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防洪库容高达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如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区,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蓄洪区。
   ——提高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三峡工程能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减轻洪水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
   ——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按1992年价格水平计算,三峡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每年22亿~25.2亿元。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可避免因大堤溃决而造成的人口伤亡、铁路干线中断、灾区生态恶化、疾病流行以及灾民安置、家园重建等其他连带损失。
   依据今年汛期三峡水库的调度方案,仅2006年,三峡水库就可在需要时提供至少72.9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尽管这一防洪库容只是三峡工程完建后总防洪库容的1/3左右,但已超过了荆江分蓄洪区调蓄洪水的能力。

发电:电出高峡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华东、华中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一直依靠“北煤南运”来维持。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万亿度。然而,在近十几年,我国水电所占比重却每况愈下,水电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已降到14%,远远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电作为清洁环保的生态型工业,其与火电的不均衡发展现象,显示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这就相当于建设一座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矿或年产2500万吨的特大型油田,相当于10座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以及相应的运煤或运油的铁路。无论从装机总容量来看,还是从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来看,在一定时期内,三峡水电站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面向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三峡水电站的供电距离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经济输电范围以内。三峡水电站全部投入发电后,可以把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同时,还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西联西南,组成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
   三峡水电站的环境效益更是难以估量。与燃煤发电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万吨一氧化碳、37万吨氮氧化合物、数百万吨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尘、废渣,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运:渠化下川江,天堑变通途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历来就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动脉,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河航运体系。但在修建三峡大坝以前,宜昌至重庆航道仍然处于航行条件极为复杂的天然状态,水流湍急,险滩密布,仅可通行1500吨级船队。
   据统计,在上述长约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滩险139处。此外,沿线还有27处不能夜航或只能单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仅1000万吨,抵不上一条江南运河的货运量,大大制约了“黄金水道”运能的发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对外物流交流猛增,原来川江的航运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地处葛洲坝上游的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联合运行,将渠化下川江,全面改变川江航运条件,航运效益十分显著:
   ——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到重庆,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为70米,最大水深达170米,水库平均宽度约1100米,比建库前航道宽度拓展约1倍。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可使库区航道成为深水航道,保证了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通行,使这一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1亿吨。
   ——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船型、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每马力拖载量提高近10倍,船舶运输耗油量降低70%,综合运输成本降低35%~37%。
   ——有利于库区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天然情况下,重庆至宜昌间航道在一年内洪、枯水位最大变幅达60米以上,给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水位变幅在30米以内,水深增加、水域扩大,可撤销所有绞滩站,滩险的整治、疏浚、维护费用大大减少。
   ——大大促进长江上游支流航运事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可与重庆以上长江干流的小南海工程、乌江的大溪口工程、嘉陵江井口工程等相衔接,使长江干流及几大支流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据介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内仅大宁河、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就将增加约550公里。

答疑篇:四大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作为一座世界级的大坝,三峡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异常复杂的。但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些社会广泛关心的难题都得到了有效的破解。

如何解决泥沙问题


   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泥沙淤塞问题如何解决,是业内专家最为关心的问题。1960年建成的三门峡水库,就因泥沙大量淤积,最终变成一座泥库。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三峡工程建在年输沙量占世界第四位的长江干流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我国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认为泥沙对三峡工程影响不会太大。三峡蓄水2年多的监测结果和相关科学实验表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后,水库防洪库容还会保留86%。
   专家介绍说,由于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汛期要确保145米的蓄水水位,大洪水时要拦截洪峰,势必会把一些泥沙留在库内,水库可能发生一定泥沙淤积。但是,我国泥沙专家经过长期实验,已通过“蓄清排浑”方法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记者了解到,三峡大坝在坝体90米高处设有23个大尺寸泄洪深孔。三峡库区汛期的输沙量占全年84%,这时打开这些深孔,5万立方米/秒的水流将带走大量泥沙,实现“排浑”;在枯水期,来水中含沙量大幅度下降时,关闭深孔,从而实现“蓄清”。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库底坡度较大,同时泥沙颗粒较细,易于被水流带走,这些都使得“蓄清排浑”的效果十分明显。
   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在今后数十年内,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将建成一大批大型水库。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将有效减少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如何进行地震监测


