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86|回复: 0

[【心情日记】] 如何成为“著名经济学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6 12: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如何成为“著名经济学家”
如何成为“著名经济学家”

  邓盛华

  本人淫浸经济学界久矣,自知资质不才,难成此器,但久与众多经济学家交
好,细心揣摩,悟出若干道理,并与诸公切磋再三,汇成十大秘诀,并不吝公诸
大众。凡有志于成为经济学家的社会各界人士,只需中等以上智力,吃苦耐劳,
相信“宝剑锋从奇计出,梅花香自巧招来”者,均可择其善者而仿之,久而久之,
则离经济学家不远矣。  

  此十大秘诀,因前五属宏观层面,主定大方向、定奋斗之轨迹,故称战略;
后五,属微观层面,主授具体方法、操作技术,故曰战术。共五大战略、五大战
术。

  占山为王法

  盖今日谁最有知识?曰博导、硕导,曰院长、系主任、所长,曰主编、总编。
于是有志之士当尽力为之,抢占了这些岗位,就成功了百分之九十。

  按今日之体制,博士点、硕士点是个聚宝盆,学校靠它树名气、挣外快,一
旦缺少真正高水平的鸿儒硕耆,学校比你急。学校必想尽一切办法扶持你,拉你
入队,助你成名。因此,已有博点、硕点的地方须看断层是否存在,这是你能否
快捷成为博导、硕导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你是廖化先生,生在蜀国,那就是有幸
了,只须上下左右打点关系而已,必有分得一杯羹之机会。笔者亲见京城两所著
名大学,有多达五个经济学二级专业博士点,新近出炉一批博导,四十至五十年
纪,有靠两本资料汇编而成的专著而上的,有博士毕业不过几年的(勤奋好学读
博至四十五岁以上),有靠在自家园地里发了几篇宏论的,不一而足,绝对真实。

  如果不是这样也不打紧,信息时代,关键是要敏于观察,细心发现,盖中国
硕博点日益增多,大学也不少,财经是热门,不愁找不到“断层”。

  要是没有博点、硕点,恐怕就难些。不过也不用怕,如今不少高校、研究所
痛感博硕点的含金量,势必将争点当成头等大事,重点攻关,制订三年计划。职
称不够,则鼎力相助,文章不够,则以次充好。评审委员会的人士也深明“抬头
不见低头见”的至理,和“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感。多一个教授决不会危害社会。
教授一多,硕点、博点就如囊中取物了。如此众志成城,胜算极大。更重要的是,
必胜信念背后,还有国家宏观背景的强大支持。如今国家处于迅速发展中,各领
域均急需资金,能摊到教育方面的往往捉襟见肘。教授薪金不高,国家便将“教
授”、“博导”、“硕导”作为一种安慰奖发售,使一些“皓首穷经”之士在微
薄的物质收入之外,有丰厚的精神收获,因而财政支出就可以大大减少,是为妙
计。于是博士生导师由国家遴选改为校方审定,硕博点设立根据“经济生活之需
要”而定,评定高级职称只不过是由校内、系内酌情处理,通常是皆大欢喜。想
当初凯恩斯先生只当过讲师,伦敦经济学院只有一名经济学教授,实在是太小家
子气了。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热选岗位”?有。如果你身为一份学术刊物的主编,
最不济也是个编辑,你就成学术界的无冕之王或一方诸侯了。盖在当今,谁掌握
刊物,谁就扼住学界的咽喉。办刊费用是国家的事,用谁的稿子是我的事,生杀
大权在我一念中。以此为砝码,广结学界同仁,互换园地,天地宽阔不少,还可
以此把握学术方向、制造学术规范,成功地将刊物变成一架职称生产机,或职称
零部件生产机。久而久之,人家必敬我畏我,亲我奉我。因为祖国大地,人人要
评职称,发不发文章,关乎大众福祉,其中意味深远,不可不知。

  当然,更高级一点就是弄个院长、主任、所长干他几年了。如此,头衔日益
威严,学术影响飞速扩大。如今时髦“专业”改称“系”、“系”升“学院”、
“学院”改“大学”,于是平地官升一到两级,增加了不少学术官僚,加上轮流
坐庄,不用发愁没有机会。不过这就更需要“功夫在诗外”的功夫,多一点左右
逢源,少一点“皓首穷经”了。

