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91|回复: 0

[【文史类】] 我眼中的美国人文杂志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6 22: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眼中的美国人文杂志

陈冠中  
  人文的另类杂志本来死生有时,偶然有几份因缘际会成了传奇,香火却是不会绝的,大家都做不下去的时候,肯定会有人进场去办,因为每一代都会有人选择人文事业。不过按理,一个大国应该有能力稳定养起5-10份每期销量在10万至150万本的人文主流杂志———终有一天。



美国杂志概览


  美国可被称为人文类的杂志,大型的少、小型的很多,故可分成主流、另类两类,有独立的或营利的,但更多是受补助的或背靠非营利机构的,在网络年代,纸媒体难免受压,这是共性,人文杂志的经营肯定是辛苦的,但不至于没市场。这里不算新闻性的周刊或带人文内容但另有归类的主流杂志,如《读者文摘》、《国家地理》、VanityFair(《名利场》)、Esquire(内地译作《先生》,香港叫《君子》,旧译《老爷》)、ArchitecturalDigest(《建筑文摘》)、Wired(《连线》)等等;有时尚前卫文化感的次主流杂志如Interview(《访问》)、Dazed andConfused(《蒙瞪》)等还是归时尚类;也不谈有人文味的城市杂志(周报也算杂志),如纽约、芝加哥、得州月刊、VillageVoice(《村声》)、LAWeekly(《洛杉矶周报》)和各大中城市收费或免费的城内生活杂志;也不包括特殊或专业人文趣味的杂志,如FilmComment(《电影评论》)、ArtForum(《艺术论坛》)、RollingStone(《滚石》)、ColumbiaJournalism Review(《哥伦比亚新闻评论》)、ForeignAffairs(《外交事务》),更不说各种粉丝志(fanzine)和要同僚审批的学术刊物。在美国有两份很出色的佛教杂志———ShambhalaSun(《香巴拉太阳》)和Tricycle(《三轮》),另有进步的犹太人杂志Tikkun(《调和》)和美国少数民族杂志Transition(《过渡》),都很人文,但不包括在我这里所谓的人文杂志内。

  
主流人文杂志


  我这里介定的人文杂志是指读书人的综合杂志。美国最难得的是还有三份杂志和一份书评报,可以说是这个人文定义下的主流刊物,独立靠广告和发行生存,在美国大城市的机场、大型连销书店甚至一些报亭都买得到。它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纽约客》、《大西洋》、《哈泼》和《纽约书评》都有来头,其中《大西洋》创办于1857年,当时美国还没有衔接东西两岸的铁路。以上四份都有过较大的发行量,至今每期《纽约书评》和《哈泼》超过十万份、《大西洋》超过二十万份、《纽约客》超过一百万份。

  美国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很多,只是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不见得看杂志看书,但偌大的国家总还得有十万以至上百万人要看主流人文杂志,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文内容才能整合出足够的读者群,关键在“主流”两个字。

  《纽约客》开始的时候是一本幽默杂志,先后雇员包括文章大家如索伯(JamesThurber)、怀特(E.B.White)、厄普代克(JohnUpdike),而好文笔的幽默文章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能吸引广大有文化的读者的,一下建立了高的平台,然后才谈得上与时俱进,这是《纽约客》的经验今天为什么没法重复的原因所在,因为读者阅读趣味已变。不要忘记,当年的纽约高级知识分子曾讥讽纽约客是“中眉”(middle-brow)杂志,意即是媚读书人的俗,是自命高眉者不屑为的。到了今天,很多人会认为《纽约客》是高眉杂志,这是相对而言的。上述《纽约客》经验有两点却可以参照:首先要抓住读书人有阅读欲望的共性主流趣味,同时不要太高眉(不要高估读书人),才可以把饼做大。

  什么是今天美国读书人有共同阅读欲望的趣味呢?从以上四份刊物看,是政治和社会议题。读书人还是关心国事天下事的,起码是爱聊或爱看别人聊国事天下事。四份刊物都花大力气做时政文章,不单请权威学者和大名气作家深入浅出写时政议题,还邀约大牌记者写独家深入的调查报告。这正是中国至今发行量最大的周报《南方周末》的做法,不避时政,甚至为高文化水平的读者滚地雷。做不到这点,人文杂志就得认命做小众市场,不要怨销路打不开。

  因为除了时政外,读书人族群的趣味其实很杂很散。我在20世纪70年代追买过《纽约客》,只为了宝琳·姬尔的影评,但现在不太会有人这样做。《纽约书评》则在20世纪70年代中以前比较多介绍急进———意指欧陆———的学院理论,后来风向转了,立即回到美国读书人的主流,即泛自由派立场(在美国政治光谱上已算是中间偏左),封面大文章一定是借书评热点时政的长文———人文杂志不怕有长文,只要是令人有阅读欲望的长文。

  
小众人文刊物


  在主流刊物之外,美国有很多另类的小众人文刊物,它们的发行网比较窄,多是靠订阅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UTNE月刊,是由UTNE这个人的家庭作坊开始做的。做什么呢?早期就是专从2000份另类刊物中选出好内容做文摘,口号就是摘出“另类媒体中的最好”,因为另类报刊太多,需要一个挑选平台。UTNE的编辑很用心,每期有主题,近年更主动约稿,每年颁出各种奖给另类刊物。UTNE是独立经营的另类刊物的范例,现在算是有次主流的地位了。要进入美国另类刊物世界,可以从UTNE开始。

  有些另类刊物因星移物换,由灿烂趋惨淡。譬如MotherJones(《琼斯妈妈》),在大文化气候仍有点急进的上世纪70年代中很有力道,也做过不少独家深入调查报告,至今仍在,但已被边缘化了,只能转向非营利,靠一些进步势力的基金会和个人捐款维持。当然也有些老而弥坚的政论刊物,如创于1865年左翼的Nation(《民族》)和创于1914年自由派的NewRepublic(《新共和》)。

  另类人文刊物很多要靠补助或挂靠基金会机构学院,譬如,以发表优秀新派写作著名的Granta,附属于《纽约书评》;传奇老牌文学及访问刊物ParisReview(《巴黎评论》)成立了非盈利基金会,以便拿国家艺术基金会的钱来养自己;获奖专业户VirginiaQuarterly Review(《弗吉尼亚评论季刊》)归弗吉尼亚大学;麦卡锡时代一路既异于左也异于右的Dissent(《异议》)季刊则有独立主张研究基金会支持。

  
其他人文刊物


  我会偶然看一下其他有特色的人文刊物,如WilsonQuarterly(《威尔逊季刊》)、HudsonReview(《哈德逊评论》)、Kirkus Review(《柯尔克斯评论》)、YaleReview(《耶鲁评论》)、NationalInterest(《国家利益》)、Progressive(《美国展望》)和American Scholar(《美国学者》)等。

  美国最受议论的高眉人文知识分子刊物可能是PartisanReview(《党派评论》),由上世纪30年代的老左到50年代的新左到变了传奇,从来销路不过1000多份,后来由波士顿大学接手,最终还是撑不下去。不过,在1965年创办、被认为引领了美国新保守主义一代风潮的Public Interest(《公共利益》)季刊,也于去年停刊,大概都是完成了历史任务。

作者为香港知名文化人,1976年创办《号外》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01:26 , Processed in 0.15917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