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49|回复: 0

[【心情日记】] 独家专访倪萍 听她聊现在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1 19: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独家专访倪萍 听她聊现在的日子
这次倪萍肯接受采访,的确是我“努力争取”的结果。
《泥鳅也是鱼》在宣传期时,剧组希望她能接受些采访,来配合影片的宣传。她尝试做了。
但实际的结果是《泥鳅也是鱼》的票房不是很好,让倪萍不免有些失望。所以,当她获得本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后,我打电话约她访问,她明确地拒绝了。原因,就像她发表获奖感言说的那样,自己获奖,而影片却卖得不好,她有些过意不去。
所以,也觉得没有必要就此接受采访。况且,这也是不做主持人这几年她对自己的要求:少说多做。
“那我们索性就从刚才你说的这种‘尴尬’谈起……”
倪萍很慎重,说还要考虑一下。

如愿,在梅地亚的一间茶室见到倪萍。衬衫、长裤、头发随意束起来,未施粉黛,这是生活中倪萍一贯的装扮。倪萍最有特点的是笑容,面前的她依然如此地笑,自然、亲切。
她说自然是永恒的。所以,她能坦然接接受平淡,过普普通通的日子。没有工作时,她跟其他的母亲一样,照顾儿子起居,陪伴儿子上课。
她不觉得这些是负担,她说没做母亲前,她就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人。她现在仍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外婆、母亲、儿子,四世同堂。
她很知足现在的生活。尤其是演过一些底层人物,感受了他们的苦,让她更珍惜现有的一切。她并不认同快乐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他觉得快乐在人性上是平等的,而且快乐是很具体的。就如当你渴得要命,热得要命的时候,有一杯凉水可以喝,那种快乐是百分百的真实。

“幸福不是没有,关键在于你是否体会到。”这是倪萍人到中年最深的感悟。所以她很感谢年龄带给她的阅历,而不会为年华老去为曾经的华服如今无法上身而伤感。正是因为有了从前那些日子的积累,她才能走进每一个角色的内心。获奖了并不代表她的演技有多么了得,关键得益于生活给予的财富。
所以,人到中年的她乐于孤独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是冷静的客观的平和的。这个时候,她越发看清名利是身外之物,甚至有些窃喜能回归到平静的生活中。但,享受孤独,并不代表封闭内心。相反,她觉得自己的心胸更开阔了更懂得包容了。她理解媒体对她私生活的关注,面对各种猜测,她仍能心平气和地过着一贯的日子。
但是,她不想回应。因为她要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她不想再被卷入那已经远离她一段时间的“热浪”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说由此看出她的心理素质很好。难怪她能驾御那么多场大型直播节目。倪萍却摇头,说自己绝对不是比赛型选手,能做好节目更多是因为用功。她也承认自己机会好,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她“争取”来的,更多的是运气的垂青。出道这么多年来,她从没参加过任意意义的比赛。如果面临“二选一”的机会,她会选择退。所以,她现在也看不得各种各样比赛中PK时的残酷。但是,她由衷地佩服敢于挑战者的勇气。
面前的倪萍,让我感觉不到是那个曾经炙手可热的主持人,只是一个用温暖目光注视儿子成长的母亲。
她说起儿子来津津乐道:儿子快上学了;儿子钢琴弹得很好,已经学了四年了;儿子现在已认识1500多个汉字了……

给倪萍拍照片时,她刚陪儿子上完钢琴课,她说只要有时间她都如此。让她欣慰的是,儿子比较能做得住。她并不期望儿子长大成为钢琴家,只是希望儿子多一种修养多一种能力。而且,倪萍觉得学音乐的人比较单纯,据说,学音乐的人是犯罪率最低的人群。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想象不到,倪萍跟儿子就是这样自然地出现在我们拍照的公园里,而且周围的人也很少对她注目。也许,她的穿着她的举止真的跟在这里休闲的人一样普通随意。倪萍每天都跟儿子一起遛弯一起去游乐场,她说到了她这个年纪,最大的心思就是好好地过生活过日子。


