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11|回复: 17

[【文史类原创】] “诗礼发冢”-------君子饰伪之朮【书园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0 00: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礼发冢”-------君子饰伪之朮

村学究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每个群體、每个阶层中,都不乏一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例如,有的人口里念着马列教诲,私下里却放胆寻租设租,贪污受贿;有的人高举正义的旗帜,干的却尽是伤天害理的勾当……以道貌岸然的姿态,遮蔽內心種種不良欲望,行之不善偏要饰之以善,这種人格的虛伪性或人格分裂症,是我们鉴识伪君子的重要标识。伪君子不是一種社会角色,但却是一種社会的历史存在。《庄子•外物篇》中就曾生动地描摹过这種历史的存在,也再现了二千余年前伪君子的存在形态: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
  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者麦,生于
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而以金椎控其
  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这则寓言写儒们唱着儒家的赞美诗去碎屍掘墓,这是颇见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的了。寓言还接着写道:大儒从坟上向下问,“夥计,天快亮了,事情干得怎么样了?”小儒回答说:“还没有解开围裙和上衣哩!——嘿,他嘴里还含着珠子耶!”大儒说:“古诗云:‘青青的麦子哟,生在小山之坡;活着你不周济人,死后含着珠子做什么?’你揪住他的鬓毛,按着他的胡须,用锤子敲开他的两颊,慢慢撬开他的口,可千万别弄坏口里的珠子呀!”庄子对儒者的刻画,形象何其生动,讽刺何其辛辣!对这種“诗礼发冢”现象,后人曾有评说:“诗礼是儒者之所务,发冢乃盗贼之所为。托名诗礼,而济其盗贼之所行,奇事奇文,读之使人失笑”﹙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后人所笑的正是这类儒们的标榜仁义而又无恶不为的虚伪性、欺骗性和无耻。细想一下,这“诗礼发冢”现象亦是贯通古今的。就拿朝廷命官来说,他们无人不读圣贤之书,无人不讲仁义道德,却又是无官不贪、无官不恶的。于是乎王亚南老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不无感叹地說,換一个视野去看廿四史,“实则又是一部贪污史”!那么廿五史、廿六史、廿七……呢?未必就不是一部贪污史!?贪污必然蠹民,贪污绝对不是以民为善,說那一部“贪污史”是罪恶史大抵也顺理成章。
伪君子的伪善之举,如果仅是个别现象倒也罢了,其害不过在你我之间,未必害及社会、公众甚至民族、未来。如果“诗礼发冢”现象发生在标举为社会“窗口.”或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或部门,其为祸之烈恐怕不仅仅是续写贪污史的问题了。例如医院,是最能反映一个社会仁慈和温暖程度的行业,然而在一张张宣传“医德”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标语下,我们看到的是竟是无处不在的“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的冷酷无情;公检法系统是社会上最能表现公平和正义的部分,然而这个部分早己与时俱进,己不仅仅再是通吃原告与被告了……;又如公务员本应是社会良知和民意的代表,他们也常常谦卑地以人民“公仆”自称,然而“公仆”们的奸佞、弄权、卖官、敷衍、献媚、偷生……甚至毫无忌惮地肆虐他的“主人”己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以上所举只不过是社会萬千气象之一斑,推究起来却件件与“诗礼发冢”合榫!它说明當下人格分裂症的普遍性、广泛性和严重性!人格的分裂必然导致人性的虛伪,人性的虛伪必然导致世风的衰败。人性的虛伪早己有之,经幾千年的沉积,它己成为我们国民精神的一部分;亳无疑问,当下许多国民其所凸显的是国民劣根性。这些标榜为“精英”的国民们,贪污者幾许人不曾作过反腐报告?亵法者幾许人不曾高谈公平、正义?尤其是那些担当起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公众的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的国民们,每当他们充分展示起其劣根性时,其烈度足以使山河变色,其能量足以摧大厦之即倾!正是这一拨一拨的国民,为历史壘起一道一道坚不可摧的怪圈。幾千年来,只见城头變幻大王旗,只见皇冠顶顶落地;还没有一个王朝走出了历史怪圈!
人性的虛伪为何会成为我们国民精神的一部分?由此便想到《白虎通•三教》中的某些论述:“周文之于教,其失簿。”“文形于饰貌,故失簿。”其意为周以礼乐教化天下,容易流于形式,使礼乐教化虛伪化,从而导致礼崩乐壞。孔夫子欲传承先周礼乐,不得不求之诸野。然而礼乐已失去了维系人们政冶伦理关系的功能,蛻变为诸候卿大夫窃国夺权敛财的工具,成为“发冢”的包装品。封建帝王及御用文人明知礼乐教化的虛伪性,却又偏尊一朮,仍以这種虛伪的教义教育国民,累积下来,叫国民精神如何不異化、变质、墮落?然而,具有“宪法”般权威的白虎观会议纪要-------《白虎通义》所确立的正是礼乐教化,并且传承至今!
面对不绝于缕的“诗礼发冢”,面对供奉着泠猪肉神龛后的孔夫子圣像,我们该说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09: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村学究是楼主您吗?甚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10: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疯言疯语:
正是我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0: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主张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我们都知道《诗经》有“非礼”的诗歌。那为什么“孔子皆弦歌之”?我想应该是他站在文学的角度在欣赏,容纳。

