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48|回复: 10

[【网站推荐】] 元人文集发布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4 13: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人文集发布区

  元人文集请发布在本区 在此先谢过



   《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陆峻岭编的《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这部书就是基本按照《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的体例编成的。它共揭示了一百七十种文集中的文章篇目(诗词一般亦不录),其中元人别集一百五十一种,总集三种,涉及元代史事的明初人别集十六种。所有的文章篇目,编者也按其内容性质分为三大部分:一曰人物传记,二曰典制史实,三曰艺文杂撰。这三部分的名称虽与《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不同,但内容却基本相当。每一部分中,也是分成若干大类,若干小类。《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的编纂体例、使用方法、主要功用,都和《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基本相同,这是目前查考元人文集篇目最好用的索引。

    《全元文》

    2006年01月14日  61册《全元文》出齐
    《全元文》项目由德高望重的周林、白寿彝、钟敬文、启功、刘乃和、郭预衡6位先生担任顾问,著名学者、教授李修生担任主编。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主持、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合作出版。从1990年立项到1997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全部出齐,总历时15载。该书收集了所有元代用汉文撰写的文章,所收作家的时间范围,前承金和南宋,后与明代相接,据粗略统计,共收作者达3200余人,全书共1880卷,分为61册(包括“索引”一册),35000多篇,总字数约2800万,可谓工程巨大。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元代虽然短暂,却是一个辉煌的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甚至可以看作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时代。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明、清两朝发生了重要影响;元代的儒学、道教、喇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文化并存,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同时,元代又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时代,起文化具有多民族性的特点。所有这些,均可说明元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元人文集,前人整理的很少,且因心存偏见,还多有元文编入宋、明的集中,对元代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个弱项,这是一个大遗憾!

  因此,《全元文》今天全部出齐,确实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该书顾问郭预衡、主编李修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蔡美彪、陈高华、邓绍基等教授都纷纷对《全元文》的整理出版表示祝贺。他们认为,“这是新时期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又一项划时代的壮举,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它必将推动世界对元史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文类》、《天下同文集》、《元诗选》

《元文类》、《天下同文集》、《元诗选》

   《元文类》70卷,本名《国朝文类》,苏天爵编。本书是元代最重要的一部总集,编者生平事迹可参见《元朝名臣事略》条。苏天爵以20年的努力,“搜摭国初至今(元顺帝即位之初——引者)名人所作,若歌诗、赋颂、铭赞、序记、奏议、杂著、书说、议论、铭志、碑传,皆类而聚之……凡得若干首,为七十卷”。其编选与取舍的原则如下:“然所取者,必其有系于政治,有补于世教,或取其雅致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凡非此者,虽好弗取也。”全书共收诗、文八百余篇(其中大半为文),按文体分作43类。时人陈旅评论说,“百年文物之英,尽在是矣”.

《元文类》对于元史的研究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不少元代的重要文献,赖其保存,如史料价值极高的《经世大典》现已不存,但我们从《元文类·经世大典序录》可以略见各“典”的子目,甚至部分“政典”的内容,如“征伐”、“招捕”等即是显例;又如元代著名文人王鹗、李谦、阎复、元明善、宋子贞等的文集今均不存,他们的部分作品赖此书得以保存;再如,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的神道碑和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的行状,也仅见于此书。第二,是书收有当时著名文人姚燧所作碑铭、墓碣四十余篇,而现存姚燧《牧庵集》的文字经过清朝四库馆臣的妄改,使人感到不知所云,现赖此书得以恢复其部分原貌,故《元文类》又有校勘的价值。

本书版本通常以《四部丛刊》影印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书院刊大字本为佳而易得。

《天下同文集》前甲集50卷(缺7卷,实存43卷),周南瑞编。南瑞字敬修,安成人,乡贡进士,《元史》无传,此书编成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所收诗文限于元代前期,内容不如《国朝文类》丰富,但其中有些诗文亦为他书所无,如黄文仲《大都赋》,有助于了解元代政治中心大都的情况;赵壁的《大藏新增至元法宝记》,有助于了解元代佛教的情况。本书有《雪堂丛刻》本。

《元诗选》清顾嗣立(1665—1722)编。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博学工诗,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一生博览群书,著述繁富。全书分初集、二集、三集,每集又按天干分为十集,惟癸集为全书附后之总编,因此初、二、三集均无癸集。本书为规模最大的一部元诗总集,但仍属选编而非全集性质。编者当时通过各种途径据以采择的元人专集几近四百家,如今不少诗集已经散佚,赖此书得以保存其部分。

