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60|回复: 0

[【心情日记】] 新疆兵团为什么能对农民工子女这么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7 18: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http://www.qihoo.com/forum/porta ... jsp%3Fid%3D28022805
新疆兵团为什么能对农民工子女这么好?

因病退休回到内地,才知道农民工子女上学那么难。到新疆兵团去的农民工非常多,却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相比之下,对农民工子女太好了。我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教委工作,感受很深。

“农民工子女必须上学!”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天经地意的事。只要在团场承包土地,不管父母或者子女有无户口,一律无条件入学。没能力交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律登记挂账,父母承包土地,当年获得预期收入,从兑现款扣还。父母种地欠收,上学所欠费用“一风吹”,全部免交。农民工子女如果住得离学校比较远,能骑自行车,不少连队就出钱,给每个孩子买一辆旧自行车,专供骑车上学。不能骑自行车的由连队集中派车或拖拉机接送。有的团场,还开通了专送学生上学的班车,上十辆大巴士,真有点气派。实在远的,全部住校。住校农民工子女的被褥,甚至棉衣全部由学校准备。新盖的宿舍都装暖气。学生公寓都有辅导老师管理,小学生还定有专门的保姆进行照料。教委工作人员,直至团领导、师领导,经常直闯学校伙房,检查学校伙食,要求一定要保证学生吃得起,吃得饱,吃得比较好。时间长了,很多农民工子女是很喜欢团场学校住校生活,小学生有时候星期天也不回家,因为学校比部分农民工家里吃得好,文体生活丰富、各种活动多,冬天还有暖气。家长也比较放心,农忙季节住校生不回家,家长甚至一个月也不到学校看望子女一次。

团场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努力做到了两个 “一个也不能少”。一是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一个也不能少”。农民工流动性大,子女容易辍学,已经有学籍的学生少了,义务教育验收就过不关了,只能一个一个去找。这一条很难,不容易做到,但要求要努力做到。不少农民工子女学习基础较差,老师还要抓紧课余时间帮他们补课,不能有学生掉队。二是住校的农民工子女真的“一个也不能少”,要做到这一点难度也不小,但必须做到。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丢了可不得了。农民工子女从没有住过校,不少住校生一开始非常想家,经常不告诉老师、保姆,就独自走回家,学校就得派人到几十里以外的连队去找。个别农民工子女还想内地的家,想爷爷、奶奶,不知新疆有多远,要自己跑回家。学校和上级部门就得找车派老师到几百公里以外去追。看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时,我想这叫什么“一个也不能少”,兵团的学校才真是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没到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可能以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处边远,学校一定十分简陋,办学条件差,学校不正规,教学质量低,所以入学就读很容易。那是不了解情况。200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全部完成义务教育两基验收的省、区。兵团的学校是全部通过两基验收,办学条件都是达标。有些不起眼的团场学校,教学用的电脑都有几百台。兵团学校办学正规,质量也是不错的。就拿地处最边远的喀什地区的农三师来说,由于政策的照顾,本身又重视委托培养,扩招前,全师各高中每年总的高考录取率都在60%以上,这在全新疆,就是在全国都是很高的。近年农三师中学还有一名学生获得全新疆理科高考第一名。二十多年来,农三师的子女,大中专毕业后留在内地工作就有上千人,有的还成为重点大学的教授,科研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三甲医院的科主任,中型企业的主管等。有的还获得博士学位。不在兵团工作的人,子女要到兵团办得好的学校入学就读还是不容易的,到兵团重点学校跨区上个小学、初中也都很难。个别时候,地市委书记推荐的学生也进不了“规范班”,校长的固执,使师团领导很尴尬也很无奈。每逢开学,教委都要为安排学生入学的事情伤脑筋,收太多的学生,保证不了质量。不收,面子上又过不去,上级领导和各方面的关系都得罪不起。

现在在兵团上学的农民工子女有几十万。已经有几千名到兵团入学的农民工子女,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不少农民工子女已经爱上了新疆,爱上了兵团,有的学生考上内地大学以后,写信回来说: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毕业后一定要回来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什么能对农民工子女这么好?
除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有“五湖四海、海纳百川”的光荣传统,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劳动力。八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植棉技术上,有重大的科技突破,地膜植棉全兵团推扩。地膜植棉保苗好,地温高,长得快,不怕小的风雨,不怕盐碱壳卡脖子烧根子,亩产高,效益好。在盐碱危害比较重的地块,也能种植,也能高产。

科技的突破,给兵团带来了又一次高速发展生产,全面振兴经济的希望。大批因盐碱危害严重,无法耕种的弃耕地都可以收复,一个充满着宝藏的棉花的海洋,已经在兵团面前展现。缺的就是劳动力。

种棉花是个技术活,需要技术、需要经验,需要一支有技术、稳定的职工队伍。兵团却在招收新职工、稳定新职工队伍方面,先天不足!每个职工承包土地每年的管理费太高,要上交数千元之多!团场是个小社会,行政、司法、教育、卫生、治安、保卫、基建、交通,……,文化、体育,团场都要管。却没有财政收入。一系列开支,很大一部分都要摊到职工身上,管理费当然非常高。当时团场职工的负担,是周围农民的上十倍,个别的甚至是几十倍。虽然生活环境、各项服务,团场是比农村好得多,但种棉花现金收入还是少很多,如果比照工资算,一个月要少收入300元以上,这能不是个大问题吗?当时全新疆都在扩大棉田,都需要劳动力,农民工能不动心吗?但是兵团团场也有它的长处,一是行政管理好,社区安定,生活稳定;一是生产技术高,收成好;再就是学校办得好。很多农民工家长就是想着子女上学来兵团的,上学是决定子女一辈子的大事,兵团的学校负责,质量好,风气好,只要肯读书,进了兵团的学校,高中大学就有希望,家里也有了盼头。不能为了一个月多挣300元,害了子女一辈子。有些职工,在兵团“过渡”。经过一两年,熟悉了新疆的环境,学到了植棉技术,就离开团场到周边农村,承包更多的棉田,寻找更多的致富门路。是子女又把他们“拉回”了兵团!一到周边农村,上学马上成了大问题,汉族学校远,上学怎么去?全靠自己。管得也松,没户口收借读费还高。这不耽误了子女?等不了一年,马上回兵团。有些家庭,孩子到周边农村太不习惯了,硬是哭着闹着要回兵团,家长不得不赶快带着他们回兵团。孩子要在兵团读五年、十年甚至十二年的书,家长们的心也只能安定下来。学校办得好,是兵团能稳固植棉技术工人队伍的一个重要因素,功不可抹。

科技突破,学校办得好,给兵团丰厚的回报。真是 “化了小钱,办了大事”。几十万稳固的植棉技工队伍,给兵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兵团棉花产量直线上升,很多团场棉花年产量已经翻两番、甚至三番,是十年前的四倍,甚至是六倍到八倍。新疆兵团棉花的年产量己超过9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份额越来越大,其出口量占全国的一半,亩产也多次刷新全国记录。平衡施肥、微机决策、节水栽培、机械采棉和膜下滴灌等技术已经得到普遍推广和广泛应用,推广面积和植棉科技含量居全国先进行列。

现在闹“民工荒”的地区,对新疆兵团的做法,能不能作个参考,如果农民工的工资一时还不能增加很多,那么也尽所能,从各方面多为农民工考虑考虑,为农民工们谋一点长远的利益,他们是会全力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3:55 , Processed in 0.1534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