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42|回复: 0

18张椅子 15位院士——解密瑞典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8 13: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9年来,瑞典学院每周四下午5点准时开会,国王可以与会,但没有发言权;
  每年颁奖典礼,万朵鲜花会从诺贝尔去世地意大利运来;
  瑞典学院26万册藏书,中文作家的约200册;
  评委披露高行健比北岛先得奖的原因
  ……
  
  这是斯德哥尔摩城市中最普遍的电梯,1786年建立的瑞典学院的电梯。电梯是全木制的,古旧而狭窄。瑞典有个传统:不毁弃旧物,包括城市建筑、格局、风貌,可以有新的,但决不毁弃旧的。
  拉开电梯护栏进去,里面的空间只容两个人相向而立。跟瑞典学院的院士斯图尔·阿兰面对面站在电梯间,我能感觉到他均匀的呼吸。
  斯图尔·阿兰有13年的时间担任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长,他是“拉什迪风波”的亲历者。198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瑞典各界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学院以不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以学院名义发表声明,有三位院士起而抗议,时任常务秘书长的阿兰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立场,最后三位院士愤而辞职。现在阿兰不愿意再提那次风暴,不愿意再提1996年辞职的安隆德。他更愿意做的事是带我去参观他所工作的地方———对世界很多从事文学的人来说那是神秘之地。
  
  不来领诺贝尔奖?
  1999年冬天,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他是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按照惯例,参加颁奖典礼之前,获奖作家要在瑞典学院的演讲厅发表演讲。那次演讲持续了30分钟,演讲结束后,格拉斯在演讲厅里坐着,身边围着很多记者,但是他一脸倦怠,神情不振。他的朋友马悦然把他带到一个房间,说:“你就待在这里吧,这里可以抽烟。”听到能抽烟,格拉斯像孩子一样恢复了快乐的神态,但他不愿意一个人呆在这个陌生的小屋里。马悦然说:“没关系,我陪着你,我也要抽烟呢。”于是,他们俩分别点起了自己的烟斗。
  2005年12月7日,我走进这个小小的房间,这里不光是格拉斯和马悦然抽烟斗的地方,也是海明威在1954年荣获诺贝尔奖发表演说时休息的地方。

  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本报资料图片)
  阿兰曾在这个房间里工作了13年,从1986年到1999年。他离开秘书长的职位以后,这个房间就成为院士们接待来客的地方。房间里有一面墙悬挂着18世纪一位女诗人的画像,这个房间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叫“贝尔曼房”。面对门的正壁是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肖像。靠墙的那些书柜也很有些来历,只是阿兰也说不清它们的故事了。
  走出休息室,推开一扇门就是一个大厅。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演讲的地方。1954年,海明威就在这里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瑞典学院旁边的诺贝尔博物馆里,大屏幕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海明威当年演讲的情景。
  现在,演讲厅里支起了3块白色的大投影屏,取代了往年的演讲台。今年的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因健康原因,不能从英国赶来领奖,瑞典学院派人专程赶往英国,把品特要发表的演讲用DV录制下来,12月7日下午5点30分,向所有前来倾听演讲的听众播放。
  对着正中的大屏幕,能看到一个雕像在屏幕后面露出一只脚。那里放的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雕像。古斯塔夫三世在1786年创立了瑞典学院,学院的法规就由古斯塔夫三世本人所写。这是一部类似法兰西学院章程的法规,学院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瑞典语文的纯正、气势和高贵,座右铭是古斯塔夫亲自拟定的:才能和品位。