村学究把“君子饰伪之朮”归罪于儒家诗礼,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2: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疯兄是不知道,读书区可是只有一个村学究啊(也只怪论坛把个性签名给弄没了).学究先生“君子饰伪之朮”归罪于儒家诗礼,虽或有过之,但是“君子饰伪之朮”盛行于世儒家定难辞其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乐教化数千年,可谓根基深厚,然有如優良悠久传统之国度,道德伦理何以崩渍于一旦?何以如此不堪一击?难道对传统不可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6: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长歌-废墟于2005-12-20 12:08发表的:
疯兄是不知道,读书区可是只有一个村学究啊(也只怪论坛把个性签名给弄没了).学究先生“君子饰伪之朮”归罪于儒家诗礼,虽或有过之,但是“君子饰伪之朮”盛行于世儒家定难辞其咎。


在下确实不知,不过“村学究”在网络上的名头甚大,在此相遇,三生有幸!

恕在下引用网上对村学究的评价:“村学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坐“冷板凳”的学者,学究先生在网上发的原创贴并不多,可一贴出便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令人拍案称奇。”

在下知晓先生虽不是正统的史学家,但见解独到且不落俗套!

在下愿拜师学艺(专业方向:文史方面),先生可否收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16: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疯言疯语
豈敢豈敢,开卷有益,多多交流.
我輩未老巳杇,只是不想作二脚书橱,不愿隨人脚跟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0 18: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礼发冢的事每个民族都有,与其说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不如说是全人类的劣根性。
掌握着强权、强势的美国人在伊拉克不正干着诗礼发冢的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1 00: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 是“诗礼发冢”-------伪君子示伪之朮

土人总在想, 如果在土人发的梦中, 神仙赐我一个机会除尽天下一种人.是"伪君子"呢还是"真小人"呢?

伪君子? 他们还至少有一分"道貌岸然", 至少还做做面子上的工夫. 这圣人道虽然已经在他们的骨子里败了, 可是, 在面子上, 仍然有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对那些缺少个人判断的人们仍然有影响, 从而使圣人道礼仍然可以浮行于世.保不准这仍行的道礼就熏陶出个把少年精英来救世.

真小人? 这真小人肚子里是男盗女娼, 面子上也是男盗女娼. 把个圣人道礼姿意践踏于天日之下. 他们有勇,勇于挑战圣贤道;无智? 不知圣之为圣的道理. 在糟蹋道礼的同时,尽情享受道礼的益处. 他们是"革命者", 革的是天地间的正气. 他们是"开拓"者. 开的是离人道, 归兽道的邪途.

......

