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32|回复: 7

[【诗歌】] 占有宝书,博览群书,在科研上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4 0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 2004-04-12 09:09 〖原创〗占有宝书,博览群书,在科研上的重要性
--------------------------------------------------------------------------------
开卷有益。

在科研中,好书、名著的作用太大了。读一本好书,会让人很快开窍。读一本烂书,半天不得其门而入,徒费时间耳。

书如其人:读大牛的书,神清气爽;读混混的书,憋气窝火。

好书终生受用,是定格在白纸铅字上的名师。

想当年,俺对俺导师、师兄得国家大奖的东东也是佩服地五体投地。可望而不可及也,对他们仿佛只能仰视。就如电影《霸王别姬》里小张丰毅仰望着戏台上的名角哭道:什么时候俺也能成角儿呀。

一天在学校图书馆的旧书库中找到Weibull大牛的原著,读后,恍然大悟也!原来俺也能在学术上上一大台阶,原来国家大奖上的东东就这样变得触手可及了。Weibull严谨严密的思维及其写书的风格,一下子让俺开了窍:什么国内外悬而末决的难题,什么随机疲劳强度,什么疲劳可靠性干涉模型,什么国际首创,不过都是weibull书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两个假设及其说明而已。

说来不信,当年北京所有书店,只要出版了疲劳可靠性的书,就会被某人一扫光,全买走。当时真的不理解。经年后,才明白其人的用意呀。没书看,也就入不了门,也就只能一辈子仰视尔。

所以俺从硕士起就大量买书。至少一千本专业书。可惜最后全部捐献了。带不走罗。

于是俺又迷上了电子书,一千本专业书,两面墙的书柜都摆不下。而要是电子书,几张小小的光盘足矣。

有时,一本书可能就一页上的东东最有用。有时,好几本书的东东对比了才让人理解透彻。

书看得多了,发现其实不不少人是抄书匠而已。水平低的是抄中文的,水平高的是抄英文的。如果封面上写得是著,其实大部分是编著。如果写的是编著,其实是编抄,或抄。

北京海淀图书城,曾是我周末长去的地儿。那里的九章数学书店,有不少数学好书。开始俺看书,只看航空类的。后来才发现,数学、力学最有用。比如断裂力学吧,航空界的书还真没有力学界的书好。比如可靠性的书吧,其实不就是概率、统计、随机过程的应用吗。搞纯数学皓首穷经的一生在证明几个定理公式,而拿来用的却能得国家大奖,吹自己建立了什么什么学科。哇塞,终于开窍了,就是数学最有用!!谁数学好,谁的起点就高!谁得的好处也多!

当年国内结构可靠性没几个人搞,为什么,因为老一代对概率没几个人真正懂。当年俺师兄的疲劳可靠性之所以能得国家大奖,为什么,因为当时的疲劳界没几个对概率统计懂。心里虽不服,嘴上说不出。

有一个飞机专业的老教授,逢会必反,可不得要领。如果他看了weibull的原著,如果他们看了weibull原著,事情就变成很easy.

说白了,就是数学!就是要拥有宝书!读书的目的不是去专门揭露人,而是自己不被人在学术上坑骗玩弄。不是气别人得奖,而是自己也能有得奖的实力和水平。。。。。

再后来俺自己也想写一本书,发誓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原话。可惜准备得差不多了,还是夭折了。如果问俺现在人生有何缺陷,没有出书,此其一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nylb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6-9 0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科研中,好书、名著的作用太大了。读一本好书,会让人很快开窍。读一本烂书,半天不得其门而入,徒费时间耳。
书如其人:读大牛的书,神清气爽;读混混的书,憋气窝火。