  斯图尔·阿兰在“艾尔曼房”中,墙壁上是瑞典学院创办者古斯塔夫三世的画像。他曾在这里工作了13年;此前,海明威在这里休息过;此后,君特·格拉斯在这里抽过烟斗。  夏榆 摄
  瑞典学院所在的这座楼,1920年以前是股票交易所。最初,瑞典学院成员在皇宫里办公开会。后来,瑞典学院找过一幢房子,但中途被毁掉了。1920年,现在的这幢楼成为瑞典学院的办公处,一个热爱艺术的有钱女人想为瑞典学院捐赠这栋房子,但房主不愿意出售,于是那个女人及其后人开始为学院支付租金,永远付下去,至今付了85年。
  每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会到这里发表他们的演讲,演讲者要用自己的母语演讲,学院把演讲稿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发放给听众。
  多少作家在获奖后没来演讲?去年奥地利的耶利内克没有来,更早之前,英国的丘吉尔没有来,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没有来,法国的萨特也没有来。有的人来了也不发表演讲,比如戏剧家达里奥·福当年就只是递交了一份手稿,上面画了很多图。
  每年瑞典学院都要打电话通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的消息,那时候他们都会问获奖者能不能来演讲。“每次他们都会答应,但是结果会有变化。”阿兰说。根据诺贝尔奖的章程,各个奖项得主在宣布得奖后5个月之内都可以发表演讲,但常规是在当年12月。如果作家没能到场,学院会怎么处理?“那就没有演讲,不演讲。”阿兰说。
  丘吉尔没来是因为有百慕大国际会议。耶利内克没来是因为不愿意旅行、不习惯社交,她告诉瑞典学院:“不习惯见陌生人,只要面对四个以上的人就会感觉不安。”品特本来答应来,但他的私人医生不让他来———他被病毒感染,咽喉发炎。
  每个诺贝尔奖项可以由两个人分享,最多可由三人分享,不过必须是结果公布时仍在世的人。从公布获奖者开始,到颁奖典礼结束,获奖者即使去世或无法出席颁奖典礼,也不会失去领奖资格。如果超过1年仍不去领奖,就被视为自动放弃或失去获奖资格,放弃奖项的奖金就上交诺贝尔基金会。由于纳粹的威胁,奥地利的库恩、德国的布迪南特、多马克曾被阻止出境,遂放弃诺贝尔奖,直至战争结束后才宣布撤回放弃。在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中真正放弃诺贝尔奖的是文学奖得主、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作家萨特,放弃和平奖的是越南的黎德寿。
  
  王后只能在门外等着
  演讲厅右侧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长的办公室。

  1987年,一次瑞典学院17院士出席的会议。1989年,其中3名院士因“拉什迪事件”拒绝再参加学院活动,一直到今天,18院士再没有聚齐过。(图片由瑞典学院提供)
  1999年以前,每到10月6日,阿兰会从那个办公室走出来,推开演讲厅的那扇门,向等候在那里的新闻记者宣布文学奖的得主的名字。他做了13年,每年10月6日下午1点正,他会准时推开演讲大厅的门,出现在演讲大厅里。只有一次,“我早了10秒钟,媒体的人就很生气,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摄影的镜头。”
  演讲大厅左侧有个会议间,是院士们用来开会和投票表决的地方。
  每个星期四,院士下午5点会准时来开会。这个传统从1786年建立学院开始,至今坚持了219年。很多年以来,院士们只有一天是在大厅里开会的,就是今年的3月20日,院士们在庆祝他们的一个节日。
  演讲厅是对公众开放的,但会议室不开放。18位院士就坐在这个房间里开会,现在经常参加会议的院士是15位。每位院士的位置都是规定好的。18院士每6个月选一次主席,主席一定要坐在长桌前端,副主席坐在主席右侧,常务秘书长坐在副主席的身边,其余院士按位入座。“现在我总坐在这儿,”阿兰指着主席位置右边的第3张椅子说,然后指指对面的椅子,“马悦然总坐在那儿。”