楼主及楼上的各位,假如你是老土, 那"吾为刀, 锋芒利刃" 要砍的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1 00: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民一丁,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草民一丁可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每一出击,总是直投靶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1 09: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建帝王用科举禁锢读书人。让他们没时间思考政治、参与政治。虽,独尊儒术,却流于形式。如果真正做到用礼乐教化国民,比如镜花缘的“君子国”,那样的民风国情不是我们都向往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2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杂说作者 green271828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序言:最近,学界和网络界批儒骂儒的风气盛行,对于那些客观的评价,理应客观对待,本着探讨学问,澄清源流的角度虚心学习。但是,论坛中充斥着不理性的言论,其中不乏无中生有,或者对古典文献的断章取义,来对儒家和先圣进行谩骂攻击。至此,出于对儒家和儒家思想的尊敬,尽管自己见解肤浅,读书不多,但仍希望写点东西,让广大网友明辨是非,不至于被一些恶意辱骂国学的人所迷惑。本文没指望会对那些骂儒的人有什么作用,这点作者还有点自知之明。
   本文大致分下面几部分:(1)儒,儒家,儒教和儒学(2)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3)孔子的治学思想和政治主张(4)历史上都是什么货色反儒骂儒(5)儒家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的相容性(6)儒家文化在现代国家中的地位(7)儒家的未来。
   计划归计划,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写完,也不知道能不能写完,希望最近不要有杂事,毕竟不容易有了一点时间。

第一部分   儒,儒家,儒教和儒学
   儒,来源于古代的一种祭祀巫。《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世界各个民族的先民,在文明的早期都有专门从事祭祀的人,而这些从事祭祀的人就是知识分子的先驱。在中国古代,到殷代就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甚至在现在偏远的乡村,还能看到他们的一点影子。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被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这种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人,由于工作的性质,导致他们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

   随着社会的分工,统治者对‘文化人’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导致儒逐渐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成为最早的文职官员。在孔子之前的古代社会,士族家庭多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此作为进身谋生的途径。孔子的先人叔梁纥,孔防叔都是上不列于贵族、下不侪于平民的术士,他们所学所用,都是为了谋求进身贵族阶层,获得一份职业,享受一份俸禄。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这是孔子告戒弟子的话,也反应了孔子自身的思想见解。孔子所谓的君子儒,是在其职业上能恪守道义,以追求道德理想化的‘行道’为主,不合道则宁肯不要这些地位和俸禄。“邦有道而居之,无道则游。”这和现在自由主义者宣扬的“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有相同的意思。从孔子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确为了一个‘道义’,丢掉了好多能给自己带来荣耀和财富的职位,为了追求他那理想中的‘道’不断的探索。

   孔子这句‘君子儒’,的确是一个宣言,他向社会宣称了一个新的学派的诞生,自此以后,儒不再只是一个职业,而成为追求探求知识,完善个人人格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自此,儒家诞生了。

   对儒家先人及其言论达到顶礼膜拜,始于唐代,是为儒教盛行。《史记》中所说的儒教,主要是指教化,不是唐代的儒教。到了清代,从考据和学理上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儒学始盛行《史记》中所说的儒学,也不是指儒家所有理念的综合,而是指读书人或儒家的学说。

   新儒学从民国开始,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第二部分  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在一部《论语》中,‘君子’是一个被不断提及的词汇,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小人’。至于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和我们中华文明处于同一时期的犹太智慧书《阿伯特》和《论语》有着惊人的相似:尽管都是致力于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但都不是以抽象的方式涉及,也没有以系统的哲学写作方式表达观点,而是从对待具体的事物所采取的态度来分辨君子小人的。孔子是按照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社会地位高低来评价一个人,以理想人格的为终极目标。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君子,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话人物,而是从人人都能做到身边事情开始。‘人人皆可以成尧舜’成了一个平民宣言,正式向以血统和出身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传统思想挑战,为后世平民进阶提供了舆论根据。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此所谓君子之争。君子不是不能争,但要有礼让的争,争的合理,要公平的争。有人借此来挖苦儒家虚伪,那么请问这和英国人所说的绅士风度有什么区别?现代体育比赛之前运动员握手,拳击比赛后拥抱,足球运动员看到一方队员受伤,哪怕正是有机会的时候,也要把球踢出场外。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为君子小人对利的追逐上的区别。君子心里装着道德和法律,小人想的只有利,除了利益还是利益。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有一个口号:“自爱是我们唯一的情感,利益是我们唯一的动力。”到我们今天的“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些响亮的口号,对人类的精神道德是一次灭顶之灾,遗害无穷啊.做一个这样的君子有什么不好?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都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口头禅了,成了无数人提高道德修养,学会做人的格言警句。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句话授人以柄,站在现代观点来看,有关君子的三畏容易被攻击。但是,纵观历史上的小人,的确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信,杀砍烧伐都不觉得怎么样。所谓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也。一个民族有一群什么都不畏的人,还能指望有道德底线吗?