一天在学校图书馆的旧书库中找到Weibull大牛的原著,读后,恍然大悟也!原来俺也能在学术上上一大台阶,原来国家大奖上的东东就这样变得触手可及了。

书看得多了,发现其实不不少人是抄书匠而已。水平低的是抄中文的,水平高的是抄英文的。如果封面上写得是著,其实大部分是编著。如果写的是编著,其实是编抄,或抄。

读书的目的不是去专门揭露人,而是自己不被人在学术上坑骗玩弄。不是气别人得奖,而是自己也能有得奖的实力和水平。。。。。


[fly]深有同感![/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12: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一本书可能就一页上的东东最有用。有时,好几本书的东东对比了才让人理解透彻。 ”这句话说得象个东东,哈哈!不过不是“有时”,就是这么个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 03: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看见在 readfree 有理工背景的写手,或许大家都太爱文学了。

遗憾Weibull 的原著尚未拜读,weibull 理论在疲劳寿命的应用早已在国外众多领域已经应用好几十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大约可分两种,

一种是 Approved ,指前人已经理论+实践证明的,这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石。

一种是 NOT Approved ,指有人在探讨和研发的领域,多见于各类国内外杂志和论文。

但是要想严格分清楚这两者的界限,需要时间和智慧,

后人亦不断对前人的理论加以修正,试验加以验证,使其丰满。

但是年轻人都关心自己的前途,不喜欢老是在前人的基础性的东西上打转,于是向未知领域冲击。

少有幸运儿是成功的,更多的是过了罗干年发现自己走的是冤枉路。


哪个搞航空的不爱 ---- 蓝天 ?
哪个搞飞机的不想成为 --- 莱特兄弟 ?
哪个搞空气动力的不以此人为豪 --- 钱学森 ?

但是我们的时代.......已经过了航空大发展的年代了,要想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名字......谈何容易。
但是我们的环境.......美国俄国已经占据了航天、信息、材料等领域的前沿,假设 20 年。
还有我们的经济.......国外但是花在发动机上的试验的经费,恐怕......
我们这代人......唉.....也许比抄书更智慧的应该是翻译。

一本经典名著固然重要,但仍有它的时间性,这正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四维空间的奇妙之处。

一时兴起,胡乱写写,看球了。

kkkyyyy 改天再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 11: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kkkyyy 加分了,补充补充。

我想说的主要是专业书籍具有一个时间性的问题!

老书是经典,但是没有突破性;新书是前沿,但是缺乏有效性

还有一个因素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就是现代科技技术,也正朝着多学科复合型的趋势发展。
典型的航空发动机为例,就是一个气动、传热、材料、结构、电子、控制...等诸多学科的综合体。
又以边缘学科摩擦学为代表,需要掌握流体、化工、材料、机械等诸多知识为基础。

一个人的精力、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固然是有限的。
国外诸多领域的专家联合出书,8-10 个人唯一小组是常见的,
kkkyyy 你也知道,美国气动系列的一套牛书竟然达到了 100 人之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8 0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我们的时代.......已经过了航空大发展的年代了,要想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名字......谈何容易。
但是我们的环境.......美国俄国已经占据了航天、信息、材料等领域的前沿,假设 20 年。
还有我们的经济.......国外但是花在发动机上的试验的经费,恐怕......
我们这代人......唉.....也许比抄书更智慧的应该是翻译。

    象上面这种情况的领域太多了,特别是在计算机方面,更是和老美差距太大了。中国的“填鸭式教育”造就了现在好多的人缺乏创新,开拓。加上本来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那更不用说了。
   前不久的上海交大的“汉芯事件”,中国开发的“麒麟操作系统”.......等等,太多了,感觉中国现在的学术气氛太浮躁了,为了所谓“名气”、“钞票”,不知还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搞学术而奋斗的。
   比如在编程方面,感觉老是跟着老美的屁股后面,人家出了点新东西,理论,就得先翻译过来,在学,老是会落后人家半拍的。国内真正的编程专家,高手又有多少呢,都是对人家提出的东西修修补补的,有几个能真正核心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15: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 我就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9 21: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
专家就是对这个领域很熟悉的人,并不是什么很牛的人!我敬佩那些不断创新和有思想的人!!
我正在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7 02:33 , Processed in 0.30996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