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89|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从“时势”中探求历史——也谈《天朝的崩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5 2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茅海建先生具有丰富的史料学积蓄和深厚的历史功底,引用资料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对史料的采集、运用显示了作者具有的独到历史眼光和历史技巧。茅海建以军事史角度出发组织全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近代社会发展趋势作出阐释,摆脱了以往史书注重政治变迁的窠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民初以来曾为无数学者引用过,大学者对这句话有高深的理解,初入门者也有他们自己的阐释,但似乎很少有人能摆脱这句话的束缚。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无论我们如何标榜尊重历史,高唱着还历史真面目,但由于受到现代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熏染,我们仍摆脱不了以今喻古,仍在以当代的眼光去还原自己所认为的古人的思想,去评价古人的所作所为。要真正对古人的言行作出贴近事实的结论,就必须对古人所处的时势,大到世界大势,小到国内政治气候作出尽量准确地把握。分析事件是要对事件的背景进行全面分析,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全面廓清,再据以评价方得真相。爱因斯坦曾批评过现代自然科学家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作的。”而今天这幅被爱因斯坦批评的图像在当代历史学家身上有些抬头,我们总是在构筑自己理想的历史。茅海建书中材料编排合情合理,非常条理,这似乎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历史是在沿着一条固定的路线进行,是有规律的。我不否认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这规律应该是建立在对历史大势有整体把握基础上的,单凭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就要对整体历史规律作出评价似乎有些牵强,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并不是沿着一条直线运行的,历史材料的顺序罗列并不是真历史。从军事角度探讨鸦片战争无疑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角度,但仅通过军事角度就分析分析中国决策者“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犯错误”,这样得出的结论必定不是非常全面。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并不总是适用的。
       史者,即史事,史实也。今人谈史,多强调总结历史规律,我以为历史中鲜有规律支配其中,若因果律等皆不足凭,都是后人根据史实杜撰出来的,是事后诸葛亮,而且主观因素在其中起的作用很大,而事实往往是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起的作用会大一些,事情发展往往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合理、那般有规律,但真要寻出个支配历史的规律,惟史实耳。时势可造就人才,时势也决定了时人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此外,假使有所谓的规律果真存在,那也是片面的,对某一朝代、某一时期可能效验,若放到整个历史进程中就不一定适用。而且,这些所谓规律也受时势支配,少有窜出时势的。
        再谈历史功用时,今人往往强调以古鉴今,我认为只似乎夸大了历史的实际作用,古今面临的时势不同,背景相异,谈何借鉴,真正能外现代人所用的究竟有几成尚需商酌。连司马迁作《史记》是仅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觉得史家的无功利性的纯粹史学目的应该是考证史实,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历史以真面目即可,过度强调历史的功用,赋予它以古喻今的任务稍显沉重。马克思曾说过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在环境、时势已经改变的背景下,仍以古人的经验教训来规范指导自己,这其中又有多少实事求事的成分呢?
        还有一点我不太赞同茅海建的看法,书中提到林则徐对建立近代海军有一套自己的措施,如何评价那些措施,作者认为“林则徐所设想的‘水军’,只是传统水师的强化,‘并非近代海军’”,那么何谓“近代海军”呢?又有什么标准呢?茅先生接着介绍“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须有近代化的科技和工业为基础”。这一说法非常模糊,没有给人一个可以凭借的依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840年世界范围内的海军舰船主要是木制帆船,加载数量众多的大炮,蒸汽机此事并未用于军舰,更不可能是用蒸汽机和钢板武装的铁甲舰。因此,以林则徐制“水军”的理论模式建造的战舰与英舰没有本质的差据,只是在技术层面的差距应该不会导致清军一触即溃。连茅先生在书中也承认,英军军舰也只不过是木料坚实,船体用铜等金属包裹,船体较大,装炮较多,茅海建将战败原因归结到武器利钝是片面的,这实际上夸大了气的因素而忽视了人的作用,忽视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与国家实力相辅相成的关系,军事战败实际反映了国家实力的下降,不能单从武器方面找原因。此时清军不再是巩固海防的利器,防卫国家的屏障,更多的是沦落为对内镇压的工具,茅先生在书中也谈到,清军的主要任务是弹压,保证地方治安,兵力分配,军队训练都是围绕着这方面工作而展开的,承平日久助长了清军懒散的习惯,清军实际成了“纸老虎”,一触即溃。
        历史研究具有时代性,对同一历史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评价,对大部分历史问题评价不同只是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认识的不同,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即是“翻案风”兴起的原因。但有些牵涉到民族的命运与荣辱的问题、人物,并没有翻案的余地。无论茅海建如何强调自己并未为琦善翻案,但他似乎总在为其开脱责任,将本应有其复的责任推诿到别人身上,推托给社会,这不是历史研究的真态度。我们总习惯于给心目中的“好人”带上神圣的光环,给“坏人”带上沉重的枷锁,这种态度虽然不可取,但并不无裨益,他对近代团结国民,反抗压迫起了重要的凝结作用,而且实际上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国家也都是靠这种民族感情维持的,我们不应一味批评,而应辩证的看它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的一点看法,读这本书却使人耳目一新,角度新颖。但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并不能一目了然,从一方面并不能得全貌。粗知拙见,敬请大家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6 11: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确有所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术业有专攻
不愧专业人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04:38 , Processed in 0.2088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