  在《论语》中,关于君子小人的论述比比皆是,一一列举解释篇幅过大,孔子所说的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呢?


  他心里满怀仁爱之心,充满了对人类对生命的关爱;他心里装着道德和法律,不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他不媚上,不倨下,不以社会等级来判断人的道德高下;他积极进取,与人相争不会不择手段;他临大节而不变;他自傲,发自内心的为自己感到骄傲,但不骄横,有傲骨却无傲气;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2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周末》20051215期上的《国学场现形记》

据说今年2005年是“文化保守年”,甚至可以说是“国学年”,由此也引来种种评论。一百年前清廷下诏废除科举的争议,一百年后,似乎又从昆明湖底翻了上来。敝人的立场,一贯认为民族文化是应该继承的;敝人甚至认为,缺乏外语学习条件的乡村地区,与其让学生不明不白地念英文,还不如从小读古文。古文现在也相当于半门外语了,而调查和研究都表明,学习外语是开发智力的好方式。
  有人担心儿童读经会造成封建思想回潮,笔者以为是不必要的顾虑。像电视清宫戏里的“康乾盛世”那样,只读御定的经文,当然会造就皇权的奴才。但在同时学习各类科目的条件下,读点古文,只是多一份比较复杂些的语言材料而已。难道现在的学生念了几句《孟子》,就会真的“男女授受不亲”?本人才不信呢。小学生都在唱“老鼠爱大米”,进了中学不早恋就不错了。
  记得小时候听老辈人讲《孟子》,说是古代祭祖宗时,女人煮好“太牢”(祭奠用的牛羊猪三牲)之后,放在碗里,碗再放在大方盘上。女人手托方盘,庄重地走到祭坛边;主祀的男性家长从方盘上端起祭品,置于祖宗灵位之前。祭品交接时,男女手指不接触,一派肃穆气氛。这就是“男女授受不亲”的由来,不知后来怎么会理解成男女在在必须回避。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对典籍给出经得起多方参证的解说?有位熊姓教授,给学生讲《道德经》,居然解“太牢”为监狱。这个学校甚至抢在人大建立国学院之前,先设置了一个“道德经研究中心”,由熊教授任主任。
  或许孔老夫子对此早有预见,他为后人指出了一条钻研典籍的后备途径:“礼失而求诸野”。不少所谓的“今译”,把《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译为“学了之后经常温习”。作者不知道“习”字本义是飞鸟频频拍动翅膀(繁体“习”尚可看出一点本义),这里是“习俗”之“习”,孔夫子还有学了经常用的意思。这一解释有根据吗?有根据的。第一个把《论语》译为英文的英国人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将这句话译作“to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即对学习要始终坚持并经常应用。幸好幸好,西方的汉学家先驱,早已把华夏文明的主要典籍译为外文。他们翻译的时候,还有饱学硕儒可咨询,至少保留了文本的传统含义。
  至于本来就是外来的文化,如佛教,西方的和尚就更重要了。他们有现代语言学的工具。即使对某些只有汉译本流传下来的佛经,某词何义,从词根、用法比较、近亲语言中的相关单词等方向来追究,他们也有优势。何况梵语本来就属印欧语系。比如《金刚经》有个关键难点:菩萨必不可有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究竟是什么意思?现在很多人读南怀瑾,南某说:“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南怀瑾把印度人当中国人了,他应该去翻翻季羡林先生比较中印文化的书籍。印度人对生老病死的态度要豁达得多,佛祖没必要如此强调。英译本的意思就比较清楚:“众生相”指生生循环、为人为鸟为虫为X时始终都有的存在,类似于灵魂;“寿者相”则是好好活着的肉体。这两相是灵与肉的对照。
  参考英译本还能学到汉语知识。《金刚经》里听讲的“须菩提”,英文为Subhuti,由此可猜测“须”字古音读如“苏”。而某些南方方言确实念“胡须”为“胡苏”(“须菩提”之“须”,繁体不同于“胡?”之“?”,但从前可通假)。
  西天的和尚也会念经。当今四海为家日,我们还真的需要知道别处的和尚是如何念经的。2002年布什访华,在清华演讲后(2月21日),清华校长说,“长期以来,在美国的许多书店里面,销售着一本中国的古典著作,就是《易经》。《易经》里面有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它就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周易》分经、传,清华校训属“易传”文字。本来,在中文语境里,校长那样讲,也还过得去,但顺着“美国书店”下来,就有问题。英文的《I Ching》书籍,编排与中文线装本有所不同,它们往往只收入“经”的部分,即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不录后人加的“传”。如果在场的赖斯博士真的信了清华校长的话,去美国书店查《I Ching》,十有八九,既找不到“自强不息”也找不到“厚德载物”。
  读者或许会说:熊教授,南某人,清华那种以工科为重的大学的校长,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专家,本来就没有多少国学根柢,他们只是强作解人罢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国内的专家们是在研究国学呢,还是在研究国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最近在报上读到,某校哲学系为老板大款们开办了一个年费两万四千元的国学班。你能想像孔老夫子高涨束,专收富人吗?我们今天说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主要根据之一,不就是老人家的“有教无类”吗?