   三峡水库会不会因地震影响大坝安全,也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专家对此已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三峡水库蓄水诱发地震虽然不可避免,但绝不会是灾害性的。
   原因有三:其一,三峡大坝坝址建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是相对稳定的地块,本身没有断裂和破坏;其次,库区最近的地震断裂处离坝址有39公里,地震点发生地震并传到坝址来,实际发生的基本裂度不会超过6度,而三峡工程是按照抗7度裂度设防的;其三,自古以来,河库造成的诱发性地震,不会超过这一地区过去发生地震的最大值。
   三峡地区40多年的地震监测记录表明,坝区及周边地区共发生1级左右地震2910次,但大于2级地震的极少,且都远在坝址区域外,这充分说明三峡大坝不会受到地震影响。
   近来,有海外媒体危言耸听,称三峡大坝由于“重量惊人,会压迫到地壳”,“几百万年前地壳挤压造就群山的地震,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可以轻微扭转地轴”。对此,记者采访到的专家大都一笑置之。因为有不少比三峡工程大得多的水库目前仍在安全运行。就坝长而言,阿斯旺大坝的长度是3830米,比三峡大坝长得多;就水库面积而言,加纳的阿科松博水库面积达8482平方公里,约为三峡水库的8倍;就库容而言,在目前业已建成的水库中,库容比三峡水库多出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至少有5座。
   尽管如此,国家仍投入巨资用于库区地震监测预报,目前一个先进的监测台网已投入运行5年多,可以完整地监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如何减少环境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这是生态与环境专家经过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论。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如措施不力,势必造成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二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果仍然排入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必将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威胁到居民的水源地。三是会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入长江,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会使一些峡谷景观受到一定影响,并淹没部分文物。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各级政府为消除生态不利影响,已投入大量资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主要实行了四大措施。一是移民政策实行“两个调整”,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到三峡库区以外进行“外迁”安置,鼓励污染严重、资不抵债、产品无市场的搬迁企业破产或关闭。二是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水污染防治规划,对各种污染规定了治理措施和期限。三是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除了分期治理崩滑体外,还在全库区建立了崩滑体监测预警系统。四是有关单位编制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对三峡库区的地面和地下文物进行了抢救性搬迁和发掘。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经过众多专家多年的研究与论证,已经基本上预见到了。三峡工程建设1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力、落实责任、资金到位,就可以将不利影响减轻到最低限度。

如何节省建设投资


   在论证过程中,三峡工程投资巨大,一直是有些人反对其上马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当主体工程即将全面完成之时,负责这一工程开发建设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却宣布:三峡工程总投资将比原计划减少200多亿元。
   “工期马拉松、投资无底洞”,是国内许多工程难以摆脱的怪圈。三峡工程只用原计划总投资90%的资金,是工程削减了很多项目,还是当初的概算就留够了相当的余地?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司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三峡工程少用200亿元,最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国家宏观调控;二是死守住概算投资底线。
   据介绍,根据开工时的测算,三峡工程建设所需的动态投资为2039亿元。之所以说是动态投资,是因为这一预算是按照1993年5月的物价水平并考虑此后10多年建设期间物价、利率的变化估算的。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实际物价涨幅要低于先前预测,仅此一项就使三峡工程减少投资140亿元。宏观调控还改变了银行贷款利率,这又节省了60亿元。
   在此基础上,三峡开发总公司采取的“静态投资、动态管理”这一模式,使三峡枢纽工程死死守住了投资底线。实际上,在建设过程中,三峡工程新增了很多子项目,其质量要求又高于国家标准,多花了许多钱。这部分投资概算之外的资金,除少部分来自国家安排外,大部分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而自行消化了。目前,三峡开发总公司在工作中,已做到了从单纯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向以效益优先为中心的转变。

人物篇:他们创造了人间奇迹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普普通通,数以万计的三峡建设者,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了一曲又一曲“感动中国、震撼世界”的壮歌。给他们画一个整体肖像很难,这里记者只能记述他们中的几个代表人物,与他们一起体味创造“人间奇迹”的艰辛与伟大。

郑守仁:三峡就是我的家


   “他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别人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还有一张特别的作息时间表,上面没有白天、黑夜……”提起三峡大坝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同事们都心疼地称他为“工作狂”。
   今年66岁的郑守仁,主要负责三峡大坝的施工质量监督。12年来,他肩负重任,几乎日夜守候在三峡工地,当别人问起家庭住址时,郑守仁总说:“我的家在三峡工区。”
   郑守仁所说的这个“家”是三峡工区的一个宿舍,只有10平方米多,里面除了一张双人床,余下的空间只能放下一张桌子和一个简易衣柜。十多年如一日,互为同事的郑守仁夫妇,一年四季吃食堂,每天揣着饭卡排队买饭。而他们在武汉分配的住房,至今都没有时间去住。
   不了解他们的邻居,以为他们没有亲人。其实,他们有自己的宝贝女儿。这也难怪,1968年女儿在乌江渡工地出生后,不满周岁就被送到了苏州外婆家。直到16岁高考完,女儿才来到三峡,第二次见到父亲。30多年来,郑总同女儿见面的日子加起来竟还不到两个月。
   说他是纯粹的“工作狂”,不知道挂念女儿,那是假话。每年的9月15日,他总会提醒妻子:一块儿吃碗面吧,算是为女儿过过生日。
   去年8月3日,郑守仁因病住进了武汉同济医院,检查确诊为癌症,医生建议,马上动手术。但郑守仁对大坝的施工质量放心不下。手术前的一个双休日,心急如焚的郑守仁从医院跑了出来,亲自到工地上再三叮嘱施工单位,要采取措施,做好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工作,要让全国人民放心。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目前,在数以万计像郑守仁这样的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下,难题一个一个被破解了,大坝已验收过的项目和指标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
   他的那次手术,既让老伴忧心,又让老伴舒心。忧心的是,医生对郑守仁手术前的检查表明,他全身没有一项生理指标正常:缺钙、贫血、转氨酶偏高……舒心的是,终于让这位“工作狂”第一次有了整块的时间与女儿呆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张为明:不让大坝留一丝遗憾


