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93|回复: 0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15: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

朱中卿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在谈他的参禅体会时说:参禅前(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三十年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现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著名的参禅三境界。
社会科学研究和禅师参禅是类似的。禅师参禅看山水,山水,不但禅师在看,普通群众也在看,它是普遍关注的事物;社会科学学者研究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不但学者在思考,普通群众也在思考,它是普遍思考的问题。同样的山水,伴随禅师由普通群众、普通禅师到大师的水平变化,看法就有不同;同样的社会问题,伴随研究者由普通群众、普通学者到大师的水平变化,看法就有不同。同样的山水,由普通群众、普通禅师、大师来看,看法就有不同;同样的社会问题,由普通群众、普通学者、大师来看,看法就有不同。对山水的看法只有三种:是、不是、还是;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只有三种:对、不对、还对。禅师参禅有一个从常识到否定常识再到肯定常识的过程;社会科学研究也有一个从常识到否定常识再到肯定常识的过程。。。。所以,社会科学研究和禅师参禅一样也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常识境界,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境界。普通群众处于这一境界。对于社会问题,普通群众有直觉性的认识。他们直觉地认为应该这样办,比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之类,至于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则答不上来,因此是一种知其然(凭直觉)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推理)的认知状态。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学识境界,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二境界。普通学者处于这一境界。对于社会问题,普通学者使用假设、推理等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由于假设失真和推理错误,学者的结论往往违背常识,表现为学识和常识背离。对于这种背离,普通学者往往以“愚民懂什么”来轻蔑的否定常识。这是一种自以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实则既不知其然(直觉不信)也不知其所以然(推理不行)的认知状态。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真知境界,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三境界。真正的学术大师处于这一境界。他们承认直觉也是重要的认识手段,尊重群众常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识和常识背离的问题,不是简单地以学识否定常识,而是努力找出背离原因。通常在更真实严谨的假设和推理之后,最终证实“常识还是正确的”,这就最终实现了常识与学识的统一。经过直觉和推理双重验证的结论,基本上可以确定为真知了,这同时也就达到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认知状态。
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中,第二个境界是最糟糕的。这是一种直觉不行、推理也不行的半调子状态,必然会得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错误结论,并因此给人废物、白痴或者害虫之感。如果不能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那这个学者就等于学废了。很遗憾的是,很大部分的社会科学学者(尤其是经济学界和法学界)都处在这个境界,也正因此我们的耳边就不时响起“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之类言论,比如腐败有利论(张维迎)、市场万能论(吴敬琏)、中国不应该计划生育(张五常)、死刑应当废除之类。而且越是半瓶子醋越晃荡的厉害,处于第二境界的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视自己的白痴结论为真知灼见并四处宣扬,导致害人害己。害人,是因为结论错误。害己,是因为感觉良好,会长期停留在第二境界出不来。所以对处在第二境界的学者,我们就有必要给予当头棒喝,这样一方面破除他们的误导,另一方面打破他们的良好感觉,让他们能够尽快从第二境界走出来,免于学废了的命运。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你处于哪个境界?如果在第一境界和第三境界,你都可以说话。而如果在第二境界,那你最好选择闭嘴,否则会害死人的。明明是山,你告诉人家不是山,那会把人摔死;明明是水,你告诉人家不是水,那会把人淹死。摔死人淹死人,这么大的责任,能不慎乎!
2006-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2:45 , Processed in 0.2454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