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0|回复: 0

诺贝尔文学奖的迷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6 2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我在书店的削价书架上看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英国作家艾-卡内蒂的长篇小说《迷惘》。当我翻阅内容介绍,得知作者正是因为该书荣获了 198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毫不犹豫地买了《迷惘》。我担心自己在短时间内通过简单浏览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造成遗珠之憾,干脆把两个版本各买了一本。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捧着书向家里走去,对其后即将到来的阅读快感充满了期待。此前我曾读过福克纳、海明威、川端康成、莫里亚克、加谬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他们基本上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记忆。
  大概是买书的当天晚上吧,我开始读《迷惘》。我挑了一本自认为译笔较好的拿起来读,但读了十几页便看不下去了。我又拿起另一本来读,但还是看不进去。我把两个版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在遣词造句上两本书虽然略有不同,但总体翻译水平难分伯仲。
  既然《迷惘》看不进去,我只得暂时把它放在一边去读别的书。
  没想到这一放就是十几年。
  今年11月初,我再次拿起了《迷惘》。
  这一次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决心忍耐枯燥看下去。我心里打着这样的小算盘:毕竟是诺贝尔获奖作品,总不至于太差吧?总应该有些亮点吧?我把十几年前的那次阅读失败的帐一股脑儿算到了自己头上,认为只要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它的妙处。我将不久前看到的一篇评论看作《迷惘》是一本好书的又一个佐证。那篇评论说《迷惘》堪称一部“疯子的人间喜剧”,“最出色之处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借助联想、内心独白和幻觉,在人物荒诞的思想活动中,制造出一个令人迷惘的朦胧世界,以此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 、“意识流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物的行为不是外加的,不是作者硬给他们的,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每位读过《迷惘》的读者,一定会赞叹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白天市声喧嚣,干扰大、诱惑多,不利于读书,尤其是不利于读枯燥的书。我选择在夜深人静之际看《迷惘》。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我陪妻子去散一个小时步,借此让忙碌了一天的心得以平复。散完步回到家里,喝着水瞥一会儿电视节目,然后钻进自己的卧室关上门怀着虔诚的心情读《迷惘》。
  几乎每天晚上,我都是盹打得实在不行了,一遍遍用劲摇头也不能使自己清醒了,才放下《迷惘》睡觉。
  我就这样靠毅力和责任感一夜夜、一页页地往前推,几个星期后居然已经看了一半。《迷惘》一书43万字,680多页,分三部30章,而我已经看了330多页,18章。
  我已经读完了《迷惘》的一半,但我所期待的妙处依然渺无踪影。枯燥!除了枯燥还是枯燥。
  问题不仅仅是枯燥,关键是《迷惘》不能打动我。
  我曾经读过《嫉妒》。《嫉妒》无疑也是枯燥的,但我并没有弄懂《嫉妒》。一个人对自己没搞不懂的事说三道四是草率的,所以我不说《嫉妒》不好。但呈现在我眼前的《迷惘》并不难懂,甚至可以说它的字里行间所提供的信息是一览无余的。
  至于意识流这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学界颇为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洋玩意,我对它并不陌生。我不仅不排斥意识流作品,而且对他们相当喜欢,我看过意识流的扛鼎之作的《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在我眼里,他们不但一点也不枯燥,而且是十分欢快。在我看来,新的写作手法的产生绝不会为了阅读的晦涩,恰恰相反,是为了描写更准确、更简洁和更容易引起阅读愉悦。《迷惘》也许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但就无法产生阅读快感来说,卡内蒂用得并不成功。
  艺术永远应该是为美服务的。一部小说可以是枯燥的,但同时至少应该有思想、有智慧的火花。一部枯燥但并不晦涩难懂的、缺少智慧和思想的小说只能是乏味的。
  《迷惘》无疑是乏味的,乏味到令人不能卒读的地步。既然已经看了一半都不能发现它好在哪里,我决定就此放弃读《迷惘》的打算,以后也不准备再看它了。
  我过去读的一些书告诉了我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某些获诺贝尔奖的作家确实写出了非常杰出的作品。而我看《迷惘》的经历则提醒我: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好作品。世事难全,诺贝尔奖也有瑕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8:46 , Processed in 0.1100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