本书有顾氏秀野草堂刊本,1987年中华书局标点本(已出初集、二集、三集共6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13: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遗山文集》、《湛然居士文集》、《陵川集》、《许文正公遗书》

《遗山文集》40卷附录1卷,金元好问(1190—1257)撰。作者字裕之,号遗山,祖系出自拓跋魏,太原秀容(今山西析州市)人。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至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构野史亭,以著述存史自任,元末修《金史》多采之①。元好问于金末在学术上名重一时。本书凡诗14卷,文26卷,其中记序、碑铭志碣甚多,保存了金末元初人物和事件的丰富资料。通常有《四部丛刊初编》本。

《湛然居士文集》14卷,耶律楚材撰。本书是别人据楚材作品而汇编成集,最早编成于公元1233年,共9卷;系当时中书省都事宗仲亨辑录,这9卷就是现在本书的前9卷,写于公元1233年以前。后来又有人补辑了公元1233—1236年的作品,是为本书的后5卷②。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则谓:“《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中书都事宗仲亨辑。”

全书以诗为主,也有一些序、疏等文章,反映了作者的部分经历、个人的真实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是书为治元史者研究耶律楚材的思想和十三世纪初我国北方和西北史地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例如,向达在其校注《西游录·前言》中指出耶律楚材自西域东归,“并不如旧史所说扈驾归和林,而是另走天山北面长春西行的那条路。由阿里马北行过阴山至不剌城,由不剌城而东经轮台、北庭、高昌,出伊州,出大漠,以至肃州”。向先生在作出这一结论时,即参考了《湛然居士文集》卷八《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辨邪论序》、卷十三《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及卷三《过夏国新安县》诸篇。谢方在其点校《湛然居士文集·前言》中,也指出了“文集中还保存了不少不见于”正史的重要史料。如关于窝阔台的医官郑景贤的事迹,就是一例。本书中耶律楚材的西域诗,是作者亲至其地身历其境而写成的,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我们研究西域地区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书过去通行的是《四部丛刊》本,此外尚有《渐西村舍》本和据它排印的《丛书集成》初编本。另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著录《湛然居士集》35卷,今未见,不详何人所辑。《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记载是书35卷“缺七卷至十二卷,又缺二十二卷、二十三卷”。钱氏撰《补元史艺文志》时,殆亦未见此35卷之全貌。中华书局于1986年出版本书的谢方点校本,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上述诸本,书后收有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等作为附录,为目前最佳而又最易得到的版本。

《陵川集》39卷,郝经(1223—1275)撰。本书全称《郝文忠公陵川集》。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家世业儒。曾为忽必烈藩邸旧臣和重要谋士之一。世祖即位,以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被宋相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达16年之久,至元十一年(1274)始得还朝,翌年卒。《元史》卷一五七有传。本书对研究忽必烈即位前后的政治形势以及元朝各项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常见有清乾隆三年凤台王氏刻本、清道光八年增补重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收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

《许文正公遗书》12卷,许衡(1209—1281)撰。衡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历任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等职。本书中的《时务五事》、《汰冗官疏》等奏疏,对研究元初政治情况很有价值。通常有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四年江学诗刻本《鲁斋遗书》14卷,收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13: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山先生大全集》、《秋涧先生大全集》、《藏春集》、《雪楼集》

《紫山先生大全集》26卷,胡祗遹(1227—1293)撰。作者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所至颇具声誉。《元史》卷一七○有本传。其在朝廷和地方为官期间,对政事颇多建言,均收入文集,是了解世祖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书中之序记碑铭,亦可据以考证史书,本书常见有《三怡堂丛书》本,惜其中有关北方民族之专名已被妄改,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另北京图书馆藏有清乾隆翰林院抄本。

《秋涧先生大全集》100卷,王恽(1227—1304)撰。作者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北方儒士。历官世祖、成宗两朝,生平凡五任风宪,三入翰林,遇事论列,随时记载,故著述甚多。《元史》卷一六七有本传。本书是了解世祖、成宗两朝政治、经济、典制及农民起义等的重要史料,如《中堂事记》载世祖中统初政务甚详;《乌台笔补》记任职御史台时的言事文稿一百五十多条;《玉堂嘉话》则是对翰林院典制沿革的追记;《论草寇钟明亮事状》为研究农民起义的学者经常引用。又,本书自卷四十七至卷六十一,共收行状、传、墓志铭、碑铭、碣铭共84篇,涉及116人次,在这些人中,《元史》有传者仅10人,其中大部分均为不见于《元史》记载的地方官吏,其事迹可补正史之缺者甚多。如程瑞为定宗、宪宗时奉命至襄汉间的互市官,《浑源刘氏世德碑》记刘祁、刘郁事详于他书等均是证明。本书常见有《四部丛刊》初编本,系商务印书馆当年据明弘治刊本影印。1985年4月,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亦收有此书,系据元至治刊本之明修补本影印而成,虽间有残损不清处,仍可供校勘文字之用,颇为珍贵。