  有位李姓中国哲学博士生为国学班唱赞歌,他相信老板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国学“在个体生命实践层面的智慧与知识”。敝同宗的第一个例子,是有老板说:学过一点哲学,“做事情不再浮躁,在生意场上也有了自己的节奏。”这是以庸俗实用的态度对待国学,把国学当作挣钱的助推器。第二个例子是有老板说:通过学习国学,“看问题更全面,自身会有所提升。”这是套话,任何一个有点资历的官员,在他写的学习小结和个人总结里,这类话都是一把一把的。李生的引语里,不要说体现了个体生命的有个性的话,就连带点国学色彩的话都没有啊。
  其实,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本正经坐飞机去参加老板班,那是把它当作身份象征了,就像参加一年会费要多少万的高尔夫俱乐部。或者,像某些大款嫖女人要找大学生一样,借此填补自己不存在的文化自信。
  熊姓教授和南怀瑾的望文生义固然可笑,但望文生义毕竟还不是操守有亏。而当北大的专家们都在口诵孔夫子却心系孔方兄时,我们想读点古文,想了解先哲前贤的洞见,是不是只有去找海外汉学家的解说了?
  如此看来,要把国学读个半通,竟也非懂英文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1 23: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何处不相逢,VIVO向村学究请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1 23: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VIVO老领导光临,非常荣幸.
哲人王名字熟,不知是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03: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CX上的哲人王并不是V,觉得“哲人王”好玩,借来耍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4 16: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0年政治类专题
【文献号】3676
【摘要】际上是作为儒学的“以神道设教”的补充,发挥着儒学...儒家讲无鬼神而又“以神道设教”,这是以“欺妄”之...,以至于儒家主张“以神道设教”,“君子以为文,而...时的以前儒家用于“以神道设教”的世俗文化中的糟粕
【原文出处】光明日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224
【原刊页号】⑤
【分 类 号】B5
【分 类 名】中国哲学
【复印期号】200001
【标 题】评儒家的“以神道设教 ”思想
【作 者】李存山
【正 文】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重视“礼乐”,他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他把“仁”的道德自觉意识上升到统率“礼乐”的地位。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孔子的价值取向是现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他对鬼神和死后之事不感兴趣,采取了存而不论的态度。但是,孔子也重视祭祀,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祭祀是以鬼神为对象,而鬼神只是“如”其存在而已。孔子的学生曾参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学而》)之说,“慎终”说的是丧礼,“追远”说的是祭礼,孔门重视丧祭之礼主要是为了“民德归厚”,也就是要强化宗族血缘的道德情感意识。
  《易传》主要发挥孔子的易学思想,将其与道家的自然主义相结合,构建了儒家的宇宙模式,并且强调自然界是人类道德的根源和模本,故“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文言传》)。《易传》的宇宙观是自然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合一,在此宇宙观中保留了“鬼神”之名。然而,《易传》也有其退步,即它不是完全舍弃“占”,所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它是把“占”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占筮本就是向鬼神卜问吉凶,《易传》保留“占”也可从“圣人设教”去理解,这就是后儒所谓“以筮设教”。
  荀子继承了《易传》的思想,而其宇宙观更多也更鲜明地具有了道家的自然主义性质。荀子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先秦哲学所达到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认识高度的最明确的表述。荀子又明确指出:“形具而神生”(同上),亦即只有在产生了人之形体后才能有精神作用,人的形体之外是没有鬼神存在的。