  第3号椅子:斯图尔·阿兰,77岁,1980年当选;第5号椅子:马悦然,81岁,1985年当选,惟一精通汉语的院士;第16号椅子:埃斯普马克,75岁,1981年当选;目前仍空着的椅子是属于安隆德的第7号椅子、属于于伦斯坦的第14号椅子和属于艾克曼的第15号椅子。  向春 制图
  国王是可以来参加内部会议的,“我做了13年的常务秘书长,国王只来开过一次会。”阿兰说。根据瑞典学院的章程,王后是不允许来开会的,她陪着国王来的时候,只能坐在会议室外面等。国王来开会也只能参加院士们的闲谈,正式会议没有发言权。
  评委背后的一张桌子上竖放着一排典籍,其中有瑞典古老的法典,也有辞典,还有院史。“但是那些书我们从来也不查。”
  参加会议的18院士,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经常会有讨论,每到需要决定什么的时候,院士们把意见———通常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写在纸上,放进一个罐子里,所有人投完票,打开罐子点票,多数人同意就算通过。阿兰拿起那个罐子,那是一个带有盖子的、雕饰着花纹的铜罐。
  每当表决有结果,会议主席会举起一个小木槌在桌子上敲一下。小槌敲了很多年,“但后来那柄小槌不见了,被人偷了。以前会议结束后,小槌就会独自留在桌子上,被偷过一次后,散会时它就被藏起来了。”阿兰说。
  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德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1989年的“拉什迪事件”,令瑞典学院爆发了百年来最大的争议,最终3名院士愤而辞职,其中包括前任常务秘书长(1977年至1986年)兼诺奖评委会主席(1981年至1987)的于伦斯坦,坐第2号椅子的塞格尔斯泰德,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当时两名女院士之一的艾克曼。3名院士公开宣布退出学院,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批准他们的辞职,但他们从此不再参加学院的活动。1996年,安隆德开始拒绝参加学院活动。1999年,塞格尔斯泰德去世,拉尔夫教授接替,坐上那张空了10年的椅子。因此,虽然先后有4名院士拒绝参加学院活动,但1999年后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由15名院士选出的。今年文学奖公布前,10年来基本已没有参加学院活动的安隆德突然再次宣布退出瑞典学院,理由是不满去年耶利内克的获奖。
  “如果有评委因为评选结果不高兴,他不来就是了。但是最近几年因为媒体的发展,这些事情就被扩大了。但是有人10年不来参加学院的活动,突然有一天又回来参加了。”阿兰笑着说。
  