《藏春集》6卷,刘秉忠(1216—1274)撰。《四库》馆臣谓“原书十卷,今佚其杂文四卷,惟诗仅存”。现存作品多是作者随从忽必烈在藩府和进攻大理时的咏唱,对了解元初社会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有《四库全书》本;北京图书馆藏有商挺(元世祖时期的名臣)编集之《藏春集》明刻本,收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南京图书馆也藏有清钞本。另1985年台湾《元人文集珍本丛刊》亦收此书,系依明天顺刊本过录之旧钞本影印。

《雪楼集》30卷,程钜夫(1249—1318)撰。作者本名文海,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为出身南人儒士之名臣,受忽必烈重用。曾预修成宗、武宗两朝《实录》。本书涵诏制册文10卷,序记书文15卷,内容丰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平云南碑》、《拂林忠宪王神道碑》、《济南公世绩碑》等为治元史者所经常引用。本书常见有清宣统庚戌(1910)阳湖陶氏涉园刊本。台湾孙克宽曾撰《程钜夫与其雪楼集》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1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牧庵集》、《石田集》、《吴文正公集》、《圭斋集》

《牧庵集》36卷,姚燧撰。姚燧字端甫,号牧庵,《元史》有传。燧之学得于许衡,是当时的著名理学家和文章巨匠。许多名臣世勋、官宦富室之家都争相求他撰写碑铭墓志、记序之文。泰定元年(1324),江西行省刻其文集,未全收,今北京图书馆所藏清抄本或即出此。至顺三年(1332),门人刘时中刊行其全集50卷,久佚。今本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记序59篇,碑铭墓志家传行状等88篇,及诏制诗词经义等文,约当其全集十之六七,惟其非汉语人、地名等均被改译,至不可识,需用《元文类》及抄本或其他资料比照改正,始可利用。

《石田集》15卷,马祖常(1279—1388)撰。祖常字伯庸,先世为雍古部人。自仁宗朝至顺帝朝,历任监察御史、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在职期间,曾劾罢权相铁木迭儿,参加修撰《英宗实录》。

本书因作者所居号“石田山房”,故名。其包括诗赋5卷、文10卷、附录3篇(虞集撰《桐乡阡碑》、许有壬撰《马文贞公神道碑》、《石田山房记》),保留着许多研究元史的重要史料,其中《建白一十五事》及杜瑛、元明善、忙兀的斤、伯颜、燕铁木儿等碑铭,均可补正史之阙。元人苏天爵编撰《元文类》,选其文集中篇章多达21篇。还间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如《石田山居》、《室妇叹》等。现存版本有至元五年(1339)扬州路儒学刻本,系苏天爵编次祖常诗文,请于御史台,交付扬州路学所刊行的。另有明弘治六年(1493)熊翀刻本,凡15卷,附录1卷,是清《四库全书》所依据的本子。通行的版本是古书流通处影印的《元四大家集》本。

《吴文正公集》100卷,吴澄撰。又名《支言集》,为其孙吴当所编。前90卷文,后10卷诗,其中纂言部分是元代理学研究的珍贵资料,而碑、铭、表、志部分,诸如董士选、洁实弥尔、伯都(忙兀氏)、邓文原神道碑,岳元镇、赵思恭、邢聚、述哥察儿墓碑,董文用、张弘刚墓表等,均可补正史之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些碑、铭还保留了许多宋、元道教的宝贵资料。

有明永乐四年(1406)、宣德十年(1435)刻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另有明成化间刊行的《临川吴文正公集》49卷本,乃是将百卷本归并而成。通行的版本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万氏刻本,题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47卷,卷首1卷、外集3卷。