倪萍:我的日子我做主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倪萍凭其主演的电影《泥鳅也是鱼》获得“最佳女演员”的特荣。这是她第二次获得这个奖项。
这是采访倪萍的由头。
从主持人再到演员,倪萍这几年非常低调。连续几年的春节晚会看不到她的身影,她也很少出席各种名目繁多的活动,更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鲜见有关她的报道。
“倪萍会一直演戏吗?” “倪萍还会主持节目吗?”、“倪萍现在的生活状态怎样?”、“倪萍过得快乐吗?”,诸多疑问,让我想借这个“新闻由头”面对倪萍走近倪萍听她聊聊现在的工作、生活和心态。
于是,经过几次“努力争取”,终与倪萍面对面。用她的话说,对话的契机缘于信任。

“以后没有特别值得拍的电影,我就不想拍了”
很长一段时间,你都在刻意拒绝采访。最近,因为配合《泥鳅也是鱼》的上映,你才尝试面对记者。据说,此举你是想为影片尽点力。但如你所说你配合宣传并没有对电影的票房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以你不打算在说了。
离开主持人的岗位之后,我给自己规定尽量要少说多做,因为可以说的东西不多。做了那么多年主持人,我的状态和生活大家都清清楚楚的,不用再说那些重复的话。另外,在心理上也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远离这个大家都熟悉了的状态,能够回到相对安静的生活中。这期间,有的人说采访过我,其实根本就没有。我也能理解,毕竟现在的媒体太发达了,身处这个工作岗位,人家可能就会来写你,但我绝不会“主动出击”。
前几天,我去做了《环球影视》的专访,本来之前他们说是采访我们剧组的主创,结果我一去原来就是采访我一个人。节目播出后,很多电视专访类的节目都来找我,我都拒绝了。因为自己曾经就是做这些的,不想再掉到这个圈里去了。
当然,我接受采访,不能说对电影一点影响都没有,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义务。这个电影的投资很少,如果我还能帮着投资方卖一点钱,我觉得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个良性循环。我们需要的是梦想,但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小的,况且我本身就不是那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人。
你的运气的确是很好,回归做演员后,你拍的影视剧都获奖了。
据说,有些评委看我演的电影也表示出了质疑,好像这个山峰我能占,那座山峰我也能占,就有这种排斥心理,但最后还是被我的角色打动了,并确信我是以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演员身份在认真地创作。
我做过评委,我深感演员获不获奖,需要实力也需要运气,就是一票两票之差,你就上她就下了。你以很微弱的优势胜出,这真的不能代表什么。获奖倒让我觉得尴尬,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不要自己获奖,而希望影片有很好的票房。电影卖不出去,我心里是很不好受的。我出名这么多年了,拥有过一些名利,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真的惧怕出名,因为我知道出名是什么滋味。
自己演的电影票房不佳,让你有些失望?
我失望的直接表现就是:以后没有特别特别值得拍的电影,我就不想拍了。
你觉得什么样的电影值得拍?
首先要适应电影的规律,不能再做这种小成本的电影了,如果拿出两三千万去宣传《泥鳅也是鱼》,就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效果。但实际情况是它只是一部一百万的投资的小电影。我特别能理解那些不辞辛苦为电影做宣传的人,都是迫不得已的,如果不是为了票房,谁都不会出来这样劈头盖脸地夸自己。
所以说,只有前后期宣传都到位,剧本也上乘的电影我才会拍;如果只有好剧本,前后期的宣传都没有,那只是一个半成品。没有宣传,再好的产品也只能靠口碑一个一个地传,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什么时候才能传遍啊,这样就被淘汰了。
作为导演和演员来讲,还是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跟自己国家的观众有一个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在交流的同时也希望有一种共鸣。杨亚洲导演说,《泥鳅也是鱼》在国外放完之后,全场大约1200人长时间地起立鼓掌,这在国内是绝对看不到的。他就反问自己,为什么中国人拍的电影在国外会有这样的影响!我说是不是因为华人多,他说当地没有几个华人,全是欧洲人,他们对艺术是仰视的。鼓掌的时候,探照灯一直在找导演,最后打到导演身上,杨亚洲站起来、鞠躬、坐下,大家又开始鼓掌,这就是电影受到的尊重。

