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52|回复: 0

[【讨论】] 科研需要宽容失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6 04: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时报:科研需要宽容失败




  国家科学再次面临发展春天之际,宽松科研环境的营造再次成为国人关注和讨论的一大焦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一贯坚持,营造宽松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并于日前再次重申: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创造精神,让他们潜心研究、长期积累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保障和动力,在分析、探索世界本原的科研活动中尤其不可或缺。切实调动人学习、钻研的积极性的手段,一般认为在于设置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奖励系列,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只要赏格够高,再难的题目似乎都能迎刃而解。与长期以来的重奖政策对应的,是历史上让失败者们望而生畏的严刑重罚——不是吗?最高明的统帅,例如诸葛孔明、梁山吴用等,往往巧施妙计激手下大将立下“败则死”的军令状,之后率兵出征似乎果然战无不胜。

  然而,恰恰是在现代管理学中,“宽容机制”成为“激励理论”的关键课题之一。首先,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人类开发资源、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竞争更多朝向共存、多赢的方向发展,“不宽容”基本上和“不人道”挂钩。其次,即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重奖成功、严惩失败也可能成为阻碍进步的一大根源——它部分导致一些干部患上“政绩急躁症”,重“显绩”轻“潜绩”,专图“表面风光”;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为官施政从来热衷“短、平、快”;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但求自己拥有,不管全国所求;避实就虚,拈轻怕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陈宜瑜院士指出,当前一些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同样片面追求简单量化的科研“政绩”,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往往片面强调基础研究的“物化”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这些做法加剧了学风浮躁的蔓延,可能从根本上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那些束缚创新思想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制约因素,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宽松和谐环境,克服“科学研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认识误区。

  “自由探索意味着失败不可避免。”陈宜瑜指出,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不可预测性,先定的百分之百的成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众多科技界先驱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早有深刻认识,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向来认为,即使屡试屡败的科研课题,往往同样具有巨大价值,它们为最终的成功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进而排选出直通真理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宽容失败实质上是催生创新成果的温床。

  陈宜瑜强调,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从来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发扬“板凳须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勇攀科学高峰。在这一理念和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基础研究即将步入何种崭新局面,怎不引人翘首企待?
http://www.nsfc.gov.cn/nsfc/desktop/jjyw.aspx@infoid=837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7 11:35 , Processed in 0.16916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