《圭斋集》16卷,欧阳玄撰。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浏阳(今属湖南)人,宋欧阳修之后。延祐间举进士第,任太平路芜湖县尹。致和元年(1328),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文宗时,参预纂修《经世大典》。顺帝时修宋、辽、金三史,为总裁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关于此集,揭傒斯序称原本44卷,为欧阳玄门人王师模所辑。有诗流者3卷,鈆中者10卷、驱烟者15卷、强学者10卷、述直者3卷、脞语者3卷。而宋濂序则谓原集多至一百余册,毁于兵火,仅存辛卯至丁酉七年之作24卷,由其孙佑持编。两本皆已失传。今存本为其宗孙铭、镛编辑,于明成化七年(1471)由刘圩刻印。明清各本皆据以重刊。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成化本。《圭斋集》所存碑、铭、制、表虽不多,但所涉及的皆为欧阳玄同时代的重要人物或事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13: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容居士集》、《揭文安全集》、《滋溪文稿》、《金华黄先生文集》

《清容居士集》50卷,袁桷(1266—1327)撰。袁桷出身南宋官僚世家。成宗大德后,入居翰林长达30年。泰定初,辞归。袁桷文章“博硕伟丽、文风风流”,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所著有是集与《延祐四明志》等。《清容居士集》凡辞赋2卷,诗14集,文34卷。所撰碑铭、墓志、行状、传记达八十余篇,均可用以补证史事,是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行版本为《四部丛刊》影印元刻本。

《揭文安全集》14卷,补遗1卷。揭傒斯撰。傒斯(1274—1344),字曼硕,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后期著名文士。幼年家贫,刻苦读书,延祐初,以程钜夫、卢挚荐,入翰林国史院为编修官。此后,又历仕集贤学士、翰林直学士、侍讲学士等职。文宗、顺帝朝,先后参与编修《经世大典》和辽、金、宋三史,并任修辽、金、宋三史的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辽史》成,傒斯因寒疾卒。傒斯诗文,为时人所称道。他与当时虞集、范梈、杨载并称为“元诗四大家’。是集共收傒斯诗4卷,制、表、序、记、碑、志、杂文8卷,续集2卷。其门人燮理溥化校录,传世者仅见钞本。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补。集中多记元成宗朝至宁宗朝时事,史料价值较高。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乌程蒋氏密韵楼所藏旧钞本,所录诗文较他本完备。另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版了《揭傒斯全集》。

《滋溪文稿》30卷。苏天爵撰。因其藏书之滋溪书堂而得名。原为37卷,今诗稿7卷已佚而余30卷。系苏天爵任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时,其属掾高明、葛元哲所编。集中所收碑志、行状、传等凡108篇,叙事详明典赅,对研究元代典制、人物、史传略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部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文化的重要文集。

《滋溪文稿》有北图元刊本,但仅存5卷(二十六至三十卷)。《四库全书》亦有收录。常见有《适园丛书》本。

《金华黄先生文集》43卷,黄溍撰。黄溍(1277—1357),字文晋、晋卿,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延祐二年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县丞,转诸暨州判官,压抑豪强,平反冤狱,颇有政绩。后调任翰林应奉、同知制诏、兼国史院编修官,升翰林直学士。至正十七年卒。

是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初稿3卷(内诗2卷和文1卷),为黄溍未及第时所作,临川危素所编次。另一部分为续集40卷(诗3卷,文37卷),为其登第后所作,门人宋濂、王祎编次。集中行状、碑铭、墓志、世谱、家传达22卷之多,其中拜住、也速带儿、答失蛮、合剌普华、刘国杰、董士恭、董守简、揭傒斯等人的神道碑,王都中、韩性、许谦、袁易、杨仲弘等人的墓志铭以及《答禄乃蛮氏先茔碑》、《马氏(月忽难)世谱》等,均可补史传之阙,对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文化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常见有《四部丛刊》、《续金华丛书》本。又有明嘉靖九年刻《黄文献公集》乃虞守愚、张俭据危素所编23卷本删订重刻。《四库全书》所录以及清代所刊刻者均出此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1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至正集》

《道园学古录》50卷,虞集(1272—1348)撰。虞集“平生为文万篇”,然而稿存者仅十之二三,传世凡5种。即《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50卷、《道园遗稿》6卷、《翰林珠玉》6卷、《伯生诗续编》3卷。元代皆有刊本。《道园学古录》是至正元年(1341)由虞集的幼子翁归及门人李本等人搜集整理,由他自己亲自审订类目编定而成并交付福建廉访副使斡玉伦徒刊刻的,书名亦为其亲题。是集分在朝稿20卷、应制录6卷、归田稿18卷、方外稿6卷,共计50卷。