“曾经被砸得头破血流,现在已经成了‘铁头’”
你拍过的这三部电影都是农村题材,而且拍摄条件都很艰苦,我在想,为什么倪萍专拣这样的电影拍?
因为我做主持人的形象大家太熟悉了,如果我演一个编辑或者公司的职员,跟我本人的距离太近,创作起来突破性非常小。我当时接了几个剧本,也有让我演市长或者公司总经理的,就外形包括着装上都跟我本人很近。但我想如果演一个民工,一个农村放电影的,离我就非常远,这样就能够有不少讨巧的办法,比如说方言,大家对我的声音太熟悉了,说方言会让我在短时期忘掉自己主持人的身份。

你是因为演电影出道的,现在回归电影,它又给你带来很多殊荣。但你并不想将电影进行到底,你称拍电影还没有上瘾!
这可能是我做事比较明智的一面。我是一个特别能放得下的人,我很清楚喜欢和拥有是两回事,所以对我来说,电影在我心中始终是有位置的,但并不会因为有位置,我就什么样的电影都去拍。没做主持人之前,我就有了这种理智。比如,有人曾经问过我,主持人还能继续做下去的时候,怎么就放弃了。对我来说,要做的事情是要有意义的,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已经不能再向前走,甚至是向后退,在挡着别人的时候,做它的意义何在?不要等到穷途末路了才转身。我最初入行的时候就是拍电影,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拍了七部电影,当自己没有条件和能力去选择的时候,只能一直拍下去。现在我有能力了,所以主动地选择了退出做主持人。
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被淘汰”?
应该说是自己淘汰自己。我一直都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重要,我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所以选择放弃是基于我对自己的了解,我不想永远都辉煌地站在舞台上。
有时知名度也有副作用,比如,大家已经习惯了你主持那种大型的综艺晚会,稍微有点改变,比如做谈话节目,就会有人接受不了。就像你当初做《文化访谈录》时,有很多反对的意见。
记得有人跟我说,倪萍你去拍电影,我们真为你捏一把汗,担心有人给你仍砖头。我跟他说,我不怕砸,以前曾经被砸得头破血流过,现在已经成了“铁头”了。
就像你说的这种现象真的挺不公平的,如果你已经站在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位置上,一定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呼声越高,骂声越高”。这一定是成正比的。比如,对章子怡的评价,其实章子怡本身没有错,她的错就在于出名太快,窜得太高,于是,所有人就对这个小姑娘言辞犀利。我觉得这很不公平,让人欣慰的是,她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够承受住这些,有时候我特别想安慰她几句。仔细想想她错在哪里,她没有错,大家没有必要这样对她。
作为一个深受大家爱戴的主持人退出荧屏,回归到平静的生活中,这是需要一个心理调试过程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年前我就想要离开这个岗位了。因为我知道,太阳升起来就总有落下的一天,黑夜是无法拒绝的。但是你不要惧怕它,怕也好不怕也好,天总是会亮的。一个人既要能经受烈日的暴晒,又要能忍受下午太阳的倦怠,也要甘于黄昏的孤独,慢慢进入黑夜。即使在最辉煌的时候,我没有一刻对自己是满意的。
是因为自己太苛求完美?
不是。是因为我知道,所有的成功与辉煌就像一个被打扮好了的新娘被人抬在轿子上,如果没有这些人,没有轿子,没有这个平台,你会是什么样子?还有,当艺术开始重复的时候,实际上你的魅力已经只剩下一副壳了,我对自己的认知一直比较清醒的。
虽然做主持人的时候受到一些质疑,但是这三部电影拍下来,你获得了很多肯定。这是你始料未及的吗?
坦诚地说,我拍这三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没有去想人们是会赞扬还是会骂。这跟我的年龄和心态有关系,我现在确确实实把名和利不当回事儿。即使有人赞扬,我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中国最好的演员;如果有人骂,只要他骂得对,我就把这当作一份收获。一个人能在这个时候收到别人友善的劝告,是一种财富;反过来说,如果有的人骂得不着边际,我也不会太当回事的。像我这个年龄的女人,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今天孩子吃饱了吗?孩子考试时的心态怎么样?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就像一部作品完成了,你知道自己竭尽全力了,剩下的就不是你能把握的了。