  总的来说,“占山为王”之法,难度甚大,登堂入室也最正宗,能最终成功
的,不是枭雄,至少也是半个豪杰,有志于此者,不妨细心体味,必有所获,而
且此法各专业均通用,唯稍加变化而已。

  以夷制中法

  此法亦称“洋学位法”,是终南捷径之一。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在中国的大
学里读本科,将10%功夫搞好功课,将90%时光去考TOFEL、GRE,在字母中煎熬
数载之后,终有见云开之日,于是意气风发越洋而去(多半是美国);在外面,
用30%时光重新学英语ABC、用30%的功夫挣口粮,再用30%的功夫学数学,用
10%的时光恋爱。不久正果修成,脑袋中装满“方程”和“模型”,口袋里装着
绿卡和少量的美金,于是一种新神圣--曰“打狗脱”(Doctor)或曰“皮儿取
帝”(Ph.D)便告出炉。

  “打狗脱”们是些什么样的神圣?他们门第高贵,对数学工具极其熟练,能
将“关公战秦琼”的可行性和“加州的草鱼市场上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用十页以
上的数学公式演绎出来。由于普通人和一般财经学生实在不懂他们的语言,他们
也就更易成为最神秘、也最受景仰的一群。一般来说,这是这个时代最让人觉得
象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固然,他们可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他们对经
济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没有足够的功夫去分析--那是低层次的活儿,不够理论
深度。因为洋学位的背后是美利坚经济的天下无敌,是洋宗师“诺家”(诺贝尔
经济学奖)巨无霸牌子,或者至少自家宗师也与诺家沾上点儿关系,所以土派们
不得不仰视之、畏惧之。他们挟洋风、闯学海,扬名立万,黄道、黑道、红道,
均能通吃到底,无不膺服。

  不过据内部消息,也就是“打狗脱”们的宗师和少数圈内的异己分子所言,
他们也就是对医生讲政治、对政客讲文学的手法,要与在西方经济学氛围中成长
起来的美国打狗脱比,还真难于入流。他们的时髦的经济学专著,以“来料加工”
型居多,其构架是:“西方经济学或美国经济学的观点”+“中国的经济生活材
料”+“体会性或感想类结论”。毕竟,他们身在中国的时间太少,了解中国的
情况难于深入,刻苦时主要考虑“托福”,因此他们对国情的无知往往受到善意
的容忍。但从表相来看,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知之多矣,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影
响很大,仿外经济学、组合经济学也就俨然是正宗的新经济学了。所以,这一法
儿,对立志成为经济学家的人士,必须明此“苦海有边”至理,潜心背字母,巧
妙安排,则正果不远。

  官学一体法

  在中国,官拥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真理。一方面,你的理儿无论多么精致、
多么经得起实践考验,要是没跟官拉上关系,也只是歪理,至多算个旁门;但一
旦与官结盟,则“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原理就成了行动纲领,成为重要原则,
是指导改革的重要文件了。因此,官学一体法也就成了登龙术。

  具体来说,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不少领导其实不太懂经济,方
法之一是重新学,真学或假学;方法之二是称自己与经济学家有密切交往,他们
都是自己的高参,方法之三是不时地借经济学家之手炮制点理论泡沫,“纲要”、
“战略”不断出台。这种需求的哄抬,导致经济学界名流受到众星拱月的礼遇,
更使不少新的经济学家产生。

  官味经济学家以这些方法开展工作:一是有中央各部委会议文件、工作报告
起草时,人大有法规起草时,尽最大的力气,通过各种渠道挤进去,旁听一下,
或者分到几段来写,这些体制内的公务员怕干的事儿,于他们是不可多得的“香
饽饽”。回来之后,便向新闻界宣称自己参与了最高层决策,是最高层的智囊,
乃至是“×××改革理论之父”。例如,初级阶段的理论、市场经济、现代企业
制度、国有资产重组等理念,虽然是千百万人的实践和无数理论家的贡献,并最
终由政治机器予以认可,但他不妨称自己在其中起了核心作用,是首创者。由于
那些半真半假的经历,人们也不敢质疑其虚。二是活跃于诸侯之间。如今,地方
诸侯实力强劲,务虚成为一种时髦,具有经济学名望的人士,堪当为省、市、地、
县领导出谋划策,他们利用自己的盛名和关系,在京跑“部”,在外招商,下
“地”讲道,不亦乐乎。由于他们能熟练地将媒体影响力、经济学的光环以及地
方政治资源融于一体,与高官要员、社会名流、媒介记者凑成脸儿熟悉,往往电
视有像、广播有声、报刊有文,不可不谓功德圆满。三是自立门户、自设机构,
向体制内伸手,或通过体制力量向外界伸手,成为课题经济学家,八仙过海,各
显神通,从各部委、国有企业、银行、跨国公司乃至国外基金,弄来几万到几十
万不等课题经费,腰包日胀,声名日壮。

