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61|回复: 18

[【生命科学类原创】] 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9 1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西医汇通思潮及中西医结合学派的逐步形成,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各自鲜明特点的医学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萌芽,然而时至今日中西方文化乃至中西方医学如何结合,在哪个层面结合,结合到什么程度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作为本科院校的一名中医医学生,笔者不敢说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却诚实是一种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清晰地论述了“真”的形式,即逻辑推理的有效性,同时以令人困惑的方式谈论着“真”的来源,他认为真知来源于人们内心的沉思和对宇宙的追问。亚里士多德的光辉之后是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培根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确立的世界,他的归纳法把知识来源归于平庸的观察和经验,这便有了现代科学的开端。
说到科学的开端,那么有着五千年光辉而悠久历史的中医学又起源于什么呢?起源于劳动和实践?起源于观察和经验?这些高校教材中的主流学说真的有说服力吗?搬出认识论就可以压倒事实吗?我认为这是西方现代医学的起源而不是中医学的起源。在中国医学史五版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本能论’无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救护与人类医学之间的严格界限”。笔者从不认为劳动和理性思维哪一个可以算得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如果理性思维算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那么行动思维可不可以算是动物与植物的本质区别呢?这种所谓的“区别”,不过是人类驾驭自然的借口。
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意识、认识、实践和劳动能力也都来自于自然。诚然人类依靠自己的劳动与实践创造了社会,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人文科学。人类的观察与经验总结,劳动与实践过程为中医学的发展输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与重要地位,但这只是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因素和借助条件而不是中医学的起源。真正的中医学起源,来自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换言之也就是来源于生物的进化。这正是“道法自然”思想的深刻体现与源泉所在。基于这种思想,《内经》出现了“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的论述。数千年来中医学、中医理论无时无刻不与自然在宏观上紧密的联合着。
以非洲熊采食石菖蒲以缓解损伤和疾病为例,这不完全是一种本能救护,这种行为是熊对损伤的适应,因为有了这种适应,它才得以不被自然淘汰,才保障了个体的繁衍,进而实现了物种的延续与发展。没有这种简单的原始的适应何谈生物的进化呢?没有生物的进化又何谈人类,何谈人类的意识、劳动、实践和经验呢?
达尔文对现代生物学的实质影响远不如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影响,现代生物学家极少有像达尔文那样思考问题的,甚至很少引用达尔文的成果。今天的分子生物学成就完全与达尔文主义无关,正如遗传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穆勒说的“这一百年没有达尔文也一样”,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可悲啊,或许像物理学起始于宇宙学并终止于宇宙学一样,生物学亦将终止于进化论。
但即便科学的终结会成为事实,也没有科学家打算从理性的高度承认这一点,他们宁愿认为会产生另一类科学,而把旧科学的终结归咎于我们体系中的某种不恰当的观念基础。后现代科学哲学家认为上述后果源自于科学造成的世界二元对立,如物质的和精神的,实证的和思辨的,科学的和人文的,整体论的和还原论的,甚至健康与疾病,物种与个体,因此他们主张一种消解了这些对立的后现代科学。
西方现代医学正在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宏观方向的“达尔文”医学即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西方医学,一个方向是微观方向的主流现代医学即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化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达尔文”医学无疑满足了后现代科学所寻觅的某些特点,尽管达尔文医学家和后现代哲学家均未意识到这一点。联系到达尔文不免要提到自然选择思想,自然选择的中心思想虽然简单,但是常常被人误解。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角马,每年都要在南北两地进行迁徙,迁徙的途中不免要遭受鳄鱼、猎豹等食肉动物的洗劫,难道他们不知道迁徙将带来死亡吗?难道他们只是为了水源和食物吗?但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是淘汰是选择是竞争,只有强壮的个体才能存活下来继续繁衍,也许分子生物学认为存活者具有更优秀的基因,经过这样的一次洗礼,整个物种将得以延续,得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以更好的适应自然界。
无论什么时候生物体的遗传性变异导致了不同的生存率和生殖率时,子代数目更多的隔体所带有的基因在每一代所呈现的次数会变得更为频繁。于是,许多代之后,生物体以各种方式逐渐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对生物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而且是有充分证据的必然结果。假定生物体具有可遗传性变异的潜能,那么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就肯定会发生。“达尔文”医学是蕴涵着进化生物学思想的西方医学新思潮,它的贡献在于表明了自然选择怎么能够成为极其有效的适应性基础,而同时是我们容易遭受病痛。人的这种脆弱性不是来自机体的任何规划或代谢失衡,而是来自自然选择过程的基本的限制。我们不能改变这一切,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它,由此找到种种方法来保护我们自己。
分子生物学对西方医学的影响似乎更加占据主流地位。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与DNA的破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人们试图达到微观的精确,试图在不断的分解与细化中探求出自然的秘密。以SARS为例,人们花费大把的时间去识别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而研究检验试剂盒、疫苗与药物,而一旦药物与疫苗对病原微生物发生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在进化论的指导下发生的变异,也就是进化。就像流感疫苗的研制与流感病毒的变异一样。人们将陷入一个漩涡,陷入一个无论从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相对滞后的漩涡。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SARS只会侵犯那些有机可乘的人体,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被自然淘汰的个体。而这一观点在中医看来,是不能被完全接受的,但相对于分子医学的观点,似乎两者更容易发生有效结合。中医认为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被打破,机体具有一种寒湿热相互结合的内在状态,非常适宜某种有寒湿热性质的邪气(SARS)侵犯,进而发病。在治疗的时候,只要改变人体内在环境的阴阳偏性,即去除寒湿热杂合状态,即可使机体不再适应该邪气的存在进而痊愈。换言之,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适应。SARS不仅仅是致病微生物侵袭人体的结果,也是宿主和寄生物之间的竞争。
再举一个发热的例子,达尔文医学认为发热是对感染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西医要么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要么直接应用抗生素,总归是着眼于局部,疗效自然可想而知。据《世界科学》杂志报道用阿司匹林对水痘患者退热,反而能够使发热时间延长。而中医呢,从认识上与达尔文医学有相似之处,即认为外邪内伤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至于退热的方法有发表、和解、清热、滋阴等等等等,充分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比起那些用辩证法、唯物论只是武装思想而不去武装思维的部分西医学者简直是胜了不知多少筹。国医大师蒲辅周在面对经西医数周甚至数月治疗高热不退的病人时常常是应手而愈。
现代医学总是认定疾病是由病原造成的消灭病原就预防了疾病,从而保障了健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应该消灭我们认定的敌对物种,或者说这些敌对物种是否有权与我们共处呢。这是当代西方主流医学(在分子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西方医学)急需解决的症结。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不是中药与西药的结合,也不是“道法自然”同“基因”的结合,更不是“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的广泛结合。在中医看来没有所谓的“可重复性”,这是分子生物学和西方当代主流医学的特殊产物。更没有什么依靠“小白鼠试验”来继承、验证、发扬、创新中医的道理,因为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中医的医疗对象是人这个物种。
总而言之,从中医与西方主流医学的起源、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和手段都有着原则性的差异,如果强行跨越这种差异,机械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势必会束缚双方的发展脚步。不可否认我们中医学应当向西方主流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病因学、病理学、解剖学认识和影像诊断学认识)做适当的借鉴,但是这种借鉴要经过中医理论的重新加工与融合。与此同时与西方“达尔文”医学的结合显得更具优势,能够在某些方面实现统一于融合进而实现新的发展。从更深的层面上看中西医结合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挖掘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点,这一交融点或许也就是西方进化论与东方整体论及“道法自然”思想的结合。