  董仲舒在汉代为“群儒之首”,是“独尊儒术”的倡言者,儒学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又有较大的变化。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和“灾异谴告”之说,他要用“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来儆诫人君。在汉代能够体现精英文化之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的是王充的哲学。他高举“疾虚妄”的旗帜,认为“天”不过是“含气之自然”,“夫天无为,故不言灾变”,“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论衡•物势》)。汉代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传播日益广泛,其“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结合在一起。道家思想本是讲无神论的,老庄哲学中的“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等等本是讲一种恬淡旷达的精神境界,但汉代以来的道家更重视“养生”“长寿”,进而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于是从道家发展成为道教。佛教和道教也是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分精神需要而传播、发展的,它们与儒学鼎足为三,实际上是作为儒学的“以 神道设教 ”的补充,发挥着儒学尚不具有的宗教文化功能。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是儒、释、道三教并举,“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格局。
  在佛教最受尊崇的南朝梁武帝时期,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最为激烈的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争论。儒家学者范缜“盛称无佛”,否认佛教的生死轮回之说。他作《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命题,就是把精神看作人之形体的一种机能、作用,而非形体之外的另一种实体。在范缜的论敌看来,儒家讲无鬼神而又“以神道设教”,这是以“欺妄”之风来教化世俗,是达不到“安上治民”效果的。佛、道等宗教是真讲鬼神,而梁武帝奉佛教为“国教”,是想藉佛法来护佑他的帝王基业。
  宋以后,新儒家“出入释老”,从佛道二教中吸取了一部分心性论和宇宙论的精华,而最终“反归六经”,“排斥释老”,宋明道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思想。道学家反对佛道二教和其他民间宗教的鬼神之说,但也没有完全废弃“鬼神”之名。如张载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他认为鬼神不过是阴阳二气的屈伸,屈者为鬼,伸者为神,这是对“鬼神”作了一种无神论的解释。但张载也有“祭接鬼神,合宗族,施德惠,行教化”(《经学理窟》)之说。朱熹同样认为“鬼神是阴阳二气往来屈伸”。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主张“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五四运动反对儒家的纲常礼教,以确立民主的权威;但对“儒教”是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也给予了肯定。陈独秀曾说:“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如果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而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那么中国人就“活该倒霉”(《孔子与中国》)了。“活该倒霉”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以为神则凶”。
  对于孔子的“非宗教迷信的态度”,现在也应作具体分析。他的“祭神如神在”没有完全否认鬼神,以至于儒家主张“以 神道设教 ”,“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这种世俗层面的有神论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理性的生长也起了压制的作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语),新文化不再有精英文化之无神论和世俗文化之有神论的区分。所谓“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在新的时代应该是:昌明科学则吉,宣扬迷信则凶。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有人打着宏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把一些过时的以前儒家用于“以神道设教”的世俗文化中的糟粕,如占卜、风水、命相、神怪等等,当作文化的精华来宣扬。殊不知孔子主张“会易者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以为神则凶”的东西在现代已经没有价值了。若真心信奉之,那就太可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04:45 , Processed in 0.2596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