  官学一体法要真正谙熟,其中大有讲究。据知情人讲,某著名“会议经济学
家”,多年以前就不读书了,尤其不读前人的著作了,他最热衷于看报纸、看文
件,顶多也就看一看财经杂志。他热衷于在各种会议中泡蘑菇,他收集的会议总
结和官方文件以三年为一个更换期,从中变废为宝,深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是经
济风云的综合者,更是各种改革方案的传授者。因此,有志于此道的人士,不妨
以他为楷模,假以时日,成功有望。

  傍大佬法

  此法属那种愿意脚踏实地,甘充“二流”的人所用。不过“英雄不问出身
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流可变一流,虽属起步之法,略显卑微,却
很管用。

  所谓“大佬”者,指学界大佬,经济学界大佬。也就是说,在经济学界扬名
日久,著作不少,资历够老,往往有“赵市场”、“钱金融”、“孙国贸”、
“李资产”之名,后两字不是其真名,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由此号称专业泰斗之
类。选定之,瞄准之,靠近之,讨好之,吹捧之,最后是利用之,并且是赶上之,
超越之。

  这里头的缘故还在于傍与被傍乃是一个辩证关系,属互惠互利型。就被傍者
来说,他需要追星族才能使自己光辉万丈。更何况,傍者必奉之以金钱、关系。
盛名与钞票齐飞,序言与专访一色,恭请顾问、奉迎视察,如此等等,都是被傍
的好处。

  傍者为什么要持此战略?盖大佬者,学阀也,与军阀有类似之处,但其心仁
慈而已。手握评职称、定博硕点、招收弟子,乃至“核心刊物”发稿权,种种隐
性学权,均可令傍者大获其益。傍者曰:“我是×老的弟子”或是“×老的弟子
××的弟子”、“×老对我很重视,评价很高”,因而其学术必高,倘若拿出几
幅照片或者一篇序言,就更确凿无疑了,善傍者广傍天下大佬,成为其学术地位
下的被保护人,受其栽培,因而文可因其荐而发,书可因其荐而印,结党成风,
渐丰羽翼,大业可成。

  其实此法古已有之,官场也是一样,而且更甚。不过在学界,则被视为优良
传统、风雅之举,为世人所称道,谓之奖掖后进,这就有异于官场。善用者,可
用得滴水不漏,令人艳羡不已。沪上某校,有一人士年纪不过四十,却承袭其所
傍大佬之所有爵位、封号:院长、博士生导师、×会会长、教授、××顾问,号
称一流经济学家,并大有步其师后尘进入政界之势。观其著作,虽然不过尔尔,
却已开始在给他人作序言了。

  不过此法,具体细节本人尚欠研究,不好妄言,想必是亲近多于学问,慎谨
侍奉,该伸手时就伸手之类。

  傍大款法

  此法与上法名甚相近,实际却差之甚远。傍大款之法需讲究艺术性,否则就
易附入俗流。具体来说,傍大款可细分为“绑大款”和“帮大款”两类,手法不
同,效果一样。

  盖大款者,有钱之公司也,他们天生有一种对经济学家的需要:搞好企业形
象,装出几分儒雅风度,显出总经理或董事长独具慧眼,修养深厚,也凸现出该
公司发展战略稳健,足可信赖,做生意也就容易得多了。故他们乐于用钞票买名
声,不时地捐个款、建个什么基金、组织些发展战略研讨会或高层研讨会,弄个
课题关注一下国计民生,或者就自己的发展问计于经济学家,如此等等。