有没有想过以后再去做一档节目?
没有想过。不会去做的原因很简单,我不是那种大家骂你的时候你就退了,现在大家不骂了,你就又露出头来的人。可能我觉得现在自己的状态比较适合演戏,无论是拍电影还是电视剧,塑造女性形象的空间比较大。现在国内我这个年龄段的女演员很少,只有像斯琴高娃,宋春丽,奚美娟等等有限的几个人。所以,有机会我还想拍几部好戏。至于你说的,以后会不会做节目,要看我的能力了。其实我一直坚信一点,做主持人,没有放弃或放下这一说,也许有朝一日我会再做一档节目。

“我的私生活不想让别人知道”
你也做过名人访谈节目,当你访问别人的时候,我想你也希望对方会聊一些独家的、生活化的话题。当然,说不说是人家的事,但是问不问就是一个采访者的问题了。
这跟人的性格有关系。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很欣赏这种提问犀利的记者,因为做新闻的就要这样。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我也知道自己做不到这样,就像我现在很羡慕穿着吊带背心走在街上的小女孩,但现在如果让我穿着吊带背心走在街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不合适。你不要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珠宝都挂在自己身上,所有的晚礼服都穿在自己身上,你不是这样的人,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就去做什么样的节目。
现在人们都说名人没有私生活,如果大众和媒体对你的私生活非常感兴趣,你会反感还是无所谓?
首先,我很羡慕台里那些主持人,他们怎么都把自己的空间保护得那么好,我怎么保护得这么不好!其实,我从来没有主动跟任何记者说过自己的私生活。当然,如果有人问,也谈不上反感,确确实实是麻木了,过了二十年这样的生活,我相信任何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
关于离婚的传闻你永远不想回应“是”和“否”?
不想。如果说不清楚,就等于给了人家更大的话题。无论是个人的生活还是自己的想法,从内心深处来说,我是不想被别人知道。说实在的,为什么最后我会接受你的采访,完全是出于一种信任。我是个重情义的人,如果有朋友找到我,没什么说的,我不会推的;另一方面,我是个为别人想得比较多的人,所以会活得累一点。我们的节目以前需要宣传的时候,你也帮过忙,这次不能说帮你什么,就算一种配合吧。
目前来说,其实“宣传”于你并没有实际的价值?
现在宣传得越少,我的主动权越大;有的时候,宣传得越多,我的主动权越小。像《泥鳅也是鱼》获奖之后,不认识的电话我不接,认识的记者我也会跟他们讲明我不接受采访的原因。有人问我为什么又得奖了,为什么会“百发百中”,我都没说话,就怕把又自己推到了“热”的生活里去,这个“热”是我惧怕的。年纪大了,看淡了名利的时候,就想为自己做点事,其实就这么简单。

