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4|回复: 0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佛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0 21: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佛理
清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部份,作者罗贯中以一曲《临江仙》开篇,不仅概括了整个三国故事,而且其宁静致远的意境浓缩了整个人生。

有人说罗贯中是一位学佛的居士,这一点从《三国演义》给人的启发与沉思中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对佛教有很深的研究并身体力行,是很难写出如此发人深醒的杰作。一部好的作品,除了哙炙人口以外,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沉淀心中的杂质,使境界得到升华,让读者与作者引起共鸣,其作用决不亚于哲学对人的启迪。

随遇而安,顺应天道

佛教讲因果,有因就有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中国古老的文化更是讲因果报应,常听老人们说,为儿孙积点德吧,这个德就是将来为得善报种的因,因果报应很复杂,有现世报,后世报,有报到自己身上,家人身上,还有报到子孙身上。试看曹操当初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专横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被世人称为奸雄,可惜曹操不信因果,他决不可能料到曹氏称帝以后,司马氏会以同样的手段对待他的儿孙。笔者少年时代即读《三国演义》,那时也就是看个热闹,及至成年,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连续剧,演员的表演功夫把因果丝毫不爽的真理展现给观众,每当此时,是否有人能联想起自己,是否为自己的恶事恶念感到恐惧,因为果报迟早会到来,不是不报,时侯不到,这是罗贯中借曹操的故事提醒众人,真诚忏悔,以消罪业。

修行佛道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淡泊名利,随遇而安,顺应天道,人永远无法和自然规律抗衡。除了佛法,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也提倡“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人是自然的一部份,当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要执著自己的见解,因为一切皆空,执著除了带来痛苦,别的什么也得不到。诸葛亮可谓“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典型,以至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但是他“七出祁山”的逆天行事终以失败而告终。

当汉朝气数将尽时,任何人都挽救不了它的灭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刘备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未遇时,巧遇崔州平,恳请他出山复兴汉室时,崔州平拒绝的原因,崔直言相告,汉朝气数将尽,不是人力所能挽回,劝刘备顺应天意,但刘备胸怀大志,无法放弃复兴汉室的理想,因此真诚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了报答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才华,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年轻时代百战百胜,以至使曹操闻风丧胆,让周瑜英年早逝,但即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诸葛亮,当逆天行事时,也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事实上劁周一直上奏后主刘禅,夜观天象的结果是魏不当绝,此时北伐不利,诸葛亮智慧过人,岂能不知天象,但为了报答托孤之重,宁愿逆天行事,即使知道失败,也要按自己的意愿去作,其情可嘉;但任何东西都不是永久的,包括人类的生命,因此,理智上来说,执著的追求没有任何意义,诸葛亮费尽千辛万苦,用毕生心血建立的蜀国,最后还是让刘禅拱手让给了魏国,诸葛亮的功绩今何在?只为后人留下无限的感慨!时也?运也?还是命也?

有舍才有得

佛教讲“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同时教导众生舍去自私自利,以德为本,中国古语也有“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刘备可谓深谙此道,魏蜀吴三国之中,刘备势力最弱,然最终能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结果,除了与诸葛亮的忠心耿耿,料事如神分不开外,与刘备的德行也有很大关系,他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倘若刘备怀疑诸葛亮,那么诸葛亮纵有天大的才能,也难以施展,当刘备问及诸葛亮有多大的智谋时,诸葛亮回答“主公有多大胆略,亮就有多大谋略”,刘备便当机力断把自己的配剑交给诸葛亮,此等行为,又岂是小肚鸡肠之人所能岂及?

再者,刘备具有仁义之心,以百姓为重,不愿抛弃百姓,挟民渡江的场面感人至深,刘备虽不占天时和地力,但他占了个人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的故事千古传颂,至今无有出其右者,这样的胸怀,不成大事,也实是不合天道;另一方面,刘备仁德之心人所共知,他好不容易得了谋士徐庶,但当得知徐庶之母被囚禁在曹营时,在徐庶得知大量军事机密的情况下,便毫不犹豫地放走徐庶探母,此等胸襟,非常人所能及,因此才有了徐庶 “回马荐诸葛”及“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正是因为刘备舍了徐庶,才得了诸葛亮,仁德至深,确实能感天地,何况于人乎?

天人感应

人若不修行,其一生的荣辱祸福都由业障来牵制,自己丝毫做不得主,表面上通过自己奋斗得到的东西,其实还是命里该有的,命里没有的,无论如何也争不来。无形的业障是不能通过逻辑分析来判断的,古人读《四书五经》,敬奉天地,自有天人感应,也就是现在讲的潜意识,现代人不信命,不信神,一味迷信科学,很少有人能出现天人感应。

古时则很多,庞统到了“落凤坡”就感觉到自己将丧身此处;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后就知道自己虽有功于社稷,但因杀人太多,必损阳寿,因此在魏延误闯“穣星坛”,致使诸葛亮不能延寿时,他并没有怪罪魏延,因是天意;从吕布之死也能看出天数的作用,吕布骁勇善战,曾把女儿绑在身后单枪皮马突出重围,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擒住,因为他没有了士气,客观地说,他自己若想逃,以他的能力,还是能出去的,关键是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了,从他一惯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没有定力,如果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了,别人再怎么认为你行,也是枉然,如果深究其理,这就是业障在起作用,如果命该亡,没有客观条件,主观上也会让自己灭亡,这就是法师讲经中说的,别人不给你找事,自己给自己还要找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启示,世事莫不如此,人类也就这样无穷尽的循环,又何必计较是非成败,因为它转瞬即空,古人为攻城夺地,奋勇厮杀,最终成为后人的笑谈。罗贯中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作为三国演义的结束,启示后人顺应天道,看淡世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19:51 , Processed in 0.1715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