文献参考:
Randolph M Nesse(译者 易凡), Evolution and Healing(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刚才看到几篇文章被版主扣分,特此声明本文是我05年在丁香园原创的,用户名同为pangbotomm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9 21: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的附加说明,最近发现一些朋友转发的自己在别处已经发过的帖子,为了避免麻烦希望大家在发帖之后附加说明,这样可以避免误会也可以让大家有机会参与进来讨论哦,不然给当成“处理贴”那就不好了,感谢楼主的支持,希望你在园地过的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9 2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疏学浅看不太懂,但我看明白了楼主的意思大概是现代的医学应该向整体,适应的角度发展,是吗?盛情邀请楼主写一篇更详细的说明,欢迎楼主来到妙笔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5 02: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搞中医的,我总觉得西医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正如版主所言“整体”和“适应”是非常好的概括。人是高级动物,但他仍然无法脱离动物的范畴,更加无法脱离自然的范畴,这就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在盲目的用主观能动性挑战客观规律的战斗中取胜。我们要想推动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提高,必须走顺应自然规律的道路。我们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尤其是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夫妇不孕不育,是自然对自己的一种宏观的调整,因为人口过剩,因为自然环境不足以提供更多的人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微妙的进化中发生了上述令许多家庭颓丧的一幕。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所谓的“顺其自然”,并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客观唯物的认识方法,我们必须这样认识,才能进一步改造。那么为什么要改造,不是让自然更适应我们,而是让我们互相适应。人类的许多疾病将会在这一层面上得到解决,我个人感觉,没有多少西医大夫真正懂得他们的学术优势: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病理改变。如果从这三方面整体的把握一些列症状或疾病,那么中医与西医似乎能够走的近一些(思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31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23: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是指中医还是指我们,如果是前者,愿意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11: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不是学中医的

但看过些资料

中医的辨证系统和西方的诊断不是完全兼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00: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应该是很不兼容,两种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0 00: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pangbotommy2006-04-10 00:08发表的“”:
呵呵,应该是很不兼容,两种文化

一个不断的细化(西)

一个是强调整体(中)

怎么能尿到一个壶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08: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大题目,探讨起来有些费力。有多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医和西医的问题,甚至于有政治和经济的因数,真不知从何入手?!         
        上世纪50、60、70年代号召的是“西学中”,很多中医大家、中西医结合大家本身就是西医出生,后来搞的中医。                        
        如今中医院校学生,同时学习两种在本源上不兼容的医学,以其浅薄的底子,欲达“水火交融”的中西医结合境地,着实是难了些,最后沦为“不中不西”,什么都没学好。曾记得上学时,很多同学对心肝脾肺肾的问题可谓混乱的一塌糊涂,中医的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巨系统,而现代医学的心肝脾肺肾,甚至可以草率的认为就是五个脏器。
        探讨中西医结合,如果从疗效结合上入手,应该更务实些,也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9 20: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懂为何西字前面老是挡着个中字。这样,估计每个国家都可以把全世界给挡住。过去我们自轻自贱过,如今民族”伟大复兴“,就开始像刹那么回事充大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7 15: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证施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8 10: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枫子轩于2006-04-10 00:29发表的 :

一个不断的细化(西)

一个是强调整体(中)
.......


