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辐射产生水稻突变体的电离辐射主要是 X 射线、γ 射线、紫外线、α 及 β 粒子、质子及中子等。一般水稻大部分以处理干种子为主,也可处理幼穗分化的植株。处理干种子时,辐射剂量一般在1.55×10-2~2.58×10-2 C•kg-1•min-1 左右,通常剂量不超过160伦/分。采用高剂量可以获得高的突变率,但大部分导致植株不育或畸形。物理辐射获得突变体约3万株,如水稻脆秆 bc1 突变体、无趋光性 cpt1 突变体和无冠状根 crl2 突变体 (Li et al.,2003b;Haga et al.,2005;Inukai et al.,2005)。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4类:(1)碱基类似物及有关的化合物,5-溴-尿嘧啶、5-溴去氧尿核苷、2-氨基-嘌呤和8-乙氧基咖啡碱;(2)抗生素,重氮丝氨酸、丝裂霉素 C 和链霉黑素;(3)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 EMS,ethy1 methanesulfonate )、N-甲基-N-亚硝基脲( MNU,methylnitrosourea )烯亚胺、亚硝基乙基尿烷和亚硝基乙基尿;(4)其他种类的诱变剂,亚硝酸和吖啶。
1.3.1 T-DNA 插入法 T-DNA 是来自根癌农杆菌 Ti 质粒,约20 kb,包含专化冠瘿碱生物合成和冠瘿瘤生长的基因,随机地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自 Hiei 等(1994)首次报道用农杆菌介导法对水稻成功地实现遗传转化以来,该方法在水稻遗传转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水稻 T-DNA 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一旦获得 T-DNA 突变,便可以 T-DNA 作标签直接分离基因 (Walden et al.,1991),如水稻 OsCP1 基因的克隆。T-DNA 在基因组中随机插入后位置比较固定,然而,T-DNA 插入对特定的基因类别没有明显的偏向性 (Alonso et al.,2003)。
1.3.2 转座子法 转座子( transposon )是染色体上一段可移动的 DNA 片段,它可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当转座子跳跃而插入到某个功能基因时,就会引起该基因的失活,并诱导产生突变型,而当转座子再次转座或切离这一位点时,失活基因的功能又可得到恢复。遗传分析可确定某基因的突变是否由转座子引起。用转座子引起的突变的转座子 DNA 为探针,从突变株的基因组文库中钓出含该转座子的 DNA 片段,并获得含有部分突变株 DNA 序列的克隆,进而以该 DNA 为探针,筛选野生型的基因组文库,最终得到完整的基因。
突变的本质就是 DNA 序列的改变,包括单个碱基或大的片段发生突变、插入、缺失或结构重排,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突变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直接作用于 DNA 模板
亚硝酸和烷化剂等化学诱变剂可直接作用于 DNA,改变模板的性质或干扰复制,使错误的碱基插入而产生突变。如最常用的 EMS 化学诱变所导致的 DNA 突变。
2.2 碱基类似物诱变
DNA 复制时渗透入并且与互补链上的碱基生成氢键而配对,从而抵抗 DNA 酶的3'-5'外切核酸酶活性的校对功能。如5-溴-尿嘧啶、5-溴去氧尿核苷、2-氨基-嘌呤、8-乙氧基咖啡碱所导致的 DNA 突变。
2.3 移码突变
吖啶橙、原黄素和吖黄素等吖啶类染料分子均含有吖啶稠环。这种三环分子的大小与 DNA 的碱基对大小差不多,可以嵌合到 DNA 的碱基对之间,于是原来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分开一定的距离,含有这种染料分子的 DNA 在复制时,由于某种目前尚不知晓的原因,可以插入一个碱基,偶尔也有两个。这样就出现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插入突变。有时也有很低频率的单碱基缺失突变。所有这些突变,都引起阅读框的改变。
利用突变体库研究5万个水稻基因的功能就要建立饱和突变体库。按照 Krysan 等(1999)建立饱和插入突变体库的公式 P=1-(1-f)n,要获得 P 为99%的概率,平均基因大小为4 kb 推算,则需要 n 为约50万个突变体库的容量,但从目前的报道来看还相差很大。然而,从拟南芥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可以预见随着水稻饱和突变体库的建立,会有更多的水稻基因被克隆鉴定,特别是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这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