  穿插于此中、活跃于此中的是那些经济学家和准经济学家。他们有时充先知,
有时是策划人,有时是会计,总之一个原则是充实自己,也“传道授业解惑”于
他人,各取所需,各遂所愿。高明的经济学家,面对众多大小企业,时而绑之,
并让他们舒舒服服不叫痛;时而帮之,只要药吃不死人,不妨多开它几副。长此
以往,他在经济界的名气越来越大,顾问越做越多。据京城某杂志说,目前有几
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上百家公司中泡顾问聚财,他们所信仰的,叫作“玩世经
济学”,不讲逻辑、不看本质、不顾事实,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地作文发言,将
经济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傍大款之法,属一种“曲线救国”之术。盖有了钱,就能出版专
著,就能结交更多的商界大款,就能更多地结识媒体并把持媒体,当然也使自己
在学术评比、职称评定中更有经济基础--总之是更加长袖善舞。当然,初出道
的准经济学家走此道可能就难些,但不要紧,只需从小做起,持之以恒,势必收
入与名气共长,前途光明。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款被傍被绑,其付出的钞票通常是国家的,决策
者一般不会心痛,而名誉是自家的,用钞票赚之,多多益善,因此,经济学家不
用发愁此路不畅,这是后进者不可不知的。

  上述五大战略,不知对诸君有所教益否?如你称“NO”,则我想你大约属以
下三种人:一是无财经根底也无此兴趣的圈外人士,竖子不可与之谋也;二是智
力低下、悟性不够,无半点纵横天下之抱负与野心之人,竖子不可教也。至于第
三种,恐怕就是已经悟道,认为其理早明,上述不过皮毛之说,门外之见,不及
实践之万一。

  所幸我好为人师,择善而教,愿剔除这三种人,继续对有志之士传授独门心
得的另外五大战术。

  此五大秘诀,属教人如何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当然也是不少经济学家的成
功经验,虽然比不上上述的那么具有普遍意义,却也有独到之处。此五法分别曰
“莱温斯基经济学法”(热点法)、“事后诸葛亮法”(锯箭法)、“教科书权
杖法”、“数学玄学法”、“口力劳动法”。

  “莱温斯基经济学法”

  莱温斯基是什么人,相信国人都已不再陌生。不少人却从她身上发现无数商
机,财源滚滚。美国经济学家则把她与美国经济的走向,和克林顿总统的治国精
力和治国决策,和美国公司在世界的利润前景等等加以联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并用函数表述出来,其精当之处,其内容之丰,只差没命名成为“莱温斯基经济
学”,由此,这些学者也被学界和俗众所信服、所熟知了。

  这只肥鸟竟然带来如此之大的学机,其中蕴含着一个真理:莱温斯基经济学
法,或通俗地称之为热点经济学方法,是学人成就功名的好办法。只要你老人家
对财经常识有所掌握,生就一双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经济热点,到时现学现写
也来得及。某文摘中心的数据说,在东亚金融风暴后,有关的中文论文达到7000
篇以上,“核心期刊”刊发500篇以上,但观其内容,则大同小异,不堪多读,
更不用说300种以上的有关图书,难以统计的研讨会、讲座等等。我估计至少这
一事件在中国提供了500个以上的职称晋升机会和5亿元以上的“学术利润”。不
过没赶上这趟水也不打紧,世界之大,中国发展之快,不愁没有热点。方法有三,
一是紧密盯住文件精神,据此定调,发现新热点;二是查阅期刊目录,把握理论
脉搏;三是多听广播新闻,随时准备理论联系实际。

  “莱法”的叫法可能有些不妥,不过明白其中的妙处就行了。操此法的经济
学家,不需要对理论作辛苦而长期的系统研读,不须苦思冥想,他们是万灵之药,
通晓各个领域的知识,随时伸脚,就可能成为媒体上最耀眼的知识明星。在江湖
中行走多年,他们善于掩饰自己的无知,善于组装他人的论点和论据,善于与媒
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威名。某位主编曾对我说,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
自学成才,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的狂热支持者,主编的教材曾被钦定,八十年
代为改革开放之吹鼓手,在全盘西化中也有微功,九十年代,因其地位尊崇,曾
就市场经济、股份制发了不少宏论。每逢热点,必有他的名字出现。最近,要编
全集了,编者极为犯难,这根主线变化太大,主人又不愿弄个“选集”,而且热
点一日三变,文章多为讲话、感想类,因此编者深恐读者要臭骂,影响该出版社
的声誉。