“现在的我更享受孤独”
如今,家庭在你生活中的比重占得越来越大。
这么讲也不准确,我过去也把家庭和生活看得挺重的。如果我不拍戏,也不是每天24小时都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我也在做自己的事情。我觉得顾不顾家是一种形式,主要的是心,心更要放在孩子身上。过去做节目也好,出去拍电影也好,实际上我的心有一半在孩子身上,我从来不觉得,爱孩子是以时间来衡量的。我也更看中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有什么新的毛病出现了,我就会去找书,去寻找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然后一句话说到他心里去,让他第二天就能够面对这个挫折。这些都是需要家长用心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体验做母亲的过程。
如果不是自己做了母亲,也不会把《泥鳅也是鱼》里面的母亲演得那么到位。
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做了母亲,女人的身体里天生就有一种母性。可能是我的天性,我从内心深处同情、理解、拥抱那些弱者,并不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俯视他们,我也是普通人。
人到中年,往往对生活的感悟会更多一些。
对,现在的我更注重生活的质量了。书柜上多了很多怎么保健,怎么煲汤,怎么健身这样的书,这时候就会觉得生命是很珍贵的。还有一种变化就是,你更渴望有自己的时间,过去总是觉得自己属于大家,愿意凑热闹。现在更享受孤独了,这种孤独是你不愿意跟别人说的,包括自己的母亲、丈夫、最亲近的朋友。不想说并不是因为有什么难言之隐,而是你会不自觉地想一个人独处,不自觉地想安静,找一些书跟自己交流,特别怕去应酬。即使在摄制组,我除了拍戏就是睡觉,特别不愿意跟人家闲聊。
这是年龄带给你的相比以前最大的变化吧。
应该是,经常有朋友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约我出去,即使有时我整个下午都没事,也不想去。我更愿意泡一杯茶,翻翻闲书。有时候会把孩子带到游乐场,看着他在滑梯上玩,我一个人坐在公园里,就是不愿意跟别人打招呼,交流。我以前的性格不是这样的,以前跟同事们一起吃饭,聊天,恨不得睡觉都挤在一个屋里。
一般女主持人女演员都很难正视自己的年龄,会利用外在的因素来包装或延缓自己的衰老,但最近几次在公众场合见到你,你几乎都是不化妆的。
因为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我最受欢迎的时候,也没有人夸我长得年轻,漂亮,所以我更愿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因为自己本来就不漂亮。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像我明白了白天跟黑夜的关系一样,你知道自己早晚会进入中年,老年,当你无力阻挡的时候,我性格中比较坚强的一面就显露了出来,我从来不惧怕无法挽回的东西。
不愿意化妆,是因为我在电视台做主持人的时候,脸上每天都要“糊”那么多东西,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透气了。我懒得化妆,也是因为我崇尚自然的美,我特别相信,脸上有雀斑或者其他不完美的东西,正是你最生动,最自然的一面,你就是你,别指望每个人都是巩俐。人应该面对自然,自然的东西是永恒的。
以前你做主持人时穿过的一些漂亮衣服,现在有可能因为身材的变化穿不上了,这时候会有一点点伤感吗?
不会。知道这件衣服穿不进去,不再穿它就是了,这很简单,适合你的就去选择,不适合你的就不要去选择,我还真没有这方面的伤感,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如何打理曾经那些美丽的华服?
都封存了。其实我在服装上挺不讲究的,也不刻意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我的想法也许跟不上时代的观念了,总觉得只要你把节目主持好,人家不会在意你穿什么衣服,即使这件衣服是旧的,只要你有灵魂,有思想,人家也不会去注意,但现在好像不行了吧!
现在的许多年轻的主持人很注意包装自己的。感觉你的发型似乎多少年也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主持比较隆重的晚会,也是简单地束起来。
这也是一种设计和追求吧,我觉得自己的形象不适合千变万化,我的气质是变不了的。如果我在做晚会之前,花两个小时做头发,花一个小时化妆,花一个小时换服装,那我上台基本就不会说话了。我从来没有粘过假睫毛,总觉得它挡我的眼睛,我还是比较“亲自然”的,如果化着太浓的妆,会分散我的注意力的。不过,像我这样总是一成不变的,也会给人带来厌倦感,等有机会再做节目的时候,也千变万化一次吧!之前,我从来没有烫过、染过或者漂过头发,懒得花那份时间,也受不了那个过程。出了演播室我无法让自己再穿得那么隆重。
你更喜欢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
对。有的朋友说,你看倪萍,从主持人到电视剧再到电影,一步一步都设计得这么好,其实这真的是顺其自然的,也有运气的成分。说是顺其自然,实际上还是自己的选择,现在给我电视剧本有很多,但我出演的很少,因为觉得好多角色都是重复的,再演也没多大意思。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设计?还是得看自己的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1:27 , Processed in 0.2270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