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07|回复: 0

刘洪波:14万亿储蓄何其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0 13: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洪波:14万亿储蓄何其少

2006-01-18 11:58:12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央行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历史新高。这个创了新高的数字,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储蓄额居高不下的关注,如何“消肿”已成热门话题。

  实话说,我对这话题向来不以为然。在我看来,14万亿也许确实是一个让人看了就吃惊的数字,但平均到13亿人头上,也不过每人1万元多一点,对生活在今日中国的人来说,1万元又能够做得了什么呢?

  当我这样算的时候,还没有考虑这样一个显示储蓄在人群中分布的巨大失衡的数据:80%的城乡居民储蓄由20%的人拥有。这个经常被引用的数据表明,10.4亿人拥有2.8万亿元存款,人均不到2700元;另有2.6亿人拥有存款11.2亿元,人均4.3万元。

  我看到有人说,储蓄的持续增长,反映了经济繁荣和人们对四个现代化建设信心倍增。经济繁荣、人们对四个现代化建设信心倍增,这些都是大事,能不能在储蓄中反映出来,能够反映到什么程度,我说不好。但我想,在消费并未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储蓄持续增长,至少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一定程度的担心。

  很早以前,我就听到必须把居民储蓄“逼出来”的道理。为什么要“逼出来”呢,据说储蓄就像一只猛虎,一旦在你不备的时候出笼,马上就会造成大害。这些年,我看基本的态势,就是“逼”的态势。最早的“逼”,是“价格放开”,人们开始抢购,什么都抢。这显示“逼”的经验很不成熟,反倒助成了“突然出笼”之势。当然,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来有基于头脑简单的信心,以为钱都是可以拿来尽情消费的。

  后来,人们的头脑在现实中逐渐成熟了。事实教育了人们,工作不是天然就有的,钱不是越来越容易赚的,未来不见得是越来越好的。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是,储蓄存款持续率在1978年到1996年间,为年均30%以上,其间最高年份达到40%以上,而1997年以后,这一比率下降了,高时15%左右,低时不到8%。

  与此同时,“逼”的办法也改得文明一些,叫“拉出来”(拉动内需)。请看教育产业化中的一个论证:“城乡居民预期消费倾向列在第一位就是子女教育……只要他们拿出存款的1%,就大体相当于政府拨给现有1022所普通高校一年的经常性费用”。这样的论证,还可以在很多领域里展开,每一种改革都只盯着居民存款中的极少部分,但每一项支出都可以将人搞得一文不名变“负翁”。

  我听说,有些国家人们没有存钱的习惯,因为很多事情自有保障,大可以过一天算一天。但在中国,你养一个小孩得多少钱,做一次手术得多少钱,买一套房子得多少钱,老了要给自己送终得多少钱?现在可没有“从摇篮到墓地”的保障,都得你自己顶着,你敢用钱吗?你能说自己的钱够多了吗?14万亿储蓄根本不足以支撑13亿人在缺乏福利保障之下的未来生活信心。

  只要福利政策没有改变,再多上十倍的储蓄也无法建立起13亿人的生活信心来,你永远不必担心“储蓄的猛虎出笼”,只需担心银行不会烂账就可以了。不过听说储蓄增长太快太多给银行提出资金经营难题,增大金融风险,我想,这无论从金融学还是从社会学上都怨不得老百姓,只能让我知道百姓更可怜。不存钱有风险,被送到医院都会眼睁睁等死,投资有风险,存钱还是有风险,整个“活着就是风险”了。但怎么办呢,未雨绸缪,还是只好存钱,就算这也可能打了水漂,毕竟银行破产,还谁都没见过,这倒可以少点担心,看上去风险要小一点点。

  倘若为小百姓计,如果目前缺乏保障系统的社会状况尚未改变,请不要盯着14万亿储蓄苦想“逼出来”的计策,而要多想想怎样使储蓄额增长得更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2:24 , Processed in 0.1492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