   三峡工程金属结构安装总量达到7万吨,相当于10个百万吨级水电站金属结构安装的总量。担负三峡泄洪坝段106道闸门安装重任的张为明和他的同事,为了让三峡蓄水万无一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98年9月,张为明奉命率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公司一批精英担起了三峡工程金属结构安装的重任。但是到了2001年底,工程进展缓慢。外国专家毫不客气地说:如此下去,三峡工程的发电时间将推迟一年。
   在压力下,张为明不得不打破常规,进行方案创新和技术创新。他和同事们大胆提出,改变原设计方案,在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趁深孔还没有封闭,把大坝导流底孔弧门安装好。这一方案的实施,使23孔闸门中的13孔实现了敞孔吊装,把整个工期提前了半年。
   一次,在安装大坝排漂孔闸门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门叶吊不进去的现象。金属门可不像木质门,装不进去可以削一点。一扇闸门足有半个篮球场大,两个支臂像一把巨大的剪刀,静静地僵持在那里,犹如一块骨头卡在喉咙,进退不得。正值盛夏,钢板上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汗水浸透了张为明的工作服。
   他冷静地判断,吊装方案没有问题。他果断决定再次吊装,采取一寸一寸变换闸门角度的方法,终于将闸门吊装到位。这时的张为明已经在现场坚持了5天,回到宿舍,他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
   令张为明感到欣慰与骄傲的是,三峡大坝泄洪项目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47扇弧门全部一次吊装到位,没出任何安全事故。同时还创造了日安装425吨,月安装2500吨,年安装1.82万吨的同坝段、同行业世界纪录,连续四年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的目标。
   而对家人,张为明却充满愧疚。由于常年在工地上奔波,他和妻子恋爱8年才结婚,婚后也是聚短离长。儿子5岁时,因为没人照看,手臂两次骨折。他参加工作后父母先后病倒,直到临终都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张为明说:“看到巍然屹立的三峡大坝,我终于可以告慰二老的在天之灵了。”

女子电焊班:我们打工的地方叫“三峡”


   在三峡工地上,还活跃着一支女子电焊班。在这充满阳刚之气的地方,她们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了一片令中国女性都深感骄傲的天空。
   隶属于三七八联营总公司的女子电焊班,是1995年甘肃大峡水电站修建之时,公司在当地招募的一批农民工。1997年转战三峡后,这支拥有10多条焊枪的巾帼英豪,用自己两年练就的一手绝活,把100多吨重的焊条准确地焊接到了三峡大坝的20多万个钢筋接口上,这些一尺来长的焊条接起来,从长江源头能排到入海口。
   三峡工程的施工工序,安排得见缝插针般紧凑。为了避开白天的上钢筋、立模板、金属结构预埋等工序,女焊工全部改为下午4点班和零点班。姑娘们每天踏着夕阳出门,踩着朝霞下班。在与常人完全颠倒的作息时间里,女焊工们每天都要背着几公斤重的工具包,抱着每包5公斤重的焊条,拽着四五十米的焊把线,在施工部位爬上爬下。
   寒冷的冬季,遇到狭小的焊接部位,姑娘们脱去厚厚的棉袄换上焊服,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工作。遇到特殊的部位,蹲不得,站不得,只有曲着腿弓着腰焊接,往往是一个接头焊下来,手臂酸得抬不起来,腰也僵硬得直不起来。
   流火的7月,为了避免被飞溅的焊渣烫伤,姑娘们不得不用厚厚的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使这样,身上还是被烫得伤痕累累。焊接过程中,焊渣飞溅到脖子和脚面,顷刻间就和肌肤粘连在一起,但是焊接工艺要求她们绝对不能停下来疗伤。姑娘们都是强忍着疼痛,一口气把活干完。
   施工时遭遇雨天,对这群高空作业的焊工来说,是最困难也是最危险的。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和防止触电,要使电焊面罩、焊条、焊接点不被雨淋着。姑娘们只好用雨伞遮住焊接部位,而把自己的身子露在外面任凭雨淋。
   六七年连续无假日的室外作业,使她们返回西北老家时,已黝黑得如当地的汉子。但当她们跟人说起自己打工的地方叫“三峡”时,人们无不为她们感到骄傲与自豪。


小资料:三峡工程数据


   三峡大坝长2309米,坝顶海拔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混凝土浇筑总量161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大坝。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均居世界第一。
   三峡水库全长600余公里,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是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
   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轮船,船舶通过三峡大坝只需半个小时。
   三峡工程永久枢纽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抗震标准按7度设防。
   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工程总工期17年,预算总投资为2039亿元。其中施工准备期和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以大江截流为标志;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以水库蓄水至135米水位、永久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为标志;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工程全部竣工。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重庆市、湖北省的20个县(市),动态移民总数最终可达113万人。
   三峡工程是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集成创新的结晶,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至2005年底,三峡工程形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几百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4 01: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供时政复习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3:48 , Processed in 0.2399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