<<敢问路在何方--经络篇>>这本书的第九章 "走向统一", 对中西的统一进行了讨论.
感兴趣的朋友, 仔细阅读, 会有收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8 10: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zh999于2013-09-19 20:44发表的 :
我不懂为何西字前面老是挡着个中字。这样,估计每个国家都可以把全世界给挡住。过去我们自轻自贱过,如今民族”伟大复兴“,就开始像刹那么回事充大佬了。

  中医的称呼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十九世纪之前,西方医学还没有流入我国,在中华大
地上从事救死扶伤的人被称为“岐黄”“青囊”“杏林”“悬壶”,这些独特的称谓有其丰富的
内涵。当西方医学在十九世纪步入古老的内外交困的东方神秘圣土时,即激进又保守的中国
人用其博大的胸怀,宽容的接纳了西方医学。由于战争的失败,在中华文明遭遇浩劫的哪个
时期,中华大地上从事救死扶伤的中国大夫被称为“中医”,以同西医区别,这种称谓一直
沿用至今。
  目前中医、中药虽然进入了西方,但中医在西方的官方文件中被定义为“无科学证据而
与某种宗教和哲学相关联的疗法”,被西方一些国家归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之类。

上面论述 引用自<<敢问路在何方--经络篇>>序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8 10: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pangbotommy于2006-03-19 10:45发表的 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 :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西医汇通思潮及中西医结合学派的逐步形成,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各自鲜明特点的医学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萌芽,然而时至今日中西方文化乃至中西方医学如何结合,在哪个层面结合,结合到什么程度仍然困扰着学术界。.......

楼主的论述,思辩成分过多, 引用<<敢问路在何方--经络篇>>序言中的一段话如下: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直今,一直不曾放弃哲学思辩与临床医学的双线并行。中医的临
床医学,着重大量实践经验与诊治心得的总结,包括病症的分类描述、对病情症候的观察、
药物应用和组方治则的搜集与研究等等,思辩的一条线则糅含医学推理与哲学思维,成为中
医学的理论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8 1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路在何方--经络篇>>第六章--经络建模 ,的开始部分论述如下:
记得一本书中讲过,伽利略和牛顿的一个功绩就是把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紧密结合到了
一起,为科学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这里简单讨论一下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好的理论可以预见出准确的结果,实验只可验证结果,一般情况下实验得不出本质的理
论,盲目的实验,只能得出一些片面的认识。根据各种现象,可以整合出一套完整无误的理
论来。实验是验证理论的重要环节。好的理论就像正确的数学演算步骤一样,会推算出准确
的结果。
在研究经络过程中,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本书理论,本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8 1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pangbotommy于2006-03-19 10:45发表的 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 :
总而言之,从中医与西方主流医学的起源、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和手段都有着原则性的差异,如果强行跨越这种差异,机械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势必会束缚双方的发展脚步。
.......

在历史上,中西医道各有本源,但并不完全相左,在 17 世纪之前,中西医学的一些发现与发明有共同性。这些从西方医学起源资料中可看到.

西方医学是逐步剥落西方古典医学的哲学思辩部分,转而以“实证精神”及“实验精神”为本的科学方法,沿着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现代医学。

可以说近代西医是建立在哈维的血液循环系统、谢灵顿的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的反射
机制和巴莆洛夫的大脑皮层为中心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即血液循
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使西医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境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8 10: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金帛子木于2013-08-31 08:54发表的 :
    这是个大题目,探讨起来有些费力。有多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医和西医的问题,甚至于有政治和经济的因数,真不知从何入手?!     
    上世纪50、60、70年代号召的是“西学中”,很多中医大家、中西医结合大家本身就是西医出生,后来搞的中医。            
    如今中医院校学生,同时学习两种在本源上不兼容的医学,以其浅薄的底子,欲达“水火交融”的中西医结合境地,着实是难了些,最后沦为“不中不西”,什么都没学好。曾记得上学时,很多同学对心肝脾肺肾的问题可谓混乱的一塌糊涂,中医的心肝脾肺肾是五个巨系统,而现代医学的心肝脾肺肾,甚至可以草率的认为就是五个脏器。
    探讨中西医结合,如果从疗效结合上入手,应该更务实些,也更有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建议看看<<敢问路在何方--经络篇>>这本书的第五章--论神经、体液、血液关系和第九章 "走向统一"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1 22: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这么简单的分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2:15 , Processed in 0.08273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