  评委与媒体的猫鼠游戏
  从演讲厅出来,穿过一个走廊就是瑞典学院的书库。书库有26万册藏书,高及屋顶的书架层层叠叠摆放着各种图书,有文学著作,也有语言学的书。为了方便院士们阅读,书架上架着木梯。在书架的顶端摆着100年来文学奖得主的画像或照片。
  书库铺着红色的地毯,上面织有18个花环,每个花环都象征一个院士。
  我很想知道在这个庞大的书库里是否有中文作家的书。阿兰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可以从书目上查出来有哪些中文作家的书。”
  书库里没有中文书,但是有中文作家的书,通过电脑和卡片检索可以看到不少中国作家作品的英、法译本,老一代作家有鲁迅、巴金、沈从文、老舍、李健吾,年轻一代作家有苏童、余华、莫言、王安忆、李锐、杨炼、顾城,高行健和北岛的书收藏得最多,书库里收藏的李锐作品也不少,可以检索到4本李锐小说的瑞典文译本,译者是马悦然。经过检索,中国作家的作品在书库里不下200部,其中当代作家不超过100部。相比26万册欧美作家的作品,这个数字还是很小。
  紧邻着书库的是阅览室。阿兰说:“阅览室每天对公众开放3个小时,但院士们开始工作的时候就要把门关起来。”
  每年6月,夏天开始的时候,院士们开始3个月的“放暑假”———自行安排时间阅读当年5位“决选者”的书。有的记者会注意观察书库借阅的书目,从而判断谁可能获奖。“我们根本不是借的,是去拿的。”阿兰说,“我们不会在公共的地方借书。所以每年他们都猜不准。就像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在书架上还有院士们编辑的瑞典版《大百科全书》,从1919年就开始编辑的百科全书,到现在还没有编完。那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工作。瑞典学院按照当初成立的章程有两项工作,除了评奖,就是编辑辞典。实际上院士们在开始执行诺贝尔遗嘱之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辑大辞典。
  文学评奖的工作从每年2月1日开始,瑞典学院不光评诺贝尔文学奖,每年还要主办50个奖项,其中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是北欧文学奖、芬兰文学奖等。提名必须在2月1日前开始,如果之后提上来的话就会放到下一年去。“从来不会发生头一次提名就能够获奖的事情,从来没有。一定要等到很多次的提名才能够获得。”阿兰说,“我们不光是关注被提名的作家,还关注未被提名的作家。因为我们也有提名权,如果我们喜欢,也可以提名。我们通常讨论的都是提名的作家,但是如果有一个重要作家被遗忘了,我们就会把他拿出来。”
  18位院士里,有5位评选委员,每年这5位评选委员就会看很多作家的书,一方面要做一个新的名单的筛选,也要看一些重要的作家是否被遗漏。
  “对评选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往往是评委主席和文学院常务秘书长,前者负责初选,后者负责决选。”阿兰说。瑞典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以及北欧原著,也有人熟悉俄语。因此,他们对其他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例如,今年品特的作品,在公布获奖前,在瑞典甚至找不到品特戏剧的瑞典版。
  马悦然教授是院士中惟一的汉学家,多年来最极力推荐的候选人一直是诗人北岛,他以第一时间翻译北岛诗稿,使其瑞典文译本比中文版出版得还要快而多。但至今马悦然也没能使多数院士认同他的推荐。据阿兰介绍,2000年得主高行健胜过北岛的客观原因,很重要的就是其作品的译本语种较多,尤其是以受西方人公认为优美语言的法文本居多。
  我问阿兰有没有欣赏的中国作家?阿兰微笑着说:“我有,不止一个,我可以告诉你———但是我不告诉你。”
  
  18院士
   
  178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建立了瑞典学院。古斯塔夫三世原计划设立20名院士,但后来将人数定为18人,因为“18”在瑞典语中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环。院士的任期采用终身制,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而且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学院第一位女院士直到20世纪才出现。18院士在学院的会议室里各坐一把有编号的交椅,终生固定不变。去世院士的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学院首任院士利奥波尔德发表就职演说时,曾许愿学院“总有一天会在欧洲的文学界行使职权”。最初,由于学院的主要关注方向是语言学,所以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只是少数。
  瑞典学院成立110年后,1896年12月,学院得到通知,将负责诺贝尔遗嘱中对文学领域的颁奖工作。当时院士们对能否完成这项工作信心不足,但时任常务秘书长的维尔森千方百计要接下这项工作,因为“如果不接受,用于文学奖的捐赠就要全部退回去”。他试图说服怀疑者:“对本国文学有能力作出判断的学院,对外国文学中的精华并非全然无知。”他认为学院应该按照诺贝尔的遗嘱,奖励“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作品,把奖金授予“那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学院了解自己的人”,而执行诺贝尔的遗嘱“也给18名院士巨大的权力和荣誉”。
  现任院士中,有4名女性,全部是作家。所有现任院士平均年龄73岁,年纪最大的是87岁的法学家儒德霍尔姆和作家瓦尔奎斯特。年纪最小的是48岁的历史学家恩格隆德,他也是资历最浅的院士,2002年才当选,而担任院士时间最长的是诗人福塞尔,已经34年。目前这18名院士里,有8人是教授,大部分人拥有多种身份,包括语言学家、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翻译家、评论家、博物馆馆长。76岁的林德甚至有时还是一名爵士乐手。
  瑞典学院从院士中选出3至5人(目前为5人)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贝尔奖评委会”),任期3年,可以连选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一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贝尔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最终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8:28 , Processed in 0.1559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