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31|回复: 0

十三才子性情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1 22: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财经日报   
唐捐  文

  《都是性灵食色—————明清文人生活考》写了十三个明清时代的大才子:李渔、袁枚、金圣叹、龚自珍、吴伟业、袁宏道、沈复、余怀、陆心源、黄仲则、张大复、柳亚子。阅读此书,第一感觉是太阳底下无新事。那些生活在明清两代的著名知识分子们,尽管著述无数,却一生逃不脱“食、色”。为了谋生和追名逐利,他们虚荣矫情、互相诋毁、争拍马屁、老谋深算,生平遭际与我们这些焦头烂额的现代人并无二致。


  突出的一例莫过于郑板桥。众所周知,郑板桥位居“扬州八大家”前列,善画竹,以落寞清高、磊落坦荡、为民请命的清朝中期著名画家和诗人形象流传于世。但郑板桥其人极为复杂,他既在山东任上为民请命,因此丢官;又毕生言行相悖,追名逐利到言行不堪的地步。为了献媚乾隆的叔父慎郡王,郑板桥居然把他与杜甫、韩愈、王维、杜牧与韦应物比较,认为慎郡王的诗歌成就已与这几位唐代大师并列。成名后他痛心疾首地抨击诗歌界争着拍官家马屁的现象:“其诗可知,其诗如此,其人品又可知。”忘了他自己也曾是此道顶尖高手。

  因此此书让我警觉。历史存在于被我们遗忘的和我们无法知道的细节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挖掘史实,钩沉索隐,纠正无知现代人的错觉和偏见,这也许是作者写作此书最大的用心罢。

  比如李渔。这位《闲情偶寄》的作者看透江湖凶险,把“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奉为处世的思想核心,“独善其身”,全身而退。据作者列举的史料记载表明,李渔向来谋生有妙法,为了解决一家老小几十口人的生活问题,他将家中侍女组成昆剧团,自编自导,往各地达官贵人家中演出,虽然被人瞧不起,但自足自给,收入颇丰,俨然一个明朝版的务实资本家、实业家。著述之余,他发明种种物事,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比如,他居住南京期间,为了对付南京冬冷夏热的气候,想出了很多好点子。请木匠做个方柜,镶嵌油灰漆好,上面空着。然后把井水灌进去,再盖上一片薄瓦充作凳面,“其冷如冰,热复换水”,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抗暑用品诞生了。为了对抗严冬,他请木匠将书房座椅的脚踏加一个可供开启的小门,置几块火红的炭于其中,如此终日暖意绕身。李渔以其天才伟力,不仅在生活中平添出无数活色生香的异样景致;而且还孕育出不朽名作《闲情偶寄》,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不仅熏陶了周作人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道学家目李渔为“名教罪人”,实可视为对他的最高礼赞。本书把李渔列为十三名文人之首,着力描摹他如何成功地经营人生,读来仍觉对借鉴意义无穷。

  作者最成功之处,也许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每一个人的人格分裂之处,性格深处的矛盾。他们卑躬屈膝,拜谒名门,索取名流推荐信;一旦得到一官半职,便趾高气扬,不知轻重;官场失败后,则寄情山水、愤世嫉俗,塑造自己高标的人格形象,庙堂或者江湖,舍此便别无他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这些文人的命运如此相似?他们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差别是什么?作者让十三个著名人物返回生动的历史脉络之中,既不吝赞美他们的令人仰止之处,又决不回避令人不屑之处,后者似乎更是笔力着重之处。现代知识分子对此也许要脸红,因为他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22:52 , Processed in 0.1996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