《道园学古录》是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一部重要的元人文集。集中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碑、铭、墓志、行状、传、记、序、题跋、制诏等史料,内容丰富,为史学工作者所借重。如对于仁宗朝奸臣铁木迭儿之专权跋扈,虞集在贺胜、杨朵儿只、张珪等三人的神道碑、墓志铭中所记甚详。他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屡赞三人刚直不阿,对研究仁宗、英宗二朝的政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序、跋部分也是研究宋元文学、艺术、理学的重要材料。此外,《道园学古录》中还保存着许多有关南方道教的资料。虞集家居江西,深受当时龙虎山道和建康(今南京)茅山道的影响,并与玄教宗师吴全节等道士有着密切的交往,还为他们撰写了诸多碑板记事之文,多见于方外稿中。台湾学者孙克宽在《元代文化之活动》一文中提到《道园学古录》的价值时这样说:“《道园学古录》全集的价值,仍在传志碑铭、序跋之文。尤其是方外稿的全部文章,皆是元代道教史的宝贵资料”。陈垣先生在他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书中,以《道园学古录》中的《岳德文碑》与吴澄所撰的《天宝宫碑》相佐证,考订了宋元之际大道教派产生和发展的状况。再有,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对元代典章制度也有别具特色的注释,对研究元代政治制度有重要价值。

《道园学古录》的版本有明景泰七年(1456)郑达、黄江翻元刊本,常用的《四部丛刊》初编本即据此本影印。

《道园类稿》50卷,是虞集传世5种文稿之一,刊刻于《道园学古录》之后。至正六年(1346),当时任职于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的虞集门人刘沙剌班,以所流传的《道园学古录》“字画差小、遗逸尚多”为由,责成临川郡学重新刊印,将《道园学古录》中的在朝稿、应制录、归田稿三部分中的篇目混合,按碑、铭、序记、题跋、应制等文体重新分卷,而删除方外稿,总成50卷,是为《道园类稿》。欧阳玄为其作了序。

尽管删除了方外稿,但对于元史研究者来说,《道园类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都不次于《道园学古录》。首先,《道园类稿》按类编次,分类清晰,在篇目安排上优于《道园学古录》,其次,从史料内容来看,《道园类稿》总共1300多篇诗文中,《道园学古录》所未收的多达443篇,其中重要的碑铭、序记、题跋等文字达164篇,就史料价值而言,《道园类稿》和《道园学古录》是相辅相成、并存不废的。关于《道园类稿》在元史研究上的价值,台湾学者刘元珠曾作过专门的论述①。

《道园类稿》自元至正六年初刊以来,即属罕见的古籍。在重刊的次数和流通方面都不及《道园学古录》。清乾隆间敕修《四库全书》时,《道园类稿》虽经地方官进呈,但却未被采用。现存版本有元抚州路儒学本,北京图书馆馆藏,不全,卷十七至二十配清抄本。南京图书馆馆藏16册清抄本附补遗一卷陈琦、李昌隆、黎久序。台湾中央图书馆有明初复刊元抚州路儒学刊本,现收入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刊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五、六辑中。

《至正集》81卷,许有壬(1287—1364)撰。有壬,延祐二年进士,自仁宗至顺帝诸朝历任内外职近五十年,顺帝时官至中书左丞,为元后期名臣,《元史》有传。其文章、词赋均臻上乘,与欧阳玄齐名,为时人所重。本集系在世时其门生所编,似未刊刻,流传不广,《元史》本传亦不详其卷数。现存明、清抄本及《千顷堂书目》所著录皆81卷,《四库全书》即据抄本收录。宣统三年聊城邹道沂始用家藏抄本石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所刊《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将此本影印收入。有诗词赋33卷,序记14卷,碑志26卷,公移4卷,其余为题跋、赞、颂等文。碑志多载重要人物及官署,公移22篇皆建言时政,尤以英宗时所上《风宪十事》、泰定初所上《正始十事》议论剀切,涉及当时诸多重要政事。

许有壬又有自编《圭塘小稿》13卷(圭塘为其所居安阳别墅名),别集2卷(其弟有孚编),续集1卷(五世孙颙编),附录1卷。多有《至正集》未收诗文,如《怯烈公(镇海)神道碑》等重要碑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石头2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24 14: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链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5 2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德无量呀!!!链接呢!!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2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湛然居士集 耶律楚材撰

http://www.cn-classics.com/cgi-b ... ading&BookName=湛然居士集&FileID=18124&Author=耶律楚材&Dynasty=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人有不少好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07:52 , Processed in 0.3261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