  热点经济学家能迅速成名,盛名隆隆,关键之处在于他们深悟市场法则,善
于经济,活学活用。有志于此者,入门容易,精通较难,不过持之以恒,必成大
器。

  教科书权杖法

  经济学教科书的祖师爷萨缪尔森说,一种思想、一个人的名字,如果有机会
写进教科书,则不管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他是否杰出,都很容易成为不朽的(大
意)。可见,教科书权杖是当今传播名气的法宝之一。如果能成为这“不朽”的
炮制者,就更值得骄傲了。

  据统计,名为“西方经济学”或拆开来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大致相当于西方的入门水平的教科书,在中国也已接近100种,更不用说厚薄不
一价格不一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等三十多个亚学科的教科书。估计
如此造就的经济学家不下2000人。盖编教科书,省力,内容大同小异,排列组合
则可,且不犯政治错误;权杖效应,有销路,每年数十万以上的财经专业学生,
以及逾百万以上因体制的要求,必须修习此课的非财经专业学生;加上考研风潮
中的斗士,数不清的希望掌握了它们就能畅游商海的人士,甚至还包括买几本放
在案头以示博学的社会青年,市场大得吓人。

  由于国人疏于经邦济世之才学久矣,大面积启蒙之重任,使不少刚刚被启蒙
的人士有机会、有责任去启蒙别人。装出点儿神圣,号称大作等身,是师道尊严
之需要,更是完成革命任务之需要。由此看来,教科书权杖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方
法,一书既出,名扬天下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不过,此法的应用面还是窄了点,
最合适的只能是身处高校,有广大的本、专科学生为传道对象,渴望成为“青年
才俊”的人士。不居地利之便,其效果恐怕就要差些了。

  有人担心,教科书太多,又重复,是不是要被人骂臭,因而看不起?差矣差
矣。盖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先因教科书之编摘而升职称,当教
授,作导师,再转就其他方面寻找新的科研方法进一步发达就行了。何况,买教
科书的人中,有80%以上是圈外人、初学者,因其不懂,因其幼稚而蒙之,不就
有了80%的声望了吗?

  事后诸葛亮法

  此法与“热点法”有共同之处,不过更加保险,更加安全。敢于碰热点,有
时预言不中,则会灼伤自己。“事后诸葛亮”之法,专捡具有社会影响、为公众
所瞩目之事件、道理等等,让那些欲懂而未懂,想了解却尚未排出时间来了解的
人恍然大悟。因此,新闻性和学术性都出来了。

  “事后诸葛亮法”的精妙之处,在于“事后”两字。一般来说,在其他领域,
事后再说究竟,恐不会招人喜欢,可是在经济学领域,却决不是如此,相反,倒
是大行其道。一旦事件发生,媒体记者就忙于寻找事后诸葛亮先生,要迎合大众
口味。对事后诸葛亮先生的需求激增,就成了一种异常而又正常的市场现象。事
后而论,绝对安全。想当初,克鲁格曼先生预言,东亚会发生“雪崩”式金融危
机,没多少人理睬,行内人则怕他象萨克斯先生一样失算而贻笑大方。可事件发
生之后,也不过有些人认为他较幸运地撞对了答案而已,而千千万万的经济学家
在事后论述东亚金融危机的必然性的宏论,早已掩盖了克氏的光芒。在国内也是
这样,提出“商品经济”的卓炯之流,还有多少人记得?论证“商品经济”之伟
大的诸公,今日正伟大着呢。

  事后诸葛亮法的实质,与“锯箭法”有相同之处,总体上来说,作为经济学
家安身立命之法宝,它讲究有事实(事实已发生)、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方法)、有分寸(正确的路线界线)、有启发(自己的一己之观念),因而一般
情况下,它属于四平八稳型,分量适中,适销对路,影响较容易打开,属上选之
列。

  数学玄学法

  要一概否认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恐怕不太公允,但数学泛滥现象,的确令
人心忧。数学而成为玄学,也成了某些人士的专利,他们利用自己熟练的数学工
具,营造一些“贵族味”,俨然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惯于将一些本来三言两语就
能说明的问题,用一大串的数学公式推导,故弄玄虚,及至出现上文所说到的无
稽之论,玄言惑众。

  这种说法是一些业内人士的怨言。本人只不过实录以反映数学玄学法的威力
所在。盖在多年文理相隔之后,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真正懂数学又懂经
济学的人太少了,所以大多数的人一见数学就晕,数学家一见经济学论文也会晕
--这就给懂数学的经济学家留下很大的成功空间,不必去苦心探索什么重大主
题,只需随手拈来点什么,巧织数学绵衣,自圆其说则可,神圣自立,声名鹊起
矣。

  数学玄学的精髓在于其“玄”,因玄而神,因神而起崇拜,因崇拜而立泰山
之威。至于某些人所称,定性为本,定量为用;至于有人辩称,经济是人造的社
会系统,因素变动不拘,假设谬一失万等等,大可嘲之以门外之汉,低能之儿等,
一笑了之。声辩者自忖数学不如彼而却步,学生以为果然有理而服,因此一般不
会产生太大的危机,玄而不破。显然,如果还有一顶“打狗脱”桂冠,就更妙了。

  值得一说的是,在当今学界,同样是既懂数学又懂经济的人不少,甚至还有
双料博导。但是,老实一点的,声望却不怎么大。我所知的几位老先生、老太太,
学了差不多四十年的经济和数学,就是因为不习惯于用数学分析“关公战秦琼”
的可行性,声名远不如其弟子或曾向他们求艺的年轻人,那真是可惜了也。

  因此,在经济学圈子里弄数学,作为独门绝活,只要能苦它几年,不愁没出
息。

  口力劳动法

  有人曰,素来只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何尝有个口力劳动?盖新近出来一
种劳动方式,说它是体力劳动吧,又不用扛包背锄,说它是脑力劳动吧,它只动
口不用动脑,因此不好归类,故新创一类,曰“口力劳动”。

  口力劳动是当今成为经济学家的途径之一,是我们若干人士的细心发现所得。
但实践中,不少经济学家已将此运用得炉火纯青,使自己从准经济学家晋升为经
济学家,从二流经济学家晋升为一流或超一流经济学家。

  操此法的要点是:不必用脑研新知看新书,只须将全国当成大讲坛,把一些
现成的东西在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上倒来倒去,在大公司、小公司、
正公司、野公司,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乡政府赶赴各种场面,聘顾问、泡
课题,重复不断,君子动口不动脑。变幻无穷,一天几个会,钱来车往,浓烟滚
滚,全中国都看见他,于是名气就更大了。

  有人在一份大报上总结说,“口力劳动者”分几种。第一种是年轻人,常骑
自行车或乘地铁、公共汽车赴会,他们往往有几套说辞轮换着使用;第二种也比
较年轻,常打出租车赴会,但往往学有专攻,不管什么会只说自己的一套。第三
种已不年轻,往往有专车,也最忙,一天去几个地方是常事,后面有时还有一个
拎包的助手,如同京剧明星赶场,其发言最少实际内容。

  看来这口力劳动,还是大有后进者的用武之地,不同阶段的口力劳动者都有
饭吃,这就是适用面广之好处;不须埋头苦读苦写,这就是其便宜省事之好处。

  为什么口力劳动会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劳动,而且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其原
因乃在于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方面确有新知新问题要解决,少不了请些经济学先
知来占卜一下;此外,在京城等不少地方,会议也成了一种赚钱方式,主办者发
一通知,或与某官方、半官方机构发个红头文件,号称对某个重大主题要研讨一
下,各省、市、地、县,各所、办、院、校,各大企业来人者,必住大宾馆、游
名胜、送厚礼,会务费×千元。接通知者曰,为国家利益,事关我单位前途,我
欲去赴会,尤其该会有大牌、中牌经济学家,必授新知不少--口力劳动者的角
色重要性就出来了,看来机制畅通,皆大欢喜。

  后进者如何以此实现个人腾飞?一曰挤,尽量挤进去;二曰吹,自诩曾在×
×学术研讨会上与×老亲切交谈,争锋甚健,评价不低;三曰积,积累与会经验,
从中揣摩上述热点法、事后诸葛亮法等秘诀之精要;四曰用,即边学边用,提高
曝光率,组织专访,不几日,自己即以著名经济学家身份点评大事,升他一格,
没人敢说个“不”字。

  以上十大秘诀,传授完毕。泄露经济学家锦囊之计,因此开罪天下不少经济
学家,诚为罪过;不过为使更多的人能修成正果,早日成为经济学家,也就无所
顾虑了--毕竟是件造福众生的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2:55 , Processed in 0.2038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